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上海工商网-浙江高考时间
《养花》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寻着让阅读教学
最大功效的服务于学生的写作的课堂教学模
式,并力求使课堂教学别具特色。在《养花》一人一课教学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形式:
1、抓住中心问题,统领全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
发,先让他们谈
谈自己养花的感受,从而引入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两次“这多么有
意思
呀”展开教学。让学生仔细读文,找出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有意思”又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的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中找到答案:
第一
次是因为作者摸着了养花的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让作者觉得
有意思。第二次
是因为养花可以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胜于吃药,所以作
者觉得有意思。这也正是给
作者带来的乐趣所在。
2、找方法,突破难点。文章中有一处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就是课文的第6自然
段,写花
死了,作者很伤心。既然伤心,怎么还能说是养花的乐趣呢?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提出疑问,
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以往读过的老
舍
先生的作品,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理解到“人生百味”,人的一
生要经历很多
,养花就要经历这些,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者的乐观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知
道他们是真正读懂了课文。
3、在课堂上,我也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文章不
是无情物”,
本文就是通过写养花中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一边讲授内容,一
边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使学生们对生活都能充满
信心。
4、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养花的情趣,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首
先,我问他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由此学生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每
个学生都
能说出自己的爱好。我又问他们,你为什么喜欢你所做的事情?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感
受?由此,学生谈出
各自喜欢做的事的原因。他们通过自己身上的事的认识和感悟,再走进文
章,老舍先生为什么喜欢养花?
他从中获得了哪些乐趣?
通过这种对比和迁移的教学手法,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来了解
作者的生活
体验,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真正地参与思考。
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能把自己的生活乐趣同老舍先生的养花生活进行对比,把自己的故事也写
成
文章,并从小时当中感悟到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是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另一方面让他
们学会了从小
事中总结经验及人生道理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写的一
篇散文。作者去都江堰参观,了解了都江堰许多动人的故事,
而索桥的故事更是深深地感染了作者,引发
了他的思考。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文章主
要内容,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让
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索桥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简练,意蕴深远,但“索桥”什么
样?在哪?它有什么作用?
什么时候修建的?它有什么故事?这些问题对于学生都是陌生的,根据六年级
学生的实际及本
课的特点,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
都江
堰的资料,了解都江堰和安澜桥的情况。并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在课上展
示讲解。然后,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列出提纲。再根据提纲和文章的内
容,结合
学生制作的投影片,引起联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合作交流,倡导
个性化阅读,使学生
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
句的分析理解使学生懂得比故事更美、更
好的东西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
神,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
东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
贴近,为了多数人
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本文以索桥为线索,以故事为内容,以人物的精神为主题
。索桥
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解决“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这个问题时,我班同学
回答说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何公何母修建索桥都是为后人造福,都勇于克服困难。”由此,
可以看出同学们
是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我设计的本节课的亮点之处使学生对自制的幻灯片的汇报交流。学生以
组的形式搜集资
料,制作幻灯片,并合理分工,进行介绍。例如,介绍何公何母造桥的故事,学生先读文
章中
的相关内容,从而体会体会何公何母为别人着想、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品质。学
生质疑:何公的真正愿望是什么?此时引入资料:“何母决心实现丈夫的真正愿望。一天,她
漫步大街
,看到一个耍杂技的,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她忽然想到在
桥上装扶手,人们走
在桥上就安全多了,经过两天便给桥装上了扶手,从此,人们称这座桥为
“何公何母”桥。自从那以后就
再没有人见过何夫人了,一个渔夫说他在河里看见了何公何母
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
他们夫妇在河中安享天伦之乐,与日月同在,天地
共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从此,危险的
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
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问学生这句话说
明了什么?(这座桥给人们
带来了便利。)追问前文哪句话与这句话相对应?继而出示:“忽然起了一阵
笑声,两个小孩
子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最后总结:“古人建的桥给我们今人带来了便
利,
从中我们能体会出何公何母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为民造福,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下面对安澜桥的介绍,对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的介绍均采用这种小组交流汇报,学生提
出质疑补
充,教师适当补充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都是积极
参与的,把课堂真正
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认真地研读文本,找到适合的教学
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
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
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
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表达
了作者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在教学《金
色的鱼钩》一文时,让我感慨挺多。
教学本课,我让
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让学生背诵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
征》诗,出示毛泽东带领红军过
草地的相关图片,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
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在揭示
课题时,我先出示鱼钩,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鱼钩?学生们纷纷回答:铁
的鱼钩,塑料的鱼钩。
这时,我在鱼钩前迅速出示金色的,让同学们齐读课题,随机问:课文
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
钩真的是金色的吗?给学生留下悬念。这篇文章篇幅较长,
故事性强,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
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大家入眼看得快,入脑
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说
“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
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同学们边读边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教学,为了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体会文
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
的感受写在旁边。
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
为什么受到感动。当读到“老
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
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
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
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
,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
受?让我也试读一下”我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
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
室里格外寂静。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
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
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来理解,有的学生说:“鱼钩虽然长满了
红锈,但他代表着老班长舍己救
人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说:“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使用的鱼钩还
在,看到它,就好比
看到了老班长,它身上虽然满是红锈,但他照顾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还有的学
生说:“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
br>的心。暗示我们的后代也要向老班长一样关心同志、乐于助人、忠于党的领导„„
在理解课文之
后,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的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分析写老班长神态
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从中能感
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适时的进行指
导,并范读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我设计了一个
拓展训练:以讲解员的身份,向来参观革命烈士纪
念馆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通过
这个训练,结合在课件上适时总结的板书,让学生整体回顾文
章,再一次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
识。
《山中杂记》教学反思
最早读冰心的文章是在小学时学的《寄小读者》,她非常爱
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
人”。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她崇
尚“爱的哲学”。
《山中杂记》这组散文是1923年,冰心在美留学期间所作,课本选编了其中的第
十篇。
文中主要描写了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了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
br>欣赏的情感态度,这正是她早期作品中所体现的博爱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作者描
写了哪些小动物?学生总结出:马、小狗、小猫、小
鸟、小虫等动物。再让学生依据作者所描
写的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划分
完后,一目了然的认识到描写
小鸟的部分用的段落最多,其它的均为略写。让学生在小组内抓住自己感兴
趣的小动物,看看
作者在这些小动物身上找到了那些乐趣,从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喜欢他们。学生自学讨
论完后,
继续采用小组比拼的形式,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其实文章看似内容比较散乱,但围绕
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因此在学生在学习时,思路相
对也就比较清晰,教学中也没有遇到较难处理的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为了使动物爱
你,你就要先爱它”。在随后的口语交际“说说我喜爱的小动物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
升华。
《野草》教学反思
《
野草》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生命”主题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的作
者夏衍借物抒情,
表面上是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实际上是赞美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赞美
广大的抗日民众,同时启示人
们不要被困难吓倒,要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奋然向上,勇
于斗争。这篇散文寓意深刻、哲理性强,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
的内容主旨;3.理解野草的象征义,学习本文借物抒情
的写法;4.感受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体
会作者对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这节课
的教学设想,尝试教材与教法的有机整合。1.教学环节设计上体现余映潮的“板块
式思路、主问题设计
”的理念。本节课导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三个主问题。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主问题(1):这篇
课文赞颂的是什么?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主问题(2):
野草的生命力是怎么样的?三、品读课文
、把握主旨,主问题(3):作者为什么要赞颂野草
的生命力?2.教法指导上体现钱梦龙的导读艺术和
程少堂的“语文味”理念,语文课要上出语
文味,不读书不是语文课,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读文悟情,
以读促学。每个板块都设计出不
同形式的朗读。如,第一板块,师生接力朗读,师生共同读完课文。第二
板块,让学生找重点
词语、重点句子,品读语言,感受野草生命力的强大。第三板块采用小组齐读,体会
感情。3.
学生活动方面,要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展示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好学生
的主体地位,形式上我采取“自学-展示+自学-展示”的小板块模式。
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1.导学案设计合理,目标明确,
主问题设计恰当,富有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较好地渲染了课堂氛围;推荐名言实
现了有效拓展;结语有力,有启发性,渗透
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3.语文课注重了以读促学,每个环节设计不同的朗读
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受语言的魅
力。4.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实行了小组加分奖励
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
极性,课堂气氛活跃。5.教师做到适时小结、点拨引导,发挥了引导者
的作用。如本节课中的
把握主旨板块,教师点拨指导“象征手法”、补充“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本文
采用了借物
抒情的写法,用野草象征广大抗日民众(长期抗战的力),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高
效课堂要以学生的展示为中心,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能排除教师有效适时的点拨引
导
,关键是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是否恰到好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备好导入语、过渡语、
结束语,课堂
教学中要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好小结语、点评语。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精心准备,教学效果
还比较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完善提高。
1、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导入
与预习检查时间稍长,导致时间不足,堂清检测没有进行,
课堂结构不够完整。
2、学生读文
还不够充分,预设的一些朗读环节没有落实。如第二板块对第六自然段的重
点朗读没有进行。
3、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够到位,组长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缺乏有效引导,个别小组学
习任务没有落实
,小组加分机制,最后没有进行评比。
4、课堂教师激励语言缺乏或不够丰富。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教
师要给予点评鼓励,而且
要做到有启发性、富有文采。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我们也才会创造出自己幸福的教育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