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结构、开头、结尾
预备党员谈话记录-女生节是什么时候
龙文教育教师1对1个性化教案
学生
姓名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
学
步
骤
及
教
学
内
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衔接(课前环节)
1、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指点
2、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了解学生的本周学校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内容
知识点1:小说标题
知识点2:小说开头和结尾
知识点3:小说结构
三、知识总结
知识、方法·技能
四、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变式训练)
五、布置作业
教师
姓名
授课
日期
2012.12.29
授课
时段
19:00-21:00
小说阅读之标题、开头、结尾、结构
掌握小说阅读中标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熟练掌握小说类标题的答题模式。
教导处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1
六、目标完成情况
0~30% 〇 31%~50% 〇 51%~75%
〇
76%~80% 〇 81%~90% 〇
90%~100% 〇
教学过
程中学
生易错
点归类
作业布
置
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O 特别满意 O 满意
O 一般 O 差
学习过
程评价
教师评定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O好 O较好 O 一般 O差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O
好 O 较好 O 一般 O 差
家长
意见
家长签名:
2
小说阅读之标题、开头、结尾、结构
一.小说标题:
(一)【高考真题回眸】
1.(2009浙江卷) 《魔盒》15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
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2.(2010辽宁卷)《洗澡》(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
构艺术、
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8分)
3.(2010年安徽卷)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4
.(2010年陕西卷)《保护人》(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
塑造、情节结
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5.(2011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6分)
6.(2011山东卷)《审丑》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理解。(6分)
7.(20
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
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
和具体理由。(8分)
(二)【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
1.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
你的观点和理由。【分析是
否可以换标题】
2. “××”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
,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
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探讨标题
作用】
3“××”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探究标题意蕴】
(三)小说标题的作用: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3
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如《黄昏渡》:“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1)标题“黄昏渡”至少包括时间
“黄昏”和地点“渡口”,这就点明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
(
2)“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上地点
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渡
,无形中形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渲染了萧索的氛围。
(3)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
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
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同时也隐喻
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
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2、如果以
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
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
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半张纸》:“小说标题‘半张纸’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1)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
接
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
(2)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之情的载体;
(3)半张纸与“两分钟”“两年”一起深化了小说主题。
如《炊烟》:“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
(1)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
(2)有隐喻象征的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温暖宁静生活的向往;
(3)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3、如果
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
效果”的作用。
如《白痴》:“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小说的
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1
分)并且以“白痴”为题与
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相呼应,(1分)展现了
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
行为的无比愤怒。(1分)同时小说中白痴的
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1分)跟正常人的情感
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
4
现象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
读者深思,深化了主
题。(1分)
(三)小说标题的含义(意蕴):
2011山东卷《审丑》22.“审丑”作
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老人
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
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小说标题的含义(意蕴)】: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如《梦非梦》:“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题目的本意是“梦不是
梦”,小说
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可现实中小李、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
待(“梦非梦”的第一层含义
);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
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
而已( “梦非梦”的第二层含义)。这两
层含义,实际上都是“梦非梦”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如《锁》:“小说题目‘
锁’有什么含义?”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
锁、双保险锁”
,实际上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一实一虚,一表一
里。
《暗记》:“试分析题目‘暗记’的含义。” “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指石丁画上
的记号;
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
记。也是一实一虚,一表一
里。
(四)【探讨是否可以换标题】
(1)(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4)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
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
合适?请谈谈你的观
5
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
br>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
型的故事”
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表层含义)
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深层含义)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情节与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
“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
作者的巧思;(构思)
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
(结构)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
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
的主题不相冲突。(主题)
(2)(2009浙江卷) 《魔盒》
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
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联想
;
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都是围绕“魔盒”展开的;③形象生动,
具有象
征意味,“魔盒”寄托着贝格斯太太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
: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
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
扣中心;③外国经典
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换标题含意答题思路指津】
1.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
2.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XX形象。
3.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XX主题。
6
4.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五)总结小说题目的考查类型及做题技巧
(一)小说标题的考查类型
1、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①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③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标题是否可以替换
①这个题目
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XX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
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
)
② 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总结小说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
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二.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做好铺垫、埋下伏笔、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点题)
(一)先积累与谋篇布局相关的术语:
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
7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连贯;过渡照应。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
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
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4、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5、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7、总分得当;层层深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二)掌握一定的关于文章结构的答题模式:
1、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
2、文章是(
)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 ),第二层写了( )„„
3、文章以( )为线索。开头写(
),中间写( ),结尾写了( )。
4、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三.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一)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
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
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
不
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二)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8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
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
,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
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
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
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
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
馒头后
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
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
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
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
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
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
再创造;有利于深化作品意境。
四.教学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
话的语气
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
亲怎
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
9
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
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
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
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
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
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
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
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
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
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
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
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
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
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
得很严重。
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
情不自然地朝时
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
话。母亲犹豫了一会
,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对母亲
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俩各方面都
已经
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
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
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
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
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
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
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
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
孙女一
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
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
过后,电话声顽
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
溢血,在昏迷中一直
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
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
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
末,我总爱默默
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地轻颤
一下身子,
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0
1.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2.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 文章为什么要以“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为标题?
(二)辘 轳
伍中正
乡里要打井了。
这事风一样
地传遍了村里。乡长急了,找谁呢?乡长想到了村主任。乡长就对村主任说,找个
人来打井。村主任说,
不出两天,我给你找个人就是。
找谁呢?想来想去,村主任就想到了刘书臣,他妈的刘书臣不是在外面打井吗?
刘书臣在外面
打完井回来,太阳的光线还很明朗,照着他肩上的辘轳和身后的女人,那女人是
刘书臣的。刚到屋前,村
主任就一把拉着刘书臣说,我还以为你不回呢,急死我了。女人站在刘书臣
旁边,静静地听,也不插言。
刘书臣轻轻地放了辘轳,回,啥事?村主任说,给乡里打口井,就这事。
就这事?乡里有自来水,还打
井干啥?刘书臣又问。村主任说,我也说不清楚,他说打就打。
怎么,你刘书臣以前不问东问西的,这回
咋了?刘书臣摇摇头说,那我不去。村主任劝,去。东家是
打,西家也是打。他乡长会让你白打?刘书臣
说,这事我得和我女人说说。女人在一旁忍不住插话,
不用说了,打!辘轳就不搬进屋了。村主任瞥一眼
刘书臣女人,你不如女人开窍。刘书臣站在一边,
不再跟村主任说话。
天一亮,刘书臣肩上背
着辘轳,后面还跟了一个女人,女人不让手闲着,提了一只铁桶。刘书
臣跟女人只顾走路,不说话。早晨
暖暖的阳光照着刘书臣和身后的女人。到了乡里,不等刘书臣开口,
乡长问:来打井?刘书臣想,不打井
我还不来呢。刘书臣看了一下乡长的脸色,只点了一下头。乡长
11
用手指指女人,又问,那女人也会?刘书臣说,不会,但会提土。乡长就在屋
前的一块空地上指了一
个地方,说,就打在那里。刘书臣赶紧走过去,脚一站定,又问,就这?乡长肯定
,脸上一笑,就在
那里。刘书臣不再看乡长的脸色,把辘轳轻轻地放下来。乡长走的时候说,只管打,不
要担心工钱。
不会亏你和女人。懂不懂?
刘书臣只管挖土,再没跟乡长说话
。刘书臣挖土,挖出来碎碎的土,女人就一次次装在铁桶里,
然后提走。井有两米深了,女人就在井口架
了辘轳。刘书臣在下面挖土,女人就在上面提土,辘轳让
她摇得吱嘎吱嘎地响。乡里的院子大,也安静。
刘书臣就对女人说,井这回要打好。女人就回一句,
是要好。天一黑,刘书臣从井底爬上来,衣服上全是
黄土,说回家。女人就赶忙倒掉桶里的土,收拾
工具。
天亮了,刘书臣又来了。又拿工具下了
井。女人照样提土。打了三天,还没打到水。刘书臣疑
惑了,咋的?刘书臣说,要打不出水,对不住乡长
。女人在井口说,也是。你就使劲挖,一天多挖点。
乡长回来,一手搭在辘轳上,两脚站稳,对着井下
的刘书臣用力地喊,刘书臣!刘书臣!在井
底喘气的刘书臣说,乡长,在挖土呃,下来一趟不容易。乡长
又对着井底说,我要你上来,我有话对
你说。刘书臣爬了上来,疑惑地问,咋了乡长?
乡长说
,不打了,这是给你的钱。乡长边说边从衣袋里拿出钱来。刘书臣背起辘轳就走,蔫蔫
的样子。
打完乡里的井,刘书臣就把辘轳搁在屋里,天一冷;刘书臣再不出去打井,坐在家里跟女人一
起烤火。
刘书臣出神地看着辘轳。外面的北风,呜呜地吹着。
有人在敲门。那人进来说,县纪委的,你是刘书臣
?刘书臣从辘轳上收回目光,不停地点头。
你给乡里打过井?刘书臣又点头。给了你多少钱?三百块。那
人要走,回过头来说,他在乡里账上报
了三千块。
刘书臣一惊,呆呆地站着。女人喊,还愣在那干啥?门边冷呃,过来烤火。
刘书臣找出砍刀,朝辘轳劈去,连劈了几下。女人拦他不住,说,书臣你疯了?
刘书臣说,是我害了乡长,我要不打井就好了。
往后,刘书臣再不打井。
村主任看见刘书臣,顺便说了一句,好好的咋不打井了?
刘书臣一字不说。
1、有人认为该文题目取名“辘轳”不如取名“打井”,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12
2.你觉得本文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三)钉子上
契诃夫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
夫的命名
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
‚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说。
‚我们可要
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白兰
地已经有了,……是
‘沃隆佐夫斯基’牌的。……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
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他们走啊走的
,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他们走进前堂。他们的
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
‚你们闻到了
吗?‛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
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
呀?喂,卡嘉!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
‚这是什么?‛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
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
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
脸色发白。
‚这是他①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
‚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
奇科夫含糊其词地说。‚卡嘉在招待他。……我们走吧,诸位先生!
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
掉再回来。‛
这群人扣上皮大衣的纽扣,走出去,懒洋洋地往一家小饭铺走去。
‚你家里所
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②!‛档案副管理员放肆地说。‚必是魔
鬼把他支使来的!
他不久就会走掉吧?‛
‚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了!等他走了,我们
先喝一杯白酒,
吃点鰮鱼。……然后我们再喝上一杯,诸位老兄。……喝完第二杯以后,那就得马上吃馅
饼。要不然
胃口就差了。……我的女人烤的馅饼好得很。白菜汤也烧好了。……‛
‚你买沙丁鱼了吧?‛
13
‚买了两听。还买好四种腊肠。……我妻子,大概,也饿了。……不料他闯来了,魔鬼!‛
他
们在小饭铺里坐了一个半钟头,为摆样子而各自喝下一大杯茶,然后又往斯特鲁奇科夫家里走
去。他们走
进前堂。
先前的那种气味更浓了。文官们从半开着的厨房门口望进去,看见一只鹅和一碗黄瓜。阿库丽
娜
从炉子里取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又不顺利,诸位老兄!‛
‚怎么回事?‛
文官们的肚子痛苦得缩紧了:饥饿可不是舅妈③啊,然而可恶的钉子上却挂着一顶貂皮帽子。
‚这是普罗卡契洛夫的帽子,‛斯特鲁奇科夫说。‚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找一个什么地方去等一
等。…
…这个人不会坐很久的。……‛
‚这么没出息的家伙倒有这样俊俏的老婆!‛客堂里响起一个沙哑的男低音。
‚傻瓜就是交好运啊,大人!‛一个女人的说话声附和道。
‚我们走吧!‛斯特鲁奇科夫哀叫道。
他们就又往小饭铺走去。他们要了啤酒。
‚
普罗卡契洛夫是个有势力的人物!‛那群人开始安慰斯特鲁奇科夫说。‚他在你妻子那里坐上一
个钟头,
往后你……就有十年的造化呢。这是运气来了,老兄!何必伤心呢?用不着伤心。……‛
‚就是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用不着伤心。问题不在这儿!我不痛快的是我的肚子饿得慌!‛
过
了一个半钟头,他们又到斯特鲁奇科夫家里去。那顶貂皮帽子仍然挂在钉子上。大家只得又退
下阵来。
一直到傍晚七点多钟,钉子才解除负担,他们也才能动手吃馅饼!可是馅饼干瘪了,白菜汤不烫
了,鹅烤焦了,总之斯特鲁奇科夫的前程破坏了一切!不过呢,他们吃得倒是满有味道的。
注释:①暗指他们的上司。②在此是骂人的字眼:蠢货。③俄国谚语,意谓‚饥饿无情‛。
(
1)“钉子上的帽子”是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结构情节多方面的
考虑。选择一个方
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探究。(8分)
14
答案:
(一)
(二)
(1
)答:“辘轳”好,它是打井用的工具,小说中多次出现,是小说的线索;另外,它骨碌骨
碌地转,象征
了乡长为贪污公款而精心盘算。
(三)
参考答案:
(1)观点一:使主题更加深
刻,内涵丰富。第一,小事件横断面,解剖社会现实;第二,表现
社会的病态和丑恶;第三,蕴含作者的
同情愤怒。
观点二: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多样。第一,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第二,重点
表现
主人公的屈辱辛酸,庸俗麻木;第三,暗示屈从权贵的小人物比比皆是。
观点三:使情节
结构紧凑而曲折。第一,明暗两条叙事线索;第二,各种矛盾冲突的交汇点;第
三,情节跌宕变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