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美国凤凰城-湖南二级建造师挂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分析情节结构
——通文脉,析作用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
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
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
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
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题常考查3种题型:
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结构特点、
分析情节的作用。
题型一 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
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
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
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
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
子,还混
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
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
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
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
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
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
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
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
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
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
了。母亲
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
,这只叫盌
,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
①
贝,小心摔破了
。”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
被
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
要起篙的当儿,
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
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
br>“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
能,不必想
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
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
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
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
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
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
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
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
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
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
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
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
,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
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
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
断
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
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
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
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
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
,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
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有删节)
【注】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分)
解题思维
本题考查分析
概括文本主要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按照行文顺
序归纳概括与“
我”有关的情节,然后揣摩分析“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
(1)刚离开睡师庵,是终于回家了
的兴奋;(2)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
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3)等盌时,
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内心懊悔;(4)再
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存感谢,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
省;(5)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
对母亲的和船夫的自责;(6)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
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
肯妥协。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盌后,“我”觉
得难
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每
一点2分,共6
分)
(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
国
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
来。
”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
又羞
,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
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
更是一种骨子里
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
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
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
着霍夫曼就
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
有几
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
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
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
。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
尊严可言?”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
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
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
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
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
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
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⑪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
,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⑫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
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
谢霍夫曼。
⑬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
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
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
过去,揪出迈尔。
⑭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
大片。
⑮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
而是我。
”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⑯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⑰贝尔蒂从队
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
你所谓的风度呢?”
⑱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
这个可恶的人俘
虏我的嘛……”
⑲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
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⑳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
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
“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
还要重。”
21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
(有删改)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
解题思维 本题通过分析梳理文章的情节来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围绕主
人公贝尔蒂”
梳理情节:主要事件是主人公在俘虏敌人和被敌人俘虏的局势转变中,维护敌
人和自己的风度、尊严,体
现出高尚的人格。
(1)开端(第①-③段):贝尔蒂俘虏霍夫曼。
(2)发展(第④-⑥段):贝尔蒂保护霍夫曼,维护敌人的风度、尊严。
(3)再发展(第⑦段):贝尔蒂被俘虏。
(4)高潮(第⑧-⑫段):贝尔蒂脱险。
(5)结局(第⑬-结尾):贝尔蒂赴死,维护自己的风度尊严。
答案:基本情节:(贝尔蒂
)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每点1分,五点
4分)
高考对于“情节概括题”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
情节;②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脉络);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指
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中的某一方面);④小说在描写××事件时安排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
找出来。⑤小说的线
索是什么?××是怎样贯穿全文的?请简要分析。
概括小说的情节“3法”
1.理——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
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
次,进而梳理情节。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
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
2.抓——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
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地点下人物活动的场
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
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
....
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
......
3.寻——寻找小说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
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
发展的关键。
(1)事物线索。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
→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等一系列情节都与此有关。
(2)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
主要线索。
(3)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
索。如2011年江西高考小说阅读《晚秋》就是以瓦萨卡的心
理变化为线索,找出这些心理活动的地方
,情节就很清楚了。
答题模板
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
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
过、结果”。
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概括,而且要前后贯通。
题型二 分析情节的结构特点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
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
馆子,地方不小,东
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
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
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
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
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
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
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
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
饼香扑鼻,很诱
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
工厂,厂里没
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
一
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
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
块钱的“挑 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
①
的,他在烤肉刘 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
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 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
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 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
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 ,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
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 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 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
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 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
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br>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 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
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 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
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 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
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 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 br>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
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 人
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 经平复下来
——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 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
发现八
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解题思维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应该从结构特点及作用两个角度思考。(
1)
文本开头较长,细致地描写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为主要人物“老头”的出
现做铺垫。(2)结尾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3)同时这种安排
也体现
了作者的匠心,使文章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
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
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
悬念与想象空间。③
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
令人惊
奇。(回答出前两点给4分,最后一点给1分,共5分)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是如何讲述××
故事的?③小说在情节
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④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分析情节的结构特点要“4考虑”
1.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
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
时空线、感情线
等。
2.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
叙述;一种是
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
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
叙、
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3.组织材料的详与略。
4.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
答题模板
情节特点+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小说情节结构知识
1.小说情节的构成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个部
分。
2.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1)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
度。
(2)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
小说中
,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
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
之外的突转。
(3)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
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
心灵
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4)巧合:巧合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之一,它应当是
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
境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5)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
内容互
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
第三种意蕴,这一串
联就不能算成功。
(6)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
可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3.线索
小说的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
也可以
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阅读小说,抓住线
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四种常见结构模式:
1
.“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
希望完全破灭,在这
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
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
无限的空间。
3.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
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
里任意往来。
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
,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
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
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
的生动性。
题型三 分析情节的作用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
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
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
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
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
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
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
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
里都是按四舍五
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
还
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0元和80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
两角
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受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
。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是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
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
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
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
进去了。要了两
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
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
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
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
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
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
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
,结账的队
伍就消失了,剩下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
br>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
老
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
你说谎!女老板
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
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
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
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
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
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
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
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
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
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
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
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
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
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
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
一年后的情人节,他们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
全部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
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
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
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
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
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
,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
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
分)
解题思维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作答。
(1)
内容上,数学家的离婚选择,突显了正直、坚守原则又有些偏执的个性;女老板的
心迹坦露,展示了她颇
富心计的一面;如此结局,突显出数学家因性格偏执、不知变通而付
出的代价之大。
(2)结
构上,如此构思,颇有欧·亨利式结尾的风格,既出人意料,平地起波澜,形成高
潮,又增添了小说的趣
味性,引人深思,让人回味。
(3)主题上,揭示了情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答案:(
1)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2)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3)
进一步揭示人际
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4)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每点2分,答
出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要点①要突出情节的波澜作用,要点②要答出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关
系;要点③要答出和主题的关系)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鞋
刘庆邦 <
br>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媒
人一走,母
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
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
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
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
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
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
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
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
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
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
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
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
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
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
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
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
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
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
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
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
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
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
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
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
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
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
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
的话。此一去不知
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
她没有别的可
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
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
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
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
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
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
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
见时,猛地向
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
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
身上也
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
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
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
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
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
我
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
害了那位农村姑
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维
解答本题,可从环境、情节、人物等几方面考虑。
(1)环境。给男方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
,也是当地的习俗,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
又有时代特点;
(2)情节。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3)人物。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答案:①
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
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
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
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每点2分)
高考对于“情节作用题”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①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
要作分析;②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
析;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有何作用?找
出来并作简要分析。④小说××段写
了××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⑤小说的结尾具有
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
要分析。
解答情节作用题“3注意”
1.审题时注意
(1)注意设题文字的内容和描写手法,因为这决定了答题的方向;设题文字
在文中的位
置不同其作用也往往不同。
(2)注意所设问题是单一问(只涉及情节作用)还是
综合问(在文中的作用),是问某段的作
用还是某个段落中某处文字或描写的作用。
2.答题时注意
情节作用一般包含结构(情节自身)作用和内容(人物和主题)作用,有的还
要答出读者效
果方面的作用。
(1)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d.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e.线索
,贯穿全文。
(2)内容作用
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
物性格;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
题。
3.组织答案时注意
解答时要准确使用小说“四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的有关术语:
(1)指向情节
→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
下文情节作铺垫或提供依据。
(2)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3)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令人深思。
答题模板
①……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②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
折)。
③表现了……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④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特殊情节(段落)的作用分析
1.常见开头的作用
①悬念法开头: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
②写景法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主题。
2.中间段落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
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
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
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
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
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
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
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
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
给读者以
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
有力地
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常见结尾方式及结尾的作用
(1)欧·亨利式结局:
①在结构安排上,这种结局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出人意料,产生
极大的表现力和震撼力;②在表现手法
上,与上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从而引发思考,突出主旨。(如2014浙江卷《走
眼》、2012江西卷《报复》)
(2)令人伤感的结局:①在人物形象上,能够突出人物性格,丰富
人物形象;②在内容
情感上,能够强化意图,深化主题思想;③在读者方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和回味,
引人思
考,强化主题。(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古渡头》)
(3)令人喜悦的结局:①
在主题方面,能够凸显人性和生活的美好,满足人们的期盼;
②在表达效果方面,完整的情节和圆满的结
局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主人公更具代表性;
③在读者体验方面,这种结局与主人公和作者的意愿和
谐一致,令人愉悦,易于引起读者的
感情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局:除上述作用外,还可以留下空白,让读者回味不尽。
(5)补叙式结局: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旨更加突出。
4.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以
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
重含义、寄托作者情
感等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开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作用。
常见情节技巧的作用
技巧
悬念
抑扬
照应
伏笔
对比
衬托
铺垫
突转
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
性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