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韩牧岑-安农大经济技术学院
《林冲棒打洪教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1),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
。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
字彦端,号耐庵。江苏兴化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擅做文
章,36岁时考中进士,曾
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闭门著述。著《水
浒传》、《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
极少,有套
曲《秋江送别》。
(二)关于《水浒传》
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传说他同元
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水浒传》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
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
过程。《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
和年间,因声势极盛,在民间产
生许多奇闻异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增饰,施耐庵就是
在民间传说、民间说话
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的内容几乎涉及封建社
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
《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
写出他们由个体
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壮大为农民起义队伍以及最后受招安、彻底
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
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
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
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小说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
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歌颂农民起
义英雄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
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
《水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
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特征突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典型向个
性化典型
的过渡。
《水浒传》也继承了民间说话的传统,把许多原来分别独立的故事经过改
造组织在一起,既
有一个完整的长篇框架。又保存了若干仍具有独立意味的单元。小说十分重视故事情节
的生动曲
折。它很少静止地描绘环境、人物外貌和心理,而总是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
物的性格。这些情节又通常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包含偶然性的作用和惊险紧张的场面,包含
着跌宕起伏的变化,富于传奇色彩。这种非凡人物与非凡故事的结合,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紧张
感,很能
引人入胜。
(三)课文分析
1.《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
教头》,是
林冲投奔梁山的全过程中的一环。《水浒传》第七至十一回,详尽地记叙了林冲由忠
心服
务于朝廷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到沦为囚犯,再到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本课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了林冲在押解沧州途中,来到柴进庄园、结识柴进的情形。
第二部分(第2段):记叙了林冲受到柴进的种种厚待。
第三部分(第3-4段):傲慢无礼的洪教头出场,并向林冲挑战。
第四部分(第5-6段):林冲被迫与洪教头比武,一招制胜,洪教头丑态毕露。
2.课文中刻画了三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1)林冲——谨慎小心、彬彬有礼。
林冲是《水浒传》中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他被逼上梁山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首先,忍让是他最核心的处世哲学,一连串的灾难降临到头上,他却委曲求全,一忍再忍,这一
点在课文
中也有很多体现,从一开始被柴进的庄客怠慢到洪教头的无礼轻视,直到和洪教头比试
时,林冲一直都十
分小心谨慎,将自己置于较低的位置,当然最后忍无可忍,被逼应战。其次,
林冲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使
枪棒的技巧,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比试时,林冲利用洪教头有些骄
横气焰的心理弱点,首先便不完全拿
出真功夫来和洪教头比试。这样一来,使得洪教头认为林冲
的“棒法怯了”,就一心只想尽快赢了林冲,
结果露出了破绽,脚步凌乱。林冲机灵地抓住了机会,
出奇制胜。
另外,
文章中对林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还可表现出其善良、忠厚、谦逊、忍让、心思细密、
武艺高强等特点。
(2)柴进——仗义热情,善于察言观色
柴进是大周皇帝柴世宗
的后代,爱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他实际上是这场精彩比武
的导演。他仰慕林冲这样的英雄,真
诚欢迎、热情接待。洪教头的傲慢无礼让他生气,洪教头提
出比武后,他就顺水推舟,既要看看林冲的本
事,又要灭洪教头的威风。后见林冲犹豫,知道他
心有顾忌,便点明洪教头在柴家庄日子短,没有对手,
希望林冲不要推辞,不要有顾虑。两人要
比试时,他又叫庄客取出银子作为彩头,推波助澜,令林冲展示
出了过人的武艺。
(3)洪教头——鲁莽愚钝,傲慢无礼
洪教
头出场很有气势,同时也可看出他的粗鲁和傲慢无礼。他与柴进谈话时完全没有顾及林
冲的感受,更没把
林冲放在眼里,如此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实在难成大事。之后坚持要与林冲
比武,“脱、掣、喝、鞭、
抢”,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心急气盛、鲁莽,而且出手凶狠,但其
实却不堪一击。
3.整篇课文的情节精妙曲折。金圣叹也总是称颂《水浒传》的情节陡转,作者通过成功运
用这种陡转的艺术手段避免了情节的呆板平直,制造出矛盾冲突,不断激起波澜高潮,达到了引
人入胜的
艺术效果,从总体上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课文中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林
冲的谦逊有礼与洪教头的傲慢无礼,林冲的一忍再忍与
洪教头咄咄逼人,林冲的机智沉稳、武艺高强与洪
教头的狂妄白大、鲁莽急躁都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地方的一介武夫洪教头衬托出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
好汉风采。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遭遇 树阴 摇拽 朝靴
B.髭须 忖量 掣肘 起哄
C.唱喏 理采 斟酌 邂逅
D.踌躅 恼怒 嫉妒 仰慕
2.下列红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配此沧州 配:流放 B.皂纱转角簇花巾 皂:黑色
C.为因恶了高太尉 恶:讨厌 D.掣条棒 掣: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青之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
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
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慨。
B.这两起走私案件,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长期作案,竟一直没有被发现。
C.的确,我们很
难简单地概括出中国文学的传统,但大概不会有人否认,先秦文学的《诗
经》、诸子散文、《楚辞》是后
人难超越的高峰。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
度评价。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林冲等谢了店主人出门,
走了三二里,果然见座大石桥。过得桥来,一条平坦大路,早望见
绿柳阴中显出那座庄院。四下一周遭一
条阔河,两岸边都是垂杨大树,树阴中一遭粉墙。转湾来
到庄前,那条阔板桥上坐着四五个庄客,都在那
里乘凉。三个人来到桥边,与庄客施礼罢,林冲
说道:“相烦大哥报与大官人知道,京师有个犯人,送配
牢城,姓林的求见。”庄客齐道:“你没
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时,有酒食钱财与你,今早出猎去了。”林
冲道:“如此是我没福,不得相遇,
我们去罢。”别了众庄客,和两个公人再回旧路,肚里好生愁闷。行
了半里多路,只见远远的从
林子深处,一簇人马奔庄上来;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马上
那人生得龙眉凤目,
齿皓朱纯;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
花袍;腰系
一条玲珑嵌宝玉环条;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带一张弓,插一壶箭;引领从人,都到庄上
来。
林冲看了寻思道:“敢是柴大官人么?”又不敢问他,只肚里踌躇。只见那马上年少的官人纵马前<
br>来问道:“这位带枷的是甚人?”林冲慌忙躬身答道:“小人是东京禁军教头,姓林,名冲。为因
恶了高太尉,寻事发下开封府,问罪断遣刺配此沧州。闻得前面酒店里说,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
汉柴大官
人,因此特来相投。不期缘浅,不得相遇。”那官人滚鞍下马,飞奔前来,说道:“柴进
有失迎迓!”就
草地上便拜。林冲连忙答礼。那官人携住林冲的手,同行到庄上来,那庄客们看
见,大开了庄门。柴进直
请到厅前,两个叙礼罢。柴进说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
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林
冲答道:“微贱林冲,闻大人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不想今日
因得罪犯,流配来此,得识尊颜,宿生万
幸!”柴进再三谦让,林冲坐了客席。董超、薛霸,也
一带坐下。跟柴进的伴当各自牵了马去院后歇息,
不在话下。
①文中红色的“捧”字有什么作用?
②上文中哪些描写柴进动作的语句能够表现柴进对林冲的仰慕之情?
③文中两次提到了柴进的弓箭,都有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1.B(A曳 C睬 D躇)
2.C
3.C
4.“捧”字用得好,点出了柴进的地位,也渲染出了柴进打猎时的阵势和英姿。
5.“那官人滚鞍下马,飞奔前来”、“就草地上便拜”、“那官人携住林冲的手,同行到庄上来”。
6.第一次提到弓箭,印证了前边庄客说的柴进去打猎了的说法,也从侧面说明了柴进喜好
武功,喜欢江湖豪侠。第二次是在已经喝过酒以后,柴进才解弓箭袋,由此“失礼”,反衬出柴进
与林冲
相遇时相见恨晚的心态。
俑之美
高一(5)李心舟
当我走进这里,我才能感受到行伍的威严;当我聆听这里,我才会感到沙场的喧嚣;
当我凝
视你们,我才会明白你们所讲的几千年前的故事。秦灭六国,却只短存二世,但你们浩瀚的兵马<
br>俑阵所呈现出来的古典与兵戈融合在一起的美,后人也只能望而兴叹。
几十
年前,你们被纯朴的老翁的锄头敲醒,大地对你们的禁锢已不复存在。又有谁能想到这
惊世骇俗的美竟然
从那样一方平淡无奇的土地上迸发出来。地上的人们又一次被地下的人们的智
慧所折服,你们这些陶俑便
是一种载体,承载了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美。
行之美,当我近距离注视你们时,我
似乎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互相残杀的岁月,你们的手
中拿着矛,剑,戟,戈,弓……面向东方,一丝不
苟地为你们的主人守护着他的灵柩,忠诚得几
乎让人望而生畏。
阵之美,
当一个个无所谓军人的你们被指挥官排列在一起时,无边巍峨,泰山压顶的气势足
以把敌人吓退。一个个
分开的军阵一旦被组成一支军队,更能让我体会到“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
边气势。
神之美,当我与你们对视的时候,静静地聆听你对我们说的话,你倾诉着保卫国家、誓死杀
敌的愿望,表露了你们“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心声。保持神情严肃,好似冷酷的杀手,但
你们各
异的形态,把你们变得有血有肉,这样的你们表现的才是最为人性的美。
每当回味
在兵马俑坑边,与你们面对面的交流的时刻,我总能对所谓亮剑之美,钢铁之美有
新的认识。无数的你们
还埋藏在地下,人们不再去惊扰你们,因为这是你们最原始的面目。即使
看不到你们,我也能感受到你们
那惊天动地、气动山河的雄壮。因为,你们有令世界折服的“俑
之美”。
[评语] 全而又细致地展现了兵马俑的威武之美。运用第二人称,仿佛在与兵俑们对话,为
他们注入了一丝生机;全篇结构整齐、有序,从“行”到“阵”,空间感十足,接着又由具体到抽象,
记叙“神”的美,令人对这一世界奇迹的“美”的感悟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