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导学案(一)教师版(1)
秋收起义观后感-初中日记400字
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一)(教师版)
一、知识回顾(完成填空题后,熟记这些知识)
1、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的“形散”指的是散文取材散,不受时间<
br>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也指散文的行文散,可以融叙事、描写、<
br>抒情、议论于一体,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所谓的“神”指的就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 根据文中所写的景、事、人、物、理和表达方
式,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
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3、 阅读散文时要根据题目和所写内容,区分散文类别,以便于在阅读时先把握其“形”,而抓“形”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概括段落含意。
4、 捕捉线索时要明白:文章的题目、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语、句子、文中的抒情议论句等都是捕捉线
索的切入点。另外,文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5、 明辨写作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分辨其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又称<
br>为写作技巧。常用的术语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寄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6、 揣摩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
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等是
揣摩的关键。
二、真题示例
(2015年湖南卷)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
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
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
(1)回家啰!
(2)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3)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
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
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
,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
》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
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
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
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
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
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
,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4)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
愿
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
竟
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5)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
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
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
,小心摔破了。”
(6)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
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
篙的当儿,蓦地
想起:
(7)“碗!”
(8)“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9)“那饭碗,越窑盌。”
(10)“你放在哪里?”
(11)“枕头边!”
(12)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
了我手上。
(13)“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4)“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5)“怎么办呢,
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
想那碗了。
(16)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7)满船的
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
使我离开树桩。母
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
山了。
(18)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
我
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
里
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9)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20)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21)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
br>(22)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3)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
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
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
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
不来。
(24)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5)人多船身吃水深,俯
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
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
碗飞掉了!
(26)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7)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8)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29)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30)我告诉了她。
(31)“有人
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
了进舱来喝热茶…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32)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33)现在回想起来,
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
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
至是碎了的。
(34)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①盌,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请紧扣“醒”一词,赏析第(27)段画线句。(3分)
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以盌为叙事线索,意在表现我对盌的珍爱和失去后的伤感。
B.
第(18)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对我的不满。
C.
文章两次使用补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我的淘气与不懂事。
D.
第(21)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
3、赏析文中第(23)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4、“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
br>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对这两段话
的理解。(5分)
5、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5分)
答案:
1.(3分)“醒”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我呆呆地望着渐渐远去的盌的样子,表现出
“我”沉浸在深深
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2、(2分)D
3、(4分)运用
反衬(衬托),以水声、摇橹声、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形象生
动,动静皆宜,渲染
了名窑盌失而复得后我“舒畅”的心情,为下文盌的得而复失做铺垫。
或者从以下角度赏析也可。(1
)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
水里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
,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2)远近、大小的视觉变化也可以。(3)比
喻,如碧波像大匹软缎。
4、(5分)①母亲的话含义丰富: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
这是母亲对“我”的宽慰与提醒,也是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超然与洒脱。(4分)②母亲的话是深谙世
事
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1分)
5、(5分)①兴奋地回家,
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1分)②等盌时,心生懊悔;
(1分)③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自省。(1分)④失盌后,“我”觉得
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
惋惜又自责;(1分)⑤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1分)
三、延伸练习
(2015江苏卷)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 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
br>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
br>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p>
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
到,是出力气
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
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
br>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
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
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
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
的病好了,要
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
人们庆贺战功,
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
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
味,和他
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
浮华的意
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
地,也将
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时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
一些,比
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
定规,有
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
就来,想
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
眼间,油
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
的微苦的
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
,又来了一个,
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
性,另一方面又
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
有。 于是,所有
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
彼此地聚集在了一
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
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
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
,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
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
颜色。
(有删改)
6.文章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7.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8.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9.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6.(4分)【参考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
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
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这家人的生活
风格,文中是有交代的(注意概括、总结句),在第段把握好这么些词语:“火爆”
“认真劲”“实打实
”,第段末有“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段末尾有“照常进行”。
7.(4分)【参考答案】相
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
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
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此题应该说是简单之简单的题目了,只要把握住作者的评价语,对接“孱弱
”的意味和对比
第一家的风格,答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8.(6分)【参考答案】(1)
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
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
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文章呈现了从自家
排油机里窜出来的四种不同的“气味”,而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
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特点或情趣
,所以“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
基于这种理解,“气味”的确是
全文的线索。另外,在主题上(这是必须考虑到的),这一线索串联了四种
不同的气味,而且作者的心地
又如此地细腻,对每一种气味都是那样的认真体味甚至是享受、羡慕,而不
因别家的油烟窜入自家而恼火
,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爱的心胸。
9.(6分)【参考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
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
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
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从写作思路上看,前文写了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呈现散文“散”的状态
,至此收尾时必须
要“束”了,所以,此划线句很巧妙,它是“束”的形象表述,将各种生活风格进行一
个统一,表明不管
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应由“端午节”上升开去)中亦有相同的
生活方式,这是整
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心理,也是共同的文化表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烙印,
同时也将前文的四
种生活风格进行了一个上升,属于主题上的一个升华。在情感上,作者也表达了自我的
赞同与称许,甚至
是一种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