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
我心中的偶像-福州中考网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审 丑
严歌苓
拾
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
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
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
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
,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
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
是靠那份差事挣来
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
,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
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
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
起来:
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
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
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
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
谈时,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
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_
又
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
认识我啦?”男主
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
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
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
饭,不然他下回专赶
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
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
心思,②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
间太长了,全煮烂了
,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
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
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
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
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
。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一
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
样的小
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
寓,要天天
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
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
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4分)
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4.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
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
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
;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
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
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
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
起,汪先生的诞
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
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
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
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
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
作品,均非其专
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
婉辞“
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
道主送了我好些鱼
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
“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
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
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
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
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
”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
“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
到好处才行,否则,
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
不时
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
笔,
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
配、下厨,都不假手外
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
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
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
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
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
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
细愈好。加少糖,略
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
成寸
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
仍
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
之有声”四字真
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
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
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
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
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
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
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
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
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
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
做菜都
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
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
体味“生之
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
不出来的。
<
br>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
用一句话
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
与世俗
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
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
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
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
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
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
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
》和《五味》所看到
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
中国文
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
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br>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
帧精致,
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
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
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
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
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
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
风格来
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
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
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
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
答: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
分)
答: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
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
“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
“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
“俗”“雅”的理解。(8分)
答:
高一现代文阅读主题复习解析及答案
(一)
1.【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小说形象的理解概括
能力,一般答题思路是:形象特点、生活遭
遇、精神特色。如果是要分析形象特点,还要找到证据来验证
。曾大爷的形象特点一开始
就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两点,在最后的故事中又表现了其他两点,
概括时注意
把握细节描写。
【答案】 ①外貌丑陋;②吃苦耐劳;③深爱自己的孙子
并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小臭儿的
不孝”);④晚景凄凉。
2.【解析】 这道题
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这两处都是小说最基
本的描写手法,一个侧面描写,一
个心理描写。回答要点包括:手法、表达效果等。
【答案】 ①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
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
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②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
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3.【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能力。考
生一般都能分析出无定的复杂矛盾心
理,因为无定最了解真相。回答时还要写出无定听到这句话的心理反
应过程及原因,这样
答案才算完整。
【答案】 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
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
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
”),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
人隐瞒真相。
4.【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小说艺术
魅力的领悟能力,也考查探究能力。标题显然是双关
语,否则很难意蕴丰富。要回答出“审丑”在本文中
的基本义、深层含义以及深层意蕴,也
就是要挖掘出题目背后的多重含义及作用。
【答案】 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
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
“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
真正的
“丑”。
(二)
1.【解析】 A项正确,但过于
直白浅显;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
错,不包括“鱼翅类”;D项“他的画是雅致
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解析】 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本
身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既要有“士大
夫的趣味”又要有“平民的情怀”,体现在为文上
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也不以污
秽的东西入文。
【答案】 ①“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②既
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③
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
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每答对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3.【解析】 前者相比,主要突出汪曾祺是真的喜欢家常小菜,而袁枚
则不是;后者相
比,意在说陶渊明、苏轼还有汪曾祺有一个共同点“士大夫的趣味,平民
的情怀”,汪曾
祺继承了他们的余韵。
【答案】 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
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
“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
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
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②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
之同:他们身
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
br>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6分,每答出一点给
3分,
意思对即可)
4.【解析】 把握作者对汪曾祺“雅”与“俗”的分析与评价。
【答案】 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
习”;作
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
什,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
生活化平民化。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
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
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
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br>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
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自从女儿跟了外
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
一屋子空气。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
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
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
不饶。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
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
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
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
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出了电梯
,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
到:“今天,雪
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他迅速出门、
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出了电梯,他
赶到门卫室。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
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
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
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
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
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
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他
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
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
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
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
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 小说写梁老师
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
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
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 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
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
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 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
也
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答案】
(1)C
(2)①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②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的兴
趣;③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④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①母亲为赵牛赎罪;②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③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
赎。
【解析】【分析】(1)C项,“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br>的手法”分析错误,小说对赵牛的形象塑造没有正面描写。故选C。
(2)文章最后
交待老奶奶的身份有以下重要的作用: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
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
兴趣。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情节更
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
度分析,这样安排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
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文章标题中“救赎”有着丰富的内涵:文中赵牛的母亲,一位老奶奶坚持给梁老师送
鸡
蛋,有意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保留着妻子的QQ,还坚持不断更新,我为妻子的逝去在
自我救赎;文章的
主题是反映医患关系的,这个故事也是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②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
<
br>趣;③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④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⑶①母亲为赵牛赎罪;②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③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
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
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
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
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
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
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
细认真。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结尾情节作用和结构安排
的能力。本题考查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
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
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
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
的关系。一
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
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
小说主题之间
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
物、主题、读者感受这四个方
面着手分析。可以根据情节本身更曲折多姿;效果上吸引读
者的兴趣;表现人物性格等角度考虑。
⑶此题考查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
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从小说的文章主
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本文标题为“救
赎”
,思考其含义需要考虑是谁救赎,救赎了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救赎的对象即可。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
东君
①认识鬼金是在青创会上。甫一见面,便要跟我聊小说.他读过的外国小说似乎比我 还
要多,有些书名
与人名我都不曾听过。他对那种名气不大却能够入得心来的作家的喜爱程
度恐怕有过于托尔斯泰,正如他
对北京某条老巷的喜爱程度超过长安街.
②鬼金通常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一个写作者
,一个吊车司机。在我想象中,现实生活中
的鬼金应该是驾着恐龙般的吊车在工地上来回移动,铁臂舒展
,不无威武之气。后来在现
代文学馆的园子里听他谈起自己的工作,才知道,那种吊车是悬在车间的半空
中的,而他
置身其中,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除了吃喝拉撒,很少从上面下来.每个月他的工作日是22
天 或24天,每天工作8小时。有一回,他跟我谈到“四班三运转”这种上班模式时,我听
了
一脸茫然。他就作了补充解释:两个班是早7点40分接班,下午3点40分下班,白班
上完第二天下午
3点40分接班,半夜11点40分下班,这是两个班;之后休息一个白
天,第二
天半夜11点40分接班,至凌晨7点40分下班,这又是两个班。每个月“四班三
运转”,循 例进行
,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我问他,那么,你是怎么安排写作时间呢?他
只吐出两字:少睡。
③可以说,他的写作时间是从工作时间中挤出来的,坐在禁闭室一般的吊车驾驶室内,
如果没事可做,他会偷偷写点诗,或琢磨一些小说片段至于看书,在工作时间是严格禁止
的,一经发现就
以违反劳动纪律论处。三班倒之后,他一回家倒头即睡,醒来第一件事
就是看一会儿书
或写点什么。事实上,他完全有理由偷个懒,干点、别的什么不必动脑子
的活儿,但他就是喜欢跟文字打
交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理需要”。
④这些年,他有没有可能换个工作?可能性很小,他说,他这20多年来,只有一回因
为工厂放假,跑出去做了几个月的记者,后来回到工厂。他长年待在笼子般的吊车内,就
仿
佛一只大鸟待在老巢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不甘就此堕落,却又无法远走高飞。
⑤20多年来,他从一个坐在吊车里的小吊车司机,熬成了一个诸事顺其自然而不试图
逆袭的老吊车司
机。然而,他的生活还是因为文学而发生了一点点改变:当吊车司机刘政
波坐在吊车里,一个叫鬼金的写
作者就会从他那里分离出来,以精神的形态存在着.记得有
一回,有人在文学讨论会上谈到“入不能抓着
自己的头发飞起来”时,鬼金突然来了情绪,
他说,他就是试图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那个人。
⑥鬼金大概不相信“灵感”这玩意儿,什么时候有空,他就开始伏案写作.他之勤奋, 时
常
让我汗颜。鬼金说,他一旦进入写作,内心就有一种东西在撕扯,生怕自己一松手,那股
气就
拢不住了。大概是因为长期写作带来的焦虑,他经常犯胃病;反过来说,随着胃病的
加重,—种说不清的
焦虑也在日复一日地折磨着他。
⑦有一年,他一口气写出了十几部中短篇小说,这在
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曾半开玩笑
半认真地说,你这么疯狂地写作,不怕脑子写坏掉啊。没法子啊,鬼
金说,我不写就得饿
死(因为胃病,他病休,每月仅开1000多块钱工资)。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心头
好像被什
么带棱角的东西撞了一下”是的,我现在知道他为什么坐立不安了。因为他身后一直有一个被我们称为“不名之物”的东西在追赶着他。他稍作停留,那“不名之物”就会追上来,给他
一顿
暴打。于是,他就在房间里逃跑,骑着凳子逃跑,驾着吊车逃跑,提着笔逃跑。他一
直在逃跑。他的写作
就是一次大逃亡.我曾在电视上见过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同时也是“脚
中灵魂”项目发起人达利安•沃尔
科夫的双脚,因为过度训练,导致脚骨错位严关节松弛,
看起来像一双劳改犯的脚。如果一个高产作家的
灵魂也有脚,那么,它的形状大概也是这
样子 吧
⑧鬼金没有跟刘政波好好
相处,于是就有了一种我们称之为小说的东西。那个写小说的
鬼金驾驭着文字,超然于吊车司机刘政波之
上,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写作者是可以抓
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罗列了大量数据,既能表现鬼金工作的刻板机械、枯燥劳累,又为下文有
关情节作铺垫。
B.
文中通过写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鬼金如同“逃跑”一样的生活和创作状态,
生动形
象地展现出他焦虑、急切、执着地想突破现实处境的心理。
C.
文章最后一段把人称由“我”改为“我们”,能体现鬼金和社会大众的区别,也更
能引发读
者的共鸣和思考。
D. 鬼金的两个身份----
写作者和吊车可机形成反差,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有力地突
出了人物形象。
(2) 作为一个吊车司机,鬼金为什么能在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请简要概述。
(3)请探究“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深刻含意。
【答案】 (1)B
(2)①积淀了较丰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基础。
②艰苦生活的压迫。③常年坚持不懈的勤
奋和对写作的热爱
(3)指人摆脱庸常生活
,提升灵魂的高度。将现实的磨砺,转变为灵魂提升的动力。超越
人生的苦难,有理想,有追求,从而生
命得到升华。突破现有的生活状态,逃脱命运的牢
笼,让灵魂腾空超越现实。
【解析】【分析】(1)B项,“写实的手法”错误。文中关于鬼金的逃跑一样的写作状态是
作者的想象
,不是实写。故选B。(2)文中相关信息有“他读过的外国小说似乎比我
还要
多,有些书名与人名我都不曾听过”,“你是怎么安排写作时间呢?他只吐出两字--少睡;他就是喜欢跟文字打交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理需要’”,“我不写就得饿死”。概括以上信
息得
出答案。(3) “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句子具有比喻象
征意义。象征一
种精神上的突破,灵魂上的提升。文中鬼金只是个吊车司机,生活相对比
较艰难,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最
终能在写作上有所成就,他就等于“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
来”----超越苦难,坚持理想,升华了灵魂
。围绕这点分析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积淀了较丰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基础。②艰苦生活的压迫。③常年坚持不懈的勤奋
和对写作的热爱
。
⑶指人摆脱庸常生活,提升灵魂的高度。将现实的磨砺,转变为灵魂提升的动力。超越人
生的苦难,有理想,有追求,从而生命得到升华。突破现有的生活状态,逃脱命运的牢
笼,让灵
魂腾空超越现实。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
用、形象特
征、主旨把握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
洞,或文意、
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⑵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的能力。做此题时学生要认真读
文本,仔细概括。读文本可知作为一个吊车司机,鬼金能在小说创
作上有所成就是因为选
择适合自己的作家作品阅读。积极参加各种创作交流活动。抓住一切时间勤奋练习
。全身
心投入,保持写作状态。大量训练,提高写作水平。直面生活困境,以写作自救。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含义能力。文本的标题一般高度概括要答出它的本意和引申
义。
还要从表现手法表现主题方面回答。读文本可知“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深刻含意
面对工作、生活的
不如意,不要自暴自弃,要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在追求美好的理想时
要结合自身实际,克服重重困难,
并坚持不懈。美好的理想会使人摆脱庸常生活,提升灵
魂高度,升华人生境界。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蒲香永远流传
七色槿
兜兜他爹带着兜兜从安徽老家一路讨要来到小蒲河村的那天,是一个
夏日的傍晚。村里
的贫协主任到镇上开会正好看见,就把爷俩带回村里,让他们在饲养处边上废弃的铁匠
棚
里住下了。
再后来改革开放,兜兜去了南方,一时间跟小
蒲河村失去了联系。十来年后,没有消息
的兜兜又回到了村里,大婶们叫他搬到村外河边上的机井房去住
。沿路上看热闹的大婶们
亲热地跟他打着招呼。走到村东头,狗剩他爹在家门口叫住了他,抱出来几棵白
菜给他装
在车上。
第二天清晨,当房顶的烟囱第一次冒出炊烟的时候,兜兜
和媳妇跑出屋外观看,高兴得
像两个孩子似的。小蒲河满槽的春水哗哗地在身边流过,河水淹没了河边的
卵石和草地,
西岸边干枯的蒲苇茎中已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太阳还没有露脸,远处的杨树林子后面<
br>喷射出耀眼的霞光,河水被早霞映成了粉红色。一群鸟儿在河边觅食,听到他俩的欢笑
声,它们像
喊齐了号令似的扑啦啦飞起来,随即调转方向向东飞去,在霞光中由灰褐色变
成粉红。
小屋的门前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每到集日,兜兜会带着他做出来的物件往蒲河桥那
边的集市去卖,平日里也会在河堤上的柳树下摆上几个。这让村人们有些不是滋味,村街
上闲唠嗑的人们
就有了新的话题。
有人说:“他一个祖传逃荒要饭的也想发财?祖坟上没那根蒿子。”
有人说:“没良
心的兜兜,跑回来空手套白狼赚咱们的钱来了,当年青黄不接时候他爷俩
来咱村,我可是给当了两瓢苞米
的,算是喂了狼啦。”
接下来的几天,先是兜兜家摆在柳树下的水壶丢了一个,第
二天又丢了两个簸箕。兜兜
媳妇不敢在河堤上摆摊了,她把东西都搬回到屋里。接下来兜兜家来了两个穿
制服的人,
是镇上工商所的,要兜兜拿出营业执照。
那天夜里,睡在温热的
火炕上,兜兜跟他媳妇闲说话,兜兜说:“从我爹那辈起,我们就
把小蒲河当成老家了,安徽的老家倒没
怎么挂在心里。出去那几年也一直是想着它,念着
它。可我现在心里慌慌的,闹不清是咋回事了,也没做
错了什么,村里人为啥待咱跟以前
两样了呢?”
兜兜跟村里人疏远了,村街上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安静地生活在村外小蒲河边上的房子
里。
中秋节那天,一个背着三个相机的艺术家来河边拍夜景。他看见月光在波光粼粼的小蒲
河上铺了一条谁也不能走的路,河面上水雾弥漫,天上一轮满月明媚而安详。河岸边有一
长溜的稻田,随
着秋风摇摆的稻秧像海浪一样,有一间小屋子就像停泊在海上的船。小屋
的窗子透出鹅黄色的灯光,窗玻
璃上长出一排蒲草,还有两个肥壮的蒲棒,还有栩栩如生
的蝴蝶、蜻蜓挺立在蒲草上。美呀,真美,艺术
家惊呆了。
第二天,艺术家带来了他的老朋友,一位研究民俗的学者,也是艺术馆的
馆长。那位研
究民俗的学者看到了兜兜媳妇压在炕席底下的全部剪纸,老先生像对待珍贵文物一般,带<
br>上白手套一张一张捧起来欣赏,他说从那些剪纸中闻到了醉人的蒲香,他从中挑选出几张
带回去,
并坚持留下五千元钱作为定金。他让兜兜媳妇剪一套小蒲河的四季。
兜兜家几张破纸
卖了五千块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村里,这下子村民们彻底愤怒了。全
村空前一致地统一起来,要共同对
付那个异类了。
河边上的那间小房子像磨盘一样压在村民们的心上,人人都觉得沉甸
甸的。人们盼望着
河水暴涨冲垮那间房子,盼望着平地起炸雷炸塌那间房子,盼望着那块地面裂开一道缝
再
合上,让那间房子彻底消失。
不知从谁开始,晚上有人到
河边挖沟了,就对着兜兜家的小房子挖。全村在家的汉子们
晚上都去了兜兜家屋外挖沟。沟是挖得够深够
宽了,但是渗出来的水却不多,村民们等不
及了,把手上的锹镐换成了水桶,从河里提水往沟里灌。女人
们也加入进来了,小蒲河的
夜晚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泼水声。
人们往河那边看
去,那间房子黑着灯,窗户大敞着像睁大的眼睛,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
七八糟的。
兜兜两口走了。
很快就是冬天了,没有遮掩的小蒲河显得更宽了,被灌水的人们踩烂
的蒲苇没来得及长
起来,露着干枯的根。
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兜兜前后生活境遇进行对比,将小蒲河村村民对兜兜前
后态度进行对比,将兜兜对待小蒲河村的前后情感进行对比。
B. 文章将目光和心
灵的触角深入到偏僻乡村的角角落落,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形形色色
的小人物的平庸与悲哀。
C. 小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世道在变,人心不古。作品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揭示出在
社
会变革的大潮中,部分乡村的淳朴之风受到了冲击。
D. 小蒲河村村民看到原本赤贫的兜兜
开始发家致富,心理失衡,表达了作者对渴望共同富
裕而不得的村民们的同情。
(2)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小说以“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
(1)D
(2)①选取典型景物,视听结合,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②运用了象征的手
法,
“冒出嫩芽的蒲苇茎”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③呼应标题,与结尾对“蒲苇”
的描写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3)①主题警醒:平淡中暗流涌动,揭露了社会变革中人性
的丑陋;②情节留白:留有
无限的回味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意味深长;③艺术反讽:运用反语
,强化了小
说的讽刺效果。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作者对渴
望共同富裕而不得的村民们的同情”错误,
依据第六段“没良心的兜兜,跑回来空手套白狼赚咱们的钱来
了……我可是给当了两瓢苞米
的,算是喂了狼啦”“这下子村民们彻底愤怒了。全村空前一致地统一起来
,要共同对付那
个异类了”可知,村民不是“渴望共同富裕”,而是觉得兜兜回来赚钱致富是忘恩负义没
良
心,还有觉得兜兜能赚那么多钱是异类。故“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错误;且作者“同情”村
民也是错的。作者在最后五段描写的“小蒲河的夜晚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泼水声”“窗户大敞着
像睁大的眼
睛,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七八糟的”等都可看出作者寓情于景,对村民行为的批
评。故选D。
(2)作者选取“春水哗哗地”“河边的卵石和草地”“黄绿色的嫩芽”等典型景物,听觉和视觉
相结合,写了兜兜和媳妇受到村人帮助后看到自家炊烟升起后的快乐景象,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同时,“春水哗哗地在身边流过”“干枯的蒲苇茎中已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
芽”,动
态描写,写出了春景的生机蓬勃,用象征手法,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望的美好生
活;另外,“蒲苇茎已
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呼应标题“蒲香永远流传”,与结尾处“被灌水
的人们踩烂的蒲苇没来得及长起
来,露着干枯的根”作对比,“蒲苇”的冒新芽和枯败作对
比,有力地烘托了主题,突出社会变革中人性
的丑陋。
(3) “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这句话是说小蒲河村又恢复撵走兜兜之前
的祥和平静
了,但是兜兜二人已被伤了心,村子里的人们是否就一定祥和呢?从第七段中拿走兜兜家摆在柳树下的水壶和簸箕、第十三、十四、十五段希望“河水暴涨冲垮那间房子,盼望着平
地起炸雷
炸塌那间房子,盼望着那块地面裂开一道缝再合上,让那间房子彻底消失”“全村
在家的汉子们”和女人
们都去兜兜家屋外挖沟、泼水、“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七八糟的”这些
丑陋行为和心理等情节可知,这个
村回不了以前的“祥和宁静”了,故句子用反语手法,讽
刺了村民丑陋的人性;暗喻表面平静的生活中其
实暗流涌动,村子再难祥和;且这样的结
尾在情节上留有空白和悬念,引发思考;启迪人们,在社会变革
中也要坚守良善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选取典型景物,视听
结合,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冒
出嫩芽的蒲苇茎”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
望的美好生活;③呼应标题,与结尾对“蒲苇”的
描写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⑶①
主题警醒:平淡中暗流涌动,揭露了社会变革中人性的丑陋;②情节留白:留有无
限的回味空间,引发读
者的想象与思考,意味深长;③艺术反讽:运用反语,强化了小说
的讽刺效果。
【点
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
征、主旨把握、手法运
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
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
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
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
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
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语
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
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
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
作正确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
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
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
.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
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
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
文。三.情节
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
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着手分
析。学生
探究解答时要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述说理由,理由分析要基于原文内容。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遗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
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谋体的能力和时
间有限,如何
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
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
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
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
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
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
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
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
的信息推荐服务,
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
正实
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订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
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
的囚徒。<
br>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
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
渐固
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
见、故步自封的危险
。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
分发模式,又
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
风令人
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APP的员工
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
度依赖内容的
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
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
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
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
有谋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
“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
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
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谋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
,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
决定给用户推送哪
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
产品的
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
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
,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
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
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谋体,不能再“埋
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
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
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纤解算法焦虑》)
(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
使当代社会的人陷入困境。
B. 当代社会已经由信息匿乏转化为过剩,人们应用媒
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快速高效获取
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C. 当代社会高度信
息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焦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
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D.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满足当代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
,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
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B.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
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上去好像在引领用户
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C. 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都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
分
依赖,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D. 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使得一些具有媒体
属性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
质量,一也难保导向。
(3)在信息化社
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你如何认识这一现象?请结合
全文思考和分析。
【答案】 (1)C
(2)D
(3)优点:①提高信
息获取效率,缓解信息过剩困境;②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个性
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不足:①阅读难以多元化,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②“推荐阅读”助长了
虚假
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③缺少“总编辑”,缺少“把关人”,难言质量,难保导向。
如何改
进:①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②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
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
快车。
【解析】【分析】(1)C项,“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
量焦
虑’”这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属于答非所问。故选C。
(2)D项,“一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分析错误,原文是“如果媒
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故选D。
(3)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对“众多网络信息平
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这一现象的优缺点进
行分析,并提出如何改进的意见。优点如:“在短时间内呈现
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
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基于算法
的个性化推送技
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缺点如:“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
的
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
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
带来
固执己见、故步自封的危险。”“流量焦虑之下,……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
播。”“这些具有
谋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
角……既难言质量,也难
保导向。”改进意见如:“保持技术敏感,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
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
示主流谋体,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
新技术的快车”。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优点:①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缓解信息过剩困境;②实
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
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不足:①阅读难以多元化,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
步自封的危
险;②“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③缺少“总编辑”,缺少“把关人”
,
难言质量,难保导向。如何改进:①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②
发挥技
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
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
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
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
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
进行对应
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
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
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
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
法有:方法一:语句摘
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
示文段
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
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
发攻坚
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
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
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
“贵在
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习近平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
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
有信心、有决心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
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 2013 年底中国还有
8249 万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
更强烈的诉
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已
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
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
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
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
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摘编自 2017 年 3 月
11 日 “人才网”)
材料二:
近年来,各地通过强
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
惠。但是,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
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
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
自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
这种
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
困”症的情况,不仅
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
据了解,再有的农村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
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
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
,都希望能享受
到这一“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
得
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
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
有一个单身汉被确定为“五保户”后,不愿住进养老院,而要求政府给他无偿盖三间砖瓦
房,不盖就动用
上访手段。有一个李姓村民靠低保金度日,因为缺乏致富信心,每次低保
金下发后都是痛醉一番,没几天
就吃光花光。
由于低保成了“福利”,人人都想“争”,加之基层工作具体而复杂,
因此很多不知情的
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低保矛盾尖锐,
不
仅影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
(摘编自 2016
年 12 月 12 日“人民政协网”)
(1)下列关于对扶贫攻坚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扶贫开发攻坚是一项让老百姓“笑”的好政策,它可以加快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的
发
展,有利于国计民生。
B. “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习近平适
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
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意义重大。
C. 近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有不少人生活贫困,特
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数
量巨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D. 目前,扶贫攻坚的关键是摸准对象,做到精准无误,让真
正的贫困人口享受到实惠,最
终帮助他们精准脱贫。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揭示了扶贫开发攻坚的重大意义,并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
二分析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
B. 面对贫困不要有任何畏难
情绪,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下定决心,善谋实干,就一定能摆
脱贫困,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C. 精准扶贫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尴尬局面,政府期盼群众早日脱贫,而群众显得比较“淡定”,消极等待,希望不劳而食。
D. 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贫困,主要
是因为其精神贫困。他们不思进取,没
有荣辱感,缺乏自尊心,这是最令人担忧的。
E. 材料二中列举单身汉和李姓村民的例子,意在说明低保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含蓄地说明脱贫要靠实干、政府不养懒汉的道理。
(3)怎样才能让我国的贫困人口真正早日脱贫,走上富裕之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E
(3)①脱贫攻坚
,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应将精神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不能
只给优惠政策。②适当调整低保政
策。对特困群体不能兜底保障,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
手脱贫致富,不能一味“等靠要”。 ③干群相互
理解,确保通力合作。要调动群众自觉脱贫
的积极性,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④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
准到位”。扶贫资金、扶贫物
质、扶贫政策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解析】【
分析】(1)B项,前两个分句意思倒置,应是习近平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
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
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B 项“就一定能摆脱贫困”太绝
对,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
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C
项,显得比较“淡定”的只是“一些群众”,而非全部;D
项,“精神贫
困”的只是一部分人,其中不排除因身体或疾病原因致贫的。
(3)
本文有两则材料,材料一重点论述国家在扶贫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就是“贵在精
准,重在精准,成败
之举在于精准”;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
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
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
下更大功夫。材料二主要是论述我国在扶贫的过程
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能把这些问题
解决好了,那么我国的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就不远了。主要问题有①
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
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困”症。②绝大多数
群众在轮流
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
br>③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④
因此很
多不知情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
低保矛盾尖锐,不仅影
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那么针对这些
问题的措施就是扶贫的具体措施,可
概括为②适当调整低保政策。对特困群体不能兜底保
障,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不能一味“
等靠要”。 ③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
合作。要调动群众自觉脱贫的积极性,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④
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
准到位”。扶贫资金、扶贫物质、扶贫政策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故答案为:⑴B;⑵AE;
⑶①脱贫攻坚,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应将精神脱贫作
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不能只
给优惠政策。②适当调整低保政策。对特困群体不能兜底保障,要鼓励他
们用自己的双手
脱贫致富,不能一味“等靠要”。 ③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要调动群众自觉脱
贫的
积极性,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④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扶贫资金、扶贫物
质
、扶贫政策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
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
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
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
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
的
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
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
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
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
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
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
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
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
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
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
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
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
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
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
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
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
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
无生命的原材
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
br>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
作可以说
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
也认为,“史学家追叙
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
庶几入
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
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颜具
艺术想象的意
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
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
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
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
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
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
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
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
“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
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
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
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
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
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
纳入假想的框架。《红
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
一个人
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
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
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
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B. 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
C. 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 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
“思想”,有所发现。
B. “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
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
体的“存在”了
C. 学者陈寅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
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
空”,更无拘无束。
D. 有深人而
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人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
学者牢记的“信条”
【答案】 (1)B
(2)B
(3)A
<
br>【解析】【分析】(1)B项,“并无不同”错误,李大钊的观点只涉及人间的“过去”和“现
在
”,胡适“祖孙的方法”则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故选B。
(2
)B项,“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错误,逻辑错误,应当是“先论
述治学须以历
史学为根基,再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故选B。
(3)B项,“失掉了想象力,也就
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
“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
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他们,也要依赖于人的
想象”,可见“存在”先于“想象”,而“想象”只是为
了“把握(想象共同体)”。C项,“因而其
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错误,“因而”
强加因果。D项,“将事实纳人假想的
框架中”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以防止将适时纳入假想的框架
”。故选A。
故答案为:⑴B;⑵B;⑶A;
【点评】(1)此题考
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
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
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
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
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
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
/p>
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
br>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隐身树
甫跃辉
①我记得它们,那些隐身的树
。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我记得它们站立的土
地,沟渠边、小山坡、竹林旁,或旧屋后。我也
记得风吹过它们的样子,它们开花的样子
落叶的样子。当整个村子在变迁,房屋拆了建新的,人老了死了
出生了长大了离开了到来
了住下了,它们沉默着,渐渐藏身隐匿之地。但我仍然记得它们。
②最先隐身的,是大院子里的桃树。那是很老的一棵桃树了,在我家的东北边,通往邻
居家的路边。春天开很密集的粉色花朵,夏天里密集地结出桃子,初秋桃子密集地成熟。
无论满树的花还
是满树的果,都让人担心,桃树要被压塌了。我记得,奶奶会在桃树下纳
凉。那桃子是什么味,却早忘却
了。不知道在一个什么日子里,斜对面的邻居家修路,砍
掉了它。
③接着隐
身了的,是我家后院的两棵银桦树。它们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高的树。走在
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望见
它们。竹林已高出两层楼的瓦屋,它们收紧枝桠像是抱紧了手
臂,高高地肃立在竹林之上,真似乎要插到
云霄里去。
④它们给我的最大快乐,是上面不知何时有了个硕大的鸟窝。春末夏初,
两只老鸹绕着
高高的银桦树飞上飞下。你见过老鸹在天上飞么?天蓝透了,闪亮的白云缓缓走动,老鸹<
br>展开它们黑而亮的翅膀,不紧不慢地飞,不时发出响亮的一声:“哇——”它们视域下的村
庄,愈
发静寂了。
⑤一声一声,嘹亮,孤独,庄严。
⑥银桦树
热闹起来了。当老鸹飞近,一个个小脑袋探出头,数一数,一只两只三只……
最多时候,同时出现的有四
只还是五只?鸟窝离我们至少三四十米远,要看清初雏鸟并非
易事。但我们每天回家,必然要站在后院里
仰头看上半晌。
⑦不知过去多久,雏鸟们长大了,老鸟们带着它们围着银桦树飞啊飞
;又不知过去多
久,小鸟们飞得不知踪影了,两只老鸟仍绕着银桦树飞啊飞。漆黑的身影,补丁一样打在
天上。
⑧两棵银桦树是忽然被砍倒的。它们实在太高,不可能直接从脚下砍
倒,只能从树梢砍
起——先砍掉枝桠,再从上往下一截一截砍掉主干。后来听大人说,邻居家是以一千块
钱
的价格卖掉它们的。那两只老鸹莫非预料到两棵树的命运?早两年它们便飞走了。
⑨再也看不到它们了,那高耸的身影。站后院朝南望,空落落的天让人不习惯。
⑩时间似乎在加速,更多的树列队走向隐匿之地。
⑪紧接着加入隐身队伍的,是水井
边的几棵柳树、石榴树,邻居后院的一棵李子树,我
家后院附近的两棵银桦树,田边的一棵桃树。然后,
是菜地边的一排长期充当篱笆的树—
—是些什么树呢?是几棵桃树、一棵酸木瓜树、一棵柏树和一棵枇杷
树。那棵枇杷树还年
轻,别的树是有些年岁了。桃树已经很少再结果;酸木瓜树更是,枝干老硬虬结,每
年不
过聊以自慰般开几朵红红的寂寞的小花。柏树呢?从老屋我那间房的窗口,刚好能望见
它。夏日忧愁的雨雾里,它静穆地立着。奶奶信佛,我曾经爬上柏树,给奶奶折下树枝,
晒干
了舂碎,让她当做香面带去寺庙。奶奶老得不能出门了,不再到寺庙去了,它也就再
没什么存在的价值了
吧?反正这么些树,三两天给砍光了。
⑫接下来呢?时间继续着吞噬一切的习性。
⑬后院边上的邻居家从外地回来,要盖新
房了。他们决定,要砍掉我家南边的一片竹
林,还有竹林边的几棵树:狗骨头树、洋草果树和苦楝树。<
br>
⑭多少个日子,正午的时候,太阳总要把那棵三四层楼高的洋草果树的影子投到后院,
正晒着的衣服,完全给遮挡住了;又有多少个日子,大风吹起来,小小的小小的紫色花
朵,忽忽
悠悠地,飘到院子里来了。让小时候的我觉得有点儿可惜的是,那么秀丽的花,
最后结出来的果是有些傻
气的,圆乎乎的,黄暗暗的,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头。但对大人
来说,它们倒有别样的用场,可以收集来
做成胶水,将一层一层布粘牢,待压实晒干后,
便可剪成鞋垫。
⑮那棵狗骨
头树呢?据说木质坚硬,是做陀螺的上佳之选。我是有过一只陀螺的,是用
它的枝桠做的么?如今回想起
来,已经很模糊。
⑯时间不停歇。后院那棵比我年纪还大的大枇杷树也隐入黑暗中了
。它站立的地方,已
建起钢筋混凝土的新房。那年,我回到家,看到新房,没和爸妈提起它,爸妈也没和
我提
起它。好几年过去了,几乎从未有人提起过它。就仿佛,它从未存在过。只剩下东边那棵
小
枇杷树,一年一年立在那儿,开花,结果,果实没人摘,也没人吃。一年一年,熟透风
干的果实落满拆剩
一半的老屋的屋顶。记得那晚躺在新房的床上,睡不着了。闭上双眼,
看见那熟悉的村子了。面对时间的
深渊,呼唤那些早已隐身的树的名字。一棵,一棵一
棵,一棵一棵一棵,它们在我心里翠绿地显现。
(有删改)
(1)第⑦段划线句中的比喻贴切形象、意味深长,请联系⑧⑨两段赏析其妙处。
(2)第⑭段多用叠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写到都多“隐身树”,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请加以分析。
(4)分析标题“隐身树”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视觉效果上
两者都是大块背景下醒目突兀的存在,意蕴上老鸟的身影像补
丁那样充实、弥补着现代社会的缺失和人们
心灵的空洞;渲染出时移物换中老鸟独自守护
的萧索凄凉,为下文鸟走树倒的失落伤怀作了铺垫。
(2)“小小”“圆乎乎”“黄暗暗”“一嘟噜一嘟噜”等叠词描摹洋草果树花、果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形象生动,传达出亲切、爱怜之感;“忽忽悠悠”传神地描绘了花朵悠然飘落、轻盈
舒缓
的情态,“一层一层” 突出村人制作鞋垫的耐心细致,折射童年村庄生活的悠闲自在和
朴素自足,表现
作者对此的怀念;增添了散文的音韵美。
(3)按照树消失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反复出
现的叙写时间消逝的语句勾连在一起。
详写略写交替出现,整体上先详后略:栖息着一窝子鸟的、村子里
稍一抬头就能看到的、
高大到难以砍伐却依然被砍伐的、庄严肃穆的银桦树,其命运具有悲剧象征意味,
故而最
为浓墨重彩;其他关联着童年乡土生活回忆的树则写得相对简略,如大院子里的桃树、竹
林边的洋草果树;后半部分中有些树更是随着时间的加速消逝一笔带过,如水井边的柳
树、石榴树等。(
写作顺序、勾连方式、指出详略布局、例举详写略写内容、分析详略安
排理由)
(4)揭示写作对象;引发阅读兴趣;树的“隐身”暗示了它们被砍伐、被大多数人抛弃遗忘
的
命运,象征宁静质朴、富有生活情趣的乡土生活的消逝,统摄全篇;将树拟人化,把它
们视为藏身自我记
忆的鲜活存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童年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呼唤,奠定
全篇的感情基调。
【解析】【分析】(1)这个句子中本体为“漆黑的身影”,也就是指两只老鸟,喻体是“补
丁
”,补丁“打在天上”,显得突兀醒目。⑧⑨两段写了两棵银桦树被砍倒,老鸟飞走,表
达出作者的失落
和伤感。结合⑧⑨两段来看,第⑦段划线句一方面写出了小鸟飞走,只
剩老鸟守护银铧树的萧索凄凉,另
一方面写出老鸟守护银铧树的画面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充
实。另外,还要考虑到这个句子是文段的结尾处,
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2)解答时可通读全段,分别找出使用了哪些叠词,每个叠词是
写什么的,写出了事物
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了。如“小小”“忽忽悠悠”是
用来写紫色
花朵的,“圆乎乎”“黄暗暗”“一嘟噜一嘟噜”是用来写果的,这些叠词生动形象;“一层
一层”
是用来写做鞋用的布的,表达出作者的怀念之情等。
(3)由文中“最先隐
身的”“接着隐身了的”“紧接着加入隐身队伍的”“呼唤那些早已隐身的
树的名字”可以看出文章是按
照树消失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这就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
楚。另外,文章对于消失的树,有的详述,
如银桦树等,有的略写,如后半部分出现的更
多的树。详写的是被作者寄托了深厚情感的树,略写的是有
关童年回忆的树。
(4)文章标题是“隐身树”,从表层含义来看,文章内容写树木被砍伐
逐渐消失,就像隐
身了一样,可见标题揭示了写作对象。从深层含义来看,树木的消失意味着乡土生活的
消
逝,所以这个标题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树木“隐身”用了拟人手
法,
其好处是生动形象,这就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⑴视觉效果上两者都是大块背
景下醒目突兀的存在,意蕴上老鸟的身影像补丁
那样充实、弥补着现代社会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空洞;渲
染出时移物换中老鸟独自守护的
萧索凄凉,为下文鸟走树倒的失落伤怀作了铺垫。
⑵“小小”“圆乎乎”“黄暗暗”“一嘟噜一嘟噜”等叠词描摹洋草果树花、果的形态、颜色等特
征,形
象生动,传达出亲切、爱怜之感;“忽忽悠悠”传神地描绘了花朵悠然飘落、轻盈舒
缓的情态,“一层一
层” 突出村人制作鞋垫的耐心细致,折射童年村庄生活的悠闲自在和朴
素自足,表现作者对此的怀念;
增添了散文的音韵美。
⑶按照树消失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反复出现的叙写时间消逝的
语句勾连在一起。详
写略写交替出现,整体上先详后略:栖息着一窝子鸟的、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看到的
、高
大到难以砍伐却依然被砍伐的、庄严肃穆的银桦树,其命运具有悲剧象征意味,故而最为
浓
墨重彩;其他关联着童年乡土生活回忆的树则写得相对简略,如大院子里的桃树、竹林
边的洋草果树;后
半部分中有些树更是随着时间的加速消逝一笔带过,如水井边的柳树、
石榴树等。(写作顺序、勾连方式
、指出详略布局、例举详写略写内容、分析详略安排理
由)
⑷揭示写作对象;引发
阅读兴趣;树的“隐身”暗示了它们被砍伐、被大多数人抛弃遗忘的
命运,象征宁静质朴、富有生活情趣
的乡土生活的消逝,统摄全篇;将树拟人化,把它们
视为藏身自我记忆的鲜活存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
童年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呼唤,奠定全
篇的感情基调。
【点评】(1)
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掌握常见修辞方法,并了解其效果作
用;此处考查比喻,比喻能化
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鉴赏能力;此处考查
叠词,叠词的作用是音韵和谐,生动形
象;同时分析叠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本题考查的是谋篇布局的手法的基本能力;可从写作顺序、勾连方式、详略布局等
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含义的作用的基本能力;可结合文章内容,从照应、线
索、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 致 秋 行 状(节选)
文汪曾祺
云致秋家贫,少
孤。他家原先开一个小杂贸铺,不是唱戏的,是外行。致秋上过小学、
初中,还在青年会学了两年英文。
他文笔通顺,字也写得很清秀,而且写得很快。照戏班
里的说法是写得很“溜”。他有一桩本事,听报告
的时候能把报告人讲的话一字不落地记下
来。他曾在邮局当过一年练习生,后来才改了学戏。因此他和一
般出身于梨园世家的演员
有些不同,有点“书卷气”。
致秋原先在致兴成科
班。致兴成散了,他拜了于连宣。于先生原先也是“好角”,后来塌
了场,就不再登台,在家教戏为生。
云致秋很聪明,摹仿能力很强,他又有文化,能抄本子,这比口传心授自然学得快得
多,于先生很喜欢他。没学几年,就搭班了。他是学“二旦”的,但是他能唱青衣。致秋唱
了几
年戏,不管搭什么班,只要唱《探母》,太后都是他扮的。致秋有一条好嗓子。据说
年轻时扮相不错。我
一共看过他两出戏:《得意缘》和《探母》。 他那很多地方是死膛肺
里的氧气实在不够使,我看他扮着
郎霞玉,拿着大枪在台上一通折腾,不停地呼哧呼哧喘
气,真够他一呛!不过他还是把一出《得意缘》唱
下来了。《探母》那回是“大合作”,在
京的有名的须生、青衣都参加了,在中山公园音乐堂。那么多的
“好角”,可是他扮的萧太
后还真能压得住,一出场就来个碰头好。 观众也有点起哄。一来,他确实有
太后的气派,
“身上”穿着花盆底那两步走,都是样儿;再则,他那扮相实在太绝了。京剧演员扮戏,早
就改了用油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后来都是用油彩。可他还是用粉彩、鹅蛋粉、
胭脂,
眉毛描得笔直,樱桃小口一点红,活脱是一幅“同光十三绝”,俨然陈德霖再世。
云
致秋到底为什么要用粉彩化妆,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我一直没有捉摸透。问他,
他说:“粉彩好看!
油彩哪有粉彩精神呀!”还是真话么?还是标新(旧)立异?玩世不
恭?都不太像。致秋说:“粉彩怎么
啦,公安局管吗?”公安局不管,领导不提意见,就许
他用粉彩扮戏。致秋是个凡事从众随俗的人,有的
时候,在无害于人,无损于事的情况
下,也应该容许他发一点小小的狂。这会使他得到一点快乐,一点满
足:“这就是我——云
致秋!”
致秋一辈子走南闯北,跑了不少码头,搭过
不少班,“傍”过不少名角。他给金少山、叶
盛章、唐韵笙都挎过刀。他会的戏多,见过的也多,记性又
好,甭管是谁家的私房秘本,
什么四大名旦,哪叫麒派、马派,什么戏缺人,他都来顶一
角,而且不用对戏,拿起来就
唱。他很有戏德,在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实,不洒汤,不漏水,叫
你唱得舒舒服
服。 该你得好的地方,他事前给你垫足了,主角略微一使劲,“好儿”就下来了;主角今
天
嗓音有点失润,他也能想法帮你“遮”过去,不特别“卯上”,存心“啃”你一下;临时有个演
员,或是病了,或是家里出了点事,上不去,戏都开了,后台管事急得乱转:“云老板,您
来一个!”
“救场如救火”,甭管什么大小角色,致秋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他好说话。
后台嘱咐“马前”,他
就可以掐掉几句;“马后”,他能在台上多“绷”一会儿。有一次唱《桑园
会》,老生误了场,他扮的罗
敷,愣在台上多唱出四句大慢板!一一临时现编词儿。一边
唱,一边想,唱了上句,想下句。打鼓佬和拉
胡琴的直纳闷:他怎还唱呀!下来了,问
他:“您这是哪一派?”——“云派!”他聪明,脑子快,能“
钻锅”,没唱过的戏,说说,就上
去了,还保管不会出错。他台下人缘也好。从来不“拿糖”“吊腰子”
。为了戏份、包银不合
适,临时把戏“砍下啦,这种事他从来没干过。常言道:“宁带千军,不带一班。
”这种
事,致秋从来不往里掺和。戏班里流传两句“名贤集”式的处世格言,一是“小心干活,大胆拿钱”,一是“不多说,不少道”,致秋是身体力行的。他爱说,但都是海聊穷逗,从不钩心
斗角,
播弄是非。因此,从南到北,都愿意用他,来约的人不少,他在家赋闲当“散仙”的
时候不多。
他给言菊朋挂过二牌,有时在头里唱一出,也有时陪着言菊朋唱唱《汾河湾》一类的“对
儿戏”。这大概是云致秋艺术生涯登峰造极的时侯了。
我曾问过致秋:“你为什么
不自己挑班?”致秋说:“有人撺掇过我。我也想过。不成,我
就这半碗。唱二路,我有富裕;挑大梁,
我不够。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挑班,来钱
多,事儿还多哪。挑班、约人,处好了,火炉子,热烘烘的
;处不好,虱子皮袄,还得穿
它,又咬得慌。还得到处请客、应酬、拜门子,我淘不了这份神。这样多好
,我一个唱二
旦的,不招风,不惹事。黄金荣、杜月笙、袁良、日本宪兵队,都找寻不到我头上。得,<
br>有碗醋卤面吃就行啦!”
(1) 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 小说中的云致秋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归纳分析。
(3)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4)有人评论汪曾祺“在小说散文
化方面,开风气之先”,请结合文本对汪曾祺小说的特点
加以分析。
【答案】 (1)开篇交代云致秋的家庭背景和上过学的经历,以及他的文笔“溜”、记性
好、
有“书卷气”等特征,为后文做铺垫。
(2)①聪明过人:有点“书卷气”,学戏极为聪明,
什么戏都能演。②热情敦厚,人缘极
好,又极具人情味。台上“救场如救火”,台下从不掺杂纷争。③淡
定从容,甘当配角:虽有
能力,但甘当配角,能把主角“傍”得舒舒服服。④特立独行,有时发一点小狂
:梅兰芳、程
砚秋、尚小云等人都用油彩,只有他坚持用粉彩。
(3)①运用排比手
法,写出他会唱的戏多,乐意帮人救场。②运用叠词“严严实实”“舒舒
服服”,表现出云致秋很有戏德
。③多用短句,简练明快。
(4)①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因素很弱,较少矛盾冲突,更关注生活
,通过生活来写人写
事。小说中云致秋即是这样的小人物。②内容多横写市井风情,天文地理,风俗人情
、掌
故传说等等,渗透着乡土气息,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范。所选的小说中对云致秋所
扮的
角色的描写就体现出了杂家的特色。③语言朴素、自然,于平常中求韵味,有散文化的特
点
。
【解析】【分析】(1)第一段“家贫,少孤。他家原先开一个小杂贸铺”交代了云
致秋的家
庭背景;“致秋上过小学、初中,还在青年会学了两年英文”交代上学经历;“文笔通顺,字<
br>也写得很清秀,而且写得很快”“和一般出身于梨园世家的演员有些不同,有点‘书卷气’”写
了
云致秋的文笔和气质特点,为后文写他的独特个性和气质做铺垫。
(2)依据第一段“文笔
通顺,字也写得很清秀,而且写得很快”、第三段“云致秋很聪明,
摹仿能力很强,他又有文化,能抄本
子,这比口传心授自然学得快得多”、第五段“他聪
明,脑子快,能“钻锅”,没唱过的戏,说说,就上
去了,还保管不会出错”等,可知云致秋
聪明过人。依据第五段“‘救场如救火’,甭管什么大小角色,
致秋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
戏。他好说话”“为了戏份、包银不合适,临时把戏‘砍’下啦,这种事他从
来没干过”等可
知,云致秋热情、人缘极好、厚道等特点;依据第五段“在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
实,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和最后一段“唱二路,我有富裕;挑大梁,我不
够”
“我一个唱二旦的,不招风,不惹事”可知,云致秋知足从容,甘当配角等特点。依据第
三段“梅兰芳、
程砚秋、尚小云,后来都是用油彩。可他还是用粉彩、鹅蛋粉、胭脂”可
知,云致秋特立独行,坚持自我
的特点。
(3) “该你得好的地方,他事前给你垫足了”“主角今天嗓音有点失润,他也
能想法帮
你……”“临时有个演员,或是病了,或是家里出了点事……甭管什么大小角色,致秋二话不<
br>说,包上头就扮戏”,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云致秋乐意助人、帮人救场的特点。“他很有戏
德,在
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实,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长短句结
合,且用“严严实实”
“舒舒服服”等叠词,简洁明快地赞美了云致秋很有戏德。
(4)本题要求分析汪曾祺“在
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特点,考生可以分析本文
的散文倾向的特色。首先,本文弱化情节、几
乎没有冲突,而是写云致秋“和一般出身于梨
园世家的演员有些不同,有点‘书卷气’、有戏德,并以琐
碎的生活剪影来写人写事,体现了
散文的特点;其次,“来约的人不少,他在家赋闲当‘散仙’的时候不
多”“挑班、约人,处好
了,火炉子,热烘烘的;处不好,虱子皮袄,还得穿它,又咬得慌”等句子都可
以看出,本
文语言有朴素自然中显韵味显内涵的散文化特点;还有,“甭管是谁家的私房秘本,什么四<
br>大名旦,哪叫麒派、马派,什么戏缺人,他都来顶一角”“ 戏班里流传两句“名贤集”式的处
世
格言,一是‘小心干活,大胆拿钱’,一是‘不多说,不少道’”等都可以看出,本文还写了戏
剧派系、
市井思想等等,内容广博中展现云致秋特点,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开篇交
代云致秋的家庭背景和上过学的经历,以及他的文笔“溜”、记性好、
有“书卷气”等特征,为后文做铺
垫。
⑵①聪明过人:有点“书卷气”,学戏极为聪明,什么戏都能演。②热情敦厚,人缘极
好,又极具人情味。台上“救场如救火”,台下从不掺杂纷争。③淡定从容,甘当配角:虽有
能
力,但甘当配角,能把主角“傍”得舒舒服服。④特立独行,有时发一点小狂:梅兰芳、程
砚秋、尚小云
等人都用油彩,只有他坚持用粉彩。
⑶①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他会唱的戏多,乐意帮人救场
。②运用叠词“严严实实”“舒舒服
服”,表现出云致秋很有戏德。③多用短句,简练明快。
⑷①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因素很弱,较少矛盾冲突,更关注生活,通过生活来写人写事。
小说中云致秋即是这样的小人物。②内容多横写市井风情,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
说等等
,渗透着乡土气息,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范。所选的小说中对云致秋所扮的角色
的描写就体现出了杂家
的特色。③语言朴素、自然,于平常中求韵味,有散文化的特点。
【点评】(1)本题主要考
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
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
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
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
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
作、心理等描写
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注意运用的艺术手法和用词用语特点、句式特点,结合表
达效果分析。
语言简短,如“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显得简洁明快;叠词
运用,如“严严实实”“舒
舒服服”等,写出他的“戏德”;运用排比手法,讲述几种不同情况如
“很有戏德”“主角今天嗓音有点
失润”“临时有个演员,或是病了,或是家里出了点事”,体现
出他的热情助人和会的戏多。
(4)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的解
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加州牛肉面
穿
过五月花广场的时候,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
阳金色的余晖。恰好
教堂敲响礼拜的钟声,成群的鸽子从喷泉劲射的水柱旁掠过。几位黑
人摇滚乐手走过来,向他露出了好看
的白牙。
今天是个美妙的日子。林郁不禁哼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找了一家加州
牛肉面馆,
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差,至今也没有品尝出加州牛肉面和咱们的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
好了
,总算幸运,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美国
佬真痛快,看中了,一
下就拿出5000套的订单。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同是武
汉来的一位电脑工程师,为停车场
晒太阳的小汽车设计了折叠式钢丝白布蓬,起了个俏皮
的名字叫“汽车太阳镜”,从老美的荷包里掏出大
把大把的钞票,如今开了两家公司呢。
回到寓所,林郁却不敢陶醉,伏在设计图上精
心修改。这是一组竹节、树兜、蘑菇形状
的小童凳。一个个富有中国园林的山野情趣,又有那么一点点西
方抽象艺术的现代韵味。
或许,这就是美国佬乐意说OK的妙处所在?
楼道
里响起沉重的脚步声,接着响起沉重的关门声。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
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
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年薪让大陆人
想都不敢想。偏偏“冷战”降下帷幕,
经济萎缩,以高科技军火工业闻名的加州倍受打击。
他被炒了“鱿鱼”,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
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
点开心。
加州牛肉面真不容易吃啊
!林郁为自己庆幸,不禁抓起床头的拉力器使劲拉了一下,仿
佛要试试自己的力量。在用
尽力气撑开最后一个回合时,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
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一切努力都十分顺利。林郁同家乡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订了货,还点名挑选著名的星
海钢琴厂承担油漆工艺。他要让小童凳闪烁中国国漆的古典光彩,柔和而凝重,体现东方
文化的高雅与悠
远,征服加利福尼亚和整个美利坚。
样品很快送来加州,果然出色,宛如一套精致的
工艺品。国漆的光泽沉静温润,又拉出
了木纹、竹斑……很适合贵夫人们去娇宠她们的小宝宝。美国的童
凳太没文化,不是一段粗
糙笨拙的原木,就是冷冰冰的钢制组装品。
林郁特
意借了台湾流体力学家的高级轿车,去超级商场送样并确定交货期。他已胜券在
握,让国内提前生产了5
万套。
“NO,NO,”一位经销主管连连摇头,“林先生,你为什么修改设计,给
这么有魅力的作
品穿了一件多余的外衣?”
林郁完全出乎意料,林郁急忙托
起一只“蘑菇”说:“瞧,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这么美妙的
工艺品……”
“
NO,孩子们不需要工艺品。他们只需要最原始、最自然、最亲切或者能唤起好奇心而
动手去组合的东西
。”
林郁懵了,只顾选择一些美丽的词语,夸耀中国的传统国漆工艺。
“NO,在我们美国人看来,越是漂亮的东西越不可靠。顾客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怀疑:
只有非常糟糕的木料,才用得着刷这么好看的油漆……尽管我个人对你们国漆工艺充满敬
意。”
……
林郁又找到了一家加州牛肉面洗盘子。半夜三更,饥肠辘
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
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抬起眼,窗外一派灯红酒绿。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
来……
(1) 请从结构和主题两个方面谈谈标题“加州牛肉面”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
②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3)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评析林郁这一人物形象。
(4)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
)①结构上:作为整篇小说的线索,引出全文的内容,并收束小说的情节使
其前后呼应。②主题上:具有
象征意味,加州牛肉面象征着美国的文化,没有频出它的味
道的特别之处就意味着没有真正理解美国文化
。
(2)①动作描写,脚步“放舒缓了”“仰起脸”暗示了林郁此刻轻松愉快的心情。②神态
描
写,表现了林郁此刻丰富复杂的情感:事业终于有起色的欣慰,创业艰辛的感慨,对远在
大洋
彼岸妻女的思念。
(3)①林郁能吃苦,有远大的理想,也富有才智。他能在牛肉面馆洗盘子
,也能设计出
让外国人感兴趣的“小童凳”。②林郁看到流体力学专家被迫擦皮鞋时感到很得意,说明他
的个性当中也有小人得志、自私浅薄的一面。③林郁是无数在异国他乡追寻自己成功梦想
的中国人的代表,他的经历表明只有了解、接受并逐渐融入异域文化才能在异国获得成
功。
(4)①“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象征着林郁仍然会在国外奋斗,并逐步适应国外的生活
习惯与文化差异。②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呼应标题,照应前文,使文
章结构更加完整
。④林郁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其实我们整个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也面
临着文化差异的问题,我们既要
保持文化的独立,同时也应该有接纳异国文化的胸襟。
【解析】【分析】(1)从结构
上看,“加州牛肉面”是行文的线索,贯串全文,使故事情节
更集中紧凑,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从主题
上看,表面上是加州牛肉面和兰州拉面的区
别,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两种不同的面食象征不同的文化基因
,看似容易品出味道,实则
任重道远。深刻揭示了文化差异鸿沟不容易填补的主题。
(2)解题时首先应考虑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之后分析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分三步
走。①判断句子是
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
等)。②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
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③
还是要分析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①动作(行为
)描写,表现了人物轻松愉悦的
心理。②神态描写,突出人物既欣慰又心酸,同时思念远方亲人的复杂情
感。
(3)林郁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吃苦耐劳、聪明机智、理想远大,同时也有目光短浅、
小
人得志、自私浅陋的一面。根据文章第二段“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
差
”可以看出他吃苦耐劳,根据文章第三段“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
场的老板点了头
”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会设计板凳。根据“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
著名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
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这几天正
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
吗?”林郁觉得有点开心。说明他的个性当中
也有小人得志、自私浅薄的一面。“可以看出他小人得志、
自私浅陋。文章结尾“半夜三
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牛肉面的味道不
同透露着着文化差异的问题。“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
br>来……”这句话含蓄的表达了表明只有了解、接受并逐渐融入异域文化才能在异国获得成
功。结合
文章主旨评论时需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主旨谈个人的看法,言之成理
即可。
(4)解题时应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作品主旨等方面加以分析。结尾主要
运用
象征手法,结合人物形象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将逐步适应国外的生活;从结构上看,
首尾呼应,结构更加
完整;最后思考主旨,不仅是反思现实,更要注重不同文化观念的融
合。
故答案为
:⑴①结构上:作为整篇小说的线索,引出全文的内容,并收束小说的情节使其
前后呼应。②主题上:具
有象征意味,加州牛肉面象征着美国的文化,没有频出它的味道
的特别之处就意味着没有真正理解美国文
化。
⑵①动作描写,脚步“放舒缓了”“仰起脸”暗示了林郁此刻轻松愉快的心情。②神态
描
写,表现了林郁此刻丰富复杂的情感:事业终于有起色的欣慰,创业艰辛的感慨,对远在
大洋
彼岸妻女的思念。
⑶①林郁能吃苦,有远大的理想,也富有才智。他能在牛肉面馆洗盘子,
也能设计出让
外国人感兴趣的“小童凳”。②林郁看到流体力学专家被迫擦皮鞋时感到很
得意,说明他的
个性当中也有小人得志、自私浅薄的一面。③林郁是无数在异国他乡追寻自己成功梦想的
中国人的代表,他的经历表明只有了解、接受并逐渐融入异域文化才能在异国获得成功。
⑷①“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象征着林郁仍然会在国外奋斗,并逐步适应国外的生活习惯
与
文化差异。②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呼应标题,照应前文,使文章结
构更加完整。④林郁
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其实我们整个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
文化差异的问题,我们既要保持文化
的独立,同时也应该有接纳异国文化的胸襟。
【点评】(1)本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
解题时应从情节线索及作用,主旨的象征意
味方面加以考虑。结构上看,“加州牛肉面”是行文的线索,
贯串全文,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紧凑,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从主题上看,表面上是加州牛肉面和兰州拉面
的区别,实际
上是一种隐喻,两种不同的面食象征不同的文化基因,看似容易品出味道,实则任重道远。深刻揭示了文化差异鸿沟不容易填补的主题。
(2)本题考查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
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能力。解题时首先应
考虑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之后分析人物的心理与
情感。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审准题干,找出文中直
接描
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
对
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
作答。
(4)本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讨的能力。解题时应从艺术手
法、人
物形象、情节结构、作品主旨等方面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
格教育的维度。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
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
和。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
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
展,特别是道德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
教育,
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
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而且,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
发展提供基础
和助力。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
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
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
把人性的完整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
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
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
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
穷的创造力。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达尔文在其《自传》中的自述:“到了
30岁,或
30多一点,各类诗歌,诸如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菜等人的诗作<
br>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甚至像一个中学生似地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以
前,绘画
也给我相当大的乐趣。但是;经过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差
不多丧失了……我的思想
几乎已成了机器,只会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材料中别出一般规
律。”这也从反面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整
体协调性原理提供了支持。
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一直倡导和
践行的,由此形成了悠久而丰
富的美育思想。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
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
于美育,终于美育”。所谓“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讲“兴于诗”,而
且还带领学子“玩天然之
美”,其目的就是“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所谓“终于美育”,就是“成
于乐”,由此养成
“无欲”、“纯粹”之“我”,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利无害,
无人无我,
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这种礼乐教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
br>传统儒家对人格养成却一直延续着重视从感性入手、注重情感体验、实现教养内化的原
则。所谓“
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怡情养性”等等都是不脱离感性、不断深化感性、持续
提升生命境界的教
化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植根于一种信念,那就是人格教育的内在性。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尹焞注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
之也。”这里从“知到“好”再到“乐”的层层递进,
恰恰是一个由外在性句内在性递进的过程。对于道
,只有“有所得,也就是内化了,才会有
“乐”,这是数自内心的。也就是说,要教化人,仅仅使人知道
一些道理还是不够的,而是
要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道理,内化于心,并以听闻和践行这些道理为快乐
,这才算是
达到了目的。《礼记·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
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物格而后如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这里的“明明德”与其后的“意
诚”、“心正”都追求教化的内在性。到了明代,王阳明在
讲“孝”时指出,对父母问寒问暖不能是礼节
性的,而要出于诚心,出于孝心:“这都是那诚
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
件发出来。”这个“城”强调的是带
有深度情感体验的孝道,它是内化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反之,只是迫
于礼节,虚情假意地
“尽孝”,那还是不孝。因此,教人孝道,也就必然要使孝道以感性的方式(具体地
说就是
情感体验)深入人心,使人诚心诚意地践行孝道。这种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使
之内在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思想和实践,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在一
定程度上是美育
的。因此可以说,中国是具有深厚美有传统的国家。
(节选自社卫《美育三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格教育是可以通过美育来完成的,正是因为有美育,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B. 席勒认为,相较于为健康、为认知、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为道德的教育更重要。
C. 美育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全面和谐。
D. 中国儒家有悠久丰富的美育思想;一直倡导和践行用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健全人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美育书简》的内容,是为了证明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升各
种
能力素质的基础。
B. 达尔文《自传》中的话从反面论证了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充
分协调的发展才能
催生真正的创造力。
C. 王国维先生对孔子话语的理解和分析证
明了在我们传统儒家的育人观中,美育既是教育
之始,也是教育之终。
D. 人格教
育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递进的过程,文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举出了《礼记·大学》和
王阳明
论孝的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美育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其目标是内化人格教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
传统人格教面从“知之”开始,当其终于“乐之”时就培养出“无欲”“纯粹”之“我”。
C. “孝”要出于诚心,有些地方的“奖孝金”制度并非是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
D.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潜移默化。这种独特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重感性体验的“美育”.
【答案】 (1)D
(2)A
(3)B
【解析】【分析】(1)A项,“正是因为有美育,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错误,由原
文“美育
,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
格教育的维度。人格是
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
可知,“人格”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
各种特质的总和,而不是因为“美育”。B项,“为道德的
教育更重要”错误,由原文“席勒在《美育书
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
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
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
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可知,“美的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
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所以在席勒认为,“美的教育”应该更重要。
C项,“美
育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错误,由原文“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
br>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
达到和谐
”可知,美育的目的是“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不是“不能”直
接作用于某一种心
理功能的发展。故选D。
(2)A项,“是为了证明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
升各种能力素质的基础”错
误,由原文“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
展,而是通过
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把人性的完整<
br>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
能充分健
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可
知,文章引用了《美育
书简》的内容,是为了证明人性的完整必须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统一起来,而美育可以实现这种和谐统
一。A错误。故选A。
(3)B项,“当其终于‘乐之’时就培养出‘无欲’‘纯粹’之‘
我’”错误,由原文“所谓‘终于美育’,
就是‘成于乐’,由此养成‘无欲’、‘纯粹’之‘我’,进
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
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
可知,从“知之”始,以“乐之”
终,是人格教化由外而内的过程,而“‘无欲!‘纯粹’之‘我’”是
人格教育的最高境界,并不是
在“乐之”的阶段就能实现的。B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A;⑶B;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
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
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
瓜,确定筛选范围。找
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此类题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
知识、结论,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进行运用,推出原文没有直接
表述的观点,
或者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