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 4 高
夏朝皇帝列表-德国大使馆电话
高考命题点三 环境类题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
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
的环境。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
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
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
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
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
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
区。它涉及内容很多,
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
雨雪霜等自然景
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特点,二是
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
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
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
作用相结合。
题型一 概括环境特点
概括环境特
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
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
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
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还要注意环境特点与文章主旨表达的关联,
一般情况下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也要注意“哀景乐情与乐景哀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2014·高考重庆卷)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
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
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2012·高考江苏卷)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题干
示例
(高考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景物,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辨 (1)题干中有“环境”“景物”“生活”等字样
题型
(2)题干中有“特点”“特征”等字样
1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概括环境特点类题目“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第二步:找出环境
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主要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寻找并分
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
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
概括。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
1.从“时”的角度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2.从“地”的角度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
。人际关系是十
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
张
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
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寻找并分析概括,
比如“激烈残酷”。
第三步:根据环境描写句段,
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调动视觉、听觉、嗅
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在感知时
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
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的特点。
特别提示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是
考查的“景物描写的技巧(
手法)”。
[题1] (201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
务员、售票员,仍有
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
起来,
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
,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
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
—谁教它们处在那么
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
2
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
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
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
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
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
是笑了。这
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
br>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
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
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
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
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
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
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
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
送到,又没有另外的
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
有的,
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
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
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
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
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
,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由题干要求“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中“小城生活的特点”可知,本题
3
是考查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答题角度
从“地”
的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在全文中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在空旷少人的
街上”“阳光充足地照
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等语句,这里面涵盖了小城生活平静的特点
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
亲切的
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
等,这可以
看出人物之间友善的社会关系,这也是小城生活的特点
从“人”
的角度
从“事” 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
的角度
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等,可以感知小城生活恬淡、节奏缓慢的特点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题型二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
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描写角度、描
写方法等。
一、核心知识储备
手法分类角度 具体分类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
墨重彩)
描写技巧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描写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二、解题思维构建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2015·高考湖南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题干
(高考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示例
(高考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其他设问方式:
4
(1)小说中××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角度赏析××段。
(3)××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明辨 (1)题干中有“写景”“景物描写”等字样
题型
(2)题干中有“写景特色”“表现特色”“手法”“技法”等字样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环境描写手法类题目“三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前面提到的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三)答案需要这样组织——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答案模板: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2]
(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
br>【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
一段时间后
,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
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
子,还混
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
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
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
道,琅琅上口(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
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
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
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
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
我不愿吃
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
了。母亲说:
5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
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
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
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
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
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
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
br>“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
能,不必想
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
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
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
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
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
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
盒,叫我回船去吃,
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
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
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
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
没有汗—
—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
,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
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
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6
[注]
,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
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
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
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
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
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
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分析”“景物描写手法”已经明确了本题属于“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类
题。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对本题可以从“描写技巧”“描写角度”两大角度思考: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1)“渐闻橹声欸乃”,在河中能听到“橹声”,说明周围很静,橹声欸乃,船
描写技巧 <
br>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
境的“异样地宁适”
,以声衬静。(2)“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人语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
描写角度 凉”是
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
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
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
宁适
”)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
7
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
临其
境。
题型三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
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
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
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
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
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2013·高考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高考江苏卷)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题干
示例
(高考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明辨
题型
题干中有“写景意图”“景物描写作用”“环境作用”“写景意义”等字样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根据环境描写的类别来思考:
环境描写类别
环境方面
环境描写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
复杂的社会关系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
人物性格
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
铺垫或制造悬念
社会环境: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
人物方面
情节方面
主旨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
活动的具体场
环境方面
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揭
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8
景,如时间、地
点、气候、景色、
场面等
人物方面
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做铺垫;烘托人物
性格或某种心理
A、展开、推动情节发
展;B、作为情节发展的
线索;C、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
情节方面 D、开头的
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
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E、结尾的
环境描写,
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旨方面 A、象征或暗示主旨;B、深化主旨
第三步:组织答案的步骤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
…气氛)→②情节(推
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
[题3]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
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
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
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
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
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
可寿命长,我家
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
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
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
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
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
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
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
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
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
辈
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
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
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9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
一数。”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
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
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
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
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
得很。我对它说:“
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
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
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
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
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
个老不死”
。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
下来
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
笑。
福
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
么时候该让它干活,
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
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
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
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
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
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
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
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
,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
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
“景物描写的作用”,属于“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既包含自然环境,
也包含社会环境。
10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思考时可从前面所讲的角度来思考分析。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
环境方面 女人
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社会环境,
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
人物方面
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
“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
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
整
乡间
的人与景是和谐的,这与前文的人与老牛是一致的,以此结尾,既透露出
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也深化了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
情节方面
主旨方面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
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
使文章结构完整。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
人家里去
,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
那石碑
[注]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
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
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
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
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
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
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
,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
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
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
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
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
靠他挑草
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
11
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
,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
山下,
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
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
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
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
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1.(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第一步:题干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已经明确了本题是“环境特点及手法题”
和“
环境作用题”。
第二步:画线处环境描写:①给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场所。②为下面罗
永才
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烘托了罗永才此时颇不宁静
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
③景物唤醒
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他的心理起了一定的变化,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答案:采用白描手法,描写
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
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
说情节发展。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铁 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
面
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
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
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
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
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
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
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
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
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
过的是挨打受骂、
饥寒交迫的生活。
12
那时,他没有
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
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
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
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
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
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
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
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
各个角落声
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
br>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
棒子,
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
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
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
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
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
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
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
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
地偷偷把它拿走
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
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
就
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
的小男孩,终于
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
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
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
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
样。这里既没有嘈杂声,也
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
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
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
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
跟着铁圈
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
抖着,不
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
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
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
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
他一面滚铁箍,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
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
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
13
的笑容。由于没出什
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
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
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
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
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
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改)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
br>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
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
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
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
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
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结尾一段
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
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
会生活的憧憬。
解析:选A。A项是对人物情感和小说主旨的分析,句中说老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
恨”,
无中生有,小说中并未谈及。
3.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答:
解
析:该题题干要求考生抓住老人的“笑容”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文中画出了关
于笑容的三次描
写,为考生明确了答题区间,降低了答题难度。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老人的
笑容时,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加
以理解,第一次的笑容出现是在老人看到孩子玩铁圈的时候,
而且是“呆痴的笑容”,表明老人还只是停
留在被孩子的天真快乐所感染的层次;第二次的
笑容出现是在老人在郊区尽情地玩了铁圈之后,表明老人
寻到了孩童的快乐,愿望实现的愉
悦;第三次的笑容出现是老人临终之前,表达了老人愿望满足后的欣慰
之情。
答案: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
br>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
到轻松
愉快。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能玩的游戏,
又为自己想象了一
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4.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
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第一步:通过题干中的“环境”“环境描写”“作用”可知本题属于“环境描写作
14
用”类题。
第二步:环境描写作用:①工厂里的环境特点是嘈
杂、昏暗、单调,这种环境就是老人生活
的环境,再看人们表现的社会环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
他已干惯了这种活”“人们
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整个社会环境也是单调、麻木的。②老人就是这种
社会环境中的
一部分,他的生活状态也是单调、麻木的,工厂环境描写与人物的生存状态是一致的。所以
环境有力地衬托了老人性格。正因为这种环境,所以当老人看到孩子滚铁圈时才会有嫉妒烦
恼,
才会有自己快乐的憧憬。③工厂环境的描写,又推动了情节的向下发展,单调昏暗的环
境,老人又有了自
己想滚铁圈的想法,所以才会有下文拾铁箍,才会有老人到“一片明亮寂
静的田野”中滚铁箍。④而且滚
铁圈时的环境描写与工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突出
环境能改变人状态的主题。
答案:
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
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
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
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