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
广东招生考试院-法务工作总结
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秋
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
的像只猫。一家
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
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
是秋分
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
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
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六片清雅
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
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
处,把阳光让给别
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
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
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④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
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
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
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⑤玉簪花
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
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
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
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
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
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
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
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
豸近身。
⑥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
不是荷花的
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⑦秋是收获的
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
呢,很难回答。
⑧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原文是:
⑨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⑩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⑪我把“领取而
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
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
取,便得逍遥。
⑫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
取冬,领取四季,
领取生活罢。
(1)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刚看到玉簪花“圆鼓鼓的棒槌”时,作者先是“一惊”,随即“________”,接着文章描写了玉
簪
花的生长形态、特点及作用,然后笔锋一转,从第________段开始由物及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最后作者在“________”诗句的反复吟诵中达到“________”的境界。
(2)作者笔下的玉簪花有哪些特点和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阅读第⑤段,品味句子,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简炼,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 作
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反复吟诵,传递了一种珍惜现在时光,品味人生真谛的悠
然境界。
C. “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D.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特有的芳香。
(5)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说说文章题目“报秋”有哪些含义?
【答案】
(1)怅然;⑦;领取而今现在;悠然自得
(2)特点:生命力强,喜欢生长在背阴处,香气浓郁。
作用:花瓣可以入药,叶子可以治脚气。
(3)比喻;将玉簪花比作绿波上的白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的
生机与活力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
(4)C
(5)“报秋”是指玉簪花一开没几天就是立秋,它含有预报秋天来
临的意思;“报秋”还寓意
人生秋天的来临,作者借玉簪花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
br>【解析】【分析】(1)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然后
根据提
示,找到相应的句子,第①段“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第⑪段“我把‘领取而今现
在’一句反复吟诵
,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抽取关键词就可。
(2)回答此题,要锁定第③段中“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
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
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抽取关键词句
即可。
(3)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
法,赏析时,要抓住绿波上的白帆这一喻体,体会玉簪花生
命力强的特点,从而感悟到作者对玉簪花的喜
爱赞美之情。
(4)依据最后一段“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和第⑪
段“其实不必深
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可知,“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品味把
玩、
心灵的获得的意思。故选C。
(5)标题“报秋”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和深
层含义。表层含义依据第1段“这花一开,没
几天便是立秋。”,可知是预报秋天。联系文章主旨,深层
含义是从玉簪花身上作者获得了
认识感悟:要热爱眼前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怅然;⑦;领取而今现在;悠然自得;
⑵特点:生命力强,喜欢生长在背阴处,香气浓郁;作用:花瓣可以入药,叶子可以治脚
气;
⑶比喻;将玉簪花比作绿波上的白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的生
机与
活力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
⑷C;
⑸“报秋”是指
玉簪花一开没几天就是立秋,它含有预报秋天来临的意思;“报秋”还寓意人
生秋天的来
临,作者借玉簪花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点评】⑴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
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
选出关键信息。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锁定关键句接的题干,即可概括得出玉簪花的特点;
⑶本题主
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
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
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照原文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⑸在分析
标题含义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标题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得分
点。标题的含义和文章的主
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通读全文,理清内容,把握主旨的
前提下,按照“关键词语含哲理。‘人’‘
物’同一象征义。内容主旨紧联系。先表后里理顺
次。”的解题思路,能保证相关题目不丢分。注意:在
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写出表层,再
表达深层,最后联系主旨。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子夜昙花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
流。人离开了,见
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
,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
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
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
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
没有期
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
,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
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 ,
便决
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A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
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
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
br>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
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
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
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
,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
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
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
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B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
每年花季有如转世
,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
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
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
只隐约露出些许
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
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
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
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
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
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
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
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
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继而又说“何等蓦然而来的
惊喜”。作者“心满意足”和“惊喜”分别是何原因?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写了恩师,而中间部分却写昙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第六段中划线句子“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的理解。
(4)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答案】 (1
)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
的“我”发现昙花已经垂首
含苞了。
(2)作者借花喻人,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
辉的一
面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3)“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
果决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
在寂静无人之夜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4)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多彩的,生命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应该像昙花一样,花期虽<
br>短,却尽情绽放,充满活力,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
br>【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
此基础
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
概括作答。本题可结合
“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
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
自信”这一语句来分析“心满意足”的原因;结合“就在
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这一
语句来分析“惊喜”的原因。
(2)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这盆昙花是我从恩师家中搬回来的
,它是恩师亲自栽植,同时
昙花的性格又与恩师相仿。据此可理解为昙花就是恩师的象征,文章是采用了
“借物喻人”
的写法,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辉的一面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3)语句“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中的“奋发”一
词形
容昙花开得灿烂,“无常”指昙花凋落的迅速,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昙花生命
虽短暂,却能尽情
绽放,把最光辉的一面留给人们;由物及人,引发作者对于人生价值、
生命意义的思考。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可围绕着“生命”来谈“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等。没有固定答
案,
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
,“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
“我”发现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⑵ 作者借花喻人,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辉的一面
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⑶ “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果决 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在
寂静无人之夜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⑷ 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多彩的,生命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应该像昙花一样,花期虽
短,却尽情绽放,充满活力,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
向,即挑选的范围 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作 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
等。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写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主要分析借物喻人手法
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 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
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 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⑷本题考查探究和阅读体会。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目, 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内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认识和感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 成了摄影发烧友们
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 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
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 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
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
活。”我越发感 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 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
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 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
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 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
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 。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 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
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 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
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
照。结束之际,我提 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
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 ,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 ,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
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
那
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
气,老杨决定与儿
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
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
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老
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
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
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
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
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
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了
,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
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我”
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
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2)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答案】
(1)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2)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
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
节的发展做铺垫
(3)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老杨是一个热
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
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
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5)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
也刻画出老
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解析】【分析】(1)结合文中
老杨的语言、行为等分析“我”的情感变化,当“我”看到老
杨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
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对此非
常纳闷好奇;当我听到老杨说的“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
”话,时我对此越发纳闷;当我
在老杨家吃饭,听到老杨的儿子说出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时,我深受感动
。
⑵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顺序分析,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我和老杨有陌生到熟悉甚
至到他家吃饭的事,第四段和第五段插入了老杨因只用一只手工作而被辞退的事以及他开
杂货店
的事,这些事件让读者对老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突出了老杨的精神
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
发展做铺垫。
⑶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杨本老两只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一只手做事,用
一只手摄影,
用一只手工作,用一只手盘货等都是悬念,都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的<
/p>
作用。从中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即可,如: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
活,你为何只用左手?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 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老杨这个人物形象。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
工
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
看,他是一个言传
身教、爱子深切的人。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⑸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这篇文章前面
用了不少篇幅设置悬:老杨为什么两只手
好好的,而要用一只手?这样不是故意给自己制造不方便吗?文
章最后解开了这个悬念,
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由此我们体会到了老杨对儿子真
挚的爱,
体会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越发纳闷 深受感动
⑵插叙
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
的发展做铺垫
⑶ 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 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
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
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
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⑸
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
刻画出老杨对儿子
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
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结合人物的动作、行为等理解
并概括“我”的情感变
化。
⑵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①对
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
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
更加完整;⑤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
题,首先
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揣摩文章创作技巧的能力。悬念的作用有: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
生动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等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
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
表特
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
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
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
,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点。
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
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
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阅读《老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我
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
座上,或抱着
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
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
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
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
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
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
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
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
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
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
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
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
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
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
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
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
不能想像
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
——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
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
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
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
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
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
,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
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用简短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段对老王个人品质
方面的表现,可以一个________字来概括。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
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
却送给“我”,这一举动表现了老王________ 的品质。
(3)“我记不清
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
请你说出其中的含义。
(4)选段“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一句中体会“强”字
的表
达效果。
(5)“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家
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
“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
【答案】 (1)写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以及“我”得知老王去世后的愧疚。
(2)善;知恩图报
(3)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家的真诚谢意,体现
了他善良的品格,这情谊是无法计量的,所
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4)略
(5)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困
苦的不幸的老王,
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
形式为:什
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此题应该从老王的行为和“我”的感
受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理解概括,解答此题要根据前文内容以及
人物的行为作出判断。从前文可以知道
,我们一家都很关心并帮助老王,老王这一次来送
香油鸡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他的目的是想在临终前
报答恩人,所以这一行为表现了老
王的善良与知恩图报。因此老王的品质可以用“善”字来概括。(3)
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
解考查。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
感情。
鸡蛋是能数清的,“数不清”是因为老王在病重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送给“我”,这凝聚着老王对“我”的谢意,令人感动不已。(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
或某句
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
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
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强笑”的意思是勉强笑着,“强”是
“勉强”的意思。这是因为作者看
到老王的样子,听到老王说的话,为他的善良而感动,心
中又有对他的怜悯。(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
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幸运”和
“不幸”是相对而言的。“我”是幸
运的人,老王是不幸的人。他的不幸不单单表现在他生活的贫穷,还
表现在他身体状态的
恶劣。所以,相比之下,“我”因为拥有健康而感觉幸运。这种乐观的认知体现了作
者对不
幸者的关爱,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1)写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以及“我”得知老王去世后的愧疚。
(2)①善②知恩图报
(3)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家的真诚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品
格,这情谊是无法计量的,所
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4)强笑”的意思是勉
强笑着,“强”是“勉强”的意思。这是因为作者看到老王的样子,听
到老王说的话,为他的善良而感动
,心中又有对他的怜悯。
(5)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
生活困苦的不幸的老王,
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在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的基础<
br>上,梳理出情感变化的内容后概括作答。
(2)文章的主人公要看作者的着墨的多少和
作者的情感倾注程度。通过仔细阅读,学生应
当不难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重点
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
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
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4)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关键词
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
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
合主旨挖掘出来。
(5)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文章的根本目的,作者的情感倾向会在文章中
通过人物形象反
复表述,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卡普兰的“自私”
吴宗建
①2012年,法国新一届政府为缓解财政困难,计划提高年收入超
过l00万欧元的富人税
收,其中,最高一档的所得税税率提高至75%,这引发了法国富人的移民浪潮
。美国的情
况也不容乐观。没有人想多交税,但在欧美一些富豪因为征税问题而移民时,2012年美国
158使百万富豪却要求政府对自己多征税。一位来自波士顿的商人卡普兰认为,自己要求
政府
对像他这样的商人加税完全是出于自私心理。他这么一说,有许多人就不解,他们对
美国的民众做了一件
有利的事,怎么同自私扯上边呢?
②先看一下卡普兰“自私”的逻辑:对商人来说,
客户非常重要,如果高收入者可以多交
一些些税,那么相应地就可以使中产阶级少交一些税,中产阶层因
此就可能更快地成长,
购买力也相应增强,这样对企业就有好处,也将使所有的人得到益处。从“多交税
”到“中产
阶级得益”,再到“购买力的增强”,直到卡普兰因此“得到回报”,这是一个漫长而不显眼
的
过程。卡普兰逻辑的前提是把问题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去思考。而懂得用长远眼光看到
利益
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
③一次上课,我向学生们介绍在瑞士、德国住宅的窗户设计
。和国内的不同,他们的窗
扇是向室内开启的,这种方式有多种优势,其中之一就是避免窗扇脱落砸到行
人。“那不影
响了室内的空间?”一位学生马上提出了疑问。这是一位普通人的正常反应。
④在瑞士、德国,尽管他们生产的窗铰等质量过硬,但在长期的使用当中,难免会有所
损坏,向室外推开窗页而发生掉落的概率大大增加。不仅户主在窗页伤人后会被检控,更
重要的是,每个
人都有机会被砸到。而窗户向内开启,即使掉落,砸伤人的概率几乎降到
零。
⑤瑞士人、德国人比我们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得深层面的“自私”带来的
回报。
⑥在中国,大多数窗户是向外开的,即使关于高层建筑不得向外开窗的技术规范早有规定:中高层以上建筑不宜采用外、平开窗,采用推拉门窗时,窗扇必须有防脱落措施。但
许多开发商
仍然在高层住宅采用外开或平开窗: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开发商,因为消费
者的取向往往决定了开发商
的行为。这种“自私”,得到的是生活的方便和空间的宽敞,但
却会因为这点“自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
的保护。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仍
可以从香港和新加坡等高楼林立的地方的频发事故看到
我们身边的隐患。2005年6月27
日,香港港九多个地区一日内发生7宗坠窗事故,一个月内发生超
过18宗。在新加坡,
2000年发生19起坠窗事件,到了2003年底增加到了106起,甚至出现
一星期内发生3起
的情夏:坠窗事件有增无减。根据政府的调查,出问题的大多是由屋主自己找人安装的
外
开式窗户。
⑦报纸登载过无锡业主林先生因为窗户内开而发的牢骚:“我
一直以为窗户是外开的,
内开的话我怎么安装橱柜?一开窗不就碰上了吗?”
⑧为了一个橱柜安装的方便而忽略了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这当然是一种自私。不过,这
是一种“初级”的自私,回报率不高,林先生没能看到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
——选自吴宗建《缓慢设计》,有删改。
(注)吴宗建: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山田组设计院总设计师。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通过对比引出了对“自私”的思考,从而引出了下文。
B.
我的那位学生和无锡的林先生的话都反映出他们还是一种“初级”的自私。
C.
大多数中国的高层的窗户向外开虽然不违反技术标准但却是一种初级的自私。
D.
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向外开窗是一种低层次的自私,很有说服力。
(2)下面所列事情不属于所说“低层次的自私”的一项是( )
A. 一帮无业游民把铁路沿线的电缆剪掉去卖钱。
B.
为了行动不便的人而不惜财力土地建造的无障碍通道。
C.
人们在长江源头大量采挖虫草做药。
D. 印尼人砍掉大量热带雨林来烧荒种粮食。
(3)文章末尾说“林先生没能看到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请根据上下文说说
“
更深层面的‘自私’”会所产生哪些获益。
【答案】 (1)C
(2)B
(3)①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②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③免于可能的官司
(避免因窗扇
脱落砸到人而打官司);⑷避免因窗扇脱落引起的赔偿或坐牢。
【解析】【分析】(1)C“不违反技术标准”错。原文“在中国,大多数窗户是向外开的,即
使关于高
层建筑不得向外开窗的技术规范早有规定”一句说明高层的窗户向外开违反技术标
准。
(2)B“为了行动不便的人而不惜财力土地建造的无障碍通道”说的应该是“更深层面的自
私”,而
不是“低层次的自私”。因为这是从长远和大众来考虑,当我们老了,行动不便了或
者有了老人我们就能
切身体会到无障碍通道带来的便利。
(3)答此题可通过分析“低层次的自私”的后果来找出
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如
客人分析第4段“但在长期的使用当中,难免会有所损坏,向室外
推开窗页而发生掉落的概
率大大增加”,第6段“但却会因为这点‘自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等
句,然后从减轻
日后维修的成本、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免于可能的官司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 ①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②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③免
于可能的官司(避免因窗扇脱
落砸到人而打官司);⑷避免因窗扇脱落引起的赔偿或坐牢。
<
br>【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那里。考生要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对选
项的内容
要在文本中逐项落实,要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一一的比对,再进行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
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找准问题所在的位置,在一定的段落中进行判
断。
⑶本
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依据文本,从文本中找寻答案,尽量用文
本中
的语言进行回答。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小桃树(节选)
贾平凹
①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
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
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
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
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
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
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
它在那儿蓄着我的
梦。
②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
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
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
:“这是什么呀?”
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
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
也
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
才成。”我却不
大相信,执著地非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③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
,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
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大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
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
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
开了花,我
会幸福呢。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
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
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
习呀,奋斗呀,一
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
树
便再没有去想了。
⑤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
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
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
着发呆,心境似
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
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
下来,
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
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
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
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
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
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
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默默忘却
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
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
桃树了。
⑥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
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我曾去
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
那花开得火灼灼的 , 可我
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
得似纸做的,没有
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
忍
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1)阅读文章选段,根据时间概括小桃树的状态和作者的情感。
时间
小桃树的状态
作者的情感
期待
先A________,后高兴
先遗忘,后B________
好多年前的秋天
桃核
那个春天
嫩芽、长得很慢
我到城里上学
有院墙高了
如今
花竟全开,C________
可怜
(2)揣摩词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②联系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比较赏析【甲】【乙】两句中的“拱”字。
【甲】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
【乙】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
(3)第⑥段中写到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作者为何还要落泪呢?
【答案】
(1)执着偏爱;懊丧;弱小苍白挣扎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人格化,用“
弯了头”“紧抱身子”生动形象写出了小
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长得很委屈,但具备顽强的
生命力。呼应下面奶奶的
评价,更加衬出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的偏爱。②Ⅰ【甲】句用拟人修
辞,将小
桃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乙】句用动作描写,写出
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Ⅱ两个“拱”都突出小桃树开花的不易,经历的磨难,更加体现出其
顽强的生命
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Ⅲ表达了我对小桃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3)①小桃树开花弱小稀疏、
淡白单薄,是挣扎着拼尽了生命绽放美丽,虽艰难但依然
用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笑着,感动敬佩它的顽强
;②类比自身经历,虽知自身渺小,但仍
像小桃树一样奋斗,实现价值,同时也为之前身漂异乡忘却小桃
树而深深懊丧;③奶奶照
顾小桃树,而我没照顾好奶奶,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对奶奶有着无限的愧疚和感
怀。
【解析】【分析】(1)主要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汇。如A处,可提取第
②段“执
著地非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一句分析,即可得出“执着偏爱”的答案。B处,可提取第⑤段<
br>“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中的“懊丧”作为答案。C处,可提取第
⑥
段“长得弱小”“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2)①给出了从
修辞手法赏析的答题方向。“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运用了典型的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的特
点,“紧抱着身子的”所写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写出了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地偏
爱的情感。同时在结构上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一定要答出修
辞手法对表达人物情感的意
义。②要求赏析【甲】【乙】两句中的“拱”字。“拱出一个嫩绿儿”中的“
拱”运用了拟人修
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
“桃
树被猪拱折过一次”中的“拱”则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两个
“拱”都写出小桃树经历的磨难,表达了我对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的喜爱
赞美的主题。
作答时,一定要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并结合
文章中心,这样才能得到准确
而完整的答案。
(3)第⑥段是文章的结尾,所以一定要注意语句在文章位
置上的意义,即突出主题的意
义。如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作者还要落泪的原因,可从小桃树顽强的意志和
生命力的角
度,从曾经忘却小桃树的角度,从由小桃树联想到自身渺小但仍能实现价值的角度,从没能照顾好奶奶等角度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执着偏爱;懊丧;弱小苍白挣扎
⑵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人格化,用“弯了头”“紧抱身子”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
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长得很委屈,但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呼应下面奶奶的评
价,更加衬出作
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的偏爱。②Ⅰ【甲】句用拟人修辞,将小桃
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
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乙】句用动作描写,写出了
猪对小桃树的破坏;Ⅱ两个“拱”都突出小桃树
开花的不易,经历的磨难,更加体现出其顽
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Ⅲ表达了我对小桃树的喜爱赞
美之情。
⑶①小桃树开花弱小稀疏、淡白单薄,是挣扎着拼尽了生命绽放美丽,虽艰难但依
然用
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笑着,感动敬佩它的顽强;②类比自身经历,虽知自身渺小,但仍像
小
桃树一样奋斗,实现价值,同时也为之前身漂异乡忘却小桃树而深深懊丧;③奶奶照顾
小桃树,而我没照
顾好奶奶,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对奶奶有着无限的愧疚和感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题
干中的提示,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语
。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说来可以从修辞、描<
br>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考生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文段的主题、作者的情感进行综合
性的阐述
。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段落所在的位置,从结构和
内容进行分析。考生在平时要对阅读加以强化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
汪曾祺
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
在空气里。”以为这
写得很美。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
下
了。”这写得非常真实。“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
下”,写不出“庄重”。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大概还没
有一个人
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
下去的意思。女学堂
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
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
子是绍兴人。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
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一次是: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
站在船头,懒懒
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
“翠翠斜睨
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
的拉着那条
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要知
道盯着翠翠的客
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
墙子
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
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
达了我自
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
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
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
是不易忘记
的)。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
平常常的,人
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
br>“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
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
(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
(
)
A.
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B.
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经过努力,我们队终于获得胜利,我感慨万千。
C.
闲来无事,我翻看小学毕业合影和留言簿,忽然想起往事,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
D.
和爸妈在外地旅游时,我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饱尝了当地美食,非常满足。
(3)有人认为
文章开头举例太多,最后一个《高老夫子》语言的例子可以删掉,你同意
吗?说说理由。
(4)文中作者举了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
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
《边城》里的“懒
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
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
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
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
(2)C
(3)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
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高
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
修辞手法,后面
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
后
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4)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
法确实能起到
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
性,可信度,还
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
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内容做仔细分析。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
说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
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说明平常的字眼也包含深层内涵。“我”的一些创作则说明
“时时观
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
散文诗”等。
(2)“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意思是,事物虽然没有了,但影响
或精神或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还留存着。时光已经过去,但回忆仍在。因此选择C。其它
几项分析不正
确。
(3)本题首先要读懂《高老夫子》语言例子的大意,然后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完善答
案。如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
道,加
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从独创语言需要细致观察或带点散文诗
的意味的角度分析,
这个例子更不能去掉。
(4)本题要联系主旨和上下文具体内容答题。首先要读懂引用了自
己在写作方面的什么
例子,然后结合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谈这些例子的必要性。如这些例子从内容上讲,
说明
运用这样的方法的明显效果,增强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结构
上
说,承上启下,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
里带点散文诗
”的中心观点。
故答案为:⑴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
涅夫的“庄重”和
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
边
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
br>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
文诗的意
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⑵C
⑶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
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高老
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
,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
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
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
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⑷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
br>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
可信度,
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
点散文诗”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能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并且进行准
确的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知晓句子的含义,对选项的内<
br>容进行分析理解,找出贴切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考生要理解
文章的主题,分析所举事例与主题之间的
关系,由此而印证自己的观点。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
合文
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结构上要注意所在文章的位置。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种爱叫九小时
①有
一次要送父母回家,却无意中听到他们的对话,那情真意切的话语瞬间抚平了我埋
藏在内心多年的不解与
积怨。
②小时候,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他
们要终其
所有的力量,让我们过上他们曾经无数次梦想的生活。
③为了父母
的愿望,我和姐姐都很努力,也终于在高考后陆续接到让他们一次又一次为
之流下热泪的录取通知书。姐
姐离开了小镇,可大学毕业后又因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返
回。只有我,承载着父母的无限希冀,在那座璀
璨得近乎耀眼的城市里追寻着自己和他们
的梦。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我拼尽了全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
的一隅。我第一次带他们
离开从未踏出一步的小镇,第一次带他们坐飞机。然而,没到一个月,父母就嚷
嚷着要回
去。
④我执拗不过,只好送他们回去,可这一次,父母说什么也不
坐飞机,甚至高铁也被排
除了。后来,我从电话里得知母亲的血压有点高,再接他们小住时也不敢强迫他
们坐飞机
了。
⑤一次回家,我问起母亲的血压控制得如何时,姐姐一怔,她
说前几天刚陪父母做过体
检,母亲的血压不仅不高,还有点低,倒是父亲的腰一直不好,有时疼得直不起
来。我心
里一阵雀跃,想这次带他们去城里我不用再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
了。当我提出坐飞机时,还未等母亲说话,父亲就厉声拒绝了,理由依然是母亲的血压。
⑥我很不悦 , 一路上也很少和父母交谈,就是一周后父母要回小镇时,我也没表现出
以往的不舍。
我想到楼下去买杂志,好在火车上打发无聊的时光。刚下楼发现钱包没拿,
走回门口时,竟听到父母大声
地争执。母亲说:“还是坐飞机吧,你的腰不好,也别让儿子
跟着受罪了。”父亲的声音很犀利:”不行
,飞机只有三个多小时,比火车少九个小时,那
可是咱们这一年唯一和他能多待的九个小时。”母亲叹了
口气;“哎,真后悔把他送出小
镇,不能天天……”
⑦我的心被濡湿了,那
一刻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父母给了我许多无私
的爱,而有一种爱最为弥足珍贵,因为它
叫九小时。
(1) 文章前面说“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
的小镇”,但是
在后文母亲却说真后悔把“我”送出小镇。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2) 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第⑥段中“我很不悦”的原因。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请分析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 (1)不矛盾。父母最大
的愿望是把“我”和姐姐送出小镇,说明父母希望“我们”将
来过上更好的生活;母亲后悔把“我”送出
小镇,说明母亲希望能和“我”常常相聚在一起,
看似矛盾的内容,更表现了父母的深情。(意对即可)
(2)一是“我”又要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二是母
亲明明没有高血
压,父亲却对“我”撒了谎。
(3)示例:“我”学习刻苦,工作努
力,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小聚,说明“我”是一个积极进
取,心怀感恩的人。因不能忍受长时间的车程,
说明“我”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得知真相能
理解父母并感到懊悔,说明“我”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回
答出两方面即可)
(4)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使文章浑然一体;画龙点睛,盛赞
父母爱子情深,
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解析】【分析】(1
)本题分析时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主题,从不同角度分别分析父母
亲想“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
一生的小镇”的原因和“母亲说后悔把‘我’送出小镇”的原
因。其实这两句都表现了父母对“我”深沉
的爱。
(2)第⑧段写道:当“我”得知母亲没有高血压时,“我心里一阵雀跃,想这次我
不用再和
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了”,但父亲却“厉声拒绝了”,“我刚要提体检<
br>的事,父亲就搬出一副已然决定不可更改的面容,将我要说的话活生生地压制了回去”。从
这些描
写中可知“我很不悦”的原因,是不能如设想的那样坐飞机或动车了;还有父亲的撒
谎,“理由依然是母
亲的高血压”。
(3)因为“我”学习刻苦,工作努力,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小聚,担心母
亲的高血压,而
最终能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懊悔,说明“我”是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知错能改的人
。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4)本文题为“有一种爱叫九小时”,结尾“有
一种爱最为弥足珍贵,因为它叫九小时”在结
构上与之相呼应,并总结全文,同时在内容上也点明了主题
,赞颂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故答案为:⑴不矛盾。父母最大的愿望是把“我”和姐姐送
出小镇,说明父母希望“我们”将
来过上更好的生活;母亲后悔把“我”送出小镇,说明母亲希望能和“
我”常常相聚在一起,
看似矛盾的内容,更表现了父母的深情。(意对即可)
⑵一
是“我”又要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二是母亲明明没有高血
压,父亲却对“我”
撒了谎。
⑶示例:“我”学习刻苦,工作努力,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小聚,说明“我”是一
个积极进
取,心怀感恩的人。因不能忍受长时间的车程,说明“我”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得知真相能理解父母并感到懊悔,说明“我”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回答出两方面即可)
⑷首尾
呼应,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使文章浑然一体;画龙点睛,盛赞父母爱子情深,表
现了作者对父母的理解
和感恩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主题
,从不同
角度分别分析,注意对语句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的概括和梳理。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注意确定
答题的范围,找准关键句进行概括。<
br>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文章中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的理解。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此类题型的答题术语,注意从
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结合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回答。<
br>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爱的尊严是一种痛
①同学从家乡的县城来看我,我差点儿认不出他。几年
不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对他
来说,这是沧桑生活的见证。他从贫苦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中专毕业,娶
了个多病的妻
子,妻子病刚好,又要为随之而来的孩子操心。等家庭的一切都有了好转的迹象,自己却<
br>下岗了,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②终于,同学想办法摆了一个地摊,卖儿童玩具
、零食之类的小杂货,诚实和热情,为
他赢得了很好的生意。他很高兴,我们也替他高兴。可是现在我猜
不出他的生活究竟又发
生了什么变化。
③同学苦笑了一下,才说出了原因。
原来,不知不觉他儿子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小学就
在他摆摊的500米外。一开始倒没有什么,后来班里
的同学都知道了儿子的父亲是个摆地
摊的人,就开始嘲笑他。头儿次,儿子忍住了,后几次,他就忍不住
偷偷地哭。经多次追
问,儿子道出了实情。
④为此,他每天走很多路,绕开
小学的门口,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生意已大不如前。他
极力躲闪着放学的孩子,躲闪着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
⑤这又是何苦呢?我试探着说,你可以和儿子说清楚,他会理解的。同学说,他希
望儿
子不理解,儿子若是理解了,就过早地承受了一份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压力。为什
么
要用生活的沉重来代替他童年的无忧无虑呢?我无话可说,只是想着他推着车子串街走
巷的样子,有点儿
崇高,也有点儿悲怆。生活的困顿,不该剥夺做父亲的尊严,这是他精
神的最后一块领地,凛然不可侵犯
。
⑥我想,可能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
度,
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它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
满
足。然而,为了捍卫这种神圣的高度,却需要一个男人付出辛酸的代价。
⑦我想起我
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他负责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和厕所。50
岁的模样,头发花白,脸像
松树皮一样黝黑且皴裂开来。他每天的活儿又脏又累,而且被
世俗的眼光所轻视。但奇怪的是,每次下班
后他都精心地打扮自己。抹些自来水,用梳子
将花白的头发梳得平平整整,一丝不苟,换上洁白、干净的
衬衫,而且还会扣上封领扣,
并滑稽地戴上一副眼镜。这时的表情慈爱而庄严,与平时判若两人。后来他
觉察出我们的
好奇,就解释说,他有个女儿在初中读书,他每天下班后都去接她回家,女儿只知道他在<
br>大学工作,而不知道他具体干什么……
⑧所以,在见到女儿的一刹那,他要把
自己打扮得接近于教授:山一般伟岸的身躯,海
一般渊博的学识,沉默如幽谷博大深沉,言辞如江河滔滔
不绝,嘴角表露着自信、仁慈、
悲悯的微笑,眼神流露出太阳神阿波罗般智慧的光芒。这是天下儿女心目
中理想的父亲形
象。
⑨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很痛心地谈到这样一件事。他一直
崇拜他的父亲,他父亲对此也了
然于心。在父亲生命的晚期,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可是,他每次回家
,父亲总装着若
无其事的样子,对他报以顽强的笑容。这时他便肃然起敬地欣赏父亲。有一次父亲伸手去
拿一只茶杯,茶杯却中途落到了地上。父亲离去了,那只半空中颤抖的手却一直凝固在他
的记忆
中。他觉得这便是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 正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亲对病痛的
忍
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人性地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
⑩看来
,对父亲形象的光辉歌颂,只能怂恿男人在生活中做鱼死网破的挣扎。让父亲做
一个很平常、很自然的男
人吧!他既有可能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也有可能是轻舟
淡月小桥流水的纤细。真正爱父亲就要学
会接纳父亲的卑微和渺小。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父亲的尊严”。
(2)文中一共写了哪三位父亲?他们为了“父亲的尊严”分别做了什么事情?
(3)文章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
(4)文中第⑨段画线句“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指的是什么?
【答案】 (1)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它
赐予
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
(2)第一位是“我”摆地摊的同学,他为
了儿子的面子,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躲闪着儿子和
儿子的同学。第二位是“我”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
园清洁工,他为了维护在女儿心目中
理想的父亲形象,总要把自己打扮得接近于教授,去接自己读初中的
女儿放学。第三位是
“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在生命的晚期,当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时,他却总装着
若无其
事的样子,对儿子报以顽强的笑容。
(3)“矮小”说的是外形,“高大”指
的是精神的高度,因为父亲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甘心
为儿女忍受屈辱,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
所以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
的父亲”。
(4)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
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
人性地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
章的
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六段“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
尊、傲岸的代名词
,它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即可解答此
题。
(2)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
章,根据故事情节的发
概括出切题的答案。第一至五段写的是“我”摆地摊的同学,他为了
儿子的面子,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躲
闪着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第七、八段写的是“我”在读
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他为了维护在女儿
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总要把自己打
扮得接近于教授,去接自己读初中的女儿放学。第九段写的是“我
”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在
生命的晚期,当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时,他却总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儿子
报以顽强
的笑容。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
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
合中心思想来分析。“矮小”说的是外形,“高大”指的是精神的高度,因为父
亲为了捍卫自
己的尊严,甘心为儿女忍受屈辱,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所以说“这世上任何矮小
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4)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
要结
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九段“他觉得这便是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正是
他崇拜的眼神怂恿
了父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人性地
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即可解答
此题。
故答案为:(1)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
,它
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
(2)第
一位是“我”摆地摊的同学,他为了儿子的面子,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躲闪着儿子和
儿子的同学。第二位
是“我”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他为了维护在女儿心目中
理想的父亲形象,总要把自己打扮
得接近于教授,去接自己读初中的女儿放学。第三位是
“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在生命的晚期,当病痛
折磨得他不堪其苦时,他却总装着若无其
事的样子,对儿子报以顽强的笑容。
(3)
“矮小”说的是外形,“高大”指的是精神的高度,因为父亲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甘心
为儿女忍受屈辱
,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所以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
的父亲”。
(4)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
人性地通过
呻吟来宣泄痛苦。
【点评】理解文章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读懂文意,能找准主干句子,并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
总结。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为谁
龙应台
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
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
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
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
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
实很重要的社会
网络。
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
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
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
面的人可以攀着绳
子爬出井来。
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
家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
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妈妈就去洗碗了,爸爸就
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
文观止》很重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自己做了母亲,我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厨房特别大,所以是个多功能厅。孩子
五颜六色的画,贴
满整面墙,因此厨房也是画廊。餐桌可以围坐八个人,是每天晚上的沙
龙。另外的空间里,我放上一张红
色的小矮桌,配四只红色的矮椅子。任谁踏进来都会觉
得,咦,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客厅吗?
当我打鸡蛋、拌面粉奶油加砂糖发粉做蛋糕时,安德烈和菲利普就坐在那矮椅子上,
围
着矮桌上一团新鲜可爱的湿面团,他们要把面团捏成猪牛羊马各种动物。蛋糕糊倒进模
型,模
型进入烤箱,拌面盆里留着一圈甜软黏腻的面糊,孩子们就抢着用小小的手指去
挖,把巧克力糊绕满了手
指,放进嘴里津津地吸,脸上也一片花糊。
我变得很会有效率做菜。食谱的书,放在
爬着常青藤的窗台上,长长一排。胡萝卜蛋糕
的那一页,都快磨破了;奶酪通心粉、意大利千层面那几页
,用得掉了下来。(甲)我可
以在十分钟内,给四个孩子——那是两个儿子加上他们不可分离的死党——
端上颜色漂亮
而且维他命ABCDE加淀粉蛋白质全部到位的食物。然后把孩子塞进车里,一个送去踢足
球,一个带去上游泳课。中间折到图书馆借一袋儿童绘本,冲到药房买一只幼儿温度计,
到水果店买三大箱果汁,到邮局去取孩子的生日礼物包裹同时寄出邀请卡……然后匆匆赶回
足球
场接老大,回游泳池接老二,回家,再做晚餐。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然后突然想到,啊,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
小姐。
孩子大了,我发现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回头变成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而长大了的孩子
们却成了美食家。菲利普十六岁就自己报名去上烹饪课,跟着大肚子、带着白色高筒帽的
师傅学做意大利
菜。十七岁,就到三星米其林法国餐厅的厨房里去打工实习,从削马铃薯
皮开始,跟着马赛来的大厨学做
每一种蘸酱。安德烈买各国食谱的书,土耳其菜、非洲
菜、中国菜,都是实验项目。做菜时,用一只马表
计分。什么菜配什么酒,什么酒吃什么
肉,什么肉配什么香料,对两兄弟而言,是正正经经的天下一等大
事。
我呢,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也可以。一个鸡蛋多少钱,我说不上来。冰箱,多
半是空
的。有一次,我为安德烈下面——是泡面,加上一点青菜叶子。
汤面端上桌时,安德烈吃了两口,突然说:“青菜哪里来的呀?”
我没说话,他直追,“是上星期你买的色拉对不对?”
我点点头。是的。
他放下筷子,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情,说:“那已经不新鲜了呀,妈妈你为什么还用呢?又
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习惯,对吧?”
他不吃了。
过了几天,安德烈突然说:“我们一起去买菜好吗?”
母子二人到城里头国际食品最
多的超市去买菜。安德烈很仔细地来来回回挑选东西,整
整三个小时。回到家中,天都黑了。他要我这做
妈的站在旁边看着,“不准走开喔。”
(乙)他把项级的澳洲牛排肉展开,放在一旁
。然后把各种香料罐,一样一样从架上拿
下来,一字排开。转了按钮,烤箱下层开始热,把盘子放进去,
保持温度。他把马铃薯洗
干净,开始煮水,准备做新鲜的马铃薯泥。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
时间顺序
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
电话铃响。我正要离开厨房去接,他伸手把我挡下来,说:“不要接不要接。留在厨房里
看我做菜。”<
br>
红酒杯,矿泉水杯,并肩而立。南瓜汤先上,然后是色拉,里头加了松子。主食是牛<
br>排,用锡纸包着,我要的四分熟。最后是甜点,法国的soufflé。
是秋天,海风徐徐地吹,一枚浓稠蛋黄似的月亮在海面上升起。
我说:“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
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认认真真
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
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选自龙应台《目送》)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母亲为孩子做饭,希望孩子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脱离底层生活。
B. 作者为自己孩子做饭,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也能用心地读书。
C. 作者儿子为母亲做饭,希望母亲能学会自己做饭给自己吃,照顾好自己。
D. 文章在诠释父母之爱的同时,也传达出作为子女也应孝敬父母之意。
(2)关
注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于“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作者
年少时与成年后的心
态有何不同。
(3)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都采用了“铺陈”的写作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处,体
会作者采用这种写法的妙处。
(4)体会文末安德烈的话,你认为安德烈会为哪些人做饭?由此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B
(2)年少时,作者在父母的影响下视学习为头等大事,家中油
米柴盐的事都是母亲一肩
挑。为此,年少的作者理直气壮,还以不理家事为乐。长大做了母亲后,为了孩
子的健康
成长,用心去做家事,而且做得又快又好。此时,为人母的作者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也是
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只是为了孩子而甘愿“油米柴盐一肩挑的”。
(3)【示例1】
【甲】处的“铺陈”写法,将名词叠加,强调了食物的营养全面;一连串的
动词将一气呵成般的事务串联
起来,凸显出作者为孩子忙碌、奔波的景象;这样的铺陈写
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由一个不理家事的
女儿转变成一个做菜高效、家事能干的母
亲。
【示例2】【乙】处的“铺陈”
写法,按照安德烈做菜时动作的先后顺序逐一细致陈述;凸
显出安德烈有条不紊、胸有成竹的做菜架势,
以及娴熟的做菜技能;这样的铺陈写法,将
家常普通的做菜之事写得充满仪式感,体现了安德烈对做菜这
件事认真、专注的态度。
(4)示例:我认为安德烈会为他母亲做饭,因为文中就写到他为作
者极其用心的做了一顿
丰盛的大餐。他也会为自己做饭,因为他用心学做菜,把做菜吃饭看成“正正经经
的天下一
等大事”。他还会为他所爱的人做饭,从买菜时仔细挑选,做饭时有条不紊,他认真对母亲提出要求:“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可见,安德烈不光传承了他母亲、祖辈那
样爱家人
的浓浓亲情,更有懂得如何爱人、如何表达爱、如何让所爱之人学会爱自己的能
力。从中我领悟到,亲情
之爱在日常琐事中处处体现,我们要有一颗善感的心、感恩的
心,学会爱人,也学会如何表达爱;同时,
我们也要做一个热爱生活、认真生活、懂得生
活的人,既懂得爱人,也懂得爱自己。
<
br>【解析】【分析】(1)B.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也能用心地读书”这一点
没
有提到。这也不是作者为自己孩子做饭的目的。可分析“然后把孩子塞进车里,一个送去
踢足球,一个带
去上游泳课”等句。
(2)题干要求结合语句谈谈对于“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作者年少
时与成年后的心态的
不同。少时的心态可提取“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事。吃完晚
饭,筷
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分析,即可看出当时视学习为头
等大事,家中油米柴盐的事都不管。作者理直气壮,还以不理家事为乐。成年后的心态可
提取“在她成
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分析,这句话是说“躲在书房里的小
姐”是曾经的,而现在是“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转变的原因是做了母亲,懂得了母亲的良苦
用心,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只图孩子快
乐成长。角色发生了变化,心态也就发生了变化。
(3)甲处“把孩子塞进车里,一个送去踢
足球,一个带去上游泳课。中间折到图书馆借一
袋儿童绘本,冲到药房买一只幼儿温度计,到水果店买三
大箱果汁,到邮局去取孩子的生
日礼物包裹同时寄出邀请卡”运用了典型的“铺陈”写法
,“塞进”“送去”“带去”“折到”“冲
到”“去取”“寄出”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为
孩子忙碌、奔波的景象,表现了作
者角色的转变。乙处“一样一样从架上拿下来,一字排开。转了按钮,
烤箱下层开始热,把
盘子放进去,保持温度。他把马铃薯洗干净,开始煮水,准备做新鲜的马铃薯泥”同
样运用
了“铺陈”的写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安德烈有条不紊、干脆利落的做菜风格和娴熟的做菜
本领;表现了安德烈对做菜这件事认真和专注。答此题,一要答出用“铺陈”写法所描写的
人物状态,
二要答出“铺陈”写法对人物形象的意义。
(4)一问,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和推断。要分析
“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一句,
这句话明显是说安德烈会为他母亲做饭。当然,他也会给为自
己做饭,为他所爱的人做
饭。这些都能在文章中找到根据。可见安德烈传承长辈的亲情。二问,要从多个
角度回
答,思维结构多点,关联且有拓展。如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爱自己,爱生
活;作为儿女,要感恩父母,关爱父母,回报父母。此题答案比较开放,符合题目要求即
可。
故答案为:⑴B;
⑵ 年少时,作者在父母的影响下视学习为头等大事,家中油米柴
盐的事都是母亲一肩挑。
为此,年少的作者理直气壮,还以不理家事为乐。长大做了母亲后,为了孩子的
健康成
长,用心去做家事,而且做得又快又好。此时,为人母的作者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也是个
“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只是为了孩子而甘愿“油米柴盐一肩挑的”。
⑶ 【示例1】【甲】
处的“铺陈”写法,将名词叠加,强调了食物的营养全面;一连串的动
词将一气呵成般的事务串联起来,
凸显出作者为孩子忙碌、奔波的景象;这样的铺陈写
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由一个不理家事的女儿转
变成一个做菜高效、家事能干的母
亲。
【示例2】【乙】处的“铺陈”写法,按照安
德烈做菜时动作的先后顺序逐一细致陈述;凸
显出安德烈有条不紊、胸有成竹的做菜架势,以及娴熟的做
菜技能;这样的铺陈写法,将
家常普通的做菜之事写得充满仪式感,体现了安德烈对做菜这件事认真、专
注的态度。
⑷ 示例:我认为安德烈会为他母亲做饭,因为文中就写到他为作者极其用心的做
了一顿丰
盛的大餐。他也会为自己做饭,因为他用心学做菜,把做菜吃饭看成“正正经经的天下一等大事”。他还会为他所爱的人做饭,从买菜时仔细挑选,做饭时有条不紊,他认真对母亲提
出要求:
“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可见,安德烈不光传承了他母亲、祖辈那样
爱家人的浓浓亲情,更
有懂得如何爱人、如何表达爱、如何让所爱之人学会爱自己的能
力。从中我领悟到,亲情之爱在日常琐事
中处处体现,我们要有一颗善感的心、感恩的
心,学会爱人,也学会如何表达爱;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个
热爱生活、认真生活、懂得生
活的人,既懂得爱人,也懂得爱自己。
【点评】⑴筛选
信息题,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
也可以从中概括出信息回答。<
br>
⑵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
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
核心的扣题的
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
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⑷开放性试题,也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要开放而有度。
11.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祖母
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
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
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
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
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
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
花。黄得很浓
艳,是化不开的情。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
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
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
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
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
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
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它
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
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
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梵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
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
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梵高说,那是
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
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梵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
子嗑了。这
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
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
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
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
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
轻敲,一颗
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
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
,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
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
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
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
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
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选自《知识文库》,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葵花有什么特点?试从外形和精神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2)品味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②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3)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以“祖母的葵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外形:挺立,昂起,迎着太阳(向阳,随着太阳转);精神:斗志昂扬,情
绪饱满(积极向上),
不屈服。
(2)①“妖娆”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黄花开在绿叶中间的可爱情态
,表现
出作者的喜爱之情。②“香香的”既是葵花籽的香味,又表现出孩子们在缺衣少穿的岁月里
等待嗑瓜子的幸福快乐,象征了心中爱的温暖。
(3)这段插叙表现了葵花对失意、彷徨中
的梵高的鼓舞,表现了“爱的最强光”,揭示了本
文的主旨;《向日葵》这艺术的葵花与生活的葵花虚实
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加深了
文章的意蕴,使文章更为厚重)。
(4)①“祖母
的葵花”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回忆祖母种葵花、炒瓜子行文;②祖母
与葵花有着相似之处,向日的
葵花也是祖母的写照,象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
美好憧憬、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题干要求从外形和精神两个方面概括作者笔下的葵花的特点。通读全
文后,可从文
章中找到关键的词句作答。如第6段的“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
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
起,再昂起”,“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7段的
“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
注入最后的温暖”。外形的特点体现着精神品质。
⑵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原句,同时把原句
放到原文中,即放到语境中加以理解。①可从
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词语。“妖娆”为拟人手法,答作用时
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物
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景物的情感。②题干中的句子的前面有“葵花
开了,就快有香
香的瓜子嗑了”由此可见,“香香的”既表现了葵花子的香味,也表现了等待嗑瓜子时的
幸福
快乐。从叠词的角度分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⑶首先要读懂这一段落
的内容,然后确定这属于插叙。至于作用要根据内容来判定。“凡高
在《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
葵花”与作者记忆中的黄花相照应,“凡高说,那是爱
的最强光”是与全文紧紧关联的,与下文的“我的
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
她喜欢种葵花”相照应,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也可从虚实角
度来分析,意思对即可。
⑷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
角度作答。结构上“祖
母的葵花”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回忆祖母种葵花、炒瓜子行文。内容上:祖
母老了,
种不动地了,但是,祖母的精神、意志、品格,特别是对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由此
赞美祖母心中永不衰败的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
故答
案为:⑴外形:挺立,昂起,迎着太阳(向阳,随着太阳转);精神:斗志昂扬,情
绪饱满(积极向上)
,不屈服。
⑵①“妖娆”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黄花开在绿叶中间的可爱情态,
表现出作
者的喜爱之情。②“香香的”既是葵花籽的香味,又表现出孩子们在缺衣少穿的岁月里等待嗑瓜子的幸福快乐,象征了心中爱的温暖。
⑶这段插叙表现了葵花对失意、彷徨中的梵高
的鼓舞,表现了“爱的最强光”,揭示了本文
的主旨;《向日葵》这艺术的葵花与生活的葵花虚实结合,
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加深了文
章的意蕴,使文章更为厚重)。
⑷①“
祖母的葵花”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回忆祖母种葵花、炒瓜子行文;②祖母与葵
花有着相似之处,向
日的葵花也是祖母的写照,象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
憧憬、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
要精读相应语
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提取出
来做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
和表达效果,从
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插叙段落的作用。答
题时应注意,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
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
思想)更鲜明、更深刻。这段插叙作用是
揭示主旨,丰富文章的内涵。
⑷本题考查分
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
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
(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
含义。“祖母的葵花”是线索,是祖母的写照
,象征乐观和坚定信念。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中国的‘未来感’是中国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
——专访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
赵宇飞、耿鹏宇
①一身便
装、黑色边框眼镜、脸上时常带着微笑……2018年11月3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九
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
奖颁奖典礼期间,55岁的刘慈欣刚一出现,即成为关注焦点,科幻迷
们争相与其合影、索要签名,刘慈
欣都微笑着一一满足。
②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
里程碑之作。《三体》以
恢宏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并于2015年获得了被誉为
“科幻界诺贝尔
奖”的雨果奖。
③2015年8月24日,当美国宇航员在
国际空间站里宣布《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
时,刘慈欣坦言有种“不真实感”。
④“在此之前,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位置可言,西方甚至不知道中国有科幻
文学的存在。”刘
慈欣说。
⑤中国科幻界普遍认为,刘慈欣的《三体》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科幻文学。
随后,《三
体》被译为英、法、德、西等十多种语言在全球热销,中国的科幻作品开始打破文化的陌生感走向全球大众。
⑥2016年,另一位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中篇小说《
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进一步
提升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国际知名度。
⑦“中
国科幻作家连续两年摘得雨果奖,提升了中国科幻在世界科幻领域的地位。”刘慈
欣说,此后越来越多中
国科幻作品被翻译出版,有些还成了英文、德文畅销书,全世界对
中国科幻的关注度正不断提升。
⑧但在刘慈欣看来,《三体》等中国科幻作品的走红,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幻的“黄金时
p>
代”已经到来。
⑨刘慈欣说,世界级的科幻作品大多数是美国科
幻作品,美国科幻作品和作家数量及群
体阅读规模可占全球的8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科幻还处于发
展的初级阶段。
⑩“中国作家协会注册作家万余名,但是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家只
有30人左右,而美
国活跃的科幻作家近2000人,差距显而易见。”刘慈欣直言。
⑪他说,中国多数科幻作品往往在国内只能卖出几千册,这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在国内还
属于小众文学。科幻文学读者数量少、市场规模不大、高质量的科幻作品和有影响力的科
幻作家还比较匮
乏,制约着中国科幻的发展。
⑫尽管如此,中国科幻正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科
幻电影将率先成为中国科幻产业
发展的新亮点,据我所知,未来几年将有三四部大制作、向好莱坞大片看
齐的国产科幻电
影上映。”刘慈欣说,这将有力带动科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⑬在刘慈欣看来,中国科幻同时也有着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这就是中国社会
本身。中国的技术
革命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与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50年代情况类
似。
⑭“技术进步和经济崛起让中国社会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最具
‘未来感’
的国家,这是科幻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展望未来,中国科幻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
br>代’。”刘慈欣说。
(选自《环球人物》,2018年11月5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刘慈欣获得第73届雨果奖促使西方开始逐渐了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情况。
B. 《三体》以恢宏的笔触描述了外星文明,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C. 中国科幻作家连续两年摘得雨果奖意味着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D. 堪比好莱坞大片的国产科幻电影成为中国科幻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的新亮点。
(2)当听到获得雨果奖的消息时,刘慈欣为什么有种“不真实感”?
(3)刘慈欣认为中国科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
(4)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中国科幻的发展态势及其促进因素。
【答案】
(1)C
(2)因为在《三体》获奖之前,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位置,西方对中国
科幻文
学一无所知。
(3)创作人员匮乏,高质量的作品少,读者数量不多,市场规模不大。
(4)中国
科幻正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未来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中国的技术
革命持续推进,现代化
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崛起,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为科幻产业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第⑦⑧段内容“‘中国科幻作家连续两年摘得雨果奖,提
升了中国科
幻在世界科幻领域的地位。’刘慈欣说”“但在刘慈欣看来,《三体》等中国科幻
作品的走红,并不意味
着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理解,C项“连续两年摘得雨果
奖意味着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即将到来”理解错误。
(2)本题可由文中第④段刘慈欣的话“在此之前,中国科幻文学
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位置可
言,西方甚至不知道中国有科幻文学的存在。”回答。
(3)仔细阅读⑩⑪段刘慈欣的话,由“中国作家协会注册作家万余名,但是经常发表
作
品的科幻作家只有30人左右”可概括出“创作人员匮乏”;由“科幻文学读者数量少、市场规
模不大、高质量的科幻作品和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还比较匮乏,制约着中国科幻的发展”可
概括出“高
质量的作品少,读者数量不多,市场规模不大”。
(4)仔细阅读文章⑫—⑭段,结合“中
国科幻正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科幻电影将率
先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科幻同时也
有着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
这就是中国社会本身。中国的技术革命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加
快”“技术进步和经济
崛起让中国社会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最具‘未来感’的国家,这
是科幻产业
发展的肥沃土壤”谈论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 因为在《三体》获奖之前,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位置,西方对中国科幻文学
一无所知。<
br>
⑶ 创作人员匮乏,高质量的作品少,读者数量不多,市场规模不大。
⑷ 中国科幻正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未来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中国的技术革
命持续推进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崛起,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为科幻产业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认真阅读原文,在文中
找到
相关内容与选项进行比较。
⑵文章阅读分析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先阅读全文然
后筛选关键信息,做题
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
次是正
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⑶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
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
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13.阅读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
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
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
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
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
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
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
去。又等了一个多小
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
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
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
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
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
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
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
近哪!黑的山峰
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
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
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
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
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
候又睡着了。
(1)文段中“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________。
<
br>(2)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从文段描写的内容
看,老山界的山路特点是________、山势特点是________。
(3)文段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革命精神?
(4)选文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5)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来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6)“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的“奇观”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
【答案】 (1)时间
(2)山脚;半山腰;曲折迂回;陡峭险峻
(3)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4)“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
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
好快些翻过山去。”红军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
神。
(5)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革命气概和乐观精神。
(
6)奇观是指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
星。作者用赞赏
的口吻,抒发了乐观豪迈的情怀。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星光的出现,意味着时间是夜晚。
(2)此题根据“从山脚向上望”这句话,可知首段的观察点在:山脚。从“向上看,火把在
头顶上一
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两句看,最后一段的观察点在:山腰。根据
“从山脚向上望,只
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突出山势是迂回曲折的特点。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
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
底下。”这些文字都表现了山陡山高。
(3)此处的对话描写,体现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4)
尽管行军路途充满了险恶,但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这充分
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
畏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5)“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
去。”属于心理描写。“横着心躺
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以及对待
困难的勇敢态度。
(6)“奇观”指长征行军路途中夜间翻越大山时战士们手持火把的壮观景
象,即前一句“火
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表达了
作者对
革命的坚定信心以及大无畏的革命主义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⑴ 时间 ;
⑵山脚;半山腰;曲折迂回;陡峭险峻;
⑶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⑷“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
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
些翻过山去。”红军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⑸ 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革命气概和乐观精神 ;
⑹ 奇观是
指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
作者用赞赏的口吻,抒
发了乐观豪迈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对照题干
内容既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
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
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看对话描写,“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
来”
看出革命红军的乐观,英勇。
⑷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可以假设自己就是作者,对于
眼前看到的一幕内心有何
感想,但重要的是结合主题,不能偏离主题。
⑸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⑹本题考查“这”的指代作用。“这”指代前一句“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
形,一
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的内容。抒发了作者豪迈的
情怀。
1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圣的遗物
(土耳其)阿齐兹·内辛
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这
个国家的统治者苏丹却有一个宝库。
宝库里珍藏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举国上下,人人都
用吹嘘祖先留给自己
的这份遗产聊以自慰:“尽管我们一贫如洗,起码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是属于我们自
己
的。”就这样,他们用自我安慰来填补贫困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
②为了
保护好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圣物,它一直被密藏在苏丹的宝库里。苏丹、首相、
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
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
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
③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有一天,苏丹突然想弄清楚,大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这个圣物,究竟是什么?他通过了40个房门,然后走进第41个房间,揭开了第41个盒盖,
一看:啊
!原来是一颗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稀世珠宝!这么珍贵的宝物,苏丹以前在世
界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
苏丹越看越高兴,边看边思索:“如果我把祖先留给大家的这件圣
物拿走,归我所有,别人会不会知道呢
?”
④于是,苏丹把那神圣的遗物从宝盒里拿出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他把圣物装
好以
后,突然心里害怕得发抖:“要是有人知道我偷走了圣物,那怎么办呢?”他又想:“如果我
把这圣物拿走,在宝盒里放上一块白金,再用红宝石、珍珠母、绿宝石、珍珠、金刚石什
么的装饰起来,即使以后别人打开宝盒,也不会知道圣物被人偷走,因为以前谁也没见过
真正的圣物嘛
!”他就按他的想法做了。然后把41个宝盒按原样一个套一个地放好,把41
个房门一个一个地锁了,
最后才离开了宝库。然而,他唯恐自己的诡计被人识破,便把一
年一次保卫遗物的宣誓仪式,改为每半年
举行一次,以为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他更忠
实,从而不会怀疑他偷盗了祖先留下的神圣遗物。从此,每
年人们在广场上聚集两次,苏
丹带领着臣民举行宣誓仪式,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先留下的圣物。<
br>
⑤……
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从公众之中站出一个
人来,他说:“让我们见见祖先留给
我们的圣物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它了!
”这些话,像爆炸了一
枚重型炸弹。苏丹和他的大臣们愤怒地指责这个人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然后,
经过一
个特殊法庭的审判,他们处死了这个多嘴而又可怜的人!
⑦可是,事
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死者的话已经从一个人的嘴里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嘴
里,他的想法像雪崩似的扩散
开来。一天,一个老百姓潜入宝库,拿了宝物,走出来时,
被哨兵抓住了。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生了锈的罐
头盒,那是最后一个盗窃犯留下的国宝代替
物。当警卫官看见那个人手里的罐头盒时,大声地喊道:
⑧“这不是我们的圣物!”
⑨“这不是真的!”宫廷侍从异口同声地说。
⑩“这不是我……大臣们也说。
⑪“不是!不是!”苏丹看见以后简直发了疯,“不是它!”
⑫那个人高高举起生了
锈的罐头盒,一字一顿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
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
到哪儿去了呢?”
⑬这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自己
偷走遗物、换上赝品
以后,又有别的人进行了偷换。他们把那个人逮捕起来,当场绞死以后,又把生锈的
烂罐
头盒放进宝盒里,盖好41个宝盒,锁好41间房门。但是他们还放心不下,又通过了另一
个保卫神圣遗物的法律。根据这个法律的规定,一日三餐,全国公民每顿饭以前,都要举
行保卫神圣遗物
的宣誓仪式。那些虔诚地宣誓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发誓要用鲜血
和生命来保卫的圣物被人反复偷
盗,最后已经变成了分文不值的烂罐头盒子!
(1)【情节推测】根据上下文推测,继国王之
后,第⑤段中又依次写了哪四个人的“掉
包”之计?( )
A. 首相 大臣 宫廷侍从 警卫官
B. 大臣
警卫官 宫廷侍从 首相
C. 百姓 首相 宫廷侍从
警卫官
D. 宫廷侍从 百姓 大臣 首相
(
2)【语言品析】文中⑧至⑪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语。请分析这些重复话
语的作用。
(3)【人物评述】结合上下文,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对文中两处划线句进行赏析。
(4)【标题解读】小说以“神圣的遗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A
(2)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
的语气。强化了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
物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
恼羞成怒的感情。而他们极力的否定,
也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3)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面对以国
王为
代表的统治阶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
人;即使面对镇压,
还是有很多人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
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
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
(4)“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
神圣的遗物”展开,因为遗物神圣,
所以大家才奉为至宝。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于是各
类人马争相上场,宝
物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
词修饰
遗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物”,将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解析】【分析
】(1)根据“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
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
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可知此次是
首相、大臣、宫廷侍从、警卫官,故选A。
(2)警卫官、宫廷侍从、大臣们、苏丹,他们将东西掉包了,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不<
br>想让掉包的真相让别人知道,不想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反复强调,突出他们各自心里的
愤怒,想
极力否定他们曾做过的无耻行径。
(3)两处都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那人的话是想看看圣物
,是对国王他们的质疑,表现那
个人的反抗精神,敢于挑战统治者;“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
的圣物?如果这个
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两个质问,说明那人敢于反抗,敢于发出自己的
声
音。
(4)首先,全文内容的展开都紧紧围绕着“神圣的遗物”,“遗物”用“
神圣”来修饰,突出
“遗物”的特殊,可是这些人却将遗物掉包,揭露人性的丑恶与人们的可悲。映出了
骗人的
人的卑鄙与被骗而仍不知道还在为之努力的人的可悲。以此为题加强文章的讽刺性;同
时
,“神圣的遗物”又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对小说叙写,线索分
明,内容集中
,易于表现主题。
故答案为:⑴A;
⑵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
的语气。强化了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物
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
恼羞成怒的感情。而他们极力的否定,也
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⑶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面对以国王
为代
表的统治阶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
人;即使面对镇压,还
是有很多人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
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道
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
⑷“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神圣
的遗物”展开,因为遗物神圣,所
以大家才奉为至宝。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于是各类人
马争相上场,宝物
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词修
饰遗
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
物”,将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点评】⑴
本题考查推测情节和概括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
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逐步概括出来。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
⑧至⑪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
语 ,不是简单的重复,
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⑶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描写。答题时应
注意,赏析语言描写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中
心思想、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
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分析作
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
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
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
析。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
外看,看谁这么
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
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
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
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
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挣扎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
把椅子戗(qiàng,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
,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
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
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
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
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
与棉袄,都像发着
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
走
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的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
着十
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
!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
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
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
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
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
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
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
我回头把
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
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
儿们的驾啦!”伸手去
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
有过的难受。
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①________
③________
老马待人很②________
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得意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的句子。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
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
表情?)
(3)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
(4)《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答案】 (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谦和;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
(2)老马像
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
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
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3)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
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
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br>
(4)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
有出路的黑
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析】【分析
】(1)本段内容主要记叙了老马晕倒的情节,在老马晕倒后,茶馆老板、
茶客、祥子等人都以不同的形
式帮助了他:茶馆掌柜喂他糖水、祥子给他买包子、众人搀
扶他,针对众人的帮助老马是不同的道谢,并
叫来小孙子一起吃包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老马谦和的特点和对小孙子的疼爱、满足。(2)自己晕倒后
,能够得到众人的帮助和关
心,老马感受到了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温暖,内心感动,为表达自己对人的感
激之情,自
然要高兴一些;但是想到自己未来的艰苦困难的生活,看不到希望,内心又是非常的痛
苦,所以表现出来的又像是在哭。
(3)在老马晕倒后,茶馆掌柜并不慌张:“茶馆掌柜
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用手勒着双
肩:白糖水,快!”可以看出,他经历这样的事很多,从侧面反映
了下层劳动人悲惨凄苦的
生活。另外,作为茶馆老板能够如此热心救助一名车夫,也可以看出他善良、热
心的性格
特点。
(4)根据《骆驼祥子》中的记叙,我们可以知道老马和小马最终
的命运:小马病死在老
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和小马在小说中属于次要人
物,作
用主要是为了映衬主要任务,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在小说中老马和小马就是底层劳动人
民的代表,是对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有力补充,他们的悲惨结局有力的支撑了祥子的悲惨
命运,揭露了封
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老马和小马的悲惨结局,促成了祥子的人生
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告诉
我们: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者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深
化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① 老马喝糖水,谢众人 ;②谦和 ;③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 。
⑵ 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
自己虽努力拉
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⑶ 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
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
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
很贫苦。
⑷ 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
在小说中
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
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
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
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
细节,写出主要活动。
⑵本题考查本
文人物心理。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
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
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情节的变化。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答
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行文思
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逐步概
括出来。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作用
有;烘
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或者性格上对比差异,深化主题,强调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烘托气氛等。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把伞的温暖
混乱的暴雪忽然掩盖了北京的喧嚣。我躲在温热的窗内,铭记这一刻窗外的宁静。
远
处施工楼盘的升降机惊扰了我的清梦。那些在大楼上慢慢蠕动的工人,像一根根坚实
的火柴,用微弱的光
,点燃了这个原本一如荒漠的城市。
楼下新开了一家快餐店,八元一份自助餐,这是
我在北京见过的最便宜的快餐店。很
快,许多为经济所迫的外乡人流进了这个陌生的餐馆。
我时常能看到一帮衣衫泥泞的汉子说笑着朝我所在的楼房走来。他们吃饭的样子偶尔让
人感到心疼。他们兴许也觉得自己吃得太多,不大好意思,到后来起身时,也只是悄悄地
舀饭,不再加菜
。
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女人,圆脸大眼,看起来平易近人。她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工人
的饭
量而黑脸皱眉。身在异乡的工人们都从心眼里感激他,暴雪盖天,仍不顾风寒,走一段艰
难
的路来这儿吃饭。
餐馆店面太小,容纳不过二十人。工人们向来都是坐在店铺对面的
空地上吃饭,他们尽
可能地腾出位置,希望能给这位善良的老板留住新来的顾客。
暴雪当天,女人扛来了一把大红伞。饭前,工人们从施工地上抱来了工具,将伞焊在了
露天的餐桌中央。
女人去附近的商店买了包烟,每人发了一支。工人们笑了,坐在红色的
大伞下,喝酒聊天。
第二天中饭时,狂风吹断了伞骨,飞扬的白雪迅速激怒了新来的客人。女人一面抹着油
手从店铺里赶出来,一面弯着笑脸道歉。
几个老实的工人搁下碗筷,转身去了楼盘工地。白雪依旧飘洒,他们来去需要约摸半个
时辰。
客人不断涌入餐馆,此刻正是吃饭的时间。店里的工人不停叫喊,缺了老板,显然忙不
过来。可老板不能脱身,她此刻正紧紧地稳着那把摇摇欲坠的大伞。不到片刻,女人的额
头上渗出了细密
的汗珠,在狂风中举伞可比打菜累多了。
旁边两个吃晚饭的工人说,大姐,我来吧,
你进去打菜。女人尴尬地笑笑,说了声谢
谢。新来的客人很快找到了座位,他们对工人的举动很是不解。
一位外套稍微洁净的工人说,让我来吧,我衣服干净些。举伞的工人互相看了看各自
的
衣服,笑了。他们迅速退开,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这位衣衫最为整洁的工人。
顾客一面吃饭,一面抬头打量这位肤色黝黑的工人。工人虽然一直无奈地低着头,却始
终不愿松开双手。
他像一个站岗的哨兵,紧握着手里的钢枪。
赶去楼盘的工人们很快回到了餐馆。此刻
安坐伞下的顾客们,终于明白发生了何事。他
们端起自己的碗筷,自觉退到了大楼的屋檐下躲雪。
轰隆隆的机鸣声震动了寂寥的冬天。我坐在窗内,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把被放倒的红伞。这把脆弱的大伞,为忙碌在天寒地冻里的人们撑起了一片短暂的温暖。
(1)你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2)第⑤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了女老板怎样的精神品质?
(3)揣摩划线句子“新来的客人”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5)赏析下列句子。
狂风吹断了伞骨,飞扬的白雪迅速激怒了新来的客人。
【答案】
(1)指一把红伞挡住风雪为顾客带来温暖,又指女老板和建筑工人之间互相关
心、彼此温暖。
(2)外貌描写。朴素善良、平易近人、慷慨大方。
(3)略
(
4)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歌颂了普通人、平凡人之间的互相关
心、互相帮助的
可贵精神。
(5)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暴雪肆虐给小餐馆带来的影响,为下文工人们
亲自动手
修伞做了很好的铺垫。
【解析】【分析】(1)本文标题是“一把伞
的温暖”,根据第⑦段的“暴雪当天,女人扛来
了一把大红伞”“工人们笑了,坐在红色的大伞下,喝酒
聊天”,可知“一把伞的温暖”字面的
意思是指一把红伞挡住风雪为顾客带来温暖。根据文章中的“不到
片刻,女人的额头上渗出
了细密的汗珠,在狂风中举伞可比打菜累多了”“旁边两个吃晚饭的工人说,大
姐,我来
吧,你进去打菜”,文章尾段的“这把脆弱的大伞,为忙碌在天寒地冻里的人们撑起了一片短暂的温暖”,可知“一把伞的温暖”深层含意指女老板和建筑工人之间互相关心、彼此温
暖。
(2)“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女人,圆脸大眼,看起来平易近人。她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工人的饭量而黑脸皱眉”,该句“微胖的中年女人”“圆脸大眼”运用了外貌描写。女老板的外貌以
及“
看起来平易近人”“不会因为这些工人的饭量而黑脸皱眉”表现了她朴素善良、平易近
人、慷慨大方等精
神品质。(3)根据划线句子中的“他们对工人的举动很是不解”,描写心
理活动时主要围绕“不解”,
即他们不明白两个工人为什么会替女老板举伞。
(4)本文最后一段是“轰隆隆的机鸣声震
动了寂寥的冬天。我坐在窗内,目不转睛地盯着
那把被放倒的红伞。这把脆弱的大伞,为忙碌在天寒地冻
里的人们撑起了一片短暂的温
暖”,其中“这把脆弱的大伞,为忙碌在天寒地冻里的人们撑起了一片短暂
的温暖”在结构上
照应了标题“一把伞的温暖”。在内容上,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歌颂了普通人之间的
互相
关心、互相帮助的可贵精神。
(5)“狂风吹断了伞骨,飞扬的白雪迅速激怒
了新来的客人”,该句子说白雪激怒了客
人,将白雪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雪肆虐给小餐馆带来的
影响。在结构方面,也为
下文工人们亲自动手修伞做了很好的铺垫。
故答案为:⑴
指一把红伞挡住风雪为顾客带来温暖,又指女老板和建筑工人之间互相关
心、彼此温暖。
⑵ 外貌描写。朴素善良、平易近人、慷慨大方。
⑶ 略
⑷ 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歌颂了普通人、平凡人之间的互相关
心、互相帮助的
可贵精神。
⑸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暴雪肆虐给小餐馆带来的影响,为下文工人们
亲自动手修
伞做了很好的铺垫。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
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
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及各种描写方法的特征,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答
题时
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⑶本题考查揣摩并描写人物心理的能力。解
答此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的思想
感情,然后再展开合理的想象并用恰当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心
理,注意描写人物心理时一定
要符合人物的形象及文章的主旨。
⑷本题考查理解结
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
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
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
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
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
两方面分析。
⑸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
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
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的实验
①一个大学生乘车来到一个小城市,在一家旅馆投宿,店主像通
常所做的那样,问他们
姓名、职业、要在此住多久。这两个外地人说:“我们是格芬克城的著名医生。大
约要在这
儿住四个星期。但您不要将这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实验,我们需要安
静。”
②好奇的店主问:“究竟做什么实验?”
③“在
格芬克城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死人重新活起来。这种实验,我们在那里用了
三个星期的时间。现在我
们要在这里,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做。”
④显然,店主立即将这奇怪的故事传开了。开
始人们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但这两个外地
人的行动却渐渐地引人注意了。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__
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
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他们同人们________,___
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
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⑤整个小城
渐渐地处于一种奇异的不安之中。首先是那商人,他真的相信这种神奇的实
验会成功,他同城里的医生交
谈,现在连医生的脸也严肃起来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快要过
去了,肯定要发生什么事了。
⑥第三个星期的周末,这两个外地人收到了商人的一封信。“我曾有过一个像天使一般
的妻子,”他写道,“但她重病缠身。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你
们别扰乱她的
安宁吧!”信封里放了一大笔标明是作为谢礼的钱。
⑦在第一封信之后,其他的信接踵而来。
⑧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很为他死
去的叔叔再复活而担忧;一个在其丈夫死后
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写道:“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
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宁。”这些
信的信封里也都放着一笔款。
⑨两个外地人对
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这时,小城的市长进行干预
了。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
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他向这两个
大学生提供了一大笔款。“我们的条件是,”他写
道,“你们不要再继续试验下去了。我们相
信你们能让死人重新活起来,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我们这
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
开这个城市吧!”
⑩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城市。“实验”成功了。
(1)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
地__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
他们同人们________,
___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2)商人、侄子、女人、市长给两个大学生写信、寄钱,让他们停止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
么?
①商人的目的:________。
②侄子的目的:________。
③女人的目的:________。
④市长的目的:________。
(3)文章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题目“成功的实验”有何深刻含义?
(5)本文和课文《皇帝的新装》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1)停留;交谈;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不希望叔叔复
活拿回他的财产;不想
和她的前夫生活;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
无实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市
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词语。注意,这三个词语都是动词。根据
“久久地”可知第
一空应填“停留”,根据“同人们”和“情况”可知第二空和第三空分别应为交谈
和询问。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可知商
人
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的病死的妻子活过来遭受病痛的折磨。根据“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
的遗产”可知侄
子不希望自己的叔叔活过来拿回自己的财产。根据“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
新改嫁的女人”可知这个女人
不想再和她的前夫生活在一起。根据“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
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
会面”可知市长的目的是不想和前任市长见面。
(3)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细读划线句
可知,这句话是对这个城市的环境描写,起到
了渲染神秘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两个骗子收到四封信做了
铺垫。
(4)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题目的本义,然后结合文本内
容和
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实验并没有成功,并没有复活任何一
个
人,但题目却把这次实验说成是“成功”的。这是反语的修辞手法,联系文章主旨可知,
这个词语颇具讽
刺意味,揭露了当时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5)这两文都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都与一个骗
局有关,这两个骗局中各色人等纷纷登
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说了假话,让一个看起来非常荒诞的骗局,
居然获得了成功,从而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故答案为:(1)停留 交谈 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 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
不想和她的前夫生活。 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实验
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
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点评】⑴此题
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
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
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
变化,辨析作答;
⑵本题
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
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
章的中心句;
⑶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
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
这句话写
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
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
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
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
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交代文章的线索;
⑸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联系两篇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作答。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
成了摄影发烧友们
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
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
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
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
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
活。”我越发感
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
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
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
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
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
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
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
。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
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
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
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
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
照。
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
家,我那老婆子
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
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
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
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
气,老杨决定与
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
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
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
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
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
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
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
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
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
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
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
br>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我
”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
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2)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答案】
(1)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2)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
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
节的发展做铺垫
(3)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老杨是一个热
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
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
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5)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
也刻画出老
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解析】【分析】(1)结合文中
老杨的语言、行为等分析“我”的情感变化,当“我”看到老
杨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
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对此非
常纳闷好奇;当我听到老杨说的“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
”话,时我对此越发纳闷;当我
在老杨家吃饭,听到老杨的儿子说出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时,我深受感动
。
⑵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顺序分析,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我和老杨有陌生到熟悉甚
至到他家吃饭的事,第四段和第五段插入了老杨因只用一只手工作而被辞退的事以及他开
杂货店的事,这些事件让读者对老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突出了老杨的精神
品质,
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杨本老两只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
一只手做事,用一只手摄影,
用一只手工作,用一只手盘货等都是悬念,都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
动情节发展的
作用。从中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即可,如: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
活,你为何只用左手?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 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老杨这个人物形象。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
工
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
看,他是一个言传
身教、爱子深切的人。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⑸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这篇文章前面
用了不少篇幅设置悬:老杨为什么两只手
好好的,而要用一只手?这样不是故意给自己制造不方便吗?文
章最后解开了这个悬念,
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由此我们体会到了老杨对儿子真
挚的爱,
体会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越发纳闷 深受感动
⑵插叙
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
的发展做铺垫
⑶ 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 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
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
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
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⑸
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
刻画出老杨对儿子
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
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结合人物的动作、行为等理解
并概括“我”的情感变
化。
⑵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①对
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
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
更加完整;⑤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
题,首先
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揣摩文章创作技巧的能力。悬念的作用有: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
生动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等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
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
表特
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
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
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
,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点。
⑸此题
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
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马
①
雄风
周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
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
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
,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
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
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
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
吓着,被刺进大地
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
的
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
的集
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
一队尖兵,要去踏住
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
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
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
拾的潮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
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
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
,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
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
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
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狮、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
世间罕见的奇景,这
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
卷!
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
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
也并不过分。屠
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
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
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
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
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
后,我不这么看了。
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为骐骥、称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
日出
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
样
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
已经消失,六根棍
马车中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新意儿取
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
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
为一种艺术品的
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
太宗的六骏,从马踏
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
坐
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
士与
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
少
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
人的身上发现马的
神韵和遗风。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
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
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
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
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有删改)
【注】①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1)第③段“将使我终生受用不尽”的是什么?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3)理解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4)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
(1)①雄浑的气势;②奔腾的力量;③进取的精神;④崇高的感情;⑤力与
美的巧妙结合。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马驹跟着母马奔跑时的情状。
(3
)天马日常状态是“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看似散漫、原始、不假雕饰和我行我
素;但它们始终知
道自己是英雄的后裔,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
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
命气息。
(4)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做铺垫。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并概括第①②④段的内容,第①②段写夏日一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马群奔跑的场面,那种雄浑的气势使我终生受用不
尽,第④段用
抒情的笔调写概括马具有奔腾的力量、进取的精神、崇高的感情,还是力与
美的巧妙结合。据此答题即可
。
(2)结合语境分析,“认真”“紧张”“老练”这些词语把小马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短暂暴雨的吆打下小马驹跟着母马奔跑时的情状。
(
3)结合上文内容分析,作者在亲眼目睹了奔跑的场面后感受到天马奔腾的力量、进取
的精、崇高的感情
以及体现出的力与美的巧妙结合,这和平时状态下见到的天马的状态截
然不同,天马日常状态是“日出而
撒欢,日入而哀鸣”,看似散漫、原始、不假雕饰和我行
我素;但一旦到关键时刻,它们就会在奔腾中展
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命气
息。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⑷结合上下
文内容分析,上文写天马以及天马奔跑时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气势,下文写马与
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
写龙马精神。据此可知这句话的作用是:
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
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做铺垫。
故答案为:⑴
①雄浑的气势;②奔腾的力量;③进取的精神;④崇高的感情;⑤力与
美的巧妙结合。
⑵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马驹跟着母马奔跑时的情状。
⑶
天马日常状态是“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看似散漫、原始、不假雕饰和我行我素;
但它们始终知道
自己是英雄的后裔,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示雄
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命
气息。
⑷ 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做铺垫。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
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
句,也可提取合
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
贯的语言。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
标志,做题时注
意仔细区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
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
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从构思角度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上下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构
思角
度分析其作用。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茶树。商朝以
前,茶因珍贵而被当做祭
品。商朝以后,茶发展成为贡品。春秋时期人们用茶树鲜叶做菜。西汉时期茶已
经成为当
时的一种重要商品。进入唐代以后,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因为茶有着
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
茶很早就在世
界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朝鲜、蒙古、伊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茶”的读音
均来自中国,这就是很好的
证明。
中国茶向世界传播依托了多种方式:唐朝时,日本派出大批人员渡海前来学习
中国文
化,茶树的种子和饮茶的方法也由此传到日本。公元1618年,明万历皇帝派出公使将茶作为贵重的外交礼品,馈赠给俄国沙皇。茶还作为重要的商品被输送到多个国家。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的
茶马古道就是一条与马帮运输茶、盐等物资的国际商贸通道,这条商路一直延
伸到西非红海海岸。17世
纪初,航海业发达的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大量的从中国贩运茶叶
至欧洲各国。
中国茶传播示意图
朝鲜 日本 欧洲各国
美洲和大洋洲
海路传播 公元四世纪末 公元九世纪 公元十七世纪
公元十八世纪
遍布全世界
公元七世纪 公元十八世纪初
陆路传播 中亚、西亚 俄国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具有高雅的艺术性,推动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引进饮茶风俗,引入茶
文化。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盛赞饮茶能体现文人的高雅,并经常在家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英
国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认为饮茶比饮酒更加文明,在她饮茶嗜好的影响下,王室贵族也
渐渐形成饮茶风
尚。
中国的茶道艺术还蕴藏着中华传统礼仪。唐代陆羽在他撰写的《茶经》中创造了
茶道二
十四器,标志着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现代中国的茶道艺术更为典雅精致,包括
赏茶、赏具、冲泡、奉茶、闻香、品茗等一整套程序。其中奉茶环节,首敬在座长者,充
分体现了中国“
尊老敬上”的传统。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
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而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沿线
各国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化解隔阂,进
行贸易交流,实现共同发展。2015年,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茶叶8.2万吨,同比增长
15.2%。随着“一带一路”构想
的推进,中国茶文化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饮茶渐成风气,形成了茶文化。
B.
中国茶是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中亚、西亚等国家的。
C.
在王后凯瑟琳的推动影响下,英国王室形成了饮茶风尚。
D.
首敬长者的“奉茶”环节,体现中国“尊老敬上”的传统。
(2)阅读材料一,请简要概括中国茶是怎样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简要概括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价值。
【答案】
(1)A
(2)①到我国求学的人将茶叶等物品带回自己国家。②作为重要的外交礼品馈赠他
国。
③作为重要的商品输送、贩运到各国。
(3)①养生及药用价值;②高雅的艺术
价值;③蕴含的中华传统礼仪价值;④促进“一
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价值。
【解析】【分析】(1)A项,错误,与原文“进入唐代以后,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
国的
茶文化。”不符。故选A。
(2)仔细阅读材料一的内容,根据材料一内容,很容易找到答
题区域在第二段,根据“唐
朝时,日本派出大批人员渡海前来学习中国文化,茶树的种子和饮茶的方法也
由此传到日
本。明万历皇帝派出公使将茶作为贵重的外交礼品,馈赠给俄国沙皇。茶还作为重要的商品被输送到多个国家。”作答即可。
(3)仔细阅读三则材料的内容,仔细筛选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信息。根据材料一中“茶有着
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材料二中
“中国茶文化具有高雅的艺
术性。”“中国的茶道艺术还蕴藏着中华传统礼仪。”材料三中“‘一带一路
’是新时期我国政府
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而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到我国求学的人将茶叶等物品带回自己国家。②作为重
要的外交礼品馈赠他国。③
作为重要的商品输送、贩运到各国。
⑶ ①养生及药用
价值;②高雅的艺术价值;③蕴含的中华传统礼仪价值;④促进“一带
一路”沿线各国共
同发展的时代价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材料,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
查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并对每则材料进行提
炼总结。
⑶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注意从药用价值、艺术价值、 礼仪价值及时代价值作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