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7)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小说
十大鬼镇-汪国真经典语录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偷马贼
艾芜
半夜
过后,隔壁店里一些过夜的马夫,忽地吵闹起来,原因是打失一匹马。不久又听见说:马已找回来了,
贼
却在山那面躺着。大家都一时嚷着高兴的声音。
这事我没兴趣,便一直睡我的。可是,我的店老板却来
掀醒了我。他一面搂着披起的衣衫,一面小声向
我说:
“你去看看吧,不晓得哪个倒了楣,说
不定就是老邓……唔,不管他是哪一个,你把这药给他,止止痛也
好。”随即将一个小纸包递给我。他的
心肠倒并不见得怎样好,平日一个落难的向他求乞,他只道:“去你
的吧,我这里开店子,不是善堂!”
目前他这样好善的举动,就不免使我颇为奇异。
天空没有月,到处现着密密麻麻的星点。我慢慢爬上山
坡。一路伏在暗中的丛莽,轻拂着小风,凉凉的,
有些润湿,且杂着各样树叶的味道。
差不多
找到了天亮,草丛中有人叫我。等我从他鼻血模糊的脸上认出到底是谁时,我吃惊得了不得。原
来他并不
是我们意料中的偷马贼,却是常常看见的老三,一个矮小个子,又瘦又黄,风都吹得倒的家伙。
这时他见了我,现出很急迫的样子,问我道:“他们都知道了吗?”
“什么?”
“我偷马的事哪。”
他现着十分嗔怪的神情。我就随口说道:“这怎么不知道?不知道,我怎会来呢?”
他才闭一闭眼睛,满足地抒一口气,好像刚完成一件大事似的。
他接着药,不马上擦,又问我道:“他们说我什么没有?”
“说你?没有!大家只晓得一个偷马的倒了楣就是。”
“怎么?那些马哥头连我老三都不认得么?”
他脸上现出失望和不快的气色。
他咬
着牙齿,忍着痛,竭力做出一个偷马贼的英雄样子。但话声却是破碎的,令人觉得加倍可怜,亦复可
笑。
“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呢?……听我劝,养好伤,去做点正经事吧……偷马!不是你我干的呀!” <
br>他听见我这番话,便笑了一笑,略带讥刺的口气说道:“噗,什么是正经事呀?……你看我怎么样?一向不
是饿得皮包骨了么?你倒在路上,一丝丝气了,我敢打赌,也没人给你一口米汤吃的,嘿,这就是要做正
经事
的好报应!”
他的话倒有几分道理,但他的神情却激怒了我,便没好声好气地驳他道:“
你要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包你
还有拳头吃的。你看看你自家吧!瘦骨朗筋的,经得起几回打?”
他竭力微笑着,现出诚恳的样子。“我请问你,是你老板叫你
拿药来的吧?他为啥要这样讨好呢?黑更半
夜也叫你来?……我告诉你,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偷马贼呀!如
果是什么抬滑竿的,他肯管这笔闲账么?”
我见他太高兴,心里起着反感,便冷冷地说道:“我觉得,
一个偷马贼应该硬朗,结实,个子高大……像你
是不行的!”
他一点也不生气,只是微笑道:“你说得对!……可是,我会再干第二次么?”
他顺手搔一搔
头,乏力地笑着:“我问你,老邓、大老杨他们,在你们店子里又吃又喝会过账没有?……
原因在哪里呢
?……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偷马贼处处可以逞狠呢?”
这一来,我如梦初醒,明白我老板的善举
了。同时,却又不服老三这种先知一般的神气,便抵一抵他的肋
巴骨。
“处处逞狠?为什么你又挨打了?”
“不是那样说呀!”他略微窘迫地笑,“俗话说得好,人
多为强,狗多为王。我一个人,怎么能敌住那许
多牛呢?要是我也人多,那就开抢了,还用得着偷?就该
改成抢马贼了,嘿嘿。”他又拿手摸一摸他的衣襟口。
随后,他见我沉默着,就自言自语地,现出盘算的神气。
“你想想我们这辈子人,一落下娘胎
,就连针尖大的地方也没有。……妈的,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
容不下你我干鸡子!……你想,我该
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缝,我就要钻进去。我呢,你看三分不
像人,七分不像鬼。可是,从
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吃吃喝喝,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呢?这就是我老三寻着一
条裂缝,钻进去了。”
“好的,你钻进去了。一旦人家把裂缝补好,那你又怎么办呢?”
“补好?那一定要把它捶得更开些,更宽些!”他突然现出狞恶的样子。
这时,我蓦地感到这
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我蹲在他的身边,替他擦药,还对他有些同情,现在才觉得,
在他身上升腾起了强
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是用不着任何人的怜悯的。
后来,等我要离开这个山谷时,他已吃得油光满面
,变成矮壮的汉子了,并且常常骑在没鞍子的马上,往
来山中。对我也不再称老哥,只轻佻地叫道:
“老弟,老蹲在一个地方,会发霉呀!去找找裂缝吧!”
(原载1936年6月29日《大公报·文艺》,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店老板叫“
我”送药给偷马贼的情节,表现了他对偷马贼的畏惧,为老三通过做偷马贼成功改善自己的
生存状况埋下
伏笔。
B.小说中老三被打后的惨状和日后的油光满面,“我”对他的怜悯和他的洋洋得意都形成巨大
的反差,具
有强烈的艺术张力。
C.老三信奉“钻裂缝”的哲学,就是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与
其正面抗争,先钻进“裂缝”躲避,等形势变化
之后再谋求改变。
D.老三做偷马贼,不但不掩饰,还惟恐别人不知道;被别人知道后他反而
活得更滋润。老三这一形象是当时
畸形社会的一个缩影。
2.简要分析“我蓦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这句话。
3.小说以“我”和老三的对话为主体有哪些好处?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不断传来老人们中暑而死的消息,救护车穿城而
过,发出震天惊叫。那些宠物狗呆
在背阴处,伸长了舌头喘着气。
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
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高大的杨柳成荫,蝉们在树间终日歌唱。在伸
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
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
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
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
塑造了它的性格。它
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
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
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
,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
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
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
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
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
情
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
这么
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
,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
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
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
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
,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
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
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
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
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
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
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
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
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
歌唱,
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网了,
在它
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
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
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
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
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
自己。
蛛网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
将它拼起来,
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
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
于尽
?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
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
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
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
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
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
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
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
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
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
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
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网,也吹落了老
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
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
。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
壮丽的大合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展现了一个饶有
趣味的动物世界,老蝉是众蝉的首领,它不仅可以引领同胞发出大合唱,还能把自己
的隐忧传达给大家,
告诫醉生梦死的同类。
B.老蝉深知自己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
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
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这篇小说立意
新颖,构思奇巧,借助写实的笔法将故事勾勒得清晰、准确,它以飘逸轻盈书写凝练厚重,是
一篇用心良
苦的经典文本。
D.作者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现代理念、独特个性和另类的叙事手法为读者
展现了一个怪诞离奇
的世界,是一篇现代人类的存在寓言。
2.小说中的老蝉是一个内涵复杂而深邃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艺术特色。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焰火
邹世奇
又快过年了。小妮站在东厢的廊下,仰头望着夜空,很久以前,有人曾在那里升起一朵绚烂的烟花。
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那时候,小妮和父母住在四合院的西厢和北厢,东厢和南厢
住着一位阿婆。每年一进腊月,阿婆便去火
车站排队买票,她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工作,她要去省城和
他们一起过年。小妮初二那年腊月,阿婆破天
荒地没有去火车站买票。原来阿婆的孙子考上了北大,他们
一家要回来过年了。
大年三十傍晚,小妮随爸妈去城外给先人送过亮,回来看见阿婆的门关着,里面
电视开着,有客人,言笑
晏晏的。
第二天是年初一,一大早,小妮就被鞭炮声吵醒,隔着木
格窗子,看见外面下雪了!小妮一骨碌从床上爬
起来,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
她看到了什么? 一树被雪覆盖的腊梅花下面,一个少年正用手指轻轻拨去积雪,深嗅那雪中腊梅的清<
br>香。他穿着蓝色的休闲装,系着灰色的羊毛围巾。感觉到有人看他,便朝小妮扭过头来。小妮也忙低头看自
己:粉色短款羽绒服,牛仔裤,粉色毛毛拖鞋——真土气啊,她觉得脸发起烧来。少年朝小妮笑了笑,干
净透
明。
那一天,小妮任爸妈怎么唤都不肯回屋,她收集积雪做了很多只雪鸭子,每一只都
比茶杯大不了太多,
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从雪地里排到院中的石桌上,从屋檐下排到白色的冬青树上,
好像小鸭子们列队在走。
终于,阿婆家贴着“福”字的棉门帘一挑,嗅腊梅的少年——阿婆的孙子,
小妮叫他小哥哥,出来了,看
见雪地里的小鸭子,眼睛一亮,朝小妮笑了起来,说:“心思好巧的小妹妹
。”小妮藏起冻得通红的双手,也
笑了。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这一走就要一直走到初七爸妈上班为止。
这一年,走亲戚格外令人厌烦
,连小妮喜欢的糍粑、糯米蒸饭、粉蒸肉都变得油腻而驹甜。好不容易到
了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
们来自己家了。小妮提前几天就在心里雀跃,然而初五一大早,她眼看着阿
婆一家人锁上门出去了,小哥
哥还回头对她笑了笑。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
又是乏味而耗神的一天。到了晚上,小
妮帮妈妈打扫请客后一桌的狼藉,隔窗听见阿婆一家也走亲戚回
来了。过了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了爆竹声
。鞭炮一响,在小妮耳朵里就有了召唤的意味。她飞快地把洗净的
盘子放进碗柜,冲进了院子。 天上新月如钩。不甚亮的院子里,小哥哥正用一根燃着的线香,探着身子去点地上竖着的一根大爆竹。
爆竹的引信被点燃了,“嘭”一声升起,在高空绽开一束七彩的礼花,“噼辞啪啪”地向四周绽放,越变越繁<
br>复,越变越绚丽,流光溢彩,光芒四射。随后,于极盛处渐渐黯淡、消逝,最后只剩下一束青烟,在漆黑的
夜空
保持着一朵烟花的形状,久久不肯散去。
小
妮一直仰头看着,直到小哥哥碰碰她:“你来放。”小哥哥手中一支细细的焰火棒。小妮退后一步,
有些
不好意思地说不,不,我不敢。”小哥哥微笑我知道你不敢,这个不怕的。”
看见小哥哥眼里的鼓励
和期待,小妮一下子来了勇气,接过那根小棒,伸长了胳膊远远地持在手中。小
哥哥用线香点燃了它,绽
开一呆金黄的、毛萆萆的烟花,安安静静,小巧玲珑。小妮不再害怕,把这朵小小的
烟花举到眼前,好奇
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那个夜晚,那种焰火棒,小哥哥给她
点燃了一支又一
支。
第二天是初六,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傍晚回来时,只有阿婆在院子里打扫昨夜的爆竹残
迹。她
知道,小哥哥和他的父母已经回省城了。
又是一年春节。阿婆照例收拾好一切,去省
城和儿子、孙子一起过年。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她把房子
卖给了小妮家。欣喜的小妮父母把春联和“福
”字贴遍了四合院的每一扇门窗。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
的四合院,没人注意到小妮的忧伤。
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
几年后,小说比以前更加挺拔,轮靡也更分明
了。因为小哥哥进的是北京大学,她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
升到了全县前五。
新年过后,小妮
就要高考,她想考北大,如果不行,也要上北京的其他学校,她记得小哥哥的专业和班级,
相信他还会在
那里继续深造。
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萆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小妮的回忆写起,引导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回到“很久以前”,沉浸在感情
的氛
围中,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B.小说写景简洁,有韵味,如“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既从嗔觉角度写腊梅特点,又以腊梅的“甜
香”暗示小妮的心理,意蕴丰富。
C.小妮收集
积雪做雪鸭子这一细节,表现了小妮的心灵手巧,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外地获得了嗔腊梅
的少年的
称赞,双方由此有了更多的交流。
D.小说善于遣词造句,如“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中的“拖
”字,用得形神兼备,“在她心里亮了好
多年”中“亮”字表现了影响之深。
2.小说多处表现了小妮的不同心理,请找出四处并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3.文章以“小焰火”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玉卿嫂(节选)
白先勇
不知怎的,我老觉得这两姐弟跟别人很不一样。比如
说吧,胖子大娘也还不是有一个干弟弟叫狗娃的,
可是她对他一点也不热络,一径骂他做臭小子,狗娃向
她讨些我们厨房的剩锅巴要吃一顿臭骂,才捞到几包;
可是玉卿嫂对他干弟弟却是相差得天远地远。
平日玉卿嫂是连一个毫子都舍不得用的。我妈的赏钱、她自己替人家织毛衣、绣鞋面赚来的工钱,
一
个子一个子全放进柜子里一个小漆皮匣子中,每次到了月尾,我就看见她把匣子打开,将钱抖出来,数
了又
数,然后仔仔细细的用条小手巾包好揣到怀里,拿到庆生那儿去。
每次玉卿嫂带我
到庆生那里,一进门她就拖着庆生到窗口端详半天,一径问着他这几天觉得怎么了?
睡得好不好?天亮咳
得厉害不厉害?为什么还不拿棉袄出来,早晚着了凉可怎么是好?天凉了,吃些什么东西?
怎么不买斤猪
肝来炖炖?菠莱能补血,花生牛肺熬汤最润肺——这些话连我都听熟了。
玉卿嫂真是什么事都替
庆生想得周周全全的,垫褥薄了,她就拿她自己的毡子来替他铺上;帐子破了
洞,她就仔仔细细的替他补
好;她帮他钉纽子、做鞋底、缝枕头囊——一切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她总要亲
自动手。要是庆生有点不
舒服,她煎药熬汤的那份耐性才好呢,搅了又搅,试了又试。有一次庆生感了风寒,
玉卿嫂盘坐在他床上
,拿着酱油碟替庆生在背上刮痧时,我直听到她刮了多久就问了多久:“痛不痛?我的
手太重了吧?你难
过就叫,噢。”忽儿她拿着汗巾子替他揩汗,忽儿她在他背上轻轻的帮他揉搓,体贴得不得
了。
玉卿嫂对庆生这份好是再也没说了,庆生呢,要是依顺起来,也算是百般的迁就了,玉卿嫂说一句
他就
应一句。然而我老觉得他们两个人还是有点不对劲,不知怎么的,玉卿嫂一径想狠狠的管住庆生,好
像恨不
得拿条绳子把他拴在她裤腰带上,一举一动,她总要牢牢的盯着。庆生的手动一下,她的眼珠子就
转一下,我
本来一向觉得玉卿嫂的眼睛很俏的,但是当她盯着庆生看时,闪光闪得好厉害,嘴巴闭得紧紧
的,却有点怕
人了。庆生常常给她看得发了慌,活像只吃了惊的小兔儿,一双眸子东窜西窜,似乎是在躲
什么似的。我一
个人来和庆生玩还好些,我们下着棋有谈有笑,他一径露着一嘴齐垛垛的牙齿,好好看。
要是玉卿端坐在旁边,他不知怎么搞的,马上就紧张起来了,心老是安不下来,时不时就拿眼角去
瞟玉
卿嫂一下,要是发现她在盯着他,他就忙忙垂下眼皮,有时突地两只手握起拳头,我看到他手背的青
筋都暴
起来了。说起来也怪得很,庆生虽然万分依从玉卿嫂,可是偶尔他却会无缘无故为些小事跟玉卿嫂
拗得不得
了,两人僵着,默默的谁也不出声,我那时夹在中间最难过了,闷得好像透不过气来似的,只听
得他们呼吸得
好重。
有一件事情玉卿嫂管庆生管得最紧了,除了买东西外,玉卿嫂顶不
喜欢庆生到外面去。为了这件事,庆
生也和玉卿嫂闹过好几次别扭。我最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妈到姑婆那
儿去了。玉卿嫂带了我往庆生那儿,庆
生不在屋里,我们在他
房里等了好一会儿他才回来,玉卿嫂一看见他马上站起来劈头劈脸问道:“到哪里去
来?”
“往水东门外河边上荡了一下子。”庆生一面脱去外衣,低着头答道。
“去那里做什么?”玉卿嫂的眼睛盯得庆生好紧,庆生一直没有抬起头来。
“我说过去荡了一下子。”
“去那么久?”玉卿嫂走到庆生身边问着他,庆生没有出声。玉卿嫂
接着又问:“一个人——?”她的
声音有点发抖了。
“这是什么意思?当然一个人!”庆生侧过脸去咳了几声躲开她的目光。
“我是说——呃——没有遇见什么人吧?”
“跟什么人讲过话没有?”
“真的没有?”
庆生突然转过脸来喊道:“没有!没有!没有!——”
庆生的脸涨得好红,玉卿嫂的脸却变得惨白惨白的,两个人嘴唇都抖——抖得好厉害,
把我吓得连不敢出声,心里直纳闷。他们两人怎么一下子变得一点也不斯文了呢?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
用胖子大娘对待干弟弟狗娃的行为与玉卿嫂对待干弟弟庆生的行为相对比,“相差得天远地远”突
出了玉
卿嫂对庆生的关爱之深。
B.玉卿嫂平时不太花钱,她将工钱一个子一个子存放在柜子里,到了月尾又
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这说明
她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C.玉卿嫂总恨不得拿条绳子将庆
生拴在裤腰带上,对庆生的一举一动,她总要牢中的盯着,这反映出玉卿嫂
很疼爱庆生,总怕他出意外。
D.小说所写的为家常小事,但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细节刻画,将玉卿嫂对庆生的关怀体贴融入平常小事
的叙
述之中,凸显姐弟情深,令人感动。
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br>3.有人说,玉卿嫂对他干弟弟庆生前后的表现矛盾,这样设计不合情理;有人则不以为然。请谈谈自己的
看
法。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
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
米长的围墙
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
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
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
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
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
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
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
:“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
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
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
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
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
不见泥污,这就可疑了。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
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
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
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
马而
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
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
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
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
,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
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
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
烁,好像童
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
主建筑相
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
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
人
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
和泥水,
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
这围墙比原来
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
乎在自己的想象
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
穿西
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
单调啦,应
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
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
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
罪魁
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
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
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
能做到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
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
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
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
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
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
群
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
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炭火盆,使得
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
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
们习以
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
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
赏识。
C.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
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
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的丑陋嘴脸。
D.作者引
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
对那些
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2.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
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
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
,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
。”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
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
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
不
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
口
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
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
都在读大学。于
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
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
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
,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
,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
么好的干吗?说不
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
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
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
妈,
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
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
”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
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
意
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
跟我说一声。老
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
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
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
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
莹的那份孝
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
聊来聊去,
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
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
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我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
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
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
:“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不同态度,
反
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
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
情感却完全不同。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
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
事情节顺理成章。
D.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钉子户
欧阳明
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是土坯房,早已破烂不堪,就算送人都没人愿意要了。可她就是不拆。
补偿低了还可以商量。我反复对三娘强调。
给座金山也不拆!三娘还是那句话,语气硬邦邦的。
政府在镇上给你新修了砖房,又宽敞又
干净,还有自来水,比土坯房好多了。再说,你上了年纪,一个人
住在这里,没个照应,也不方便。我耐
着性子继续劝。
我就喜欢我的烂房子!三娘说完,撇下我们就走了。
三娘是烈士遗孀。
她的男人三叔是红军,驻扎在村子的时候被分到三娘家里住。三叔白天帮三娘家种
地,晚上教三娘识字。
三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得英俊帅气。三娘很快就喜欢上了。三叔也深深地被三娘
的纯朴和俊俏吸引,
更被她求知上进的精神打动。两人很快就好上了。结婚那天晚上,三叔突然接到出发命
令。
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多识点字,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千万不能拖革命的后腿!走时,三叔对三娘说。
三叔走后,三娘牢记他的话,每天坚持看书写字,还学会了写信。她给三叔写了一大堆信,却一封都没寄
出去过。三娘盼望着三叔回来,但三叔走后,一直杳无音信。
解放后很多年,当地政府突然
接到通知,说三叔在离开村子后的第三天就牺牲了。三娘不信,说,他没死,
你们骗我!政府发给三娘抚
恤金。她坚决不要,说,我男人根本就没有死!要啥?直到后来三娘老了,干不了啥
活了,政府骗她说是
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她才接受了这笔钱。但三娘自己用得很少,把大部分钱都给了周
围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政府安排她去敬老院。那里管吃管住,还有专门的人洗衣煮饭,由于有政策规定和
名额限制,很多
人想去都去不了。可三娘却说,我有手有脚的,去啥?
按理,三娘怎么也不该成为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不拆,工程就无法开工。领导多次批评我办事不力。三娘的话,气得我想骂人。但为了工作,只好耐着性子尾随她去到地里。
三娘啊,你说修路好不好啊?我一边帮她收萝卜苗,一边问。
要想富,先修路,当然好!
好,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啊!
你和三叔,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支持修路,老百姓都会夸你的。
他没死!三娘狠狠地盯着我,再不说话。
天色渐暗,我见再谈下去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就准
备离开。走时我说,三娘,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再
来找你商量。
再商量我也不拆!你们就不能绕道吗?三娘说。
一路上,我都在纳闷三娘不搬的原因。难道她房子下面埋有金子?
第二天,我们又去到三娘家里。心想,要是她再不答应,就只有采取强制措
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还没
等我们开口,三娘就说,你们不用劝了,我明天就搬,补偿也不要了。
我感到莫明其妙,问同行的村主任,你们昨晚和她说好的?
昨晚我们没找她。村主任说。
三娘说话算话,第二天就搬到镇上去了,死活没要补偿。
道路施工的时候,三娘每天都拄着拐杖,大老远跑回土坯房所在工地来看,天黑了才离开,风雨无阻。
她是不是担心我们挖到金子不给她哟?我问村主任。
村主任一笑,说,不是,她在等她的男
人,她怕搬了家,男人回来找不到她。从三叔离开第二天开始,她每
天忙完活就在院坝里等,直到天黑,
都六十多年了。
那天她怎么突然那么爽快就答应搬了?我对三娘肃然起敬。
头天夜里,
她梦见了三叔。三叔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叫她千万别拖革命的后腿,她怕三叔回来骂她。村
主任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br>A.开头“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一句的作用有三:一是侧面表现三娘之前的为人;二是引出下
文
三娘的故事;三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三叔出发前对三娘的思想教育影响
了三娘一生,无论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还是后来答应拆房都体现了
三叔对三娘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
br>C.三娘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拒绝政府发给的抚恤金,后来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才接受,但还是把大部分抚
恤
金分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D.“我”一直纳闷三娘不愿搬迁的原因,最后一次到三娘家劝
说,三娘出乎意料地爽快答应搬走,并告诉了
“我”她愿意搬迁的原因。
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三娘对自家的土坯房从开始的
“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款也拆,这一态度变化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
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
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
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
城里上班
,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
前,
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
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
少的问号,嘴上
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
或是愚蠢的
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
尿把自
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
父
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
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
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
子,不
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说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
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
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
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
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
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
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
这根
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
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
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
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
宽,胸鳍宽大,
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
。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
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
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
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
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
,有时不
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
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
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
捶了小伟
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
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
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r>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
父
亲”真是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
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
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
景,“父
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
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
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
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9、世界末日前夕
王溱
风起,风停,叶子来不及起舞,花儿就凋落了。
门开,门关,邻家的喜字还没干透,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跑得真急呀!她深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侍弄院子里的花草。
咔嚓,她剪去桃花歪扭的枝蔓。桃花呀,即便你只灿烂一季,也不能不修边幅不是?
咕噜,她给水仙灌上满满的清水。水仙呀,春天只剩下尾巴,再不开花你就永远装蒜吧。
喵!一
只猫从花盆后蹿了出来,打翻了一盆正酝酿花蕾的山茶花。她生气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
已不见踪影
。
算你跑得快。她说。静了一会儿,她又唷喃道,跑得快又怎样呢?跑得过时间吗?世界末日就
要来了。
这么漂亮的院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
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独处时,她经常幻想世界末日
来临那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
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呼吁地追着白己的尾巴转圈。一圈,两圈,
三圈……
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或许她正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
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
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一刹那,那画面就成
了永恒。
总之,不管怎么想象,她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院子。尽管她和他住进这个院子,还不到两个月。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晴,没有风,他进门时脸上却挂着风暴。她一看就明白了,他准是从哪里知道世界
末
日的事情了。
还有多久?他问。
也就三个月吧。她说。
他不语,任凭脸上的风暴变成暴雨交加。
我想辞了工作。他说。
辞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把房子卖了吧。他说。
卖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买个院子吧,就是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他说。
买吧。她还是温顺地附和。
他们结婚时就约定好了,先努力挣钱,在城市里买房子,生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将来老了
,就
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座小房子,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弄一块菜地,再养几只狗、几
只鸡,过
上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为了这个约定,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省吃俭用地过。
见他天天要到处去拉业务,她对他说,买辆车吧,挤公交太辛苦了。他摇摇头,养车多费钱呀,还得缴
保
险,还得租车位,还是把钱留着,将来可以买大一点儿的院子。
见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晚归,他对
她说,不做饭了,我们出去吃吧。她不肯,又不是什么节日,干吗出去
吃呀?把钱省下来,给咱将来的院
子多添几盆你最爱的茶花。
然而省下的钱,并没有变
成院子的面积,也没有变成名贵的花,它们都被送进了银行,变成一纸债单
——他们如愿当上房奴了。
这样,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就算完成了,可是第二步却迟迟完成不了。说不准是谁的原因,也许是他缺乏锻
炼
造成的,也许是她太过劳累的缘故,总之就是怀不上孩子。
现在看来,这倒是件好事
,世界末日到来时也少个牵挂。他们把约定提前了,短短的三个月内,他们把
三十年后要做的事,做了个
遍,在小院子里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
然而她的世界末日最终却没有来。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居然没再扩散,真是奇迹。
他的世界末日也没有来。她没事,他也就用不上偷偷藏着的那瓶安眠药了。
他们开了香槟庆祝,
她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
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
像读书时那样。
我们又得重新开始奋斗了。他说。
嗯,重新开始吧。她温顺地附和。
桃花正妖娆,水仙花也不装蒜了,没有花盆护着的山茶花顽强
地爆了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可
是他们看不见。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
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
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选自《作品》2016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以“世界末日前夕”为标题,但文章却写得风轻云淡,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格。
B.小说的开篇,反复渲染时间过得很快,快得仿佛一切都来不及,为下文情节推进埋下了伏笔。
C.文中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日常状态对照着写,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D.小说结尾写水仙花山茶花盛开,与开篇对桃花水仙的微责形成对比,引人凝神,余韵深长。
2.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3.有评论说这篇
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林掌柜
贾大山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
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
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
的铡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
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
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
林掌柜又叫“铡刀林”。可
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
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 <
br>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
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
“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
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
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
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
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
br>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
,
对面坐了,慢慢地喝。——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
一
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
“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
“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自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头上顶着几片
雪花
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结着扣子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说是一醉方休
——林掌柜心地坦和,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了……”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
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酒,惯用此
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里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
笑了笑,说:“这小子长
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
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杯:
头杯酒,
三十年打早抹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二杯酒,两家相识相知,
老不哄少
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
算盘和秤,
还有那把小铡刀。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
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连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和喝酒
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 “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
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也是父亲
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
C. 小说结尾
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
的升华,带给
读者无限遐思。
D. 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抹黑”“苦巴苦干”等方言
词语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2.
“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
“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答案:1.C
2.老三身体瘦
弱,生活穷困,十分弱小;他能看穿这个黑暗的世道,知道作恶反而有人讨好;他身上升腾
着强烈的争生
存的欢乐感情,不用任何人怜悯。
3.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
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
过对话,“我”和老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老三“钻裂缝”的论
调,隐含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引发读
者的思考。
解析:
2答案:1.D; 2.①它是蝉中之王,性格孤僻、谨慎、沉思,具有出类拔萃的形象、强健体魄、能
力及思想;
结合文本;③它是众蝉中高高在上的先知者与引领者,又是勇敢的献身者,更是人类中先知者
、引领者与思
想者的形象象征;结合文本。
3.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小说以热浪滚滚的夏
天开始,以寒意浓浓的秋天终结,这样写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结构严谨而完整。②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小说结尾写万物萧瑟的秋景,渲染了凄冷悲凉的环境气氛,烘托
了冷峻严肃的生命感喟之情。③卒章显
志,升华主题。“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说明老蝉向死而生,获得了精神的永
存,老蝉和他的事业,已化为一种不朽的精神遗产,这是卒章显志的写
法,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1.A项,根据文本可知老蝉不能把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大家;B项“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错,
老蝉出类拔萃的形象、体魄和能力,使它一出现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C项“写实的笔法勾勒”错误,应
该是
“用超现实的笔法折射现实”。
2.抓住第2
段“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第4段“它就这样成了领
唱者”“
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第6段“老单身
汉
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第10段“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3答案:1.C;
2.①初见少年.因自己衣着土气而“觉得脸发起烧来表现了小妮的羞涩。
②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
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小妮很高兴,可看到少年跟家人出去了。小妮憋的眼角疼,才
没让眼泪流下来,说
明小妮的失落和忧伤.
③小妮和少年在放小焰火时,小妮好奇地看着绽开一朵金黄的、毛茸茸的烟花心里充满看喜悦。
④几年后小妮长大了,将要参加高考的小妮目标是考上少年所上的北大,这时小妮看着小焰火像一簇小小
的希望,表现了小妮的期待。
效果:在人物感情的起伏中,真实细腻地刻画小妮的心理,充分展示了
小妮这一人物性格,更好地吸引读者,
打动读者心灵。
3.①是小说的线索,把故事情节贯穿
起来.②象征内心涌起的朦胧而纯洁的感情,体现了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令人上进,给人希望.③和小妮
、少年充满朝气的年龄吻合,整篇小说温馨而富
有诗意。
解析:“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
外地获得了嗅腊梅的少年的称赞”错误,文中前面写小妮对嗅腊梅的
少年的好感,后面又说“虽然是再普
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小妮收集积雪做雪鸭子
这行为应是以自己的强项获得少年的
好感
4答案:1.B;
2.①采用第一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具有真实感。
②“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所看、所感、所想结构全文。
③“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
真单纯的孩子,从“我”的眼光角度来看玉卿娘,令事件更真实,更突出,更吸
引人。
④使叙述的情节内容更加集中,不必花大量笔墨来交代相关内容。
3.观点一:合乎情理。
①开头玉卿嫂对庆生是关怀备至,细微体贴,生怕他没钱用、怕他因受冻而咯血,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
她总
要亲自动手,但正因为是爱之深,贵之切,所以当庆生外出没有报告时态度就非常激烈,劈头盖脸地
问,一点
也不斯文了。
②这样的设计能丰富玉卿嫂的人物形象,符合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性,真实性。
③使情节产生波澜性,强化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具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兴趣。
观点二:不合情理。
①开头玉卿嫂对庆生是关怀备致,细微体贴
,但后来却写她管庆生太紧了,当庆生外出没有报告时态度就非
常激烈,相互之间要闹别扭,前后态度简
直天壤之别,与前面的“爱之深”相互矛盾,不符合人之常情。
②这样的设计让玉卿嫂这个人物具有矛
盾性,使得玉卿嫂前面的表现显得虚假,从而人物的表现也就不真
实了。
③既然前面写庆生在
玉卿嫂面前百依百顺,而玉卿嫂对庆生也关心备致,那么就会考虑庆生的感受,而不会
让庆生不高兴,因
此后面的情节安排有些突兀,不符合生活真实。
解析:B项“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错误,这主要是
体现她对庆生的爱,因为她将这些钱全部给了庆生。
5答案:1.B; 2.①
干练: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累
到睡了很沉的
觉;最后两天时间就修好了围墙;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
②热情:“忙得飞起”,“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
③朴实: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尽管辛勤,尽管因“娃娃脸”不被人信任
,尽
管围墙大受专家好评,尽管因级别低,没权参会。
3.①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的呼应;
②在情节上,结尾是对一波三折的情节的收章,使情节更加完整,更富波澜,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
br>③在主题上,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如夸夸其谈、以貌取人、无功请赏等的批判,
也体现出作者对因“权力阶层意识”产生的重身份、轻实干的荒谬思维的嘲讽;(反向回答:“小说褒扬
了
热情实干、不计得失的精神”一样可以)
④在形象上,那四个让人“温暖如春”的炭火盆既
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透过这一形象读出
一层悲凉之意。
解析:B中“信赖和赏识”无中生有。
6答案:1.D;
2.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
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3.①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
②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
③海
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
相
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
解析:从文章看,说出真相并没有违背着自己的良心。
7答案:1.B; 2.“我”的感情
先抑后扬。独自在车厢时是阴郁和烦闷,看到俗气的小姑娘时是不屑和轻蔑,
到小姑娘抛橘子给弟弟时是
震撼和喜悦。
3.①有色彩的对比。小说前一部分的忧郁、阴暗、厌烦的色调,与后一部分孩子的红脸
蛋、五六个黄灿灿
的橘子形成的明亮、鲜艳、乐观的色调进行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预示着
心情的变化。②“我”
和小姑娘的对比。“我”忧郁、冷漠、悲观,小姑娘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希望,
是小姑娘的爱唤起“我”
对生活的憧憬。③“我”的前后心态对比。之前“我”忧郁、悲观,看到小姑娘
抛橘子后“我”产生了莫
名其妙的喜悦,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解析:B项无“渲染烘托”作用,且只有第一次描写是“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
8答案:1.C; 2.①命运坎坷,爱家爱子: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我”上学,将“
我”养大,时时
关注“我”朋友圈,担心“我”犯错,借用蛤蟆鱼来劝说。②勤劳独立,有情有义:不愿
跟“我”进城,仍在
农村劳动;不愿离开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的家。③不爱张扬,富有正气:支持“我”
下乡扶贫等,劝“我”不
能太招人眼。
3.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
;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
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
能太张扬和自私。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
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
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问的是“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
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
白为官不贪的道理”分析不正确,属无中
生有。从“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可以看出
,“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做事应低
调的道理。故本题答案选C。
2.本题考查分析文
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是这样问的: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人物性
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
的性格,然后结合
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
分,要概括和文
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不要相互包含
,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从小说中的情节“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
父亲执意
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可以看出父亲
是一个
朴实的乡下人,一切为孩子着想,不想给孩子带来麻烦。从文中“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
你
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足以见得父亲的低调做事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
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本题题干是这样问的: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
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从人物
形象、内容主题等角度分析作
用。从人物形象上看是父亲告诫儿子的话,足以见得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也能看出父亲的无私和奉献的
精神。从主题上看作用,深化了文本中正能量的无私奉献是当下时代主流
的主题。
9答案:1.A; 2.第一次是女主人公的想象,给人一种时间无穷
尽而又短暂的感觉,表现了“她”平静接受绝
症带来的死亡现实的心境;第二次表达生活就像一个圈,危
机解除后,男女主人公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从
前的生活状态,为“好生活”拼命奔波。
3.
(1)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一个漂亮的院子,女主人公却想象着末日、死亡的场面,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文章从等待最后日子的宁静安详开始,一直在回溯过去的生活
,
使故事呈现波澜;(3)突显主旨,引发了生命的正常幸福是什么的思考;假如生命突然中止,怎样才
会不遗
憾。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 项,
“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
格错,由主人公辞工作、卖房子、买院子以及最后得知“没事了之后的第二
天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
可知,主人公谈不上豁达淡泊。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体会重
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首先应找到“小狗追
自己的尾巴出现的位置,然
后结合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分析其含意。第一次描写出现在第9段11或许她正
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龇
牙咧嘴、气喘吁吁地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
……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
头”,这是女主人公的想象,结合前文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
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
一样可知,小说交代了她被查出身患癌症后的一种感觉和心境——时
间无穷尽而又短暂,以及“她终于
能平静地接受自己身患绝症会死亡这一现实。第二次描写出现在小说的
结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他
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 ,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
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
巴”,“回城里”表明了生活就像一个圈,世界末曰没有到来,危机解除
后,主人公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
态,为所谓的好生活”再次奔波。因第二次描写出现在文章结尾,分析
时要结合小说的寓意和主题进行阐
述。
3.本题难度大,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主旨和读者等角
度分析。首先要理清小说双重倒叙的内容,其次要
把握其出现的位置及上下文的情节,再次要指出其艺术效
果。第一处倒叙是在漂亮的院子里的女主人公却
想象着世界末日、死亡的场面,在结构安排上,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第二处倒叙是从等待末日的宁静、安详开始,一直在回溯
过去的生活,在结构安排上,设置波澜,在
内容上,突显主旨,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10答案:1.B;
2.①小铡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②小铡刀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③小铡刀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3.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
异:“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
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形象,从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解析:不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而是对小铡刀作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