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在不同朝代的接受情况
内蒙古招生信息-山谷中的谜底
谈“儒家在不同朝代的接受情况”
摘要
:
孔子作为儒家
的创始人,经他发展儒家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地位,并随社
会历史的发展,儒者们不断注入新知识,推广
儒学,与时俱进,从而使得儒家在各朝代的影
响有所不同,为人们所接受的情况有所不同;最终成为封建
社会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
。
关键词:
儒家的创始 时代背景
重要人物 春秋时期 秦朝 汉代
一、儒家的创始及时代背景
1、(1)由于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文化下移,
士阶层崛起,养士用士成风,形成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因
此儒家也随之繁荣兴盛起来
。(2)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
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
个完整
的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
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
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
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
不把当时所
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
造,以便在社会
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
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
塌的旧世界废墟
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2、在孔子以前,大
奴隶主掌握着文化教育大权,一般人是无权
接受教育的,只有那些大奴隶主中的少数人才有受教育的资格
。由于
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些开明人士认为应该发展平民教育。在这种思
想的影响下,孔子,
大约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设立私学,招收弟子讲
学,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这也是儒家慢慢走向社会的
开始。
二、儒家学派在春秋时期的接收情况
1、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学术自由,不尚一
尊,是当时风气所尚,因此各家学说能兼存并蓄,得到充分
发展。各
学派尽管托古相高,但其归宿都在现实与人生。孔子创立儒学崇尚先
王,提倡礼乐仁义
,孟子荀子发展儒学,使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蓝大
中。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仁不能满足诸侯国的利益诉
求,也不能满足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所以儒家在当时并不为人们广泛接受,这
主要是当时
的社会背景和战乱的大环境决定的。
2、所谓“春秋无义战”,便说的就是那个特定时期,群雄争霸都
是你死我活的拼争,讲的只是实力。这一时期局势也经常是变化无常,
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实现自
己利益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只要机会来
临没有抓住的话,也许就再也遇不上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主张实
施起来较容易,见效比较显著的法家,纵横家,兵家等就当然的成为
各国君王的座上宾,
股肱臣。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
“德治”,重
视“人治”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国家一统的前提下,
对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是非常有作用的。正所谓“
马上得天下”,儒
家的思想在崇尚武力,将就权谋的春秋战国乱世基本上不大可能有被
采用的机
会。后来历朝历代一直不遗余力的推高儒家的思想,并对其
进行了改造,这些都是出于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
三、秦朝的儒家
1、秦朝专崇法家思想,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造成万马齐喑
的黑暗局面。
儒学在秦国历史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之真实情况,我
们已无法复原。但是,由于秦国历史的复杂性,特别
是由于如《汉书·地
理志》所说,秦国毕竟是一个移民似的国家,是故正方杂厝,风俗
不纯。其
士家则好礼文,富家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因此,
儒学在秦国的真实情况恐怕并不能一概而论。
尤其是经过商秧变法之
后,极端功利主义的法家思想在秦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儒学势力由
此不
能不受到相当大的打击和摧残。《商子·去强篇》说:国有《礼》,
有《乐》,有《诗》,有《书》,有
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
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国用《诗》、《书》、《礼》
、《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
不至必贫国。不用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
代办取,必
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显而易见,这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态度
来评判儒法二家思
想的差异和价值,由此儒学在秦国的真实地位便不
难推想。 儒学在秦国的势力经商鞅变法的打击受到相
当程度的摧残,
甘龙、杜挚等具有儒学倾向的人物虽不一定受到商鞅的清洗,但由于
社会上极端
功利主义风气使然,以及官方的提倡,儒家学者在秦国不
太吃香或少有传人,似乎为不易的事实。 2、秦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按照法家思想来进行法律建设,
而是吸收了儒学的部分内容。如:
(1)秦律中体现了儒家的道孝观和
家族伦理,符合宗法和农业社会发展的需要。(2)秦律中的同罪异
罚
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对犯罪者一律依法论罪,不能根据
人的社会
地位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刑罚,也即要求同罪同罚。所以在
秦朝,虽然法家思想是其法律建设的指导思想
,但是儒学对秦代的法
律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和法家相比不是主要的,
但从
另一侧面表现了儒学对秦代的影响,即使它在当时的社会上不是
很受欢迎。
四、汉代的儒家
1、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
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
br>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
的儒家思想适合当时社会的需
要。
2、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主张;针
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
“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三纲
五常”的道德标准。
3、在董仲舒的作用下新儒学思想,已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
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
封建统治秩序,神话了专制王权,因而受
到统治者推崇;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统
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儒家积极进取之思想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儒家在新时代的作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批判的继承;认
清儒家在不同时代的积极与消极
影响,从而把儒家思想运用到这个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大繁荣的时代。
六、参考文献:
(1)《史记·秦始皇本纪》【Z】
(2)《史记·六国年表》【Z】
(3)《史记·孔子世家》【Z】
(4)文克勤·先秦儒家伦理精粹与中华民族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4,(6)25
----26
(5)《后汉书·儒林传》
(6)《文献》1989年02期
(7)金尚理.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孔子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