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张舒羽-会计实习报告周记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 (15分)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
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
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
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
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
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
别
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苦:(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
(3)仆闻之 闻:( )(4)官大者,主恶之
恶:(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可以免于患乎?
译文: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
(二)2011年山西 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甲】文第一段列举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画线句子主要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空乏其身 空乏:
_________ (2)人恒过 过: _________
(3)又何间焉 间: _________ (4)小惠未徧
徧: _________
3.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B 属引凄异C 属予作文以记之
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文都能体现一定的治国思想,请你简要概括。(4分)
答: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 ________________ (2)衡:
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
《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中的“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用
原句回答)(3分)
13.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
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
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4.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011年福建省三明市
(一)(13分)
15.(1)舍弃
(2)限制(限止) (3)震慑(威慑) (4)极点
16.D
17.凭借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
战就一定能胜利。
18.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一)(15分)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
讨厌,厌恶(每小题
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
(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
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二)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
禽
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
其所欲
,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
曰:“尔贫甚,夜负十千
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
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答:
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答: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
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
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
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文言文阅读(16分)
7.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大意对即可
,每空1分,共2分)8.(1)使……受到贫困之苦(2)犯过失(3)参与(4)同
“遍”,遍及、
普遍
(每小题1分,共4分)9.A (2分)10. (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
为。(2)大大小小(轻重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关键词
“困”
“衡”“狱”“察”准确译出,大意对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1.【甲】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
【乙】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大意对即可,每空2分,共4分)
2011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共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
于忧患死
于安乐》)
【乙】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
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
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
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
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
指聪明的人。⑤当:主
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
(2)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 )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
1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
(2分)
1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
分)
答: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共8分)12.曾:增加,通“增”。
闻:
听说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正确1分。13.(1)这样以后,人
们才会明白,因有忧
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评分标准:(1分)翻译正确,通顺即可。(2
)
想使(让)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评分标准:(1分)翻译正确,通顺
即可。14.议论、记叙(叙述)评分标准:(2分)
每空1分。15.示例: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
,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而要有长远考虑,不断的拼搏进取,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分标准:(2分)结合实际谈忧患或居安思危1分,语言流畅1分。
2011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齐齐哈尔市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0-26题,共35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
。(共11分)10.(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评分
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11.(1)(您)
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
改正。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
各1分。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评分说明:
(3分)每空各1分。
1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评分说
明:(2分)每句各1分。1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
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评分说明:(2分)言之
成理皆可得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4题。(4分)
中渚①,有螺蚌相遇岛
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②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
③,亦足仰德。”螺曰:“然。云何珠玑之
宝④,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
于内不授于外。启我口,见余心。汝虽外美,其如内何?摩
顶放踵,委曲而已。”螺
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注释:①中渚:水中一块小洲。②鸾:凤凰。③卑朴:谦卑朴拙。④珠玑之宝:珍珠
宝贝。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汝之形
形:形体
B.然。云何珠玑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 然:然而
C.摩顶放踵,委曲而已。 踵:脚后跟
D.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乃:于是
14.最能准确概括短文主旨的一句是( )(2分}
A.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
B.应该注重外表美。
C.能认同别人的优点。
D.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
br>9.参考答案:(1)去:离开(2)“畔”通“叛”,背叛评分标准:2分,每小题1分。
10.参考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或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评分标准:2分。两种
答案任答
对一种计2分。11.参考答案: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评分标
准:2分,注意通顺,意对
即可。12.参考答案:人和 天下顺之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第二空用课文原文回答计1分,否则计0分。
13.B(2分)14,D(2分)
(二)(12分)
11.(2分
)答案B。A项中“则”的意思分别是“如果”,“就是”;C项中“于”的意思分
别是“在、从”,“
比”;D项中的“而”分别表顺接、转接。
12.(4分)(1)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没有的
才能。
(2)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
br>13.(3分)(1)(2分)答题示例:(1)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最
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2)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
离世前把价值3亿
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写出人名、成就1分;写出磨难经
历1分)
(2)死于安乐(1分)
14.(3分)答题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
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
后才能改正错误(1分)。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
知
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2分)。(或围绕“成才
离不
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
李文军 发布时间: 2011-10-31 22:11:4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
论辩艺术。
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
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
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
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
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与治国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
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
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教育家。他是 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 》一书,该书长于言辞
,
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
三、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本节课我们打算完成以下任
务。(幻灯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
化之精华。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
出课文中自
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
节奏等。
(多媒体配乐示范读课文)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
意做好标记。
3.学生尝试模拟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
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
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
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多媒体配乐),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
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多媒体展示疑难字词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
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
,“兵”,械也,“械”器之总
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
刃、短兵相接)d.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
的用法。(例如:
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br>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
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
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
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
子所
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
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
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
角度加
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
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
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
”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第四小节,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
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
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
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
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
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
以便
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
明确了中心论点,
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
固,加强积累)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短暂的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
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
“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
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
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
济、政通人和、
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
人之间
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幻灯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
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讽诵全文吧!
(师
生共同讽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
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
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整节
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第二板
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
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
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
生
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
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
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
对祖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
应
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