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到的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离骚全文
《由“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想到的》
《四书与中华民族精神》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陶磊
学生姓名:罗铭
学号:3071102049
专业班级:高分子0701
孔子在《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这句名言,应怎样理解评析
呢 ?我国学术界以至平民百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
中说:“今日有 人以此语不再适用,有人以为仍然适用,因为有飞机汽车的快速交通工具,
虽远(地理位置)而不远(往 返时间缩短了)。其实,重要的是,孔子讲仁、讲孝都非常之
实际、具体。例如这里的重点,不在不要远 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飞高走远难以见
面,和过分忧虑无方向的到处游荡,使父母不放心,这样 具体地培育儿女对父母的爱心。即
孝、即仁,它是情感的具体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重要的仍是作为 人子的这种情感态度
中国年轻人能继续保存这种传统美德吗?是所望焉。”李泽厚先生的评析有独到之处,认为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应肯定和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态
度。认为“父母 在,不远游”与今天存在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我认为
对孔子这句话,抽象的全面肯 定或笼统的一笔抹煞都是不恰当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辩证分析。 < br>在两千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远游主要靠步行或简陋的车马,往返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 下,父母在,子女远游的确值得三思。特别是当父母年迈多病时,子女无疑就不
宜甚至不能远游。因此, “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对于当时子女尽孝,和谐代际关
系,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 极的作用。还应看到,孔子并不反对远游,而是说游
必须有方。所谓有方,就是远游必须有正当的理由, 有明确的去向和目的地,以免父母牵挂。
这种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为人子者对父母的一种孝。 有的学者只讲“父母在,不远
游”不讲“游必有方”,把孔子说成是远游的反对者,是不客观公正的。当 然,对“父母在,
不远游,游必有方”。既不能作片面的绝对化理解,更不能夸大其社会作用,我们的文 化传
统中还有一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创业,为了报国,为了民族大义而远走高飞,也是
古人所崇尚的。不能把远游和尽孝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其次,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后的
21世纪, 如何评析孔子这句话呢?这句话过时了吗?还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吗?这是现代
人必须思考并做出回答 的。对此,我的观点是:
第一,远和近的概念。今天和古代已大不相同,随着现代交通设施、交通工具 、通讯设
施的迅速发展,全球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的出行已变得快捷而方便。远与近从来都是相对的,今天的所谓远,恐怕应是千里之遥万里之遥吧。
第二,远游和孝敬父母,在当代总体上是一致 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远游、远行,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已 成为父母和子女普遍认同的
社会行为。远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完善自我,开拓新天地,开创新事 业,这已成为
青年人追求的新时尚。许多父母不仅支持子女远游,而且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千里万里之外
以至异国他乡。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化。“父母在,不远游”已逐渐淡化,而且还要继续
淡化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在许多人看来,远游不仅不违背孝、不悖于孝,而且和孝是一致
的,甚至可以说也 是尽孝的一种途径。远游成才创业,这是父母所希望所要求,并引为自豪
的,这能说不是一种孝吗?我国 现在近亿的民工潮在全国流动,甚至流到异国他乡,可以说
这是一种巨大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远游远行潮 ,外出打工长见识、长才干,使父母高兴宽心。
这是孝,外出打工有收入,也为尽孝提供了经济条件。 这样,远游不仅为父母子女认可,而
且和孝紧紧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远游也是一种孝,是为 了更好地孝。
第三,还应该承认,即使在今天,远游和尽孝还是有矛盾的。有时这种矛盾还会显得比< br>较突出,父母年高,总是思念牵挂子女,希望子女常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之常情。
父 母子女之情是永恒的,深厚的,至真至纯的。子女是父母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是父母的
希望。但子女的 远行,也往往伴随着父母的牵挂乃至忧伤,为人子女者应深深理解父母这种
博大的人性之爱,这种什么也 替代不了的神圣的人伦情长。我国现有一亿三千万老年人口“空
巢”老人有2340多万。所谓“空巢” 老人,是指身边无子女,又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空
巢”老人急需经济供养,医药费用
和生活照料。大量“空巢”老人群体的存在 牵动着整个
社会的神经,党和政府、社会团体、基层社区,
已经和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空巢”老
人的困难和问题。使“空巢”不空,让“空巢”有欢笑有温暖
。作为已自立门户和已远走高
飞的子女,应怎样尽人子之孝呢?无疑,要尽自己所能,从物质上供给老人
,使之丰衣足食,
使之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使之需要照料时有人照料等等。但是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孤独
感,使
老有所乐呢?前几年广为流传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打动了亿万人的心,也反映了老年人特
别是做父母的一种精神需要与渴望。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问问,可以消除老年人
心情抑郁,
惆怅孤独,心理失落等不良情绪。这也是子女应尽的精神赡养义务。精神赡养对
有些老人来说比物质供养
更为重要。当前,我国有些老年人还存在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
的土窝”的观念,老年公寓,敬老院等
设施再好也不愿入住。年老有病住院,医护人员护理
再好也觉得不如子女守在病床前,这些观念并不完全
对,但为人子女者对其应给予尊重,理
解。远行与尽孝的矛盾,在这里又显露出来。因此,已经远游者,
要常通信息,时常问候,
以使父母欣慰。只要有可能就要抽空回家探望,使父母开心。如果父母年高,疾
病缠身,需
要扶持,是否远游,也是要三思的。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在今天还<
br>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要存在着家庭,存在着父母子女关系,远游和尽孝的矛盾就永远存在着。
孔
子关于孝的这句名言就有其真理性,就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它在今天没有过
时,今后也永远
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