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说明思路问题.
北京中医药东方学院-七年级英语期末试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文说明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
论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
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
直的人,有道德修养
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
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问题①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
举同类事
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
安乐”
,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
重点。
②
本文第一段 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
事迹只用一句
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③ “发”与“举”意义。
“发”
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发”
注重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
结果。“举注重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还取决于明
主的知遇。
④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
才干,后来
都被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⑤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论断作铺垫。说明艰险的环
境,给人
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
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他们
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
干。
⑥ 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
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由个人到国家,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
下基础。
⑦
理解最后一段内容。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
br>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
国家的兴盛
衰败亦是如此。
【典型例题】
1.
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D)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
国外患
。
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生于忧患 ,再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
典型
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死
于安乐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
文的中心论点。
4.本
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
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5.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
什么感悟?
答:共同点见“问题讨论4”。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2008年5月23日,温
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
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答: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
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
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
之。”文中“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答: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
之处。 <
br>9.文中“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
人们的心
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的道理,进而
提出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论断。
10.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造就人才的
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
;然后用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
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
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1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
相似的其他人。
1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
受苦
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1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
态的
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1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
亡.
1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
论证。
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
征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
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两个假设
的反面事实论据是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
出则无敌国外患。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
作用?由个人推
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