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翻译 书下注释

玛丽莲梦兔
701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7: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快乐的儿童节作文-鼓励自己的个性签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二、 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 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
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 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
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6)市:集市。(7)
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 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12)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14)
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
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2 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 (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
误。(5)喻:了解,明白。 (6)则:如果。 (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

三、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 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 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 其弟子共同编
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三、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间
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
泥水匠
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 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 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
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 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五、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
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
志,增长人的上进 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
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 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 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 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
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书下注释
⑴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⑶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⑷ [环]围。
(5) [池]护城河。(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
甲之类。(7)[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 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
里是限制的意思。(9) [故国不以山溪 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10)[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 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
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⒀ [畔]通“叛”。 ⒁ [顺]归顺,服从。 ⒂ [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三、补充内容
1、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义:城,内城;今: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去,离开。今
义:往,到) 池非不深(古义:护 城河。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逃离。
今义:到某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区域,范围)
2、一词多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助词,的) 环而攻之(代词,它) 多助之至(动词,到)
(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三里之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
震慑) 天下顺之 (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四、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 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 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 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
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 属语录体散
文集。
五、课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 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 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
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 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 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管理百姓
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 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 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六、文章结构及主旨
1、段意
第一段(第1句)开门见上,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
第二段(2—4句)由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第一层:( 2、3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层:(4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段:(5—9句)进 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
名论断。
2、文章主旨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 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
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藿香正气水的作用-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


入职登记表-诸暨中学


教书育人演讲稿-高考志愿填报模拟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中考加分项目


童年读后感800字-德阳人事考试网


三八妇女节活动-跨越百年的美丽


班主任小结-荏苒


经济人-爬山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