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励志故事大全-题目类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前预习
1、至少自读两遍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文学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
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习本课应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学会品位优
美语言,注重感悟和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识记并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等。反复诵读,当堂背诵。。
2、评价本文说理论证,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3、
理解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新时代忧患意识。
评价任务: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达到当堂成诵。
4、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自由诵读,建立生字卡片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大家都熟悉“卧
1
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
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
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
br>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告子
下》的选段中去寻
找答案。
【设计意图】引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引起共鸣,从而激发
学习兴趣。
2.初步诵读.建立生字卡片,掌握句子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字音订正。
(3)建立生字卡片。学生将文中生字抄写下来.查阅工具书注上拼音并做成
卡片。
重点提示:傅说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4)再次朗读,掌握节奏。学生自愿朗读文
章,其他学生点评。点评的重点
是文章语气和句式节奏的把握,点评之后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力求达到熟
练,为
下一个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跟踪练习: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凌节奏。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补叔散/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设计意图】自由朗读,一方面是为
了检查学生的预习,也是为了发现问题,
便于及时纠正。卡片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些技
巧方法。
环节二 自主疏通,读出美感情趣
1.请每位学生自选一段文字,学习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大意,并将自
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下一步合作学习的基础。
2.集体交流,将小组内未能解决的词语或句子说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设计意图】合作交流是解决个人不能解班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3.制作词语卡片,将文中典型的词语投其含义或用法整理制成卡片。例如,
词性恬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
译时,要译成“使„„”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例句: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例句:人则无法家拂士。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是学习文言文的必备能力。
4.概括文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写一段简要文字,概括文
章的主要内容。
5.读出美感,读出情趣。
(1)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
注意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2
曾益/其所不能。”
(2)学生个人进行美读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对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是极有帮
助的。学生
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很快就可以在模仿中提高水平。
环节三
寻词找句,发现典型词语或句式
1.自由阅读,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有特色的语句,思考其含义是什么7作者
为什
么要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2.小组交流,整理后选代表发言,集体讨论。
3.集体探究,小组代表友言,教师引导对排比句、对比句的表达效果进行
探究,并引导朗读力求读出句
式特点。
4选择性背诵,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背熟,然后展示。
【设计意图】探完讨论,对文章的句式的使用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背诵就会相对容易许多了。
环节四 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1.学生质疑•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
重点引导:
(1)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
么共同点?
让学生明确: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吃过不少苦头。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
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这些例子为下
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
供了范倒——概述。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7
(3)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
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教师一边板
书重点词句。
2引导背诵全文。
(1)让学生合上书本,看板书内容,读两遍。
(2)教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全文,然后个人展示。
【设计意田】引导学生对难点进行探竞,主要是借此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探
究,板书的关键词语对于引导学生的全文背诵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环节五
拓展联想,“辩”明真理
本文主要是谈论成才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成才,有不同的看法。本环节
采
取学生联想有关事例,然后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l明确辩题:环境与成才
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2.分组准备:教师指导结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论据。
3.展开辩论。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以“环境与成才”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
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了
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
主观愿望和努力。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
幸福,其实同学们不畏严
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就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
就是最优秀的。你们已经具有了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相信将来你们定会
3
有所作为。
【设计意图】辩论活动一方面可以时文章阐述的道理结合实际加以理解,又
可
环节六
当堂达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br>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
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和
□□□□
。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
能
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教学反思
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诵读为主。整堂课书声琅琅,学
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
读书的乐趣,悟到了占文的美感,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有效的方法。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这样的课才是
轻松而高效的课
。
辩论活动,不仅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文章中阐述的道理与生
活实际
联系起来,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今天学习古人文章的一个重要作
用。学生最后明白了:以后面对
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
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
适度的忧患意识。
需要改进的方面:辩论的准备应该更充分,町以提前将辩题告诉学生,学生
查阅资料,这样辩论会更精彩。对于日标中提到的对比,学生没有重视,教师也
未及时加以引导
,这是今后教学进程中应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