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萌到你眼炸
952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7: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证券公司招聘-蚯蚓的资料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审 丑

严歌苓

拾 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 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
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 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 ,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
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 是靠那份差事挣来
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 ,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
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 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 起来:
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
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 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
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 谈时,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
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_

又 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
认识我啦?”男主 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
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 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
饭,不然他下回专赶 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
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 心思,②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


间太长了,全煮烂了 ,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 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
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 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
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 。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一
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
样的小 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
寓,要天天 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
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 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4分)



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4.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 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
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 ;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
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 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
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 起,汪先生的诞
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 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
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 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
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 作品,均非其专
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
婉辞“ 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
道主送了我好些鱼 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
“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 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
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 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
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 ”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
“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 到好处才行,否则,
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 不时
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
笔, 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
配、下厨,都不假手外 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
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 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
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 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
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 细愈好。加少糖,略
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 成寸
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
仍 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
之有声”四字真 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 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
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 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
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 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
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 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
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 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 做菜都
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
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
体味“生之 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
不出来的。
< br>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
用一句话 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


与世俗 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
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 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
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 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
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 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 》和《五味》所看到
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 中国文
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
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br>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
帧精致, 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 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
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 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
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 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 风格来
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
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 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
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

答: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
分)

答: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 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
“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 “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
“俗”“雅”的理解。(8分)

答:





高一现代文阅读主题复习解析及答案

(一)



1.【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小说形象的理解概括 能力,一般答题思路是:形象特点、生活遭
遇、精神特色。如果是要分析形象特点,还要找到证据来验证 。曾大爷的形象特点一开始
就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两点,在最后的故事中又表现了其他两点, 概括时注意
把握细节描写。

【答案】 ①外貌丑陋;②吃苦耐劳;③深爱自己的孙子 并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小臭儿的
不孝”);④晚景凄凉。

2.【解析】 这道题 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这两处都是小说最基
本的描写手法,一个侧面描写,一 个心理描写。回答要点包括:手法、表达效果等。

【答案】 ①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 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
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②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
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3.【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能力。考 生一般都能分析出无定的复杂矛盾心
理,因为无定最了解真相。回答时还要写出无定听到这句话的心理反 应过程及原因,这样
答案才算完整。

【答案】 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 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
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 ”),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
人隐瞒真相。

4.【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小说艺术 魅力的领悟能力,也考查探究能力。标题显然是双关
语,否则很难意蕴丰富。要回答出“审丑”在本文中 的基本义、深层含义以及深层意蕴,也
就是要挖掘出题目背后的多重含义及作用。

【答案】 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
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
“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
真正的 “丑”。


(二)


1.【解析】 A项正确,但过于 直白浅显;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
错,不包括“鱼翅类”;D项“他的画是雅致 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解析】 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本 身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既要有“士大
夫的趣味”又要有“平民的情怀”,体现在为文上 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也不以污
秽的东西入文。

【答案】 ①“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②既
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③ 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
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每答对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3.【解析】 前者相比,主要突出汪曾祺是真的喜欢家常小菜,而袁枚 则不是;后者相


比,意在说陶渊明、苏轼还有汪曾祺有一个共同点“士大夫的趣味,平民 的情怀”,汪曾
祺继承了他们的余韵。

【答案】 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 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
“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 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
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②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 之同:他们身
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 br>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6分,每答出一点给
3分, 意思对即可)

4.【解析】 把握作者对汪曾祺“雅”与“俗”的分析与评价。

【答案】 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
习”;作 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
什,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 生活化平民化。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
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 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
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br>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 毛之地。幸好有一
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
服 ,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
忙,前边的不让。前 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
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 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
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 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
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
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
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 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
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
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 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
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 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
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 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
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 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
谁还成天地玩呢。城 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
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 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
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 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
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 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
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
那顶哪一级干部 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 水也碧
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
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 暗示
着农村的新气象。

B. 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 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
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 表姐两次 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
有了更多体会。

D. 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
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1)D

(2)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 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
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br>
(3)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解析】【分析】⑴D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 些许不满”曲解文意,结合原文
分析,可见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 了表妹的勤劳。
故选D。

⑵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小说中表姐是陪 衬主人公的次要人物,但是人物
形象非常鲜明。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 从人物言行上
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 br>上,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
又焦急不 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⑶本题说小说刻 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小说中,
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 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
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
定;小说写于1984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 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
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故答案为:⑴D;

⑵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 、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
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⑶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
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 要对文章进行整


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 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
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⑶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此类 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
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 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
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 形象的主要手
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
形象。

3.(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 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
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 竟越过了高墙爬到
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 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
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 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
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 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
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 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
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 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
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 根下的黄瓜秧,一天
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
透。从此那磨房里 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
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 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
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 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 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
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 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 有?他与这后


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 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
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 。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
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
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 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
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 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
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 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
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 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 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
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 br>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
驴就用三 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 ,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
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 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 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
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 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
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
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
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
要买。其实我真 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
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 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 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
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 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
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
歪嘴子推着粘糕的 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答案】 (1)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
使语 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
者的喜悦之情。< br>
(2)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 br>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
不说话 ,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3)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 现天真有趣、温暖
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
绘,细腻、生动、传神。

(4)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 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
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 艰难的现实世界,
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 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
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 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
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 解析】【分析】⑴句子“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
黄瓜蔓蓬勃的生 命活力。句子“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
顶去了。”句式上长短交错, 使语言生动活泼。句子中有“快了”、“长了”“跑去了”、“开花
了”等,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 调黄瓜生长迅速。句子“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
着似得,成群结队地就都一起把那磨房的窗给蒙 住了。”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
情。

⑵由原文“我就摘了黄瓜,从窗 子递进去。”可知,“我”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
友善。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 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可知,
“我”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面 。由原文“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
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 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
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可知,“我”想吃粘糕,可又听别人说的话 ,由此可见
“我”的乖巧。由原文“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
地呆在那里。”可知,“我”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⑶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可知,文章运用第
一人称,显得 真实、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
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 ,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
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 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


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文章从“夏天” 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
奏舒缓。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倌就见不着天 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
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 个世界了。”可知,文章
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⑷ 本题不 管是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磨房里
外”为标题,理由可 以从交代文章发生的背景、构建故事情节和“里外”的深层含义来考虑。
如果选“冯歪嘴子”为标题,可 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方面考虑。

故答案为:⑴①使用拟人修辞手 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
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 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
者的喜悦之情。

⑵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 ,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
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 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
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⑶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
好的一面。③按照时 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
绘,细腻、生动、传神。

⑷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
节 。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
“我”与冯歪嘴子 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②本文通过
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 br>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 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
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 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

⑵ 本题考查赏析作 品人物形象的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
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 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
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⑶ 本题考查了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三抓一想”,一抓作者的写作视角,首先确定作者是运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然后要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其作 用。二抓小说的叙述方式,阅读作品,了解其叙述方式,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
效果。三抓小说的叙事线索 ,首先确定叙述线索,是单线还是双线,然后根据具体线索分
析其作用。一“想”作品的叙述背景,叙述 背景主要起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背
景还富有象征意义,在分析时考虑这方面的作用。

⑷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 br>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
感情和 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谣谚语,是人 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
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 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 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
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 矣。”至于名相范
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 营私
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 ,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
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 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
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 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
侈、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 ,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
有千钟粟。安房不用 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
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 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
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 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
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 唱道:谁不爱,黄金
屋;谁不羡,千钟粟。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 、蔡
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
就 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
些以贪污勒索的钱 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
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 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
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 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大将张俊所领士兵
因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 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
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 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
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
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
判。以致大官 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
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
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唯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
用借债;官爵 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再如:
“世上正事三件:“畜牧 、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这其中,既有
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等。

(选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


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 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 仲淹的至理名言,也有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这些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C. 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 至
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D.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 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
严厉谴责与愤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
书 、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 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 ,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
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人
人为官莫敛财”等。

D. 民谚“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 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
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
耻 ,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 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
功利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C. 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
诉 、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西夏反贪文化中的民谣谚语也包含许多哲理性 、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内容,其中
有控诉,有讽刺,也有劝善戒恶,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br>
【答案】 (1)D

(2)C

(3)A

【解析】【分析】(1)D项原文“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的内 容。”而不是“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故选D。

(2)“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 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
财;……”可知C项“人人为官莫敛财”是论证劝 廉、守廉的而不是“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
愤恨”。故选C。

(3)A项“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说法于文无据。故选A。

故答案为:⑴D;⑵C;⑶A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 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
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 步,在文中找到题干
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


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
末节的毛病,例 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
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
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
表述同 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钢的琴

申平

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 ,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
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被列为 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 现他不像其他
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有老母,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
里却从来没 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 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在组织学习了上级有关扶贫工
作的文件后,我话锋一转,把吴 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
肯定会被炸晕的。但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 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
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 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
请问老问题是怎么 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 个意思。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
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 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
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 ,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 次到吴更里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
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 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只是冲我们笑一笑。

我就问他:“吴更里,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

吴更里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

当吴更里带我们来 到一间平日里一直上着锁的房间时,尽管我们有精神准备,还是被屋
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这间房里 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
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熠熠 生辉。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去,轻轻抚
摸,通过视觉和触觉进一步感受它的高贵。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手 机迅速上网查了一


下,立刻明白这是一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真的 有几十万。

我们都把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里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吴更里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话语也同样轻轻地说:“这
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钱,就去买了一台
最贵的钢琴运 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住不说了,似
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一个钢琴老师,先到 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城
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拿不到钱 ,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
欠了一屁股的债,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8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那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父亲,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
后结果。

谁知吴更里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偏< br>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
里就出不 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里语气坚定,目光灼灼。

“出钢 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会
改变……”

“不,我不想那样过日子。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

吴更里口气坚决,咬钢嚼铁。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农民,感觉他的质地真的比钢
铁还硬。

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在金碧辉
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架巨大的钢琴前,身体摇摆,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
恣意,跳跃流淌 ……大厅里掌声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里!吴更
里……

(选自2018年4月《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钢的琴”为题,凸显主题。“钢的琴”不仅是指“钢琴”,更象征了吴更里一 家坚强
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

B.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吴更里与其他 贫困户,灰头土脸的吴家人与一尘不染的
钢琴,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 “上了锁的房间”“什么杂物都没放”“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等描写,不但表明吴更
里对钢琴 的爱护,还体现出他对梦想的坚持。

D. 吴更里一家之所以如此坚定地要培养一个钢琴家, 是因为他们深切地明白,只有家中有
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才能摆脱贫困生活。

(2)小说中“我”与钢琴本无瓜葛,却在情节发展中逐渐交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的梦境结束,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小说以“我”的视角、围绕着 钢琴展开情节:“我”发现纰漏,引出吴更里;“我”得知事
出有因,引出钢琴;“我”走访吴家,引出 钢琴由来;“我”劝其卖琴遭拒,凸显主题;“我”梦
到吴更里成为钢琴家,令人回味。
(3)①留下空白,引人思考。宁愿生活贫困也不放弃精神追求,值得人们思索。②由实
转虚,令人 回味。小说由吴更里的故事转入梦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③深化主题,给人
希望。梦中吴更里实现精神 目标,既表达了作者的希望,也深化了对人物的赞颂之情。

【解析】【分析】(1)D 项,赏析吴更里坚持培养一名钢琴家的情节,脱离文本,想当然
地拔高主旨。结合文本,这一情节表现的 是吴更里对父亲期望的纪念,对精神的追求,对
梦想的坚持。故选D。

(2)本篇小 小说是以“我”的视角、围绕着钢琴展开情节的。表起承转合的句子有:扶贫工
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 ,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第
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 组联席会议。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
调查。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 变得沉重起来。这天夜里,我竟
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这些语句都 能表现本小说的
文脉,据此划分层次,围绕“我”归纳出每层大意,便可梳理出答案。

(3)本小说结尾段落实则是一个故事情节——“我”梦见吴更里成为了钢琴家。因此这道题
是一道赏 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试题,这类试题通常采用“四指向一联系”模式思考答题。从情
节上看,小说以梦境结 束,是小说的结局,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从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态度上看,小说以“我”梦见了吴更里 成为了钢琴家,表达了“我”对吴更里的祝福,希望他
坚持的梦想成真,表达了作者对吴更里的赞颂之情 ,深化了主题。从表现手法上看,由实
转虚,小说由吴更里的故事转入梦境,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从读者 感受看,吴更里宁愿生
活贫困也不放弃精神追求,值得人们思索。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

故答案为:⑴D;

⑵小说以“我”的视角、围绕着钢琴展开情节:“我 ”发现纰漏,引出吴更里;“我”得知事出有
因,引出钢琴;“我”走访吴家,引出钢琴由来;“我”劝 其卖琴遭拒,凸显主题;“我”梦到吴
更里成为钢琴家,令人回味。

⑶①留下空白, 引人思考。宁愿生活贫困也不放弃精神追求,值得人们思索。②由实转
虚,令人回味。小说由吴更里的故 事转入梦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③深化主题,给人希
望。梦中吴更里实现精神目标,既表达了作者的希 望,也深化了对人物的赞颂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
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
分析。

(2)本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视角的能力。叙述视角也称 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
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 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 也
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 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
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 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
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来电与应答

(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我真心崇拜那些 打来电话时,并不立刻迫使你进入话题,而是先倾听并尝试体会你情绪
的贴心的电话推销员。这就是“耶 思”卫星电视公司的德芙拉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有心情跟她
交谈时,我首先对她的周到表达感谢的原因。随 后我礼貌地回答她,我没有这个心情。

“因为我刚刚不巧摔进一个洞里,碰伤前额和脚。所以时机实在是不合适。”我解释道。

“我理解,”德芙拉说,“那您觉得什么时候会比较合适呢?一小时以后?”

“我不 太确定,”我说,“我的脚踝一定断了。这洞很深,要是没人帮我,我自己可出不了
洞。所以我什么时候 能与人通电话,取决于救援队什么时候能到,以及医生是否要给我的
脚打石膏。”

“也就是说,我或许应该明天再打过来?”她提议道,语气平静极了。

“是呀,”我呻吟,“明天也许挺好。”

“洞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租车里,坐在我 身旁的妻子在听了我闪烁其词的回绝伎俩后责
备道。这是我们第一次把儿子列维留给我妈妈带,两个人外 出,所以她有点儿烦躁。“你干
嘛就不能直接说‘谢谢,不过我对你推销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买或租或借的 兴趣,所以请你这
辈子都别再打来了,如果可以,下辈子也别打来。’随后在简短的停顿后来一句‘祝你 一天愉
快’,然后挂断,其他人都是这样干的。”

我不觉得其他人对德芙拉 的态度像我妻子说的那样强硬恶劣,但我必须承认她说到了点
子上。中东人比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对必死 的命运体会更深,这导致大多数中东人对试图
浪费一点点他们待在地球上的时间的陌生人形成一种攻击性 倾向。我虽然也吝啬地保卫自
己的时间,但真的无法对电话中的陌生人说不。我可以毫无困难地摆脱上门 推销的小贩,
或在电话里向我推销的熟人。但是“电话推销”加“陌生人”这个诡异组合麻痹了我,在一 秒
之内,我就想象着电话那端的人由痛苦和屈辱生活导致的挫败的面庞。我给他设想了一个
站在 他四十二楼办公室窗边拿着无绳电话跟我平静交谈的画面,他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再
被该死地回绝一次 就跳下去!”在一个人的生命和被每个月仅仅九块九毛九谢克尔的“气球
雕塑:全家无限欢乐”电视频道 节目套牢之间,我选择生命,至少在妻子和经济顾问礼貌地
要求我停止这样做之前这样选。

从那时起,我发明出一套“外婆战术”——我召唤出一个女人,为她安排了好多虚构的葬
礼,用来摆脱这些琐碎无聊的来电。但我既然已经因为卫星电视公司的德芙拉的关心而给
自己挖了个坑 并摔了进去,在接到她的来电时只好让肖莎娜外婆安息了。

“早上好,凯雷特先生,”德芙拉第二天来电时说道,“我希望这次的谈话时间比昨天合
适。”

“我的脚现在出现了并发症,”我咕哝道,“不知怎么搞的,溃烂更厉害了。我正要去做截肢手术。”

“我只需要几分钟。”她不屈不挠地争取。

“我很抱歉,”我坚持道,“他们已经给我打了麻药,医生已经在示意我关手机。他说手机
没经过消毒。 ”


“那我明天再打给您,”德芙拉说,“祝您手术成功。”

大多数电话推销员打了一次电话就放弃了。做电话民意调查的人和上网流量包销售员也
许会再打一轮。但卫星电视公司的德芙拉是个异数。

“您好,凯雷特先生,”我接起 电话再次听到她的声音时,有点儿猝不及防,“您过得怎么
样?”我想出答案之前,她继续道,“鉴于您 目前的健康状况,您可能不得不待在家里,我
想我可以向您介绍我们的‘极限运动’节目包。四个频道, 涵盖世界上的各种极限运动,从爱
尔兰‘矮人曲棍球世界冠军赛’到澳大利亚吃玻璃比赛,什么都有。”

“你是想找埃特加?”我悄声问。

“是的。”德芙拉说。

“他死了,”我顿了顿,继续压低嗓门说道,“真是个悲剧啊 。一个实习医生在手术台上要
了他的命。我们正在考虑诉讼。”

“那请问您是哪位?”德芙拉问。

“米歇尔,他弟弟,”我临场发挥,“但我现在不方便讲话,我正在参加葬礼。”

“ 我对您失去亲人深表遗憾,”德芙拉用颤抖的声息说,“我跟他没能讲上几句话,但他听
上去是个很好的 人。”

“谢谢,”我继续低语,“我真得挂电话了,轮到我致祷文了。”

“那当然,”德芙拉说,“我之后会再打电话过来。我想给您推荐一个可以抚慰情绪的电视节目包,这个节目包非常适合您。”

(1)什么是“外婆战术”?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概括德芙拉的形象特点。

(3)文中插入妻子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4)请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

【答案】 (1)为应付电话推销,“我”不忍直接拒绝而以外婆去世作为借口挂断电话的策
略。

(2)推销执着,不依不饶;性情冷漠,缺少同情。

(3)表现妻子对电话推销的厌 烦,也表明大多数人对此的态度;以妻子的强硬恶劣与“我”
的闪烁其词形成对比,衬托我的善良与优柔 ;承接上文“我”的第一个托辞,引出下文“我”
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经过。

(4)对 德芙拉这一类推销员片面追求利益缺乏同情心的批判;对“我”多次设法委婉拒绝却
一步步被逼得走投无 路遭遇的自嘲;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经济至上的观念冲击道德伦理这
一普遍性问题的反思。

【解析】【分析】(1)本题可以迅速在文章中定位大体范围是第8,9两段,如“我虽然也
吝啬地保卫自己的时间,但真的无法对电话中的陌生人说不。我可以毫无困难地摆脱上门
推销的 小贩,或在电话里向我推销的熟人。但是‘电话推销’加‘陌生人’这个诡异组合麻痹了
我”“从那时起 ,我发明出一套‘外婆战术’——我召唤出一个女人,为她安排了好多虚构的葬
礼,用来摆脱这些琐碎无 聊的来电”,关键词为“保卫自己的时间”“用来摆脱琐碎无聊的来
电”,但是需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不可照抄。概括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有所涉
及,难度一般较低,仔细分析文本即可得出答案 。

(2)小说情节主要通过“德芙拉”的来电与“我”的应答展开,文中对“德芙拉”的描 写主要是


语言描写以及“我”对她(语气)的揣摩和评价,可从这些方面去考虑。如为了 营销,面对
“我”的危险境遇和伤情,德芙拉依然“语气平静”地建议约谈时间、“不屈不挠”地争取“ 我只
需要几分钟”,说明她只关心自己推销的内容而不顾客户伤情的进一步加重。综上可以看出
德芙拉是一个只顾自己感受和营销、不为客户考虑的人;从“推销执着”“不屈不挠”“性情冷
漠”“缺 少同情”等方面答题。

(3)本题考生先要到文中找到妻子的这段话,明确这段话的内容, 主要是写了什么,表
现了什么,文中妻子的这段话表达了她对“我”如此应对电话推销员来电的不解,也 说明了
一般人对待此类来电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妻子的态度与我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对照;同
时,从这里开始,文章的写作思路发生变化,作者开始对这一问题生发议论。语段作用题
的难度系数不高 ,关键在于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出考点,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语段在内
容方面的作用较简单,在结构上 的作用,除了要考虑一般的作用之外,还要考虑当该语段
处在特殊位置(如开头、中间过渡段、结尾等) 时的作用。作用题除此之外,还包括“次要
人物形象的作用”“物象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 同学们平时应注意去梳理、总结出
相应的知识体系。

(4)从人物要素来看,德芙 拉并不在乎客户的遭遇有多么不幸,只是一味推销,反映了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生活状况;“我”面对 推销员的来电,“我”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刚强恶
劣”,而是想尽办法委婉拒绝,表现了“我”的善解人 意、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性美。根据塑造
的不同人物形象,可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态度。从情节要素来看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来
电”与“应答”展开,讲述了虽然“我”多次婉拒,但德芙拉依然“不屈不挠” 向我推销的故事,
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又可以从主题的角度进行拔高、提
升。总之,考生需要围绕人物、情节、社会现状和作者情感态度进行具体分析。这篇小说
具有很 强的社会意义,诸如此类的高考小说真题、模拟题还有很多,比如关注当代人生存
状态的《不是时候》、 提醒读者注重家庭教育的《预演》,等等。同学们在备考时要也要
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并对此多进行思考,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故答案为:⑴ 为应付电话推销,“我”不忍直接拒绝而以外婆去世作为借口挂断电话的策
略。

⑵ 推销执着,不依不饶;性情冷漠,缺少同情。

⑶ 表现妻子对电话推销的厌烦,也表明大多 数人对此的态度;以妻子的强硬恶劣与“我”的
闪烁其词形成对比,衬托我的善良与优柔;承接上文“我 ”的第一个托辞,引出下文“我”被
逼得走投无路的经过。

⑷ 对德芙拉这一类推 销员片面追求利益缺乏同情心的批判;对“我”多次设法委婉拒绝却一
步步被逼得走投无路遭遇的自嘲; 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经济至上的观念冲击道德伦理这一
普遍性问题的反思。

【点评】 ⑴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
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 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进行概括。

⑵该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把握人物形象,需 要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他人反 应、环境烘托等)
和细节描写。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把握人物的特点。

⑶该题考 查重点语句的作用。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考生应该把握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另外还要掌握主旨和艺术手法。小说语句的作用,一般可以考虑对
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对 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是否为小说线索、是否统领整篇小说、是
否为下文做铺垫或者呼应前文等),对主 旨的作用(突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等)。另外再从题目特点或手法角度分析(是否设置悬念、是 否点明时间、地点或交代环
境、背景等)。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主题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 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噪音和价值判断

何满子

无声的世界是悲哀的,这毋庸说;但嘈杂轰乱的噪音也是生态污染, 这大概也是常识。
于是,人们厌恶扰人清梦的高音喇叭,厌恶令人肉麻齿浮的高分贝的金属锉锯声,厌恶 搅
得人心慌意乱的喧嚷和吼叫,厌恶涎皮笑脸的无休止的插科打诨,等等。人们即使不是为
了公 益,只是为了自卫,也有权发发话,向社会作点诉求。听惯噪音、喜欢这种调调儿以
及要显得本人大度能 容的人物,似乎也正不必讥嘲那些想耳根清净而发话的人。不应该是
多样化、多元化的世界么?那么有人 对听不惯的噪音发点话也无妨纳入多样化多元化的声
音里,不必嫉视吧。

当 然,噪音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你说城市里放鞭炮吵得人心烦意乱,吓得婴儿惊悸、老
人心脏病猝发;他说 这是制造欢乐祥和气氛。你说《周易》科学占卜、《麻衣神相》现代
化相面是宣传迷信,蛊惑人心;他说 其中大有玄妙,是科学尚未究明的超科学。如此等
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各人的判断就是不一样 。但也该让大家判断判断,是非尽
量求得共识。

城市放鞭炮和迷信活动之类 是可以靠行政手段禁止或限制的,当然禁了或限了也很难根
绝,有人喜欢这些调调儿,你也拿他没有办法 。那是必须加以年月,待全民的文明水准提
高以后才庶几能消歇的。有些东西则不能禁,也无需禁,再说 ,禁也禁不掉。它利弊兼
有,影响又广泛,只能容许其存在,但不宜任其泛滥成灾,让噪音弥漫全社会, 压倒正
声。依靠什么才能做到使噪音收敛呢?恐怕主要要靠舆论力量,靠明智的价值评断争取社
会更多的认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导向。

例如,娱乐性、消遣性的不少玩艺,就 有大量庸俗甚至恶俗的趣味腐蚀着社会,以其通
俗和某些感官效果引诱得大批的人发烧。如那些与严肃音 乐艺术无缘的歌星演唱,蒙面大
盗之类的劣等文化,耍嘴皮子玩个梦的痞子腔文学等等。能逗乐,可以化 严肃为一笑,有
那么一点也可以让人间不太寂寞,也能显示一下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化。然而,若嫌这些
玩艺泛滥得还不够,曲予辩解,为之鼓吹宣扬;其终极理由则为有这些玩艺至少胜于无声
的世界 ,更以为采取如此的态度才是“有容乃大”,那就纵使不追究价值判断上的问题,至
少也应说是过犹不及 了。

人们从身历的过去厌恶无声的世界或清教徒戒律的世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盼 望金鼓
齐鸣百音并奏不等于要把世界全让给大声怪叫或吱里哇啦的噪音。舞台上少不得有一二小


丑做点怪相逗乐,但满台小丑,奉小丑为舞台艺术的极致,总非文化之福吧。

又有一说,市场是不以价值判断为转移的,说是白费神。更多的人还认为市场经济发展
下去,新文化、新 道德会自然形成,该淘汰该衰竭的会自行让位或敛迹,一切都会自行平
衡,文化也就会自行推向高层次。 这种市场经济万能论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拜物教的
延伸,应该说是不负责任的托词。果真如此,则文 化价值判断就根本无用,发议论者都是
吃饱了撑的。这倒是信奉了黑格尔老人的命题:凡是存在的就是合 理的。于是人只能俯伏
在噪音之前,无能为力,反不如找理由给原已泛滥的低档次文化辩解,努力发现其 如何美
妙,犬儒主义地迎合时尚,既显示宽容,又自居新潮,才是计之最得者也。“劝君莫忧
愁 ”,实行这一妙计的人是有的。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2)噪音和价值判断有怎样的关系?请依据第二至四段内容加以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 (1)首先 ,从无声引出噪音,并阐明噪音也是生态污染的常识;其次,指出因
厌恶噪音而发话是人们的正当权利; 最后,指出对噪音的批评也属于多样化多元化的声
音。

(2)噪音也是一种价值判断 ;使噪音收敛,主要靠明智的价值判断;鼓吹文化噪音,在价
值判断上存在问题。

( 3)运用反语讽刺,批判把低档次文化归咎于市场经济、无所作为却自以为得计的人;表
明作者的担忧, 这种市场经济万能论的信徒还是大有其人的。

【解析】【分析】(1)通读文章,本文 可以划分为三层。第一层,提出“无声的世界是悲
哀的,这毋庸说;但杂轰乱的噪音也是生态污染,这大 概也是常识”的观点;第二层,“于
是,人们厌恶扰人清梦的高音喇叭……似乎也正不必讥嘲那些想耳根 清净而发话的人。”论
述不同的价值判断对噪音的不同看法;第三层,“不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世界 么?那么
有人对听不惯的噪音发点话也无妨纳入多样化多元化的声音里,不必嫉视吧。”总结世界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对噪音的不同看法也不必嫉视。最后用“首先……,接着……,然
后……,最后 ……”的关联词将各层层意连接起来,简洁概括即可。考查论述思路,是高考必
考题型,本题只针对一个 段落进行层次划分,难度不大。

(2)第二段论述“当然,噪音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对 于噪音,各人的判断就是不一样。
但也该让大家判断判断,是非尽量求得共识”,可概括得出噪音和价值 判断的关系;第三段
论述“依靠什么才能做到使噪音收敛呢?恐怕主要要靠舆论力量,靠明智的价值评断 争取社
会更多的认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导向。”可得出噪音和价值判断的关系;第四段论述
“那些劣等文化、痞子腔文学,若嫌这些玩艺泛滥得还不够,曲子辩解,为之吹宣扬;其终
极理由则为 有这些玩艺至少胜于无声的世界,更以为采取如此的态度才是‘有容乃大’,那就
纵使不追究价值判断上 的问题,至少也应说是过犹不及了。”可得出噪音和价值判断的关
系。从文中第二到四段总结以上文中语 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是
高考常考题型。审清题意,找到答题区间,简练概括得 出答案,注意分点答题。

(3)①“劝君莫忧愁”,本句为引用论证,答题区间定位在第五 六段,根据文中表述“市场
经济万能论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拜物教的延伸,应该说是不负责任的托词 。果真如


此,则文化价值判断就根本无用,发议论者都是吃饱了撑的。”此句是作者的劝 解:文化价
值判断是有用的,不同的辩解都是合理的,不如找到解决办法。②“实行这一妙计的人是有的”,答题区间定位在第六段,即“找理由给原已泛滥的低档次文化辩解,努力发现其如
何美妙, 犬儒主义地迎合时尚,既显示宽容,又自居新潮,才是计之最得者也”。③整合
这句话需要解释的词语和 短语,连贯成句,总结全文,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含义理解,是
高考常考题型。需要从上下文寻找答案, 首先定位答题区间,再找出相关解释含义的语
句,见分答题,分点作答。

故答案为:⑴ 首先,从无声引出噪音,并阐明噪音也是生态污染的常识;其次,指出因厌
恶噪 音而发话是人们的正当权利;最后,指出对噪音的批评也属于多样化多元化的声音。

⑵ 噪 音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使噪音收敛,主要靠明智的价值判断;鼓吹文化噪音,在价值
判断上存在问题。< br>
⑶ 运用反语讽刺,批判把低档次文化归咎于市场经济、无所作为却自以为得计的人;表明< br>作者的担忧,这种市场经济万能论的信徒还是大有其人的。

【点评】⑴此类题目一般考 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
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 ,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
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 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
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⑵此类题目一般考查 考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考生通读文本,筛
选符合要求的内容,切记逐一寻找, 不要漏点。

⑶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运用手法,并且答出这样做的效果。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选自《2018全民阅读报告:有趣的灵魂来自书里》)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纸电一起读是受访者阅读的主流,55%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同时阅
读纸质书和电子书。与此同时,随着数字阅读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电子书
阅读为主,调 查显示19%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主要阅读电子书,超过以阅读纸质书为


主的受访者 12%的占比。

同时,调查还显示,近年来新兴的有声书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 个有益补充,有
12%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会同时阅读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仅阅读有声书的受 访
者占比仅为0.24%,有声书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年龄段看,50后、60后和70后相比其他年龄段会较多接触有声书。

(选自《2018全民阅读报告解析中国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有删节)

材料三:

获取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以及付费水平皆为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条件 。手机成为
市民数字阅读最重要的载体的态势已经形成。针对“数字阅读时使用最多的载体”这一问题,“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仍然是排在前四的选项。
自2012年以来,“手机”一直稳居第一,且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态势,今年的比例高达
44.55 %,比去年的43.59%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逼近总比例的一半。“从不进行数字阅读”
选项连续三 年都排在最后一位,从反面说明数字阅读几乎是全民参与的。

传统观点曾经认为“数 字阅读适合浅阅读、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但随着数字阅读群体
和范围的扩大,数字阅读肯定会不再局 限于浅阅读,这可以从“使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的主
要对象”中“学习资料”和“专业资料”连续三年的 位次都持续上升的调查结果得到佐证。数字
阅读因其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 廉等给读者带来诸多便捷,
但其存在的问题如“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权威性不足”等也成为痼疾。
在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时间分配上,从2012年至今,“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已经 连续
七年高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2018年“数字阅读>纸质阅读”的< br>比例略有回升,由2017年的34.13%上升到36.83%,可以看作是数字阅读逐渐走高的讯号。

此外,纸质报纸在新媒体面前继续丧失时效性优势。在每天阅读纸质报纸的 时间上,“基
本不阅读”从2016年到2018年已经连续三年排于首位,占比41.15%,比20 17年骤增
10.41个百分点。“基本不阅读”人数的明显增加以及其他阅读时间段人数的减少,反映 出新
媒介的不断发展、完善、广泛使用,及其在时效性和即时性方面的巨大优点,对纸质报纸
这 样的传统新闻媒体的打击是致命的;报纸“阅读量”的总体不断下降态势难以逆转。

(选自《2018上海市民阅读报告》,有删节)

材料四:

纸质书生命力犹存,网店渠道拉动图书零售市场增速回升。《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
查报告》的数据显 示,2016年仍有51%的读者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超过倾向于进
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 读者比例之和。数字化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的轻度阅
读,对于那些呈体系化的深度内容(哲学、经 典文学、经济学理论等),传统纸质阅读仍
具优势。

从图书销售来看,20 1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4.55%,创下近年
新高,销售份额持续领先的 网店渠道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选自《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市场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纸书方面,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浙江的阅读指数相对较高:纸书指数较高的省< /p>


份,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较高。

B. 西藏、青海、重庆的电子书阅读 指数全国领先。其中西藏和青海甚至高于纸书指数,在
阅读模式上西部地区呈弯道超车的趋势。

C. 北京、上海、青海、西藏这四个省市的电子书阅读指数高于纸书,这表明电子阅读在东
西 部地区都一样受到欢迎。

D. 全国大多数省区纸书阅读指数都高出电子书,这表明纸书阅读 仍然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纸书仍有市场发展的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援引的调查数据表明,纸电一起读成为受访者阅读的主流,新兴的有声书作为纸
质 书和电子书的有益补充,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B. 材料三从“基本不阅读”纸质报纸 的人数骤增以及其他阅读时段人数的减少这两方面分析
新媒体冲击下纸质报纸时效性优势日渐丧失的趋势 。

C. 材料四从2016年全国倾向纸质书阅读者占比超过数字阅读者与2017年全国图 书零售市
场增长率这两方面突出说明纸质书生命力之强。

D. 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指 出数字阅读发展加快普及、全民参与的现状;材料一与材料四则表
明传统纸质阅读仍具优势,纸电一起读 仍是发展主流。

(3)你认为数字阅读有哪些优缺点?它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材料三、四简要概
括。

【答案】 (1)C

(2)B

(3)第一问:数字阅 读的优点:①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
廉。②数字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 的轻度阅读。数字阅读的缺点:①容易导致视觉
疲劳;②权威性不足。第二问:数字阅读群体与范围将不 断扩大,将由浅阅读向深阅读发
展。

【解析】【分析】(1)C项,“这表明 电子阅读在东西部地区都一样受到欢迎”错误,这一
推论缺乏充分可靠的实据,从材料一的图表上虽然能 看出北京、上海、青海、西藏这四个
省市的电子书阅读指数高于纸书,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部地区都是如此 ,这四个省市不能代
表“东西部地区”。故选C。

(2)A项,推论不当,“新兴 的有声书作为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有益补充,已日益为广大读
者所喜爱”这一表述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 只是说“调查还显示,近年来新兴的有声书是
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有12%的受访者表 示在过去一年会同时阅读纸质
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仅阅读有声书的受访者占比仅为0.24%,有声书 仍有巨大的市场发
展空间”,并不能看出“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C项,夸大其词。“从2016 年全国倾向
纸质书阅读者占比超过数字阅读者”这一表述欠严密,根据原文“2016年仍有51%的读 者更
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超过倾向于进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比例之和”,“进
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字阅读者”,后者范畴更大,前者只是
后者的一种 形式;D项,“都指出数字阅读发展加快普及、全民参与的现状”这一表述不严
密,依据原文“‘从不进 行数字阅读’选项连续三年都排在最后一位,从反面说明数字阅读几
乎是全民参与的”这一表述,“全民 参与的现状”表述有夸大之嫌。故选B。


(3)从材料三来看,“获取的便 捷性、内容的丰富以及付费水平皆为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
重要条件”“数字阅读因其内容丰富、查询便捷 、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等给读者
带来诸多便捷”,从材料四来看,“数字化阅读适合快速高效 、碎片化的轻度阅读”,这些都
是数字阅读的优点;从材料三来看,“但其存在的问题如‘容易导致视觉 疲劳’‘权威性不足’等
也成为痼疾”是数字阅读的缺点。再看第二个问题,即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如 材料三“但
随着数字阅读群体和范围的扩大,数字阅读肯定会不再局限于浅阅读”。考生根据这些内容< br>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第一问:数字阅读的优 点:①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
廉。②数字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的轻度 阅读。数字阅读的缺点:①容易导致视觉
疲劳;②权威性不足。第二问:数字阅读群体与范围将不断扩大 ,将由浅阅读向深阅读发
展。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
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 解。然后将选项内容
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 br>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
到关键词 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
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 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
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br>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 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
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 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 东西,那些瓶瓶
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 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
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 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 ,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
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 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 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
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 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 活圈里很
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
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 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
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 我她
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 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
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 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
说她分享了这个 “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 天请人照看一
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 有
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 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
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 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 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
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 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
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疲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 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
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记叙了“我”与女店主的交往。“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而“ 怂恿”
一事让“我”日后心生愧意。

B. “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此处情节的陡转为下文
深化文章的主题作了铺垫。

C. 本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历尽沧桑的香樟树反衬出女店主的明媚阳光。

D. 本文的景物描 写对女主人的形象有烘托作用,也含蓄表达了“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


之情。

(2)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答案】 (1)C

(2)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 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
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 者。②女店
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
一面展现给 大家。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
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 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
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 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⑤女店
主是个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 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
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3)【示 例1】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①“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香樟
树象征着身残志坚、乐 观向上的女店主;③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 示例2】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①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
啊”,作者用它 贯穿全文;②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
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样更 能深刻表现小说的主题,耐人回味。

【解析】【分析】(1)C项,“本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用历尽沧桑的香樟树反衬出女店
主的明媚阳光”表述错误,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历尽沧桑的香樟树和女 店主的精神是一样的
坚强,因此手法应是正衬。故选C。

(2)本题中,女店主下 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如文中
所说“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 呼客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她将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如文中说“她见 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
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 ,海上的浪花,草原
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 一人经
营 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如文中说“闲下来时,她就低下
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可以
看出她是一 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

(3)此题属于开放题,考生持两种态度其一都可。本题中,如果 喜欢“香樟树下”这一标
题,从浅层含义看,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从深层入手,其象征意义为身残志 坚、乐观
向上的精神品质,文中的女店主就是这一形象,虽身残,但志坚。如文中所说“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再者,“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到底在香樟树下发生了什
么故事 ,由此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喜欢标题“一个走运的人”。从文章内容来看,
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 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精神层面来
讲,“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 “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赞扬了女
店主的精神品质,也凸显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 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
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 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②女店主
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 物;她一直梦想着去
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 的一
面展现给大家。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
不 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
善良的人。当别人 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⑤女店主是
个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 “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
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⑶【示例1】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①“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香樟树象
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③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

【示例2】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①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
啊 ”,作者用它贯穿全文;②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
向上的积极 心态,这样更能深刻表现小说的主题,耐人回味。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 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 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
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
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
括小 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
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 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
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1825年第一次经 济危机以来,危机就与资本主义相伴而行。尽管经历多次重大危机,
但资本主义一再从中脱身,这表明资 本主义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自我调整和危机应对机制,
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制度弹性。 归纳起来,为了应对危机,资本主义
通常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机制弹性。

收缩。在主要体现为“需求不足”的危机面前,西方资本主义通常会进行战略性退却,让
渡部分非核心利 益来保存核心利益,从而延续制度本身。比如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进行妥
协、构建福利制度体系、引入工 人参与企业管理、对经济进行国家调控等。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试图通过这些举措,缓解劳资冲突,平衡社 会关系,保持资本主义运行环境的稳定,
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外部条件,保证剩余价值的顺利实现。

扩张。在主要体现为“供给不足”的危机面前,西方资本主义的主要应对策略是战略扩


张。

首先是在物理空间上进行扩张。对内强化资本力量、压缩劳 工空间,减少调控;对外强
力输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次是在抽象空间上的扩张 。即不断开
发出新的资本实现样态,如具有金融属性的房地产业是社会空间的资本化。再次是在时间上的扩张。比如以信用为基础,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借贷经济,鼓动消费者进行透支消
费,使得资本 主义消费向未来扩张,在当下实现本来只能在未来实现的剩余价值。

转移。转嫁和输 出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常用手段。在当代,危机的转移相对
以前更加隐蔽。一是向本国人民转 嫁危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大规模解雇工人、降
低工人工资和待遇,在当代,危机的损失更多由资 本主义国家隐性转嫁给人民。二是向外
部输出危机。不同于以前战争的方式,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转嫁危机 更多采取隐蔽的金融方
式,凭借金融霸权,把危机输出到全世界。

在上述制 度机制弹性的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延续,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
回旋空间是有其限度的。资 本主义收缩、扩张、转移的限度,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限度,
即资本主义自身调整的限度或资本主义制度 的弹性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资本自身。资本具
有使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但同时资本的本性是无休止地实现 自身增殖,因此资本本身就是
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将导致资本自身的终结,把资本推向解体。资本主义越 发展,这个矛
盾就会越突出,资本主义的弹性就越接近其总限度。

总之,资本主义的弹性无法克服的最终限制就是资本自身,这是资本主义的“刚性内
核”。

在这个最终限度之内,不管如何腾挪、转换,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都是“戴着镣铐跳
舞 ”,无法跳出资本主导的框架。在这个最终限度之内,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弹性运动又
使得资本主义不 断逼近这个最后限制。在这种弹性运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螺旋式上
升,其危机也螺旋式升级。对危机 的各种应对,在表面上缓解危机,又为更深层次的危机
埋下伏笔,在危机的螺旋式升级中压缩了资本主义 的回旋空间,把资本主义进一步推向其
自身的历史极限。

(摘编自张严《资本主义的回旋空间与弹性限度》,《光明日报》2019年2月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资本主义收缩与扩张的制度机制弹性,分别适用于“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经济
危机。

B. 扩张主要是时间上的扩张,即让消费向未来扩张,在当下实现只能在未来实现的剩余价
值。

C. 向本国人民转嫁危机时,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不再解雇工人,而由国家隐性转嫁危机给人
民。

D. 受制于资本,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有限,资本主义终将被推向自身历史极
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作者概述资本主义屡经重大危机而一再从中脱身的事实,进而提出资本主义制
度 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制度机制弹性这一观点。

B. 文章主体部分从收缩、扩张、转移三个方 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制度机制弹性,


进而阐明了这种“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是有 其限度”的原因。

C. 文章在分析收缩与扩张两种制度机制弹性时都运用了道理论证与事实 论证相结合的手
法,而在分析转移这种制度机制弹性时则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D. 作者把资本主义白我调整无法克服的最终限制——资本,比喻为“刚性内核”,把资本主
义的自我调整比 喻为“戴着镣铐跳舞”,使行文生动精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危机就与资本主义相 伴而行,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
的螺旋式上升,危机也螺旋式升级。

B. 当代西方 资本主义转嫁和输出危机的两条通道:一是隐性转嫁给本国人民,二是通过发
动战争或凭借金融霸权输出 到全世界。

C. 为了延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运用了收缩、扩张、转移等三种不同 表现形式的
制度机制弹性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形态。

D. 资本使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与其无休止实现自身增殖的本性所构成的矛盾,会随着资本主
义发展越发突出,最终导致资本解体。
【答案】 (1)D

(2)C

(3)B

【解析】【分析】(1)A项,“西方资本主义收缩与扩张的制度机制弹性,分别适用于‘供
给 不足’和‘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错误,根据原文,“收缩。在主要体现为‘需求不足’的危机
面前” 与“扩张。在主要体现为‘供给不足’的危机面前”,可知“收缩”适用于“需求不足”的危
机,“扩张 ”适用于“供给不足”的危机,选项内容前后错位。B项,“扩张主要是时间上的扩
张”错误,由原文第 四段可知,扩张有三种,即物理空间上的扩张、抽象空间上的扩张和时
间上的扩张,而非“主要是时间上 的扩张”,选项曲解文意。C项,“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不再
解雇工人,而由国家隐性转嫁危机给人民。” 错误,“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不再解雇工人”于文
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此外,原文“更多由资本 主义国家隐性转嫁给人民”,而选
项丢掉了限制语“更多由资本主义”,导致表述不准确。故选D。
(2)C项,“而在分析转移这种制度机制弹性时则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来看,应该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C。

(3)B项,“二是通过发动战争或凭 借金融霸权输出到全世界”错误,根据原文“二是向外
部输出危机。不同于以前战争的方式”,可知通过 发动战争将危机输出到全世界是错误的。
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 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
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 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
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 的合理
推断与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 偷
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
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应 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


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 方式等。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
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
整体 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
选项的关键信息;最 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
合理推断与分析。

大班语言活动说课稿-论学习


泰山医学院-中秋节是哪天


前台的工作内容-中考信息网


日历2016-早上问候语


电厂化学-新学期新目标作文


广州注协-小学班主任述职报告


学习保密法心得体会-公务员工资改革最新消息


订货会邀请函-元宵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