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三年级秋天的作文-最新思想汇报
新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
吕元膺
①
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
②
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
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
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
③
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
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
④
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
⑤
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①吕元膺:唐德宗
、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
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
②乃以束帛________
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
④言毕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
(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
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
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
;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
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
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
”:这,这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
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足”:值得。“但”
:只是。还要注意翻译完
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内外人莫测”从侧
面写出他的处
事周全。“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是说他重视
教育后代。
故答案为:⑴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
⑵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⑶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
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
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
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
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
件事来教育后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
累是学习文言文
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
用法,而且还要
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
整。(注意翻
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
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从人物
的举动、言语等来进行分析,文中吕元膺
“吕辄已窥之”“乃以束帛赆之”,明明看出来却不说出来,还
送东西给处士,可看出能为别
人着想,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并以此来教育后人的品质。
【附参考译文】
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个隐士下棋。正下着
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
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
子来取胜。吕元
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
友却感到很内疚,就留给吕元膺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
床将要
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
为东都留守,有一个
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其实也不值得
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
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
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
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
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
①
, 曰:数日勿洗,自
结痂愈
②
也。遂
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
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
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
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
?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
理外事耶?邱生曰:苟
④
得此盗,自必有其所
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
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注】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④如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2)下列几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但知其一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转转不已壮心不已
C. 当求之于上流定非我所见之理
D.
愿乞夫人一物愿驰千里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②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
(4)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针对乙文
作
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也。”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填空)回
答。
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我们的道理:________。
【答案】 (1)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2)C
(3)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
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②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
血,也不是很痛,不久“伤口”就恢复了。
(4)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中”);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
思考,正确判
断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
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
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
在主谓之
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故答案
为: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⑵A.但:只,仅仅;
B.已:停止;
C.之:代词,指石兽助词,的;
D.愿:希望。
故选C。
⑶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
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
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盖”“旋”等字词的翻译
。
⑷首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答案,第一空注意题干的要求“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
要原因”,分析理解原文即可。第二空从下句“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可分析
答
案。从甲文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与乙文中“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中,但定非我
所见之理耳”,可得关键词为“不臆断”,凝结成语句即可。
故答案为:⑴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⑵C
⑶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
)泥沙质地松软。②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
血,也不是很痛,不久“伤口”就恢复了。
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中”);世上很多
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
思考,正确判断。
<
/p>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成分分析词性断句较<
br>好把握,(时间)夜 半 (主语)有 数 盗 (状语)执 炬 (谓语)露 刃 入。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联
系古今异义
词,分析适合多义词的哪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
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盖:原因是,
旋:不久。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示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把题目要求与原文语句内容
进行对
应比较,仔细字斟句酌提取关键句子填空,启示道理围绕“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
断”进行归纳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
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
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
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
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
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
转动,像这样
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
(寻找)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
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
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
,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
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
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
“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
,对她说:“几天内不
要洗掉(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吓得几乎
丢了魂,
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
辱。认作劫匪吗?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割下耳
朵,却又赠送好
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反复思
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邱生说:“如果抓到盗贼,
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原因也必定
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
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
是否存在吗?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本文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塑造
人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
大有好处的道理。
(4)文中画线句子是“刮目相待”后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举动,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1)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①我难道想
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
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
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
”的中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
,平时一定要
注意积累,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重视课本课本下方注释<
br>词语的积累.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以直译为主,忠实原文,逐字翻译,语言通顺,特别留
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特殊用法的词语。翻译此句,要注意“博士”
为古今异义,“邪”为通假字,要落实“岂”“治”的意思
。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
的眼光来看待,老兄
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此题考查学生对
文言文内容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理解分析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
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
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各个
选项认真理解分析并判断正误。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
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
题的能力。“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
大有好处的道理”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的内
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
br>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
从而表达
“开卷有益”的中心。
故答案为:(1)推托 好处 哪里比得上
粗略地阅读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
日,就
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 吕蒙学有所成 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
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
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
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
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
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
译,不便直
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注意“博士”为古今<
br>异义,“邪”为通假字,要落实“岂”“治”的意思。保证语句通顺即可。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
不进一步去学习!”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
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
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
务,哪
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
常惊奇地
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
有志气的人,分别了
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
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
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4.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
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
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
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
久,一会儿。④老
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
截:
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①执竿入城________
②不可入________
③但见事多矣________
④遂依而截之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答案】(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
目轻信,虚心
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
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
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
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
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但”解释为“只是”。
(3)注意第②句是反问句。
(4)阅读
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这则故事给我的
启示是:思维要灵活,不
要片面与固执。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
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故答案为:(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①握,持②进入③只是④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
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点评】(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 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
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 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
停顿。
(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 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
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 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
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 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
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 通顺,语气要连
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
疏通句子。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并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 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
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 说:“我并不
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 br>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5.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 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
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
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
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馨”,能散布很远的香
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涟”,水波。
(2)重点字词:“亵”亲近而不庄重;“案牍”,官府公文。
(3)结合“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分析得
出: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
,莲是君子的象征。结合“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
析:以菊花正面衬托,突出莲的脱俗
高雅。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
表达
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①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 劳:使……劳累 ;③
蕃:多 ;④
涟:水波。
⑵ 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
俗
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⑷
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
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
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
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寄托、传达的某种感情、
和。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
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
不加装饰的琴,阅读
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
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
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
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
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
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
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
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
们)可
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
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
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
,人该是很多了
6.课外文言文阅读
卖蒜老叟
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
①
。杨大
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做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
br>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
外,
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提其拳,已夹
入老人腹中,坚不
可出。
——节选自清 袁枚《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
【注释】①睨:龊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
A. 睨之久而不去 B. 但微颔之
C. 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 D. 奋拳
击之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叟能如是乎?
(3)《卖油翁》和本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B
(2)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
【解析】【分析】(1)B项“之”是语气助词,不译,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B。
(2)在此题中,要注意“叟(老头)、如(像)、是(这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
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告诉人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练习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卖蒜叟
》一文则通过杨二和卖蒜的老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
理。据此理解,找出共同
点作答。
故答案为:⑴ B
⑵ 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⑶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
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道理,然后谈出阅读
启示。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
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
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
还出言嘲笑
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高傲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
人。”杨
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
人把自己捆在树上,
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
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
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
“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
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7.阅读理解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br>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
①
问于师旷
②
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
③
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
br>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
之明。炳
烛之明,孰与昧行
④
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
目失明,仍
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
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
(4)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②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3)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
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
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人或事物。
(4)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
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
委婉,巧妙设喻。
【解析】【分析】(1
)本题中,“暮”是形容词,理解为“晚”;“安”是一个副词,表示反问
语气,理解为“哪里”“怎么
”。
(2)①句中,“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②句是一个反问语句,翻译时
保留
原句式;“而”表转折关系,解释为“却”。
(3)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下阿蒙”中可知吴国大将吕蒙原来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因
此成语“吴下阿蒙”就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比喻人学识尚浅。从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的答话中可以想象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
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
之快之大。因此成语“刮目相待”就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br>
(4)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
而
“不可不学”,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
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可见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
未摆当权者的
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
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可见
孙劝是在平等对待吕蒙,态度坦率真诚。而师旷劝学比较委
婉,他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少年好学比作初
升的太阳,壮年好学比作正午的阳光,老年
好学比作蜡烛的光明,而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
,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
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样运用比喻,很
形象,让人
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故答案为:⑴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⑵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②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
的呢?
⑶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
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
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
或事物。
⑷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
,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
婉,巧妙设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
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
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
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
本题考查对文言成语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注
意其一生的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br>理解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
托。孙权说:“我
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
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
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
始学习。等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
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
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
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
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
是鲁肃拜见吕蒙的
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
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
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
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
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
啊!”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
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
①
主簿
②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
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
之,逵
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
③
手版
④
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
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地名。②
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
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必以情
B.
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
C. 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 (1)A
(2)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解析】
【分析】(1)A案件。B名词,囚犯;动词,囚禁。C离开;距离。D重判;研
究。故
选A。
(2)这句话的意思是: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
和他
争辩,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个囚犯根据法律本不应当判处死刑
,但王逵想重判他。审判
时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周
敦颐的意
思是说我既然不能说法王逵,还犯人以公道,我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由此,王逵明白做
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故答案为:⑴ A;
⑵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⑶
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
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
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
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
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
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
概括文章给人启示或道理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
在结合有关内容并联系实际
生活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
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
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
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
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
酷凶悍的官
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
来了,这
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9.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
①
夜戏
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
②
, 余道镇江往兖
③
。日晡
④
, 至北固
⑤
, 舣舟江口
⑥
。月光倒
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
吸之,噀天为白
⑦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
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⑧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
⑨
,
盛张灯火大殿
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⑩
。锣鼓喧阗
⑪
, 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⑫
, 翕然张口
⑬
, 呵欠
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
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
位于此处。②崇祯二年:1629年。③兖:即
兖州。④脯(bū):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
午三点到五点。⑤北固:即北固
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⑦噀(xù
n):喷水,喷吐。
⑧漆静:漆黑寂静。⑨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⑩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
死
后被追封为蕲王。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⑫摋(shā):揉。翳(yì),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
②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
③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
④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久之 , 目似暝,意暇甚(《狼》)
D.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
(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答案】 (1)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2)C
(3)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4)文章回忆了
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
金戏剧的故事。
(5)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
口,呵
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
异义词,如“道”:取道、经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
古。而“俱”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起,都”的意
思;“以”属于文言虚词,其意思和用法要理解
好上下文内容。
(2)A项,主谓之
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
译。C项,与题干句“目送久之”中
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
词,无实在意义。D项,结构助词,“的”。故
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漏”:洒漏。“疏疏”:稀稀疏疏,疏疏落落。
(4)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
通过细致描
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
杂情绪。
(5)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
口,呵欠与
笑嚏俱至”: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
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
、喷嚏一起出来。这句话既有“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
场面的渲染,又有老
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
趣。
故答案为:⑴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⑵ C;
⑶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⑷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
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
戏剧的故事;
⑸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
欠与笑嚏俱至
”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
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
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
用法,而且还要
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
法;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
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
br>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
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
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
的知识点的作用,
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
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
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
空都成了
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
入大殿,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
用具,在大殿
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
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
,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
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
,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
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
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
是是人、是怪、还是鬼。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
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
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
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
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
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
①
, 日与水居
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
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
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
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
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夸耀;打发;随意、随便;畏惧
(2)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
此微微点点头。②(南方人)天天
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故北方之勇者 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遣”解释为“打发”。
(2)本题要注意“但(只是)”“颔(点头)”“得(学会)”等的翻译。
(3)这句话
意思是“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
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
到河里去试”,据此可断句为:故北方之勇者 问于没人 而求
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
(4)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
背景等去把握
文章的主题。【甲】文卖油翁因为倒油的技术娴熟而得到陈康肃的尊重;【乙】文写了南<
br>方人潜水的本领高强,北方人也来学习。因此,通过分析可知,两文都告诉人们的道理
是:要想学
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故答案为:⑴① 夸耀 ;② 打发 ;③ 随意、随便 ;④
畏惧 。
⑵ 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②(南方人)
天天与
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⑶ 故北方之勇者 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
⑷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
br>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
br>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br>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
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
破句为
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
停顿;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
理解全文,扫清文
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
,
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陈
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
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
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
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
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康肃公问
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不
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
技术?”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
在地
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
钱
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
练罢了。”陈肃
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
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
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
呢?他们
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
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
的人请教,追
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
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
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
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①
乎?”平公曰:<
br>“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②
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之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③
乎?”
平公
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①
炳烛:点燃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
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________
②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B.
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
D.
而钱不湿结友而别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
(1)告诉,对……说;向
(2)A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
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
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5)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
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
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
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
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
们还年轻呢?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告诉,对……说。“于”是
重要的虚词,
这里是“向”。(2)A怎么。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C凭
借
以……为由。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本题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
,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由
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
语,吴下阿蒙:指
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现指才识
尚浅的人。刮目相待:另眼相看,
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
(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
、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
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
和情感,阐述自己感
受即可。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活
到
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故答案为:⑴①告诉,对……说 ;② 向。
⑵A
⑶ 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哪
有做
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⑷①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② 吴下阿蒙 。
⑸ 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
够
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
学习,无论
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
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
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
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
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
么语法功能。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
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
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
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
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
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
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本文有刮目相待、刮
目相看、吴下阿蒙。
⑸本题考查分
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
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
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
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
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
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
由大吃一
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鲁肃遂拜见吕蒙的
娘亲,结交成为好友,
然后告辞。
【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
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
br>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
太阳;
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
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
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
12.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 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
恐
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矣。”及长,为
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①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②治:治理,管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 B. 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
C. 恐去而死也 D. 忧而
不食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
①母问其故 ________
②归而泣 ________
③为楚令尹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②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
识。
【答案】 (1)C
(2)原因、缘故;哭泣;做、担任
(3)①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②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就已
经相信他的
仁爱了。
(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解析】【分析】(1)C项的停顿有误,应为:恐去而死也。
(2)本
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母问其故”的意思是“母亲问他原因”,“故”的意思是“原
因”;“为楚令
尹”的意思是“做了楚国的令尹”,“为”的意思是“做、担任”。
(3)“向”“恐”“治”“仁”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解
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泣”是神态描写。“见
两头蛇,杀而埋之”
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也”是语言描写,可以看
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
而埋之矣”可以看出他的仁爱。
故答案为:⑴C
⑵原因、缘故;哭泣;做、担任
⑶
①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②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就已经
相信他的仁爱了。
⑷ 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要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义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
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理透每一个重点词语的含义,再根据现代汉语
的语言习惯把句子整理通顺
。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的判断。结合文段
内容,考虑到
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评价;周围<
br>环境的衬托等。
【参考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
玩,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
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孙叔
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
人必定要死,刚才我见到了一条两头蛇,恐怕要离开母亲您
(先)死去了。”他母亲说:
“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
来了。”他母亲对
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
成人
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