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苟延残喘意思-芜湖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
,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
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
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
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
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
抽条时抽条,到
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
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
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
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对它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
想,它总有一天
会死去的。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
三角梅依然毫
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
br>至责骂。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
女儿和女
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就在我们
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见,三
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
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
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
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
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
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
生命的力
量给搏出来了。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
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它像憋屈了好
几年的毛毛虫
,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嬗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
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
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
?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
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
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
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
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
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
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
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
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1)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本文的②~⑤节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
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
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
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4)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中“奥秘和潜能”的理解。
【答案】(1)憧憬;沮丧;痛恨(憎恶、厌恶、厌弃);惊喜
(2)写了三角梅在
栽下的三年里毫无变化、毫无生机。为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做铺垫,与
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形成对比,突
出了三角梅盛开的美丽,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
表达效果。
(3)描写的角度
: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三角梅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修
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花朵比作张开翅膀扇动、奋争、翩飞的蝴蝶,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三角梅的花形、动态和生机,表达了
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之情。
(4)“奥秘”指高深神秘不易了解的事理,“潜能”指潜在的还
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或能量。
文中三角梅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有时并不被我们
察觉,它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静地等待;只有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积蓄、不断地拼搏中,才能<
br>够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
化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从文中
找出“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
方”,“那棵三角梅
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第二年,
那棵三
角梅仍然毫无变化”,“第三年…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等句子得到提示信息。情感态度变化
的过程
归纳为:憧憬——沮丧——痛恨(憎恶、厌恶、厌弃)——惊喜。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
用。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
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
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本文的②~⑤节,“那
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
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内容上
写三角梅在栽下的三年里毫无变化、毫无生机。结构上为下文写三角梅
的盛开做铺垫,与
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形成对比,突出了三角梅盛开的美丽,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
的
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从三个角度入手:内
容、手法、结构。这
个句子从手法角度考虑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我们作答时要答出运用
这一
手法的作用、效果。通过句中“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
去”,可以断定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三角梅的花朵比喻成“火红的蝴蝶”,
并运用了“
张开了翅膀”“奋争”“挣脱”“翩翩飞去”等拟人化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角梅
开放后被风吹动
时充满活力的样子,表达出作者对三角梅开花的惊喜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
筛选信息。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
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作者通过描写三
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
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所蕴藏的坚韧精神的由衷赞叹。文
章第九段是对上文三角梅从种植
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过程的由衷赞叹,是本文的主旨段。“奥秘
”指高深神秘不易
了解的事理,“潜能”指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或能量。文中三角梅的生长过程
告诉
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有时并不被我们察觉,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
静地
等待;只有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积蓄、不断地拼搏中,才能够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故答案为:(1)①憧憬;②沮丧;③痛恨(憎恶、厌恶、厌弃);④惊喜;
(2)
写了三角梅在栽下的三年里毫无变化、毫无生机。为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做铺垫,与
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
形成对比,突出了三角梅盛开的美丽,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
表达效果。
(3
)描写的角度: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三角梅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修
辞手法: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张开翅膀扇动、奋争、翩飞的蝴蝶,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三角梅的花形、动态和
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之情。
(4)“奥秘”指高深神秘不易了解的事理,“潜能
”指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或能量。
文中三角梅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有
时并不被我们察觉,它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静地等待;只有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积蓄、不断地拼
搏中,才能
够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
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在整体把握
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文句,要分清是那类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
抓住关键语句。其次,瞻
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发生了那些变化,那些情节
和这些描
写有关,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答题
时应注意,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
则,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内容上首先要看看语段写了什么,与上
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结尾
的语段一般会照应前文、
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等。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
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
的原则,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
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
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表达了作者
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
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
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从名词
概念出发,
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准确表达。
2.阅读《冬天》,完成后面小题
冬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
”(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
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
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
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
点着“洋灯”,也
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
来,
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
碟
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
只是玩儿。父亲说
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
望着那锅,等着那
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
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
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
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
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
别吧。那时九点多了,
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
像新砑
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
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
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
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
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
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
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
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
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
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
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
是即便真
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
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
,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
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
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
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
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
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
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
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节选自《朱自清名作欣赏》,有删节)
(1)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请你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
括。
①父子四人围坐 “洋炉子”边吃水煮豆腐。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文章题为“
冬天”,写的却是自己与父亲兄弟、朋友、妻儿的往事,是不是文不对题?
请结合内容和中心谈谈你的理
解。
(3)作者心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4)品读第③段文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感觉“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
br>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答案】
(1)和两个朋友月夜西湖泛舟;母子三人在窗边等我回家
(2)不是。因为这三件事都发生
在冬天,并且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内容上来看,作
者笔下的冬天是寒冷寂寞的,如“父亲说晚上冷
”,赏月时“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台州“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从中心上来
说,正是这些故事中的父子情、朋
友情、夫妻情,使他感到“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
总是温暖的。”
(3)寒冷而温暖的冬天。在这寒冷的冬天中,有父亲给我们捞豆腐时所表达
出浓浓的父
爱、有和S君P君一起看月光时充满诗意的友情,有妻子对我的爱和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p>
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让人感到“即使真冬天也不冷”。
(4)①台
州是个冷清空寂的小城,在这里,我们一家四人却享有暖融融的亲情;②天地
万物也似乎全部都不存在了
,我的心里只有这个温暖的家。
【解析】【分析】⑴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
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
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
性的句子。需要说
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
语
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
子”“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
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
笑地向着我”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本文三件事的内容来看,都是发生
在冬天;而且从文中仔细寻找,作者并不是没有提到冬天,比如文章
的末段就是暗示了冬
天;再结合主旨来看,本文要表现的是亲情的温暖,用“冬天”为题,更能反衬出亲
情的
“暖”。
⑶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
懂各自然段的内容,
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
要的
语句表述。在作者心中,冬天的天气是寒冷的,亲情、友情却带给人无限的温暖。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
包含、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
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
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只有我们四人”说明我们被
浓浓的亲情所包围,外界的一切此刻都被忽
略了。
故答案为:⑴②和两个朋友月夜西湖泛舟;③母子三人在窗边等我回家;
⑵不是。因为这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并且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内容上来看,作者
笔下
的冬天是寒冷寂寞的,如“父亲说晚上冷”,赏月时“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台
州“白天简直不
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从中心上来说,正是这些故事中的父子情、朋友
情、夫妻情,使他感到“无
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⑶寒冷而温暖的冬天。在这寒冷的
冬天中,有父亲给我们捞豆腐时所表达出浓浓的父爱、
有和S君P君一起看月光时充满诗意的友情,有妻
子对我的爱和一家人的天伦之乐。父子
情、朋友情、夫妻情,让人感到“即使真冬天也不冷”。
⑷①台州是个冷清空寂的小城,在这里,我们一家四人却享有暖融融的亲情;②天地万
物也似
乎全部都不存在了,我的心里只有这个温暖的家。
【点评】⑴概括内容,一般有两种基本句式
:“谁+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前者一般用于
概括写事和写人的文章,后者一般用于写景的文章
。 如果文章里面有中心句 那最好了 如
果没有中心句 那么你首先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作者写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要概
括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⑵标题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
义,字面
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②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
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
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
用。③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
,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
思想内容。本文要表现的是亲情的温暖,用“冬天”为题,
更能反衬出亲情的“暖”。
⑶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文章的中心意
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来表现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
关键语句中。因此,把握
作者情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
找最具表
现力的关键语句。在作者心中,冬天的天气是寒冷的,亲情、友情却带给人无限的温暖。
⑷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包括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作者
用意的解说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
运用的效果或目
的;要善于抓住语句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
系文章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
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透过
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只有我们
四人”说明我们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外界
的一切此刻都被忽略了。
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荷叶帽
于君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
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
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
叶。这支荷叶上
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
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
法——
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
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
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
他们都看到孩子
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
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红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
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
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
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
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
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
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
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
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
跟前,很迅速地伸
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
小
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
叶帽
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
上一片一片的碎叶,
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
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
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
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
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
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说说文章以“荷叶帽”为题的妙处。
(2)你能领会作者写周围卖服
装的叔叔阿姨们七嘴八舌地夸赞戴着荷叶帽的孩子的匠心
吗?请做简要分析。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二小节画线句。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
戴在头顶上
,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
(4)读了文章
后,你一定有很多共鸣吧。当孩子的父亲“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
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时,
假如你在场,你会对孩子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答案】(1)“荷叶帽”是贯穿全文
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帽”给孩子带来
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
(2)小男孩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叔叔阿姨们的夸赞是对小孩子的
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其童趣带来的幸福。与下文父亲扔掉并踩烂荷
叶的做
法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父亲不能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
(4)叔叔,荷叶能带给弟弟无比的快乐。你在踩碎荷叶的同时,踩碎了孩子的心,同时也
踩碎了儿童
的创造力。儿童自有其独特的兴趣。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要懂
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请尊重
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好吗?
【解析】【分析】(1)考查文题的作用。一般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从内容看:
“荷叶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
的伤痛。从结构讲:“荷叶帽”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安排叙事材料。这样分点来答,
既使答案内容层次
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2)考查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
看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是作答的关键。内容上:夸赞是对
小孩子的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
受到其童趣带来的幸福。结构上:引起下
文,与下文父亲扔掉并踩烂荷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父
亲不能站在孩子角度看世
界。答此题一定要联系一下人物形象或文章的中心。
(3)
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动作描写;“大眼睛在荷叶下
面忽闪忽闪地看着
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神态描写。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
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
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4)情景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
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
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
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是根据
“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 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这一
情节,应说些什么话。内容
要对父亲的这一做法表示反对。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
,语言要通
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
故答案为:(1)“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帽”给孩子带
来无比
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2)小男孩把荷叶戴在头顶上,
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叔叔阿姨们的夸赞是对小孩子的
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其童
趣带来的幸福。与下文父亲扔掉并踩烂荷
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父亲不能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
(4)叔叔,荷叶能带给弟弟无比的快乐。你在踩碎荷叶的同时,踩碎了孩子的心,同时也
踩碎了儿童
的创造力。儿童自有其独特的兴趣。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要懂
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请尊重
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好吗?
【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第
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
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
与主旨的关系:是否
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
的触
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
对
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
万物之初,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
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
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
盘古。
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这时,他发
现他生活
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难受,又看不见一丝光
明,于是,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
蛋就被撑碎了。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
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盘古急了,
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盘古的胳
膊腿脚,又粗又大,像铁打的一样。他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万
八千年的混沌黑暗,被
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
地分离
了。轻的、清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
(阴
)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想站立起来,然而天却沉重地压
在他的头上。他意识到天若不高高地升到高空,那么地上就永远不可能有
生命存在。于是
他坐下来沉思默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最后,他断定,只有他把天托住,世上众生才能
繁衍和生存。于是,盘古就手撑天,脚蹬地,努力地不让天压到地面上。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
光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这中间,盘古吃的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他从不睡觉。开
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
着,伏在膝盖上休息,因为他必须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往上推。
终于,盘古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
把天空向上托了,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
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天
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他也长成了
一个高九万里的巨人。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
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他仰视双手上方的天,接着又
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他断定天地之
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可以躺下休息,而不必担
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于是盘古躺下身来,睡着了。他在熟睡中死去了。盘古是累死的,他开天辟地,耗尽心
血
,流尽了汗水。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日月山川、
世间万物。可是他
已经累倒了。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
吧。
于是,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
盘古的头变成了东
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
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
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像巨大的
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圆又大又明亮的太阳,高挂天上,给大地送暖;右眼变成了月
亮,给大地照明。
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洒满天空,伴着月亮走,跟着月亮行。
他嘴里
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他的
肌肉变成了土壤,筋脉变
成了道路。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骨头牙齿变成了埋
藏在地矿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血
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露。他的汗
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灵,变成了鸟兽虫鱼。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天地间从此有了万物。
(1)从内容上看,本文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盘古身体的某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事物,这两者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三个方面:①宇宙最初的景象;②天地的形成;③万物的形成。
(2)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形似的两者相关联。
(3)排比。有力地表现出盘古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内容,将相同的内容
进行合并概括。文章第一段概括写
宇宙最初的景象;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写盘古把天和地分
开的经过;第六段到文章结尾写盘古倒下后他的身
体各部分变成世界万物的经过。据此分
析概括答题即可。
(2)自然界的万物本不
是盘古的身体变成的,神话故事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将形似
的两者联系起来。如他的两只眼睛变成了
太阳和月亮等。
(3)结合这段话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段话中的几句话分别写盘古的气、声
音、肌肉、筋
脉、手足、骨头和牙齿、血液、汗水、汗毛、精灵等变成的自然万物,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br>手法,有力地表现出盘古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故答案为:⑴
三个方面:①宇宙最初的景象;②天地的形成;③万物的形成。
⑵
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形似的两者相关联。
⑶
排比。有力地表现出盘古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br>
⑵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想象和联想表现手法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
br>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神
话故事的
特征。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
设
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
时
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黑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
色包围着,像戴着
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
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
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
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
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乌的齐鸣,回旋起
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
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
爪,模样很清秀。它的呜叫婉
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
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
一起。它们用不同
的呜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儿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
各
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
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
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
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
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
时而高亢,时
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
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
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
在模仿绣眼的歌声
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
且
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
是瞪
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
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
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
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
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
就听见
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
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
己的眼睛:鸟笼
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呜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
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
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
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
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
眼,面对面上下飞蹿,呜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
,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
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
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
的囚徒。绣
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
还没碰到鸟
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
…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欣慰起来。
(有删改)
(1)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________→惊奇→震撼→________
(2)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3)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①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描写角度)
②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要得异常活泼。(从修辞角度)
(4)第⑨段中
“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
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B. 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
D. 第⑩段中“
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
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
愿。
【答案】 (1)困惑;欣慰
(2)第一阶段:欢快鸣唱(或:与芙
蓉互打招呼,默契鸣唱)。第二阶段:停止鸣唱,停
止飞跃(或: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
呆立在横杆上)。第三阶段:飞舞鸣
叫(或:异常活泼,上下飞蹿,鸣叫声激动而急切)。
<
br>(3)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绣眼失去自由的孤寂和难过。②运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
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4)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
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或:对人
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5)C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节体会“我”的情感并筛
选出“我”的情感变化的词语,第⑦段写到:当“绣眼”一直保持沉默时我感到“困惑”;第⑩
段当“绣眼”获得自由后“我”感到欣慰。
(2)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找到这
三个阶段,然后再细读有关内容并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其情绪变化。从第④段中的“打着招呼”“达成了默
契”等可以概括出“绣眼”的情
绪是:欢快鸣唱(或:与芙蓉互打招呼,默契鸣唱)。从第⑥⑦⑧段中的
“绣眼的鸣唱声
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
止了
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整日
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可以概括出“绣眼”的情绪是:停止鸣唱,
停止飞跃(
或: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第⑧段中的
“
笼中的绣眼在飞舞呜叫,变得异常活泼。上下飞蹿,呜叫声激动而急切 ”可以概括出“绣
眼”的情绪是
:飞舞鸣叫(或:异常活泼,上下飞蹿,鸣叫声激动而急切)。据此答题意对
即可。
(3)①“一声不吭”属于神态描写,“一动不动地呆立”属于动作描写, 结合语境分析,“绣
眼”是
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而此时它被关在笼子
里,失去了自由,远离
同伴,因此这里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绣眼失去自由的孤寂
和难过。②“颓丧”“活泼”这两个词
语把“绣眼”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
析,因为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 “绣眼”
见到同伴时非常的激动和兴奋,而拟人修辞手
法的运用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绣眼”的这种感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之前“绣眼”很长时间保持沉默,让我感到非常的困惑,而此刻
因为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让我意识到之前“绣眼”保持沉默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自私
行为,从
“无奈”和“痛苦”“囚徒”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同时也对自己
使鸟儿失去自由
行为的自责。当然,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来说,作者也是借此表达对人类让
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5)ABD理解和评价正确。C理解和评价错误,这篇文章确实运用了对比手法,是把“绣<
br>眼”前后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同时也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
由行为
的自责。
故答案为:⑴困惑 欣慰
⑵ 第一阶段:欢快鸣唱(或:
与芙蓉互打招呼,默契鸣唱)。第二阶段:停止鸣唱,停止
飞跃(或: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
动地呆立在横杆上)。第三阶段:飞舞鸣叫
(或:异常活泼,上下飞蹿,鸣叫声激动而急切)。
⑶ 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绣眼失去自由的孤寂和难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
,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⑷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
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或:对人类
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⑸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梳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
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按照题中所给提示,确定答题范围,细
读相关
语段,抓住相关语句,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
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
⑶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要我们赏析的句子一般都是有特点的句子,要么是运
用了精彩的修辞,要么是运用了恰当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了特殊的写作
手法,
要么是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么是表达作者情感、揭示主旨的句子。赏析
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
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
者……情感。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依据文章的主要
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
、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
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
表达的意思,三是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四是要分析文章的
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
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的法律三问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机器人?”
索菲亚回答:“你不必担心我们机器人,你们人类又
怎么知道自己就是人类呢?”去年,
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成为全球首位被赋予法律公民身份的机器
人。
当前,科学技术巨大进步推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
深刻变
革,给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现行法治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和应对?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微明的灯影里,我知道她的可爱的土壤,使我
的心灵成为俘虏了……”这段诗句的创作者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而是人工智能产品“微软小冰”。
2017年5月“微软小冰”创作的诗
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
作的诗集,它的出版带
来一个新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认为,根据现行法律,知识产权成果是
指“人类创造出来
的成果”,人工智能并不能成为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主体。”但是,如果
将‘人工智能’创造活动类同
于科学研究的‘电脑’,即把人工智能生成物视为通过人工智能创
造的智慧成果,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又
确实具备‘知识产权作品’的某些属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工智能’的法律
定性。”曹新明表示,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主要有
“工具”和“虚拟人”两种观点。“工具”即把人工智
能视为人的创造物和权利客体;“虚拟人”是
法律给人工智能设定一部分“人”的属性,赋予其能够享有
一些权利的法律主体资格。
“即便承认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知识产权,其权利归属也
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曹新
明认为,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可归属于
设计开发者,或者
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多个权利人共有。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虚拟人”,则可
以把
人工智能生成物看作民法意义上的“孳息”,比如将人工智能视为“母鸡”,那么人工智能生
成物就是“母鸡”下的“蛋”,“蛋”自然归“母鸡”所有者拥有。
此外,创造人
工智能生成物,往往会通过一些程序进行“深度学习”,其中可能收集、储
存大量的他人已享有的知识产
权信息,这就可能构成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曹新明认
为,在这种涉嫌构成侵害知识产权的情形下,究
竟应当由谁承担责任,也是一个新问题。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司法者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2016年12月,名为“睿法官”的北京法院
智能研判系统上线,为法官提供办案规范和量刑分析等精准信息,用大数据推进法律适用
和裁判
尺度的统一;2017年5月,全国首个“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上海诞生,在
对上海几万份刑
事案件的卷宗、文书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后,已具备初步的证据信息抓
取、校验和逻辑分析能力……<
br>
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司法者得到类似案件的全部先例以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裁判规则,从而减轻他们的工作负累、促进准确适用法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
究员支振锋认为,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综合,人工智能在促进司法者依法、全
面、规
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统一司法尺度,助力司法公正等方面,的确大有可为。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替代司法者,实现独立断案?显然不可以。
人工智能
只是实现司法正义的辅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我们始终应该铭记的一
条基本原则。”在上海交通
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看来,如果过分依靠人工智能自
动生成判决、根据大数据矫正法律决定的
偏差等,难免形成审判主体的多重结构,事实上
形成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处理商等主体和司法者共
执司法的局面。
“此外,如果让人工智能超出辅助性手段范畴,全面应用于审判案件
,那就有可能把司法
引入歧途。”季卫东认为,在案件事实曲折、人际关系复杂、掺杂伦理和感情因素的
场合,
如何依据法理、常识和人情做出判断并进行妥善裁决,其实是一种微妙的艺术,需要依靠
法官的理性综合分析。”即使人工智能嵌入了概率程序,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也难以保证做
出公正合理、
让人信服的个案裁判。”
支振锋也认为,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人工智能还没有取代
司法者的可能,尤其是作为
涉及情感与理性、规范与价值的法律诉讼,如果交给人工智能,这在法律和伦
理上,都很
难得到支持。”应防范对人工智能形成‘路径依赖’,人工智能越发达,越应强调司法者的职
业伦理。”支振锋说。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如何认定?
2016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
的机器人
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行砸坏了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
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的日益
普及,其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侵权法律制
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
任主体。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
授程啸看来
,侵权发生后,谁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应当由谁负责,在法律上似乎并不
存在争议。”然而人工智能
的具体行为受程序控制,发生侵权时,到底是由所有者还是软件
研发者担责,值得商榷。”
与之类似的,当无人驾驶汽车造成他人损害侵权时,是由驾驶人、机动车所有人担责,
还是由汽车制造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者担责?法律是否有必要为无人驾驶汽车制定专门
的侵权责任规则
?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
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程啸
认为,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致害,无论从产品责任还是机动车交通事故
责任上看,都可以适
用无过错责任。但未来需要考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其本身是否属于高度危
险作
业(如无人机),从而决定了是否适用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
“当前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程啸还
举例说,此前曝光的一
些APP“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由于代码的不透明,加之算法本
身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使
得“将算法歧视归责于开发者”变得很困难。
在程啸看来,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
题、新挑战,在法律制度的研究方面未雨绸缪,
将为以后的司法实践赢得主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只
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分布不
均。我们不应等到未来分布均匀、人工智能已完全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
面时,才想起来
从法律进行规范。”程啸说。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2日第18版)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现行法律,人工智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主体。
B.
人工智能已具备初步的证据信息抓取、校验和逻辑分析能力,是实现司法正义的辅助手
段。
C. 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取代司法者。
D. 针对人工智能带
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法律制度方面,我们可以遇到具体问题随时进
行研究制定。
(2)文中列举了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为什么认为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比较难?
【答案】
(1)B
(2)举名为“小胖”的机器人发生故障砸坏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的事例,引
出下文对
人工智能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的讨论,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
责任主体。现
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
任。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
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
【解析】【分析】(1)A错误,与
原文“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
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任主体。”
C错误,与原文“就目前的发展情形
看,人工智能还没有取代司法者的可能”不符。D“随时进行研究制
定”错误,不符合文意。
(2)此文举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
令的情况下,自行砸坏了
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的例子,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
侵权法律
制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的思考,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对应的段落和相关句子,如“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
是
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任主体。”“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
的归责原则,可
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
复杂。”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B;
⑵ 举名为“小胖”的
机器人发生故障砸坏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的事例,引出下文对人
工智能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
问题的讨论,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 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
,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
任主体。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
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
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
与原文相符,最
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
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
先要了解
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
确在文中搜索内容
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
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被没收的蚕宝宝
魏得强
周一数学课,杨老师满脸怒气地
向我反映情况:马小雨上课捣乱,不听老师劝阻,公然
顶撞老师,上课玩东西,而且人“赃”俱获。这个
时候的马小雨正垂着头站在我的办公桌
前,一副老实样。在我这个班主任面前,他总算还是给了些面子。
这个马小雨,好像天生
就是捣蛋鬼,班上的每一样坏消息,总是少不了他。不做作业不背书,和同学打架
,这已
经是家常便饭了。请家长,家长也摇头说没办法。也难怪,父母都在南方打工,60多岁的
爷爷、奶奶能把他怎么样呢?唉,这些留守儿童!但我还是决定向这个刺儿头开战。
我让他把上课玩的东西拿出来,马小雨很不情愿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盒,上面扎了很多
小孔。会是什么呢
?等我打开纸盒子,赫然入目的是四五只正在蠕动的蚕宝宝。蚕宝宝已
经像小拇指般大小了,它们专注地
吃着桑叶。原来,马小雨的罪状不仅是自己玩蚕宝宝,
而且利用杨老师扭头抄题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偷看
,因为争夺,几乎要打起来。我严厉批
评他之后,把蚕宝宝没收,然后责令他写出检查。
忙碌了一天,送走学生之后,准备回家。我忽然看到了办公桌上的蚕宝宝,盒内仅有的
一些桑叶已经快被它们蚕食殆尽。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我忽然有了一种恻隐之心。想到
我小的时候,不
是也喜欢养蚕吗?三五个小朋友一起杀蚕,交换心得,因为蚕的存在,总
会让我们快乐一个春天。下班的
时候,我把它们带在身边,骑车来到城郊。在一个沟畔
处,寻到几棵野生的小桑树,它们长得很葱郁,一
个年轻的妈妈领着孩子正在采桑叶。很
快,我就采好了一大把,足够它们吃几天了。回家的路上,我心里
忽然感到一种轻松的愉
悦感,不是因为エ作,而是这几个小小的蚕宝宝,让我重新体验到了童年的乐趣。
第二天,我又把蚕宝宝带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几位老师也忍不住围在一起看。杨老
师
好像也消了气,对我说:“其实,马小雨这也不算是什么错,要是放在星期天玩,比上网玩
游
戏强多了。”我的心忽然一颤,对呀,培养这样的兴趣,不是比骂人、打架、上网玩游戏
强多了吗?心中
不禁对马小雨的好感多了一些。中午的时候,教自然课的王老师经过我们
办公室,看到了这几只蚕宝宝,
兴奋地拍起手来,对我说:“这几只蚕我用了,给孩子们现
场讲昆虫的变态发育最好不过了。”
自然课上,我特意来到教室,看到王老师和孩子们围在一起观察蚕宝宝,王老师适时地
给他们讲解蚕宝宝的发育过程。我看到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马小雨呢,羞赧
地站在一边,好
像听得比谁都认真。
我悄悄退出了教室,心里却变化了许多,对待马小雨,我知道了
教育的突破口。一个热
爱生命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能教育不好吗?我能想象到,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
的桑叶
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
(1)本文围绕蚕宝宝展开叙事,请把补充完整。
①_____
___→“我”摘桑叶喂蚕宝宝;→②________→“我”把蚕宝宝还给马小雨
(2)“我”对马小雨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最后一段写道“
我悄悄退出了教室,心里却变化了许多”,请把“我”的内心活动写下
来。
(4)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答案】
(1)杨老师把蚕宝宝没收交给了“我”;王老师借用蚕宝宝上课
(2)一开始“我”对马小
雨很生气,严厉批评他;后来对马小雨产生了好感;最后想要尊
重、奖励马小雨。
(
3)“我”找到了教育马小雨的突破口;应该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我要把蚕宝宝还
给马小雨,利
用这件事促进他好好表现,努力学习。
(4)略
【解析】【分析】
(1)文章以“马小雨养的那盒蚕宝宝”为线索,叙写了马小雨因上课玩蚕
宝宝扰乱课堂秩序,杨老师把
蚕宝宝没收交给了“我”;“我”代为收养蚕宝宝,并摘桑叶喂
蚕宝宝;老师们围观蚕宝宝,王老师借用
蚕宝宝上课;最后“我”想把蚕宝宝还给马小雨。
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2)本题
可依据“我严厉批评他之后,把蚕宝宝没收,然后责令他写出检查”“我的心忽然
一颤,对呀,培养这样
的兴趣,不是比骂人、打架、上网玩游戏强多了吗?心中不禁对马
小雨的好感多了一些”“我能想象到,
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
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
筛选并概括“我”态度变化作答即可。
(3)本题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悄悄退出了
教室,心里却变化了许多,对待马小
雨,我知道了教育的突破口”这句话,可从“我”要用恰当的方法来
教育孩子,利用这件事让
一个孩子从“捣蛋鬼”发生转化的角度来拟写“我”的心理活动。答案不唯一,
合情合理即
可。
(4)从“我”对捣蛋鬼马小雨因上课玩蚕宝宝扰乱课堂秩序进行
严厉批评来看,“我”是一个
对学生要求严格的人;从“我”代为收养蚕宝宝,并摘桑叶喂蚕宝宝,可见
“我”是一个热爱
生活、热爱生命、心地善良的人;从“我”想把蚕宝宝还给马小雨,借此来教育他来看
,
“我”是善于思考且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老师。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杨老师把蚕宝宝没收交给了“我”;王老师借用蚕宝宝上课
⑵ 一开始“我”
对马小雨很生气,严厉批评他;后来对马小雨产生了好感;最后想要尊重、
奖励马小雨。
⑶ “我”找到了教育马小雨的突破口;应该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我要把蚕宝宝还给
马小雨,利用这件事促进他好好表现,努力学习。
⑷ 略 。
【点评
】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
化,梳理情节,不必叙
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
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态
度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有的需要自己归纳。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
理感情的变化,要结合前后文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按照人物的口吻语气,合理推测。
⑷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
物描写方法的分析
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茶园
①小时候不喜欢喝茶,上山摘茶叶却是我喜欢的。
②我常常和奶奶上山,挖药,找柴
火,找菌子,找野果子。离家不到百米的背后山就有
茶树。要采野茶,须到更高的山上。不记得第一次随
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
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
。
③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
有的
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浸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
因,
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
在死去。确实有些已
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
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恣肆快意
。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
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
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
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
,不过摘得两捧,就
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
那灌
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④奶
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
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
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
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
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
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
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
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
到簸箕上,奶奶蹲
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
怎
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
簸箕
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
小,两手伸展开端
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
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
卖了。不知道为什
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
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
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
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
下午,奶奶把我叫
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
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
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
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
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
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
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
⑬渐渐的,老家的朋友到
上海来,会带些老家的茶叶给我,有红茶绿茶也有普洱茶。把
这一种一种茶叶排开来,一种一种喝过去,
确实好喝,不是当年奶奶的“大叶子茶”可比拟
的,可它们竟让我愈加思念起奶奶的“大叶子茶”来了。
⑭奶奶没喝过我喝过的这些茶——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
我
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
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
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
①摘茶叶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给我买吃的
⑤________
(2)文中第⑤段写道“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
全然不知道。”中的“全然”二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细读文中画线句,品味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
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
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
出来,递给我。
(4)深山里的那片野茶园,为什么被作者说成是“奶奶的茶园”?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
解。
【答案】 (1)焙茶叶;卖茶叶;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2)“全然”是完全的意思,这里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不够关心的愧疚之情。
(
3)这里的动词反映了奶奶的小心谨慎,且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聚零为整,表达了祖
母对“我”的爱
。
(4)因为茶园是奶奶和“我”童年时经常流连的场所,奶奶在此采茶为了“我”积攒了足
足
200元学费,奶奶的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也是“我”<
br>长大后,用来怀念童年,怀念奶奶的媒介。
【解析】【分析】(1)组织语言时
,最好以“奶奶”为陈述的主体。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
“奶奶”做的几件事情。“④奶奶摘够了茶叶,…
…接着,烧上火,烘焙。”可知是摘茶叶、焙
茶叶;“⑤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可
知是奶奶卖茶叶;⑧“奶奶钱不
多,只能给你两百块。”可知奶奶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2)“全然”本义指完全地。这里是“我”对于奶奶在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招徕生意完全不<
br>知道,表达“我”对奶奶的忽略,不放在心上的愧疚之情。
(3)这几个一系列的动
词,写出奶奶将她卖茶叶的钱,一点一点的小心翼翼的打开拿出
来的情形,钱放的很深,
说明钱存放之久,这些零钱换成大钞给“我”,突出奶奶对“我”的
关心和爱护。
(4)根据文章内容,茶园里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土。奶奶摘茶
叶、焙茶叶
、卖茶叶,给“我”给我买吃的,上大学时换成大钞给“我”学费,奶奶的茶园,
见证了“我”和奶奶浓
厚的祖孙情。而“我”通过回忆茶园,想起奶奶,表达对奶奶的感激与
怀念。
故答案为:⑴①焙茶叶;②卖茶叶;③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⑵
“全然”是完全的意思,这里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不够关心的愧疚之情。
⑶ 这里的动词
反映了奶奶的小心谨慎,且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聚零为整,表达了祖母
对“我”的爱。
⑷ 因为茶园是奶奶和“我”童年时经常流连的场所,奶奶在此采茶为了“我”积攒了足足200元学费,奶奶的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也是“我”长大
后
,用来怀念童年,怀念奶奶的媒介。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
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
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
系词语本义,
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
原则。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
修辞手法,属于
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
的什么情感态度。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题目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
颖、
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圣的遗物
(土耳其)阿齐兹·内辛
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这
个国家的统治者苏丹却有一个宝库。
宝库里珍藏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举国上下,人人都
用吹嘘祖先留给自己
的这份遗产聊以自慰:“尽管我们一贫如洗,起码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是属于我们自
己
的。”就这样,他们用自我安慰来填补贫困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
②为了
保护好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圣物,它一直被密藏在苏丹的宝库里。苏丹、首相、
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
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
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
③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有一天,苏丹突然想弄清楚,大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这个圣物,究竟是什么?他通过了40个房门,然后走进第41个房间,揭开了第41个盒盖,
一看:啊
!原来是一颗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稀世珠宝!这么珍贵的宝物,苏丹以前在世
界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
苏丹越看越高兴,边看边思索:“如果我把祖先留给大家的这件圣
物拿走,归我所有,别人会不会知道呢
?”
④于是,苏丹把那神圣的遗物从宝盒里拿出来,装进了自己的口
袋。他把圣物装好以
后,突然心里害怕得发抖:“要是有人知道我偷走了圣物,那怎么办呢?”他又想:
“如果我
把这圣物拿走,在宝盒里放上一块白金,再用红宝石、珍珠母、绿宝石、珍珠、金刚石什
么的装饰起来,即使以后别人打开宝盒,也不会知道圣物被人偷走,因为以前谁也没见过
真正的圣物嘛
!”他就按他的想法做了。然后把41个宝盒按原样一个套一个地放好,把41
个房门一个一个地锁了,
最后才离开了宝库。然而,他唯恐自己的诡计被人识破,便把一
年一次保卫遗物的宣誓仪式,改为每半年
举行一次,以为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他更忠
实,从而不会怀疑他偷盗了祖先留下的神圣遗物。从此,每
年人们在广场上聚集两次,苏
丹带领着臣民举行宣誓仪式,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先留下的圣物。<
br>
⑤……
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从公众之中站出一个
人来,他说:“让我们见见祖先留给
我们的圣物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它了!
”这些话,像爆炸了一
枚重型炸弹。苏丹和他的大臣们愤怒地指责这个人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然后,
经过一
个特殊法庭的审判,他们处死了这个多嘴而又可怜的人!
⑦可是,事
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死者的话已经从一个人的嘴里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嘴
里,他的想法像雪崩似的扩散
开来。一天,一个老百姓潜入宝库,拿了宝物,走出来时,
被哨兵抓住了。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生了锈的罐
头盒,那是最后一个盗窃犯留下的国宝代替
物。当警卫官看见那个人手里的罐头盒时,大声地喊道:
⑧“这不是我们的圣物!”
⑨“这不是真的!”宫廷侍从异口同声地说。
⑩“这不是我……大臣们也说。
⑪“不是!不是!”苏丹看见以后简直发了疯,“不是它!”
⑫那个人高高举起生了
锈的罐头盒,一字一顿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
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
到哪儿去了呢?”
⑬这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自己
偷走遗物、换上赝品
以后,又有别的人进行了偷换。他们把那个人逮捕起来,当场绞死以后,又把生锈的
烂罐
头盒放进宝盒里,盖好41个宝盒,锁好41间房门。但是他们还放心不下,又通过了另一
个保卫神圣遗物的法律。根据这个法律的规定,一日三餐,全国公民每顿饭以前,都要举
行保卫神圣遗物
的宣誓仪式。那些虔诚地宣誓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发誓要用鲜血
和生命来保卫的圣物被人反复偷
盗,最后已经变成了分文不值的烂罐头盒子!
(1)【情节推测】根据上下文推测,继国王之
后,第⑤段中又依次写了哪四个人的“掉
包”之计?( )
A. 首相 大臣 宫廷侍从 警卫官
B. 大臣
警卫官 宫廷侍从 首相
C. 百姓 首相 宫廷侍从
警卫官
D. 宫廷侍从 百姓 大臣 首相
(
2)【语言品析】文中⑧至⑪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语。请分析这些重复话
语的作用。
(3)【人物评述】结合上下文,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对文中两处划线句进行赏析。
(4)【标题解读】小说以“神圣的遗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A
(2)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语气。强化了
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
物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恼羞成怒的感情
。而他们极力的否定,
也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3
)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面对以国
王为代表的统治阶
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
人;即使面对镇压,还是有很多人
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
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
留给我们的圣物?”
(4)“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神圣的遗物”
展开,因为遗物神圣,
所以大家才奉为至宝。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于是各类人马争相上
场,宝
物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词修饰
遗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
物”,将
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解析】【分析】(1)根据
“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
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
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可知此次是
首相、大臣、宫廷侍从、警卫官,故选A。
(2)警卫官、宫廷侍从、大臣们、苏丹,他们将东西掉包了,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不
想让
掉包的真相让别人知道,不想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反复强调,突出他们各自心里的
愤怒,想极力否定他
们曾做过的无耻行径。
(3)两处都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那人的话是想看看圣物,是对国王
他们的质疑,表现那
个人的反抗精神,敢于挑战统治者;“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如
果这个
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两个质问,说明那人敢于反抗,敢于发出自己的声
音。
(4)首先,全文内容的展开都紧紧围绕着“神圣的遗物”,“遗物”用“神圣”来修
饰,突出
“遗物”的特殊,可是这些人却将遗物掉包,揭露人性的丑恶与人们的可悲。映出了骗人的人的卑鄙与被骗而仍不知道还在为之努力的人的可悲。以此为题加强文章的讽刺性;同
时,“神圣的
遗物”又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对小说叙写,线索分
明,内容集中,易于表现
主题。
故答案为:⑴A;
⑵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语气。强
化了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物
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恼羞成怒的
感情。而他们极力的否定,也
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⑶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面对以国王
为代表的统治阶
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
人;即使面对镇压,还是有很多人
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
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
留给我们的圣物?”
⑷“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神圣的遗物”展
开,因为遗物神圣,所
以大家才奉为至宝。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于是各类人马争相上场
,宝物
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
词修饰遗
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物”,将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点评】⑴本题考查推
测情节和概括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
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
息,将相关内容逐步概括出来。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
⑧至⑪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
语 ,不是简单的重复,
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⑶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描写。答题时应
注意,赏析语言描写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中
心思想、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
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分析作
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
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
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
析。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
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
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
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
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
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
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
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
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
,“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
么心理?
(2)怎样理解文中“确有伟大的神力”?
(3)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案】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
文
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
会理解“我”渴
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别人不肯做的事
,或别人“不能做”的事——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而且她不识
字,我并没有对长妈妈抱什么希望,
但她却给我买来了,在孩童眼里似乎“她确有伟大的神
力”。这也是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感受:对长妈妈的
崇敬和喜爱。
(3)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
不到的人给
“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⑴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这说明<
br>“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
不知
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表明“我”对阿
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⑵神力,神奇之力。这里所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具有称颂的意味。 因为这件事“别
人不肯做”
,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
《山海经》很难找
,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
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
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
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
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
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
神力”。
⑶ 阿长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令作者欣喜震惊,作者因为
阿长学历
低却买来了《山海经》(做了别人不肯,不愿做的事)而对阿长产生敬意。同时阿长为我买书突出了她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令我感动。所以这四本
书,乃是我最初
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故答案为:⑴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
,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
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
,因此她不会
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⑵ “别人不肯做的事,或别人“不能做”的事——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而且她不识字,
我并没有对长妈妈抱什么希望,但她却给我买来了,在孩童眼里似乎“她确有伟大的神
力”。这也是作
者写作时的真实感受:对长妈妈的崇敬和喜爱。
⑶ 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
,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
“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
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心理的理解把握能力。本题中, 那四
本书是“我”渴慕已
久,念念不忘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
给了
“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
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
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
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⑶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
,按照规定的范围、角
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奔跑
对一个肢体残疾的人来说,人生最美好的梦想,莫过于奔跑。对于从小就因患小儿麻痹症失
去奔跑能力的
她来说,“奔跑”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的生命。
那天,她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
是陌生的声音:“我是残联的,我们在排一个舞蹈,想请你参
加。”
舞蹈?她的心颤动了一下,针刺样的疼痛自她心间传到了末梢,传到她那常常隐隐作痛的右
脚。
“看什么看,你能跳舞吗?你这个瘸子!”
那年,她七岁,刚上小
学一年级,一群小朋友正在排练舞蹈,为了在六一儿童节演出,她们奔跑,
跳跃,腾揶,那么自如,那么
轻盈,那么自由,真好看啊!她倚靠在门边,向舞蹈室内悄悄地张望,可
是,这个稚嫩的声音,那么恶毒
地将她从天堂推入地狱。
她不知道要怪谁。父母尽力了,省吃俭用,
给她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兄弟姐妹尽力了在
家,帮她做她想做却做不了的事,在外,呵护着她不让她
受同学欺负,要怪,只能怪命运吧。可命
运远远没有就这样放过她。她学习勤奋,成绩一直排在班級的前
列。父母亲人的深恩,她无以
为报,只能用好好读书,来减少他们的负累。但是大学之门并没有向她敞开
……
大学梦断,父母想方设法帮她争取到会计上岗培训的机会她无比珍惜这个来之不
易的机会,
那两个月的培训,她像海绵入水,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习,再学习,不懂就问,还不懂,
再问,功不
唐捐,她如愿通过了考试,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这是她最高也是最低的人生目
标。后来公司被另一家公司兼开,她和她的爱人因此相遇,从相知到相怜相惜,最终走到一起,
有了一个可爱的孩于。她满心觉得,上苍待她不薄。可是,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她,她七岁的儿
子,在自家
门口,被车撞了。那么鲜活的生命,那么强劲的双腿,奔跑起来像头小鹿,竟毫无征兆
地消失了。她的心
肝何,被生生摘去了。整整三年,她没有出门。像受伤的兽,躲在洞穴里,舔
舐着伤口。
那一天,那个电话……
舞蹈,多么可爱的字眼,又是多么疼痛的字
眼啊!仿佛远在天边的云彩,突然降落在她的眼前,
她伸伸手就能握在手心,她想着,这是梦吧。一定是
梦吧。电话那端的声音,又那么真实,那么
真挚:
来看看,先来看看,你要是不方便,我们去接你。
放下电话后,她坐屋子里,一缕阳
光从窗棂外针射进来,她感觉自己的心间好像有一股萌动
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抻着脖颈,
展着身子,充满着活力。她还犹豫着,车已到了
门口。
站在排练场的时候,
她是羞涩的,像长途跋涉的人,闯进一个陌生的世界,手足无措.让她放开
怀抱的,是那些轮椅上坚定的
眼神和那含泪的笑。原来,没有强壮的双韆,真的也可以舞
蹈!她怎么能不被吸引呢?那是谜一样的笑,
那是梦一样的舞蹈啊,她毫无抵抗地就迷恋
上了。
排演的日子,困难数不胜
数,但,那又算什么呢。来回的路那么长那么难,脚都磨破
了,遇到而天,不能行走,只能打车,车费不
能报销,本来靠拿低保过生活,打车去排
练,多么奢侈但那又算什么呢,她从没有如此轻松愉快过。彩排
那天,场地在二楼,对于
地们这些轮椅上的人来说,二楼,简直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但这又算什
么呢,能
难过她们的人生路吗,能难过坎坷残酷的命运吗。肢残轻的,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挪上
去,肢残重的,只能由残联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背上去……
大赛的日子终于来了。
她们紧张,不安,手脚都轻颤着。音乐声起,灯光聚焦,掌声四
起真像梦境啊。她们心都飞起来,只想到
那梦境里奔跑,奔跑,奔跑。那么快乐地奔跑,
像天使一样,轻盈地张开了隐形的翅膀。音乐声止,掌声
雷动,她们走回场边,她们听到
台上宣布:一等奖第一名,是她们!她们都笑了,又哭了,又笑了
从此之后,海韵艺术团正式成立,她当团长……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参加舞蹈排练前坎坷的人生经历。
年少时遭人取笑→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她感觉自己的心间好像有一股萌
动,像被惊垫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抻着脖颈,展着
身子,充满着活力。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舞蹈,多么可爱的字眼,又是多么疼痛的字眼啊”
,为什么说“舞蹈”这个字眼可爱又疼
痛?
②“一等奖第一名,是她们!”这个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本文以“奔跑”为题,有什么妙处?
【答案】
(1)(中学时)大学梦断;(工作后)(成家后)痛失爱子
(2)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心间
的萌动比作“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参加舞蹈排练的机会唤起她生活的
信心、勇气与希望。
(3)①因为自幼挚爱舞蹈,所以“可爱”;“疼痛”是因为年少时不能
舞蹈的遗憾及遭人嘲笑
的痛苦。
②这个句式强调了“是他们”,强烈地表达了
他们得知获奖的意外与激动的心情。(意对即
可)
(4)“奔跑”是肢体残疾人的美
好梦想,舞蹈让他们获得奔跑的感觉,获得信心和勇气、希
望。以“奔跑”为题,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分析】(1)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主人公参加舞蹈排练前坎坷的人生<
br>经历。如文章第7段分别写了人生遭到的两次重大打击——中学时大学梦断;工作后痛失
爱子。<
br>
(2)“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将内心的萌动比喻成被惊醒的种子,明显用了<
br>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公此时此刻对舞蹈重新燃起的热情,表达了她对舞蹈
的热爱与
向往。
(3)①结合“她们奔跑,跳跃,那么轻盈,那么自由。真好看啊!她倚靠在门边,
向舞蹈
室内悄悄地张望”理解,舞蹈一直是主人公最美好的梦想,所以是“可爱”的;“疼痛”是因为<
br>年少时不能舞蹈的遗憾及遭人嘲笑,对于一个失去奔跑能力的残疾人来说,奔跑简直是不
可能的。
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表达出了庄建艳对舞蹈既向往又恐惧的心理。②结合上下文
来理解,“一等奖第一名
,是她们”中的“是他们”是一种后置方式,后置是为了强调和突
出,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得知获奖的意外
与激动的心情。写出了人物战胜困难取得成绩后难
以平静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真实可信。
(4)可分析第1段“对一个肢体残疾的人来说,人生最美好的梦想,莫过于奔跑”“‘奔跑’
像一
束阳光,照亮了她的生命”“她们心都飞起来,只想到那梦境里奔跑,奔跑,奔跑。那么快乐
地奔跑,像天使一样,轻盈地张开了隐形的翅膀”等句,即可分析出“奔跑”是肢体残疾人的
美好梦想
,舞蹈让他们获得奔跑的感觉,只要拥有了“奔跑”的能力,就能获得信心和希
望。所以标题不仅仅是文
章的中心事件,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中学时)大学梦断 ;
(工作后)(成家后)痛失爱子
⑵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心间的萌动比作“像被惊蛰的雷声
惊醒的地底的种子”,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参加舞蹈排练的机会唤起她生活的信心、勇气与希望。
⑶ ①因为自幼挚爱舞蹈,所以“可爱”;“疼痛”是因为年少时不能舞蹈的遗憾及遭人嘲笑的
痛苦。
②这个句式强调了“是他们”,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得知获奖的意外与激动的心情。
(意对即
可)
⑷ “奔跑”是肢体残疾人的美好梦想,舞蹈让他们
获得奔跑的感觉,获得信心和勇气、希
望。以“奔跑”为题,深化文章主题。
【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
要内容。把每段大
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
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
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
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
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
。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
情。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揣摩句式及词义。
⑷本题主
要考查的是题目的作用,我们先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说明运用比喻的作用,再联
系全文,理解此标题与文
章内容的关系,可以从表达情感、表现主题、充当线索等方面考
虑。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次拥抱
徐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
。一眨眼的工夫假
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
下
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
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
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
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
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
妈打断林海说
:“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
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
。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
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
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
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给
妈打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
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
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
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
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
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
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
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
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
像给一只巨手一下
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
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
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
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看到爸正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⑭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
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⑮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
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⑯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
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⑰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
⑱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⑲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有改动)
(1)请从林海的角
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下列两处横线上填写有关的情
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爸去世时,给了爸拥抱。
(2)林海的爸为什么如此在意儿子的一个拥抱?
(3)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自然段。
(4)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林海这一人物形象。
(5)简要分析本文第⑲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答案】
(1)接到母亲电话,决定给爸一个拥抱;很久未回老家,欠爸一个拥抱
(2)“拥抱”这个
动作表达的是爱,传递的是亲情(或因为拥抱代表着儿子对他的爱,林海
离家时拥抱了妈妈,却只向从小
天天把他搂在怀中的挥挥手,爸爸觉得父子之间生分了,
爸爸期待林海对他爱的回应。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爸在林海心中的分量和重
要性,表现
了林海知道爸病重时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4)①通过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看出他是
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②接
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
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
反思(或知错就改、孝顺)的人;③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是一个信
守承
诺的人;④通过写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看出他是一个深爱父亲的人。
(
5)①故事戛然而止,语言简明,引人深思;②点睛之笔,含蓄点明中心,要珍惜当
下,珍惜亲情。
【解析】【分析】(1)先明确“拥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第一个
和第四个情节,找到相关的事件,再按与示例相同的句式分别进行归纳概括。临别时没有
给父亲拥抱,回来后林海接到母亲的来电,决意给爸一个拥抱;但是后来林海很久未回老
家,就
这样一直欠着父亲一个拥抱,最后是父亲去世时,才给了父亲一个拥抱。据此填写
相关情节即可。
(2)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
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
(3)从修辞
手法角度赏析,首先要能正确判断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
这里的句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将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林海心
中的位置,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得知父亲的病
情时,林海十分痛苦。
(4)从文中林海接到母亲的电话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欠父亲一
个拥抱,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有孝心、懂事的孩子;从林海得知父亲病情时及回来家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
是一
个重亲情,爱父亲的好孩子。
(5)从语言方面来看,小说的末段内容简洁,
但却有力,它既让读者感动,又引起读者
的深思,属于耐人寻味式的小说结尾,这样使文章的主旨含蓄而
又深刻。
故答案为:⑴1、接到母亲电话,决定给爸一个拥抱2、很久未回老家,欠爸一个拥抱
⑵“拥抱”这个动作表达的是爱,传递的是亲情(或因为拥抱代表着儿子对他的爱,林海离家
时拥抱了妈妈,却只向从小天天把他搂在怀中的挥挥手,爸爸觉得父子之间生分了,爸爸
期待林海对他爱
的回应。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爸在林海心中的分量
和重要
性,表现了林海知道爸病重时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⑷①通过林海盼望回老家
与父母团聚,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②接到
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
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反
思(或知错就改、孝顺)的人;③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
拥抱,说明他是一个信守承诺
的人;④通过写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看出他是一个深爱父亲的人。
⑸①故事戛然而止,语言简明,引人深思;②点睛之笔,含蓄点明中心,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
章,理解文
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提示,注意示例的句式特征。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句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赏析。对于语句的赏析要选取好赏析的角度,一般说来从修辞、词
语运
用、描写三个角度,考生要仔细阅读语句或文段,选好角度进行赏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人物
形象的方向和理解。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
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
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文段的位置,从内容、曾结构
、表现主题
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13.现代文阅读
道士对七个女子道:“妹妹,我这宝贝,若与凡人吃,只消一厘,入腹就死;若与神仙
吃,也只消三厘就绝。这些和尚,只怕也有些道行,须得三厘。快取等子来。”……行者眼
乖,接了荼钟
,早已见盘子里那茶钟是两个黑枣儿,他道:“先生,我与你穿换一杯。”道
士笑道:“
不瞒长老说,山野中贫道士,茶果一时不备。才然在后面亲自寻果子,止有这十
二个红枣,做四钟茶奉敬
。小道又不可空陪,所以将两个下色枣儿作一杯奉陪,此乃贫道
恭敬之意也。”行者笑道:“说那里话?
古人云,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你是住家儿的,
何以言贫!像我们这行脚僧,才是真贫哩。我和你换
换,我和你换换。”三藏闻言道:“悟
空,这仙长实乃爱客之意,你吃了罢,换怎的?”行者无奈,将左
手接了,右手盖住,看着
他们。却说那八戒,一则饥,二则渴,原来是食肠大大的,见那钟子里有三个红
枣儿,拿
起来都咽在肚里。师父也吃了,沙僧也吃了。一霎时,只见八戒脸上变色,沙僧满眼流
泪,唐僧口中吐沫,他们都坐不住,晕倒在地。这大圣情知是毒,将茶钟手举起来,望道
士劈脸一掼,当
的一声,把个钟子跌得粉碎。
(1)
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
当孙悟空发现茶钟里的枣是黑色的,他有怎样的表现?从中看出他什么性格特点?
(
3)选文中人物鲜明的个性是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展现的,除孙悟空外,请以其他人物为例
试做分析。
【答案】 (1)西游记;吴承恩
(2)要和道士换水喝;粗中有细,小心谨慎。
(3)写出选文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
物均可。如:道士: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
其狠毒、狡诈;唐僧:语言描写,表现其心地单纯
善良;猪八戒:动作描写,表现其贪
吃,头脑简单。
【解析】【分析】(1)
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
。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2)一问,从“先生,我与你穿换一杯”“……我和你换换,我和
你换换”可以分析出当孙悟
空发现茶钟里的枣是黑色的,他提出要和道士换水喝。二问,“要和道士换水
喝”这一举
动,分明是说孙悟空发现了问题(行者眼乖,接了荼钟,早已见盘子里那茶钟是两个黑枣儿),从发现了问题的过程中可看出他粗中有细,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3)此题从
“悟空,这仙长实乃爱客之意,你吃了罢,换怎的”等语言描写中可概括出唐
僧心地单纯善良的性格特征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吴承恩
⑵要和道士换水喝;粗中有细,小心谨慎。
⑶出选文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均可。如:道士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其狠
毒、狡诈;唐僧:语言描写,表现其心地单纯善良;猪八戒:动
作描写,表现其贪吃,头
脑简单。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
常识。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完成此题
不是难事。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
握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
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
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
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⑶本题考查对名著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段以及对名著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进行分析理解。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
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
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
谷中,光与
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
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
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
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消,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
这峡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
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峡谷是“被上帝
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
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
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
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胧,时而红光沐
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
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
游人。
⑤下峡谷是一条长800米,
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峡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
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
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
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
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
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
以氧化物的形式
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
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
黄到赤
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幻。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
这奇妙的峡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
洼缝隙急速
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
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的峡
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
河流也
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之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
几百万年,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 ,
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
(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⑤段,请简要写出羚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4)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③④⑤段不可以调换顺序的原因。
(5)选文第⑦段划线词“那时”指什么时候?
【答案】
(1)位置、特点、构成、成因和发展。
(2)摹状貌、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羚羊峡谷谷壁美妙的形态特点。
(3)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4)第③段整体说明羚羊峡谷的
特点,第④段说明上峡谷的特点,第⑤段说明下峡谷的
特点,第④⑤段与第③段一一对应
。(第③段总写羚羊峡谷的特点,第④⑤段分写上
下峡谷的特点,第③段与第④⑤段是由总写到分写的逻
辑顺序,第④⑤段与第③段对
应。)所以此三段不能调换。
(5)科罗拉多大峡谷将
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的时候(“再过几百万年
也可)。
【
解析】【分析】(1)文章首先在①段介绍了峡谷的位置在“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
州”,②段写了峡谷
的特点“谷壁看似轻柔,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
着岩壁流消”,③—⑤段写了峡谷
的构成“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
都是平坦的沙漠”,⑥段写了峡谷的成因“羚羊
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最后⑦段写了
峡谷将来的发展趋势“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
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之类的
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据此理解作答。
(2) “谷壁看似轻柔,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消,如同一
万年前的波
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一句采用了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
明了峡谷的特点。
(3)第⑤段中写到了峡谷中呈现美丽色彩的原因“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
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
充当了红色的
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
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
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
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幻”可
见这种美丽的色彩是岩石的色彩和阳关共同作用
的结果。据此概括作答。
(4)第
③段中“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是总说,④⑤段是分说,所以它们之间有总分
的关系;同时④段写的是
上峡谷,⑤段写的是下峡谷,这有照应了③段总说的句子,所
以不能调换。据此理解作答。
(5)联系上文,“那么到那时”一句中的“那时”应该是“再过几百万年,科罗拉多大峡谷将
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位置、特点、构成、成因和发展。
⑵摹状貌、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羚羊峡谷谷壁美妙的形态特点。
⑶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⑷第③段整体说明羚羊峡谷的特点,第④段说
明上峡谷的特点,第⑤段说明下峡谷的特
点,第④⑤段与第③段一一对应。(第③段总写羚羊峡谷的特点
,第④⑤段分写上下
峡谷的特点,第③段与第④⑤段是由总写到分写的逻辑顺序,第④⑤段与第③段对<
br>应。)所以此三段不能调换。
⑸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的时候(“再过几百万年也
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
容,理
清文章的思路,注意对文段的内容概括,结合文章的理解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
方法的辨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
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关键语句的把握和理解,要从文中找
到答案。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顺序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
生读懂文段的内容,注
意文段间的关系,结合内容进行具体的说明。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15.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绕过以往曾是马场的大旷野,爬上小
坡傍着一棵苍老的榆树坐下小憩。可以望见这三年
多来经常走、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一周两日去学
校教书,就走这条鲜为人知,既没
有红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是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景色的
十里路。刚入春,这
里先出现嫩绿的小蕾,沁心。刚入夏,这里绿叶阴蓊,遮住从________空直
射下来的阳
光,清神。刚入秋,这里是一片画笔画不出来的秋叶的各种层次的红颜,醒目。刚入冬,这里是雪花织成的委婉的洁白飘带,任你的车轮为它印上两道黑边,趁心。三年多,不知
多少次,我
在这条路上得到休息,得到宁静,解决生活中各种烦心的问题,或是在廿分钟
的行车后,重新获得挫败后
的勇气。我感谢它,不下于我对西冷庄园的谢意。别了,对再
美好的事物都有告别的一天,它给过我的,
它也必会给与别人。
(1)为本文选一个切合文意的题目是( )
A. 小路 B. 小路的四季
C. 别了,背路 D. 柳暗花明的十里
路
(2)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鲜为人知
沁心
廿分钟
眷念
阴蓊
委婉
(3)“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中的“背路”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
)
A. 背时倒霉的路
B. 背阴昏暗的路 C. 偏僻幽静的路
D. 学校后面
的路
(4)为文中的横线填一个恰当的词。( )
A. 篮
B. 南 C. 兰
D. 蓝
(5)作者为什么“无限眷念”和“感谢”背路?请用两条理由回答。
(6)作者对小路四季景色的感觉,分别用了一个词概括,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应是哪四个
词?(
)
A. 眷念;鲜为人知;沁心;阴蓊
B. 嫩绿;阴蓊;红颜;委婉
C. 沁心;清神;红颜;委婉
D. 沁心;清神;醒目;趁心
(7)作者写小路的四季景色,每季都选取了代表性的事物,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应是( )
A. 小蕾;绿叶阳光;秋叶红颜;雪花
B. 嫩绿;阴蓊;画笔;飘带
C. 小蕾;绿叶;秋叶;黑边
D. 小蕾;阳光;红颜;洁白飘带
【答案】 (1)C
(2)liū
xiǎn;qìn;niàn;juàn;wěng;wǎn
(3)C
(4)D
(5)第一得到休息、宁静,解决问题;第二获得勇气。
(6)D
(7)A
【解析】【分析】(1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它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上面一
段材料叙述了我以前常走的一条鲜为
人知,既没有红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
是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景色的十里路。作者写了这条
路上的一年四季之景,写了我在这条路
上得到了得到休息,得到宁静,解决生活中各种烦心的问题,或是
在廿分钟的行车后,重
新获得挫败后的勇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条背路的无限眷念之情。A.小路:范
围较
广,显得空洞、平淡;B、D两选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C.别了,背路,与材料较吻合。
(2)注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多音字。“鲜”是个多音字:作为形容词“少”讲时,读“xiǎn”;
作为形容词“新鲜”等意思讲时,读“xiān”。“沁”不能与“心”相混。“廿”不能与“甘”相混
。“眷”
不能与“拳”相混。“蓊”不能与“翁”相混。“婉”不能与“苑”相混。
(3)由材料中“这条鲜为人知,既没有红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是充满了柳
暗花明的景
色的十里路。”这句话可知“背路”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C.偏僻幽静的路。
(4)辨析
同音词填空,要理解备选词的含义,根据具体的语境去选择恰当的词填空。选
“蓝”符合语境。
(5)材料内容较少,叙述条理清晰,作者“无限眷念”和“感谢”背路的理由,可从“我”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和当“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烦恼时,走在“背路”上的种种感受去概括答
案。
(6)根据“刚入春,……沁心。刚入夏……清神。”“刚入秋,……醒目。刚入冬,……趁心
”,
不难看出选D。
(7)学生要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要有所了解,不能错位。答案
可以从描写背路四季景色处
寻找。根据“刚入春,这里先出现嫩绿的小蕾,沁心。刚入夏,这里绿叶阴蓊
,遮住从
________空直射下来的阳光,清神。刚入秋,这里是一片画笔画不出来的秋叶的各种层
次
的红颜,醒目。刚入冬,这里是雪花织成的委婉的洁白飘带,任你的车轮为它印上两道黑
边,
趁心。”即可判断选A合适。
故答案为:⑴C;
⑵liū
xiǎn;qìn;niàn;juàn;wěng;wǎn;
⑶ C;
⑷D;
⑸第一得到休息、宁静,解决问题;第二获得勇气;
⑹ D;
⑺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
、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
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
答出标题的含义,也
要将标题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
⑵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
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
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
字要查字典;
⑶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的
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
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
⑷本题考查近义词的使用。难点是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再对进行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
br>境进行解答。答题时注意根据句意理解词语;
⑸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
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
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⑹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
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考生必须注意;
⑺阅读主观题
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
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
怎样问就怎样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