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健康饮食小常识-山西会计之星
第七单元“走进名著”
单元分析
个人设计
《
林冲棒打洪教头》:写林冲遭发配来到柴进
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使
洪教头
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愧而去。
《少年王冕》:叙述了王冕少年时家境贫寒,
但不放弃自己的
理想,认真学习,终成“画荷
高手”故事。
《清平乐 村居》:作者通过农村清新秀丽、朴<
br>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
的刻画,抒发了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
感情。
《黄鹤楼送别》:通过理解内容及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 学会本单元23个生字,认读11个
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
课文。
复述复述《林冲棒打洪教头》。背诵《清
平乐 村居》。
3 会用“炫耀”“懂得”“暂时”“凝视”造句。
能结合想象说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
描绘的情景。
4学和做:“说名道姓”。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
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
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理解、感悟,
来感受人物形象。
3、 以“走进名著”为主题,
激发学生阅读名
著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
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 能熟练地复述课文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这是
学生认识古典文学的一扇
窗户,在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中,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
情
一
单元
教材
分析
二
单元
目标
设计
感悟词中所表达的情景及思想
感情。
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来理解林冲、
洪教头的个性
三
单元
设计
意图
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揣摩文章
的表达顺序,领会基
本的表达方法,
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
的熏陶。
四
单元
目标
达成
分析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历史背景。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关
注细节,加深对
文中的品读感悟,引导学生用多种方
式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掌握
人物的性格特征。
1 15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
在教完每一篇课文后,可以安排
学生去看一
下《水浒传》、《儒林
外史》等名著。同时在适当的时
候交流。
课题: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掌握2个多音字,能理解
课文中的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并连贯地说出主要
内容。
板块
一、歌
曲导
入,揭
示课
题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重点与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阅读《水浒传》
学生活动
谈阅读体会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谁知道刚才听的是什么歌?《水浒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传》里面一共给我们塑造了多少位好汉的形象?
你最喜欢《水浒传》里的哪一位好汉?
2、“逼上梁山”这个成语就是从《水浒传》中
第一位出场的好汉——林冲身上得来的。
3、
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文有文眼,诗有诗
眼,这个题目也有眼睛?
二、初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要读准字词,
读课<
br>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文,学
2、学习字词。
习字
(1)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词
①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
上。
②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
头。
③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2)这篇课文里有些词是不容易懂的,请你拿
出笔做个记号,我们一起来交流。
木枷—(看插图)古代给犯人带上的刑具。 非
比他人—与一般人不同。
依附草木—比喻依靠有势力的人。
彩头—指中奖、赌博或赏赐得来的财物。
发配—封建时代的一种刑罚。在罪犯的脸上刺
字,然后押送到边远地方去服劳役,也称“流
配”。
八十万禁军教头—禁军:朝廷的正规军。教头:
负责教练士兵武艺的军官。当时东京(今开封)
号称禁军有八十万。
1、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认真
三、理
默读课文,并按照“
进庄、初见、较量”将课文
清文
分为三部分。
章脉
2、交流分
段,说理由。一(1):写林冲发配沧
络,整
州途中,来到了柴进的庄上。
体把
二(2—3):写林冲受到柴进的厚待,
握内
碰巧遇见洪教头,洪教头向林冲挑战。
容
三(4—8):写比武时,林冲棒打洪教头,洪教
头失败后羞惭离去。
3、指名完成填空,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课文的
主要内容。
(原因)
,林冲棒打洪教头, (结
果) 。
(1)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口头回答。
(2)小结:把一篇课文概括成一句话,这是一种很
四、学
好的学习方法。
习第
1、指名读第一段,介绍林冲被发配的
原因:当
一段,
朝权臣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觊觎林妻貌美,设计陷
了解
害林冲
,诬其“带刀”进入白虎堂,将他发配沧州,
故事
并企图在途中杀掉林冲。
的开
2、林冲是以犯人的身份来到柴进庄上的,怎么
了解“逼上梁山”成语由来
指名回答,师在“棒打”二字下加点。
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字词
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
交流,并说说理由
指名完成填空
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口头回答
读第一段,了解发配原因
激起阅读兴趣
2 15
始
胆敢“棒打”洪教头呢?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
课题: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描写
所塑造
的“林冲”和“洪教头”的形象特点,并练习复述课
文。
2、在阅读中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
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板块
教师活动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重点与难点:
读出人物的个性,感受古典小说中语言的精妙,不断生
成语言,从而将体验、感受变成内在的积淀。
课前准备:
阅读《水浒传》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3 15
一、直
接导
入,说
说课
文大
意
二、学
习课
文,感
知人
物形
象
三、总
结、想
象
四、课
外延
伸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林冲是以
犯人的身份来到柴进庄上的,他怎么胆敢“棒<
br>打”洪教头呢?
(林冲发配途中来到了柴进庄上,与洪教头相
遇。洪教头逼
他比武。林冲仅用几招,就使洪教
头败于自己的棒下,使他羞愧离庄。)
1、自
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
情感,想一想:林冲、洪教头各是怎样的人?
2、提问:读了故事之后,你觉得林冲是一个怎
样的人?这里有一个填空:()的林冲,前面加一个什么词语?加词的理由是什么?
3、组织交流:
(一)
()的林冲
①谦虚的林冲 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②机智勇敢的林冲 “
洪教头恼恨林冲……还
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一棒落空……
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
③心胸广阔的林冲 “林冲寻思……洪教头也
不相让。”
④善于思考的林冲 “林冲寻思……这想必是柴
大官人的师父了。”
(二)()的洪教头
①骄傲、心胸狭窄的洪教头
“……连忙站
起来躬身施礼……便竟上首坐了。”
②自不量力的洪教头
“洪教头向
柴进问道……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③自以为是的洪教头
“林冲寻
思……全不理睬。”
④见钱眼开的洪教头
“洪教头
恼恨林冲……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
(三)抓住同一内容,两者进行对比
①“林冲寻思……洪教头也不相让。”“……连
忙站起来躬身施礼……便竟上首坐了。”
②“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
招
式。”比较“把火烧天”与“拨草寻蛇”的不
同。
讨论: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林冲、洪教头分
别是什么样的人?
2、补充课题:()的林冲棒打()的洪教头
说一说: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
倒在地。
想象说话:①假如你是众人中
的一个看客,
这时你会说些什么?②假如你是离开的洪教头,
你会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些什么?
介绍其他故事“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
拔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让学生
进行阅读
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
在你觉得有所发现的地方作批注
从课文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
组织学生交流
说清理由
对比着读
比较中感悟人物形象
讨论
回顾板书
指名回答
想象说话
引导阅读
课题:24少年王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板块 教师活动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重点与难点:
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
学生活动
4 15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
导入
新
课,
介绍
背景
二、
初读
课
文,
检查
预习
三、
再读
课
文,
理清
层次
四、
品读
课文
第一
段
五、
书写
生字 <
br>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
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
变的好
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
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
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
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
傲,鄙视权贵
。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
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
br>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
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
刺文学的杰作。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
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
难吗
?
2、出示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
方没读懂?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
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三个时间段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
意。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
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齐读课题
师生相互补充
了解背景资料
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检查预习情况
相机正音
交流,疏通。
第一段(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
家境贫寒。
第二段(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
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第三段(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
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
终有所成。
第四段(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
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
食。
齐读课文
课题:24少年王冕
教学目标:
1、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
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
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
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
思想和情感
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5 15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重点与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紧扣关键词句,使学生在语言文
字的揣摩中,领悟人物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
板块
一、
品悟
人物
语言
理解
母亲
“无
奈”
二、
紧扣
重点
事例
体会
王冕
“好
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过渡: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
针线活供他读书,这一年王冕十岁了,一天……
1、
相机出示:“一天母亲把他叫到……到隔
壁人家去放牛。”
(1)、自由读
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自由读
(2)、学生交流 交流
(3)、指导朗读
(4)、出示:“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指名口头填一填
(
)说:‘…………去放牛。’” 引读
2、提问: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母亲确实
是无可奈何,非常不忍心的?速读课文第三自速读课文 学生交流
然段,找一找。
过渡:母亲无奈之下让小王冕去放牛,小王冕
是怎么回答的?
1、
相机出示“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指名读
心里倒快活些……”
2、
设问:不读书,小王冕真的感到快活吗? 引起思考
3、 自由读课文
思考:从哪几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王冕并不是学生交流
真的快活,其实他是很想读书的?
版块一
(1)、相机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在
柳树阴下看书。”
抓住“舍不得”、“积攒”等重点
①自由读 说说读懂了什么
词语,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咬文
②学生交流
嚼字”,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王冕
(2)、小结:小王冕想买一本书可真不容易啊!
买书的不易,从而认识到王冕是
(3)、指导朗读 个好学的少年。
版块二
(1)、相机出示第五、六自然段
(2)、自由读 找找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
冕非常想读书?
(3)、学生交流 比较句子:天下哪有学不会的
①
相机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画几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笔?”
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我也来自
② 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学生交流 己画几笔。
a、
从“攒钱”“托人”等词中体会王冕好学 指导朗读
b、
引导学生从“起初……三个月之后……” 体会王冕坚持不懈的好学精神。
c、
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冕画得好? 学生回答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
d、 师小结
版块三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王冕能学画也
是一个偶然,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1)、我们也去欣赏一下雨后的情景(听录音)
自读,想象
6 15
三、
抓住
关键
语句
感悟
王冕
“孝
顺”
四、
巧设
关键
问题
学生
情感
升华
(2)、学生自读,想象
(3)、指导朗读
(4)、指导背诵
(5)、提问:是不是每个人见到这么美的景色
都会把它画下来呢?
过渡:生活的贫困使王冕不得不放弃了上学堂
读书,不读书他真的快活吗?
1、出示第二自然段
2、 提问:当时他为什么还说快活?
3、
提问:王冕是个孝顺的孩子,课文哪些也
写到了?
(1)、学生交流
(2)、齐读句子
1、默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王冕是个
怎样的人?
2、总结全文
学生交流,师相机总结
学生交流
速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联系全文,回答
此时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
学生已沉淀的饱满的感情都迫
不及待想于表达,那么,此时不
拘泥于任何形式的鼓励学
生说
说对王冕这个人物的认识,使学
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情感
上达到一个顶峰。
课题:25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3、能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
意思。
板块 教师活动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重点与难点:
读诗,以文为参照;学文,以读诗为线索。把学文与读
诗融合在一起。
课前准备: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
学生活动
7 15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背
诗导
入,揭
示课
题
二、初
读课
文,了
解大
意
三、诗
文对
照,归
并相
关段
落
1、抽背古诗词,引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说对该诗的了解。
2
、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这首送别诗有关的课文――
板书
课题。
3、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名胜,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
一,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濒临长江,雄踞蛇山
之首,“拔地倚天,耸翠如屏”。登楼远眺,极
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自古享有“天下
绝景”的盛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距今已有<
br>1700余年的历史,留有许多的有趣的传闻,风雅
的逸事。历代文人骚客都喜爱登楼吟诗作赋,
留
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
1、自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一江春水
浩浩荡荡)你能联系插图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吗?联系课文读读句子。这些词都是描
写暮春三
月时长江边美景的,你能用上几个词来说说暮春
三月,长江边的景色吗?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
“飞檐”,看图理解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接踵”的“比”理解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
(2)(出示:饯行 依依惜别 一饮而尽 登
船远去 久久伫立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你
理解了哪个词?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
“脍炙
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
“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
肉;指导学
生写好“炙”字。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
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
2、开火车读课文,正音。
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一说
吗?
1、指名分节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些小节直接
与诗句所描述的意境想吻合。
2、组织交流:一(1—3):孟浩然要顺江而下
前往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两人举杯话别。
二(4—5):看着孟浩
然的小舟渐渐远去,
李白无限惆怅,随即吟出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背诵古诗
齐读课题
了解黄鹤楼
指名读,齐读。
用上几个词来说说暮春三月,长江边的景色
朗读有关句子。
理解词语
提示加上时间和地点
分小节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课题:25黄鹤楼送别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理解诗意。
2. 能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读读送别诗
板块 教师活动
8
15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直
接导
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齐读课题
指名背诵
默读1—3小节,划出与诗句内容
相对应的句子
二、精
读课
文,引
导探
究
1、齐读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默读1—3小节,划出与诗句内容相对应的句子。
3、指名交流:
前往扬州”等内容把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
4、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
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
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教师导读:纵然有千般的依恋,万般的不舍,
可“天
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
接读)
(1)出示句
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
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
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指名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
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
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
的好兄
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暮春三月、烟雾迷蒙、顺江东下、重组所划
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
指导朗读这句话
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
别之情
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
理解。
②“海内存知已,天
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
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
却
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6、学习4—5小节
(1)引读第四小节。岸边杨柳依依,江
上沙鸥点点。友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
然伫立在
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
向天边……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理解“永世不绝”
指名表演读
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反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
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9 15
三、扩
展赏
析
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
现呢?
7、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
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一起背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出示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
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在文中划出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
长江天际流”相对应的句子,
加进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带着学生理解诗意
四、小
结
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
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2、说说还知道李白、孟浩然的哪些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
浩然之间的深情厚
谊,也知道了朋友之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般的
友谊定会天长地久。
所以,交友贵在交心。
交流课外阅读的古诗
课题:26清平乐 村居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了解词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及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情况
10 15
一、复
习,揭
题。
二、自读
初悟,了
解主要
内容。
三、引导
细读,深
刻理解
词意。
四、翻译
全词。
五、比
较欣赏。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
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
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会
知道。
1、自读。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
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
的茅屋前
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
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
有上去进
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
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
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
交谈些什
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
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
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
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
了。我
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
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
br>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 他们虽然
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
丽
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
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出示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
齐读课题
了解“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细读全词,思考讨论
(从词的1、2两
句中,可以知道:
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
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
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
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
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
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读词体会
指名回答
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课题:习作七
11 15
教学目标:
1、
认真读读“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的一次实
验”、“冬天”、“盼春节”等作文题目。
2、 选一个你喜欢的作文题目,练习写作。
3、
也可以自己命题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
情实感。
板块 教师活动
重点与难点:
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
实感。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
多
题导
入,激
发兴趣
二、
确
定写作
内容,
自主表
达
三、
自
由命
题,相
机辅导
四、
朗
读赏
析,交
流激励
1、出示作文题目及习作要求
2、审题
1、选材,说说原因。
2、小组讨论,把握写作重点。
内容。
4、全办评议。
1、自读自改
2、同座互读互改
全班同学听,师生共评。
“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
的一次实验”、“冬天”、“盼春
节”
选材
确定写作内容
把握写作重点
学生写作
师生共评
3、推荐学生代表说说自己的写作
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交互修改
课题:练习7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12 15
教学目标:
1、 语文与生活,了解朝代与古代名人,加深对我
国历史的了解。
2、
写好钢笔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
诵读与积累12个与“水浒”故事有关的成语,
丰富语言积累。
4、
口语交际,水浒故事擂台赛,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
5、
学会写毛笔字,掌权“匕字旁”和“戈字旁”
的运笔方法。
板块
一、语
文与
生活
二写
好钢
笔字
教师活动
1、 学习第一部分:读背《朝代歌》。
(1)
我们以前背的《三字经》中有一部
分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谁能把这一
部分背给我们听一听?
(2)
这段历史交代了中国各朝代的名
称,为了方便记忆,有人把它编成
了“朝代歌”,让
我们都来背
背吧!
(3) 这首“朝代歌”依次包含了哪些朝
代?用“
”画出来。想一想,
哪些朝代是你熟悉的,哪些朝代是
你不了解的?
2、
学习第二部分。
(1)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住朝代的
顺序,让我们把语文课本和课外读<
br>物中认识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写
在表格里吧!
(2) 小组合作交流,自由填空。
(3) 集体按顺序交流,不仅说出自己了
解的名人生活在哪个朝代,还要说
出他曾为
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
1、 读题,明确要求。
2、 认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
3、 认认真真地进行描红,要求笔笔到位,
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4、 反馈。
重点与难点:
1、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成语。
2、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三诵
读与
积累
学生背三字经
自由诵读,练习背诵。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交流
指名读题
合作交流,自由填空
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鹤、孤、帆”的写法。
练习描红
1、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浒传》吗?
交流《水浒传》资料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与“水浒”故事
有关的12个成语,读懂背熟了这
些成语,你就能知道“水浒”故
事的思想内容了。出示12个成
语。
13 15
四、口
语交
际
3、自由练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不清楚的可以查《成语词典》。
4、指名朗读成语,正音。
5、交流词语意思。
6、反复诵读这些成语。
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插曲。
2、这激昂的曲调将我们带入了“水
浒“城中,武松打虎、杨志卖刀、<
br>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
梁山等故事不由浮现在脑海中,
许多同学都有已按耐不住
想上擂
台显身手。那么,“水浒故事擂台
讲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单人讲,
赛”正式开始
啦!
两人配合以相声的形式来讲,合
3、四人一组组内先进行预赛,选拔作编成小话剧来讲等。
出代表参加班级擂台赛。
参赛者讲时声音要响亮,举止要
4、进行比赛
大方,要有表情,同时讲完后还
要回答台下听众的提问。
5、集体评议,选出擂台赛的优胜者
民主投票评选出本次水浒擂台
6、总结
五、赛的冠军。
学写1、读题,明确本次练习要求掌握“匕
毛笔字旁”和“戈字旁”的运笔方法,
字 例字为“北”“戏”。
掌握运笔方法
3、师范写指导两个部首。
“匕字旁”第一笔短撇自右上向左下
运笔,短促有力,第二笔竖弯钩的竖
学习写法
起笔较重,向下略斜行笔,再圆润地
转向右边水平行笔,最后向右上方提
笔出钩。
“戈字旁”写时短横上斜,斜钩露锋
起笔后向右下方运笔,在运笔过程中
有按——提——按的变化,最后向上
用力钩出,短撇自右向左下方运笔,
慢慢提起,右点写在短横的上方斜上
方钩起笔的右面。
4、生练习写字。
练习写字
练习背诵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认真读帖,看清笔画的运笔方法。
5、反馈。
14 15
1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