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上海东华大学-开国十大将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
)这一小节写了________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________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________的人。
(2)两个“活着”的含义是( )
A. 两个都指肉体的生存。
B.
前一个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指精神的永存。
C.
前一个指精神的永存,后一个指肉体的生存。
【答案】
(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
(2)B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小节写了两种人,前一个“有<
br>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
愿作
牛马的人。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
马。
(2)B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
边思
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阅读理解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
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
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
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
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br>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
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
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
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
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
睁下了眼,右手指
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
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
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
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
,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
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
焰在
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
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
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
“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
!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
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
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
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
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
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
的脸。
“记住,这,这是
,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
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
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
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
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
草地一样,雾蒙蒙的;
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
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
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
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
br>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
着:“一,
二,三,四……”
(1)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2)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②“是“那同志合拢了
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
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
、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
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
清晰”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案】 (1)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
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
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
最重要的一件事。
(2)①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
根不少地把火柴
交给党。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②比
喻。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不矛盾。“模糊
”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
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
是十分清晰的。
【解析】【分析】(1)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
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
入理
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2)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
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3)此类型的题
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
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
面也
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①无名
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
交给党。卢进勇的“明白”
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②比
喻。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
(3)不矛盾。“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
无名战
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点评】(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词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
摩。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
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
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
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
尉)蓝的天空中
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
副)
庄严绚丽的画图。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钮 纽)部分—
—中央大厅
。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
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
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
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
大
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
(浊
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
屋顶是穹隆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
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
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
芒线和40瓣镏(liú)金
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
围。在它的外
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
成“水天一色”
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
落有(至 致)
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
小会场,能容纳300多
人。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3)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4)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5)文章介绍万人大礼堂采用了(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答案】 (1)耸;蔚;幅;纽;浑;致
(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
(3)C
(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
(5)B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同音字音同,形、意不
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
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
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
别;③
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
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
法。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
能
找到答案。
(5)考查对写作顺序。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
到关键词语在结合选
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耸;蔚;幅;纽;浑;致
(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
(3)C
(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
(5)B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
后再选
词填空。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
,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
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
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
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
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
分辨出,这是丁
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
看见檐
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
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
窗。我经历过的春
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
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
梦想。
(1)这段话描写了丁香花的形状________;颜色________;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3)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参差
单薄
(4)“檐前积雪”指的是( )
A.
屋檐前边的积雪 B. 春天未融化的积雪
C. 白色的丁香花
【答案】
(1)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紫色、白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拟人句:有
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
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好处: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3)cēn
cī;bò
(4)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
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
可。
(2)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
写
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
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
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
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确定正确
的音节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
合选项确定答案。
故答案为:(1)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紫色、白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
)拟人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
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
望。好处: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3)cēn
cī、bò
(4)C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
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
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对于多音字,我
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
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
典弄明白。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②我在原野上
摇曳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使清风芬芳馥
郁。我微睡时_
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我醒来时_____白昼的那
只硕大无朋的
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歌唱____
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
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而这些哲理,
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在文中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
_______使清风
芬芳馥郁。我微睡时___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
_______我醒来时
___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___歌唱___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
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
哲理,
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柔美——________ 浓郁——________
②找反义词:俯视——________ 妄自尊大——________
(3)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_。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________,“硕大无朋的独眼”指________。
(5)片段最后一句“哲理”指“________。”
(6)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从“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B. ③揭示出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C. “我在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这既是对
花儿的写照,也是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D. 以上都正确。
(7)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花自喻,想象奇特。
B.
描写客观真实,准确地说明了花的相关科学知识。
C.
描画了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D.
在对花的诗意的描写中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答案】 (1),
;;
;,
;,
;;
;,
;,
;;
;;
(2)旖旎;馥郁;仰望;顾影自怜
(3)拟人;写了花充实快乐的一天生活
(4)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夜空中的星星;太阳
(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6)D
(7)B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
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2)本题主要
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
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
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
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3)①把“晨风、群鸟”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
描写物。作用
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
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
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
出判断。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就能
找到答案。
(6)、(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
误。
故答案为:(1)②,;,,;,③,;;
(2)旖旎、馥郁、仰望、顾影自怜
(3)拟人;写了花充实快乐的一天生活。
(4)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夜空中的星星;太阳
(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6)D;(7)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
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课内阅读。
我正要níng shì 他们时,zhòu rán
一惊,睁开眼,云jǐn 也已皱蹙_______(zú
cù),凌乱,仿佛有谁zhì
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dǒu rán 起立,将整篇的影
_______(yǐng
yěng)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_______(jī
jǐ)乎坠地的《初
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_______(mí ní)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_______
(pāo
pōu)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_______(尝
常)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
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根据拼音把词语写在横线上。
(2)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3)“昏沉的夜”指的是什么?
(4)写写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凝视;骤然;锦;掷;陡然
(2)cù;yǐng;jī;ní;pāo;尝
(3)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在当前一片黑暗社会的描述。
(4)理解:作者珍爱自己的人生,努力地在一片黑暗社会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
拼音,知道
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
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br>
(2)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
考。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
原本
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义。
故答案为:(1)凝视;骤然;锦;掷;陡然
(2)cù;yǐng;jī;ní;pāo;尝
(3)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在当前一片黑暗社会的描述。
(4)理解:作者珍爱自己的人生,努力地在一片黑暗社会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
别同音字、形近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识记能力。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
字、形
近字。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
题必
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阅读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 _______(dé
děi)严肃,忧虑。“嗯①,是个问题!”他搔搔后
脑勺 _______(shuó
sháo)说,“嗯②,你看怎么办?得 _______(dé děi)把他们抱来,
同死人待
_______(dāi
dǎi)在一起怎么行!哦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
等他们醒来。”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对渔夫________的描写。由此我们想象
到
当时渔夫的内心世界:________。
(2)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嗯①:________
嗯②:________
哦③:________
(3)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________
【答案】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
了解故事情
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2)语气是表示说话
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
句的声音形式。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br>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
的音节即可
。
(4)此题考查学生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改感叹
词,把感叹词(真、啊、多么之类的)去掉或改成另一种形式。②改标点,吧感叹号改为
句号。
故答案为:(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 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点评】(1)掌握常用的描
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主要考查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词的理解能力。
(3)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
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
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
(4)掌握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8.课内阅读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
,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
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
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
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 )自制的烟卷,( )
火柴盒,一手轻轻地
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
插
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
地深
思着。
(1)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划着________ 双膝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3)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在文中找出表示郝副营长动作、表情的词语。
【答案】(1)zháo;xī
(2)夹着;拿着
(3)战斗英雄、为了美好的明天甘愿牺牲自己。
(4)坐着、夹着、拿着、划着、注视、默默地。
【解析】【分析】(1)考察易错字的读音。“着”是多音字,划着 zháo ;双膝xī,不要读<
br>成qi。(2)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3)结合原文理
解人
物品质。郝副营长是一个战斗英雄、为了美好的明天甘愿牺牲自己。(4)表示郝副营
长动作、表情的词
语:坐着、夹着、拿着、划着、注视、默默地。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
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
9.阅读《草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一共________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景。
a.__
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
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b.________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c.________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d.________那里的
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
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
愉快。
e.________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
草原的无限乐
趣。
f.________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
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
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
欢迎远客。
【答案】(1)5;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美丽;碧绿;广阔;令人欣慰、激动;令人惊叹;好客
【解析】分析:本
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
奇丽风光。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
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
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
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
后局部。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
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
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第2自然段写的是“我们”到达陈
巴尔虎旗时,
受到了蒙族兄弟姐妹的热烈欢迎。这一段主要描述了蒙古族主人迎接我们的热烈场面。作<
br>者一路记下了到目的地的所见所闻,线索非常清晰。同时,作者的心情也一路变化,表达
了渴盼见
到主人的急切心情。第3自然段写的是大家在蒙古包外热情地握手,问候,见面
的热烈气氛。如果说第二
段里主人的远迎是铺垫,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突出表
现了宾主见面的热烈氛围:许多匹马、许
多辆车、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第4自然段写
的是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用奶酒、羊肉,姑娘们用
美妙的歌声热情地款待我们。这一
段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蒙古包、奶茶、奶豆腐,举杯敬酒、民
族歌舞,描写了主
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第5自然段写的是蒙汉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蒙汉情深何忍
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文章的结句,也是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总结句,理清脉络,感知中心;进而围绕总结句,理解中心;最后
回归总结句,深
化中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体会通过具体词语来描绘
与表达复杂感情的技巧。
点评:本题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内蒙古草原如诗如画的景色,体会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
亲
如一家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0.阅读理解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长的山脉之一,长约1700公里,最高海拔约2000米。林区
面积达
22万平方公里,年产木材300多万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木材生产基地之首。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许多树木不宜在这里生存,所以树种比
较单纯。但这里夏季多雨,日照时间长。在大兴安岭的峰(蛮 峦)沟壑(hè)中,到处是由高大的落叶松构成的林海。在茫茫林海中还生长着针叶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杨、水曲
柳、红柳等
树木。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它的木质坚硬,耐腐,可以用于建筑、桥
(梁
粱)、矿山、铁路等建设上。它的树皮还可以提取烤胶。
在林区众多的植
物中,杜香、蔷薇、榛子、山丁都是人造板的好原料。黄芪、柴胡、
沙参都是极好的药(才
材)。各种野花遍布山岭。
大兴安岭的动物种类也是繁多的
大型的珍贵动物有黑熊 棕熊 驼鹿 梅花鹿 珍贵的毛皮
动物有 水獭(tǎ) 紫貂 雪兔
鸟类有一百多种 其中飞龙是珍禽中的佼佼者。
大兴安岭地下的矿藏也相当丰富。已探明的有:黄金、铅、锌、铍等。
茫茫大兴安岭,满山遍野都是宝。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多么令人向往和自(豪 毫)啊!
(1)选择正确的字填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峰(蛮 峦) ________桥(梁
粱)________
药(才 材) ________自(豪 毫)________
(2)遍布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树种是?
(3)短文具体写了大兴安岭的那几类动物,分别是什么?
(4)通过阅读此小短文,你作何感想,写出来好吗?
【答案】(1)峦;梁;材;豪
(2)落叶松
(3)大型的珍贵动物、珍贵的毛皮动物、鸟类。
(4)①大兴安岭美丽富饶,我真想去大兴安岭看一看。
②大兴安岭是我国的山脉,我为祖国有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感到骄傲。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
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
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
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
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1.课文在线。(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
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
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
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
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
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
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儿。”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这段加个小标题:________
(3)通过这段话,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měng;蒙古;mēng;蒙人 ;mú;模样;mó;模糊
(2)关心女佣
(3)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
辨析。
蒙:měng蒙古、mēng蒙人 ;模:mú模样、mó模糊。
(2)考查拟定标题。阅读
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
标题。
(3)评价人
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
蕴涵的精神或品质。通过这
段话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
人。
【点
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
真、细致,如果对某
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12.阅读小短文,完成练习
那盆仙人球在肉质很厚的三角形茎柱上,顶着
一个黄色的圆球。布满刺芒的圆球旁,绽
放出一朵橘红色的小花,美丽极了,长长的花蕊上还有点点花粉
呢!我看它就像一位快乐
的小天使,举起一束火炬。仙人球只要一撮泥土,没有任何苛求,四季长青,给
人以美的
享受。它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里,高温锻炼了它的体魄,风沙培养了它的坚韧,它是大自
然抗御逆境的骄子。
(1)用“||”给这段话分层。
(2)这段话先写了仙人球的________,接着写了仙人球的________。
(3)抄下写仙人球样子的句子。
(4)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5)这段话赞美了仙人球________
【答案】
(1)第一层第1——3句。第二层第4——5句。
(2)外形美丽
;生命顽强
(3)那盆仙人球在肉质很厚的三角形茎柱上,顶着一个黄色的圆球。布
满刺芒的圆球旁,
绽放出一朵橘红色的小花,美丽极了,长长的花蕊上还有点点花粉呢!
(4)比喻句第3句,拟人句第5句。
(5)没有任何苛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抗御逆境的坚韧性格
【解析】【分析】(
1)给段落划分层次,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第一
层第1——3句(外形美丽)。第
二层第4——5句(生命顽强)。(2)考查概括层意,这
段话先写了仙人球的(外形美丽),接着写了
仙人球的(生命顽强)(3)考查搜索信息,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4)考查比喻句
、拟人句。比喻句:就是打比
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
结构分为三部
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
但不
是同一类事物。如:第3句。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
情,
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第5句。
(5)考查对短文中心
的把握。这段话赞美了仙人球没有任何苛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抗
御逆境的坚韧性格、
【点评】(1)此题考查给段落划分层次。(2)此题考查概括层意的能力。(3)此题考查
搜索信
息能力。(4)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对短
文中心的把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