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
滨州人事考试中心-创先争优实施方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
吕元膺
①
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
②
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
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
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
③
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
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
④
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
⑤
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①吕元膺:唐德宗
、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
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
②乃以束帛________
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
④言毕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
(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
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
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
;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
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
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
”:这,这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
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足”:值得。“但”
:只是。还要注意翻译完
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内外人莫测”从侧
面写出他的处
事周全。“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是说他重视
教育后代。
故答案为:⑴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
⑵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⑶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
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
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
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
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
件事来教育后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
累是学习文言文
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
用法,而且还要
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
整。(注意翻
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
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从人物
的举动、言语等来进行分析,文中吕元膺
“吕辄已窥之”“乃以束帛赆之”,明明看出来却不说出来,还
送东西给处士,可看出能为别
人着想,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并以此来教育后人的品质。
【附参考译文】
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个隐士下棋。正下着
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
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
子来取胜。吕元
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
友却感到很内疚,就留给吕元膺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
床将要
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
为东都留守,有一个
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其实也不值得
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
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
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
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④何陋之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
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
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本文在对陋
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
不陋
”,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情趣。
【答案】 (1)出名,著名
;学者
;弹奏
;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
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安贫乐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理解能力。
(1)句意分别为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③可以
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④有什么简
陋的呢?据此提取字词意思即可。
(2)①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
铭文。②“丝”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乱耳:扰乱双耳。据此整理句意即可。
(3)A项“龙”和“仙”是吉祥、高尚的象征,符合情理;B项属于环境描写,符合情理;C
项并没有
刻意贬低无学问的人,说法错误;D项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符合情理。
(4)从环境、交往、日常三方面分析即可总结出“陋室不陋”所表达的生活情调。
故答案为:(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
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②没有奏
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
(3)C;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道。②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名:今为名词,文中用作动词。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语气助词,不
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注意:作者重在言论自己的陋室,无闲谈他
人的
意思。
(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归纳、整理能力。作品包括环境、交往等方面的描写,内
容充
实。立意明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
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
①
, 人咸
②
易
之。然读书能自刻苦……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
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
③
,
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
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注】寝陋:丑陋。②咸:都。③匕箸:调羹和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B. 睨之(斜着眼看)
C. 幼时殊无异之处(特别)
D. 人咸易之(容易)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公亦以此自矜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久而不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有
C.
幼时殊无异之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
如是默诵也。书有弗记者
乎 如是在噬,石又再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从郑板桥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发?
【答案】
(1)D
(2)C,D
(3)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
微微点点头。②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
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获得有益的启发:学习要刻苦、专注,珍惜时间。
【解析】【分析】甲
: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乙:选自《板桥诵
书》。作者:郑燮。年代:清。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
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
见的文言词语
。D项的解释有误,“易”在这里是“看不起”的意思。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确定它
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
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
义的单音节词。C项的两个“之”都是结
构助词“的”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如”都是“像”的意思。
A:凭借;用。B:表修饰;表转
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
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
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
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颔”“咸”“善
”是此题中的关键词
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启发感想。解答
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
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
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
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从“然读书能自刻苦”“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
遍”可知读书要勤奋、刻苦;“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
语,并自
忘其所语”可知要珍惜时间。
故答案为:(1)D
(2)C D
(3)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②
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
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获得有益的启发:学习要刻苦、专注,珍惜时间。
【点评】(1)解释文言实
词的意义,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
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人咸易之:人们都轻视看不起他。
(
2)一词多义辨析,要求学生首先能够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
搭配是否得当,
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此题较
难,需要仔细辨析,C,D意思相同。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
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
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
重点词语,一定要
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易错点: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善于
记
忆、却不知道、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
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一般学
生都应该明白,学习要刻苦、勤奋专注,珍
惜时间等。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的
世界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
自夸。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
站立,斜着眼看这情形,(很)久
不离去。看见他射箭十(支)射中八九(支),只是对这微微点头。<
br>
乙: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
地
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
苦,自
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
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
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
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
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
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
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
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
略,非复吴下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
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
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
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
能奋然勇为,
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
归来,又只是
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
br>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
扰乱。④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
忝: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然今遣汝者________
④力改故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
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
因是什么?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看,又有何不同?
【答案】(1)用,拿
;经过
;派
;旧的,原来的
(2)①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晓事情太晚了
吧!②如果你爱好学
习,在家里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群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的
经验教训。【
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
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
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甲】【乙】两文都是在劝谏别人认真学习,勤奋
读书。【甲】文既有委婉的劝谏,
又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
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
单,弄明白句意
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以”是介词,意思是“用、拿”。
(2)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
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
同)。更:重新。
(3)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通过对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分析可知,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吕蒙现在掌
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由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
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
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
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
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可以
分析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
,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
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
)【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
就使人感受到三位
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
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
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
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
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
劝说。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
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
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
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
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
句子要通顺,语气要
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
字词
来疏通句子。
附【乙】文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
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
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
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
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
,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
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
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
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
,用心改
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
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
的面目来见你的
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
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
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
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
①
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
,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
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
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③
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
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
树之,为庭实
④
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
③夫如是________
④人多树之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4
)【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说说两文所赞美的
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
【答案】 (1)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
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4)品德高尚
、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
影响。
【解析】【分析】(1)此题都古今异义词,如“蔓”:横生藤蔓。“树”:种
植。所以千万不
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
,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此题要注
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
分与宾语部分划开。注意“之”是取独作用,放在主语谓
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因此“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是一个整体,做“爱”的宾语。前面部分的主
谓之间要划开。
(3)本题注意下列
字词的翻译,如“宜”:应该,应当。“众”:多。“本”:根。“善建”:善
于建树(德操)。
(4)【甲】文很好理解,特别要抓住【乙】文中“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等标
志品
质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更加完整地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⑶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
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⑷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
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文言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
知识的
迁移,要结合句子的整体理解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做此
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推
断句子的停顿。
⑶本题考查
文言语句的翻译,考生在平时要加强训练,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
的方法,在翻译时要正确理
解重点词语,注意句意的顺畅。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抓住关键
的句子进行理解,就可以概括
出完整的答案。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
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
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
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
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
当然就很多了!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
竹子的本性,君子
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
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
直、不
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
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
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
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
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
,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
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甲辰
①
, 同二王参云栖
②
。时已
二月,大雪盈
尺。出赤山埠,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望江南
③
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
也。庚戌
④
秋,
与白民看雪两堤。余既归,白民独留,迟
⑤
雪至腊尽
。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世间事各
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乙】
甲子嘉平月
⑥
九日大雪,泊舟阊门
⑦
, 作此图。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
后两山出云,上
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
雪山耳。放笔一笑。
(李流芳《题雪山图》)
【注】①甲辰:明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②云栖:寺名。在杭州西湖西面山中,以
产竹闻名。③江南:钱塘江南岸
。④庚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⑤迟:等待。
⑥甲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嘉平月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⑦阊门:苏州古城之西
门。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民独留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出心裁
B.
是岁竟无 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C.
固不可以意求也 求之下流,固颠 根深蒂固
D. 而意中有云
目似瞑,意暇甚 词不达意
(2)用“”给【甲】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4)【甲】【乙】两文都写到雪景,但表现
出不同的特点:【甲】文的“琼枝玉干,披拂
照耀”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景__
______的特点;【乙】文的“雪后两山出
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_______
_的描写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
点。
【答案】
(1)B
(2)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4)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解析】【分析】(1)A项的“独
”解释为:独自独自独到;B项的“竟”解释为:最终;C
项的“固”解释为:本来本来牢固。D项的“
意”解释为:意念神情意思。故选B。
(2)翻译为: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
,尤其令人喜爱。故可断句为:望江
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本题重点字词:“尝”,曾经;“但”,只是;“归”,回来。
(4)要求学生在理
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琼枝玉干,披拂照耀”的意思分析,采用了比
喻的修辞。“琼枝玉干,披拂照耀
”写出了雪洁白美艳的特点。“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
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了“白描(主要用朴
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
烘托。)”的描写方法。结合其意思“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
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
是雪。”写出了雪景苍茫浩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 B;
⑵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⑶ 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⑷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单音
节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一要清楚它的
几种常规的解释;二是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
⑵断句的基本方法是: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弄清楚大概写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理解先
断开
较大的层次,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在集中精力分析句中的虚词和句式特
点(如判断句和对称
句);最后还要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一般来
说,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词上,突破
这一两个点之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的真正基
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
力。
⑶文言翻译注意先抓字眼,本句子重点词为“尝”“但”。翻译时要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这
样才能保证不丢分。平时训练注意自己抓住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写作艺术特色的把握。只要理解文意,要注意结合学过的写景抒情
类文
言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结合所学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我春夏秋一直待在西湖,但没有参观寒山寺就回来了
。甲辰月,我和两位王姓的
同伴一起参谒了云栖寺。出了赤山步行,一路琼枝玉干,披拂耀眼。遥望江南
群山,白雪
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庚戌月已是秋天,我和白民相约在两堤看雪。我已经回来了,白民独自留了下来,雪到腊月快结束了也迟迟未下。这一年最终也没有下雪,白民
失望而返。
人世间的事各有缘法,本来就不能强求的。
【乙】明天启四年农历十二月初九下大雪
,将船停在苏州古城的西门。做此图。回忆往
年在西湖遇雪的故事,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
分清哪是云,哪是雪。我画画
时,看到的是雪,而想象中有云。观看我的图的人都说是云山图。却不知道
我画的乃是雪
山图。放下笔笑一笑吧。
7.现代文阅读
沙枣
梁衡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
县,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
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
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
已干死了,也
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
,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
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
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
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
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第二
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
发出的。从此,我开始注
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
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
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沙枣的外
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
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
一般梅花的一
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
br>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
牛吃进去
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
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
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
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
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
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
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
经开始落叶,只有
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
变过来,还是原来
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
味
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
到了
它的实用价值。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
一到沙枣林前就止
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
回
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
沙总
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
壮的呼叫。沙枣能防
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
,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
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
尖尖的刺,动
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
br>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
那样绿。因为有这些
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
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
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
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
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
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被蚊,
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
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
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
这些可贵的品质
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
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而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
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
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
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
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
,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
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向:“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
暗香是整个初夏
河尝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
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
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1)
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
作者笔下的沙枣有哪些可贵品质?
(3)请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
远……(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是哪一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
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
膀。(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什么深刻的含
义?
【答案】
(1)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
(2)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3)①动词。这些
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
守土固林的作用。
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
沙枣林
防风固沙的作用。
(4)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
奉献等精神品
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本文叙写“我”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对公路边长着两排很
密的灌木丛
“也不去管它”——漠视不在意;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
其因——引起关注;参加
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喜欢;搬到县城中学,
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
我心里——赞美。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结合文章中的“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
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
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沙枣还有顽
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
强……二是能自卫为……三是它能抗盐碱”“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那沁人的香味四处
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等内容,从沙枣的“生命力”“默
默无
闻、无私奉献”“香满人间”等角度来概括作答。
(3)①语句“沙浪先是凶
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
回去几尺远……”中的“冲”“打”突出
风沙的凶猛;“被撞个粉碎”“被风卷回去”突出了沙枣守土
固林的作用,语句通过这些动词的使用具体
、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风沙侵袭和沙枣抵御的
过程。②语句“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
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
人健康的臂膀”,把“沙海前的林带”比喻为“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
枣的高大粗壮,林带的厚重和坚不可摧的特点,从而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据此
理解分析作答。
(4)文章的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
直飘在我的心里”,从表面上
看,写出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从深层含意来看,这里的“香”更指沙枣所
具有的质朴、顽
强、奉献等精神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远,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的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
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
⑵
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⑶ ①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
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
土固林的作用。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
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
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⑷
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
让作者难以忘怀,
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
细读文本可知,全文以作者对沙枣的感
情变化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把握,注意从文章后半部分介绍的内容提炼即可。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分析内容,揣摩感情。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一语双关意义。
8.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①
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
无
②
斗储,
③
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
妻邪?”时闻者多
④
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安贫乐道》)
[注
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
哂:讥笑。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不营产业(________)
④其妻患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
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
内容列出理由。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这
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5)[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2)①这
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
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
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
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
成。
【解析】【分析】(1)“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
意思
是“博学的人”。“
无案牍之劳形”翻译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形”意思是“使身
体劳累”。“
不营产业”翻译为“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营”意思是“经营”。“
其妻患
之”翻译为“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患”意思是“对……感到忧虑”。
(2)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中“斯”意思是“这”,“惟”意思是“只”,“德馨”意思是“品
德高尚”。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句中“弥”意思是“更加”,“遂”意思是“最终”,
“儒”意
思是“读书人”。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甲文中虽然
开头写到“斯是陋室”,但从文中可知:“惟吾德馨”——主人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居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高
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日常
生活优雅。据此作答即可。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上”和“入”这两个字把“苔痕”、
“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
” 字生动地写“草色” 有情,
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
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
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5)两文中都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甲文中作者虽身居“陋窒”,但从“苔痕上阶
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可以看
出作者却因为环境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轻松而感到高兴。
乙文中“安贫乐道,专精耽学,
不营产业”,“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守志弥固”等句子表
现了王欢的特点,虽然家庭贫困,但依
然专心治学。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⑵这是简陋的
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守志
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
的大儒
⑶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⑷
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
喜爱之情;环
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⑸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
成。
<
br>【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
,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进行积
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
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把握文章
的主旨思想。
⑷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作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选好赏析的角
度,一般是从修辞、
词语的运用进行赏析。考生要抓住切入点,结合语句的内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有关的语句、事件进行分析理解。
【翻译】
(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
的房子,只是我(住
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
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
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
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
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
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
陋呢?”
(乙)王欢,字君厚,是乐陵
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
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
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
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有一次
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
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
这件事的人
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9.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
以名重一时,与之
交。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禹锡地居西南夷,土
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禹锡依骚人
①
之
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②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
宰相复欲置之郎暑。而禹锡作
《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
播州刺史。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①骚人:诗人。②巫祝:古代称事鬼
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
掌占卜祭祀的人。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刘禹锡)
③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羽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
②调素琴________
③善五言诗________
④宰相复欲置之郎署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
强调“陋室不陋”。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
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
4)人们常用“诗豪”评价刘禹锡,无论其性格还是文风皆有豪气。请结合《陋室铭》及上
面的(链接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答案】
(1)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4
)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
贫乐道的志趣和
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
之作写出了
春意,可见其豪气。
【解析】【分析】(1)①句意: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白丁:知识
浅薄的人。②句
意: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不加装饰的。③句意:善于作五言诗。善:擅长,善
于。④句意: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欲:想要。
(2)①重点词:斯:这;惟:
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②重点词:丝竹:指代乐器
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
累;形:身体。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注句子,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表现了陋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表现主人志趣
高
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主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据此理解作答。
(4)解答此题,要抓住重点语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刘禹锡被贬至和州后,又被刺史
穿小
鞋,安排在只容一张床的斗室居住,但刘禹锡不以为意,还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以表达自己安
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
矢志不渝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
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世俗
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
伤身;
⑶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⑷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贫
乐
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
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
之作写出了春意,
可见其豪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
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
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
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
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br>
⑷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意近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刘刘禹锡的作品,表达自己对诗人作品中振衰起废、催人向上,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肯定
与赞赏之意
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
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
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
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
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
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
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
双耳,没有官府的公
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
陋
呢?”
乙: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
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
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
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
文被太子欣赏任用,(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
州刺史,
(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
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
年,只能用写
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
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
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
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
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
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
(任职)。但刘禹锡写了
《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
京城)做
播州刺史。后来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
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
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
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
射?”翁曰:“以
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
不湿。因曰:“我亦
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其发矢十之八九 发矢:射箭
B. 康肃忿然曰
忿然:激动的样子
C. 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D. 阅十余岁 阅:经历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B.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自豪。
C.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可能到河的上游去找。
D. 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
本的道理的人和事
很多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是以故事来揭示某种道理,甲文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告诉
我
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要骄傲自满;乙文通过记叙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
告诉了人们天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很多,不可以按照常理主观臆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
入调查探
究。
B. 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陈尧咨地位显赫,卖油翁身份卑微;甲文陈尧
咨“当世
无双”,卖油翁默默无闻;陈尧咨“十中八九”,卖油翁沥油而钱孔不湿。乙文教书先生嘲笑侍
僧,
他认为石兽并非木柿,不会被大水冲走,而是为水中的沙一点点的湮没,沉于深处;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两种做法嘲笑,他的经验是,只要水中遗失了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
C. 甲乙两文都是先讲故事,最后在文末点明主旨。甲文卖油翁把他的沥油技术高超归结为
“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在最后通过议论的形式“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
断欤?”
D. 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卖油翁“睨之”“微颔”陈尧咨
“忿然”“笑”把人
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他们的自负和对别人的嘲
笑。
【答案】 (1)B
(2)A
(3)B
【解析】【分析】(1)B. 康肃忿然曰:康肃气愤地说。忿然:
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
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故B错误,选B。
(2)B.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以,凭借。矜,夸耀。故B错误。C. <
br>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当,应当。故C
错误。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
一,不知道其二
的情况太多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一,其中一点。其二,其中另
一点。故D错误。故选A。
(3)B.“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老河兵嘲笑的是教书先
生一人,不包括寺僧。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
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
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
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
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
老翁放下担子,站
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
微
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
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
敢轻视我射箭
(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
地
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
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译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
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
僧们认
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
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
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
都很信服,
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
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
击石头返回
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
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
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
宜生怜之心。予新
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
行原
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
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
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
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
子,茂叔知之;黄
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
“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
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
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
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
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
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
別的树更茂盛,
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
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句意
是:老天
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据此断句为:
天不使高
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易:动词,改变。素,副词,
向来,平素 。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
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
乎:当然(应该)。宜:当。
众:众多。 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
是:这样。待:对待。谓:说。至:极点。句
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
极点。
⑷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莲花:
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
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 可见君子洁身自好
、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
品质。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
,但它的枝叶
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
求成功。
故答案为:⑴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
多了。②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莲花虽生
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
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
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
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
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
好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
最根
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
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
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
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
的思想品质的特点,我
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
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
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
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
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
一
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
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
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
让他长高,强 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
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 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
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 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
树中君子”了。
12.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 忧而不食。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 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
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矣。”及长,为
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br>
(选自《新序》)
【注释】①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②治:治理,管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 B. 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 C. 恐去而死也 D. 忧而
不食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
①母问其故 ________
②归而泣 ________
③为楚令尹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②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
识。
【答案】 (1)C
(2)原因、缘故;哭泣;做、担任
(3)①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②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就已
经相信他的 仁爱了。
(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解析】【分析】(1)C项的停顿有误,应为:恐去而死也。
(2)本 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母问其故”的意思是“母亲问他原因”,“故”的意思是“原
因”;“为楚令 尹”的意思是“做了楚国的令尹”,“为”的意思是“做、担任”。
(3)“向”“恐”“治”“仁”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解 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泣”是神态描写。“见
两头蛇,杀而埋之” 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也”是语言描写,可以看
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 而埋之矣”可以看出他的仁爱。
故答案为:⑴C
⑵原因、缘故;哭泣;做、担任
⑶
①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②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就已经
相信他的仁爱了。
⑷ 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要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义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
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理透每一个重点词语的含义,再根据现代汉语
的语言习惯把句子整理通顺
。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的判断。结合文段内容,考虑到<
br>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评价;周围
环境的衬
托等。
【参考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一条长
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
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道:“(
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
人必定要死,刚才我见到了一条两头蛇,恐怕要离开母亲您(先)死去了。
”他母亲说:
“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
对
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
后
,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