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小说专题资料(题目分析部分)含答案

余年寄山水
574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7: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中考作文-入党誓词全文


高考小说专题资料
【2011年山东卷】13.(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审 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 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 媳妇们要
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 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还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
就是你爸早先找给我的那份儿 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
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
要是给别 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 其妙地热起来;
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 ”
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 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
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 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
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 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
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 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
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
正下着。冰 箱里我存了青岛的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 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
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 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
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个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
时间太长了,全 沤烂了,成浆了。
1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 ,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
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 从学校找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
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 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
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 ,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
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 :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噢,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 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
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 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
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 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1)①外貌丑陋;②吃苦耐劳;③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 小臭儿的不孝”);
④晚景凄凉。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
【参考答案】
①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 人’世俗的
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②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 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
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 是理解了他
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
相.

(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② 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修辞手法)
②“审丑”是一种绘画 “原则”(或“流派一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
对象;(词本身的含义)
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
的淳朴心灵 ;(表达效果——形成反差)
2


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主题)

【点评】小说在这几年的高考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一直是考纲要求的文学体裁,注意鉴赏小
说的 角度。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
物形象、把握小说 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把握主题等,我们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
掌。

【2012年辽宁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 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
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 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
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 笑话我爷爷。当爷
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 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
到爷爷一边敲铜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 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
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 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
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 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
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 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
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 当当响得
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 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
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 ,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
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 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这后
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 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
满脸猪肝色。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
父亲是一 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
就开始进大烟馆。没 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 天爷爷没有嚼他的
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
3


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
阵微风。
临 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 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
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 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 念想。他慈爱地
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 ,
最好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 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
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 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嚎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整整两天两夜,他雇
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 中爷爷那
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我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 ,我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
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
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
我说了 ,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好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
富 、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长 得快;二是
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 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
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 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
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的行为也具有深
4


厚寓意。
【参考答案】
E 3分,A 2分,B 1分,C、D不给分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 上”,这一行为反映了
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 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有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
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 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3)小说中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着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 穿全文的线索,将“爷
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 更丰富、更合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小说以 “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
的一点。(8分)
【参考答案】

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 中的财富;(本意)二是“爷
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用意)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 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
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 ,给2分。


【2016年全国卷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5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 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 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 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
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
一起,这整整一百 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 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
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 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
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 ,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
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 复地谈判,煤炭公
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 湾村
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
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 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
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 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
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 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 土而出了。每天早
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 不知
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
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 六
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 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
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 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
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 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
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 像一个
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
6


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 啐上几点唾沫,
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 咯
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
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
他舒服,银亮 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
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 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
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 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
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
眼睛外边的世 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 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
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 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
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 静固执地说,“我不是
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开头 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
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 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
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 小说中写到百亩 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
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 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 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 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
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 综合 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
透世事变迁,另一方 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 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 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
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 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 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 br>7


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4)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 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六安爷层面(4分):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 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
六安爷的眼睛也 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 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
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 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课外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15分)
迷 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 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
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 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
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
飞往很美的地方 ,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
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 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
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 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 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
左拐,但话要说出 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
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 ,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
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 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
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 回家的路,很快,
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 前面。
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
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8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 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
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 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 ,过来问我哭什么?我
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 得我住在
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
了桥又问 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参考答案】题目“迷路”有双 重意义。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1分)结果是“我”迷失了回
家的路;(1分)二是“我”迷失了 善良本性之路。(2分)
2.“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 构上有什么作用?
(5分)
【参考答案】言简意赅,引人深思“我”迷路的原因,蕴含着一个 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
良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早晚会遭到报应,也告 诉我们不要伤害别
人,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3分)
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使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又能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增强
小说的感染力。(2分)

3.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如开头写“我”坚信
自己,认 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
起来”与后来“ 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
路,大人带我回 家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颇有起伏跌
宕。(每举一个例,分析恰当 给2分,语言通顺1分,共6分)(如果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言
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

两会议案-五年级工作总结


白芍的功效-江苏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


恩施市一中-圣诞节英文祝福语


2015年国庆阅兵-山西省警官学校


浙江公务员成绩-政治学习


匿名信-祝福老师的话


农耕年华-合肥美术高考


端午节活动主题-工作失职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