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温柔似野鬼°
943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7: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商学院教务系统-junxian


一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战国)孟子 选自《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任用 于:从 畎亩:田地,田间
舜是从田地之中被(尧)任用的,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
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殷王)选拔出来的,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选拔出来的,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选拔出来的,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出来的,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场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被选拔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将:将要 降:下达 大:重大 任:责任,使命 于:给 是:这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穷之苦 空:穷 乏:绝 行:做、实行、实施、从事
拂:违背 乱:使„„颠倒错乱


使他深受贫穷之苦,让他所行拂逆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用来 动:使„„惊动 (震撼) 忍:使„„坚韧 曾:同“增”,增加 能:才能
用来使他的内心惊动(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过:发生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从中受到教训)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于:在 衡:同“横”,梗塞 作:奋发,有所作为。
在内心受到困惑,在思虑上受到梗塞,然后才能奋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喻:知晓
(人的喜怒哀乐)在脸色上显露,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知晓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法家:懂法度的世臣 拂:同“弼,辅佐”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在国外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没有懂法度的士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 国家侵
扰的忧患,那么国家常常就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生存发展 死:使„„萎靡死亡
这样以后知道在忧虑祸患中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注】固定结构:所以 ①用来; ②……的原因

阅读指南 1、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文章采用历史实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 物的事例,强有力地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
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段):从个人、国家 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
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br>2、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第 一段用了六个“于”、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六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
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进而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在虚假的太平表象下,
就会 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而国家一旦遇到内忧外患便顷刻间走向灭亡。这种以点带面、从
小到大的写 法,扩展、深化了论点的丰富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梳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1段:论证在困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事实论据;
六个事例的共同特点:六个人都是出身卑微,在经历了艰苦磨练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第2段:论证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在多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接第1、2段,由事例到道理,由个别到一般。
“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组排比句,论述了
经受的艰苦磨练是多方面 的,思想上的、肉体上的、生活上的、行动上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经受艰苦磨练的 目的。
第二部分
第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论证了人处困境能激发 斗志,国无忧患易
遭灭亡的道理。
个人(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国家(反面论证):有无忧患意识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第三部分
第4段: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 》 ,作者 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青岛专科院校-综治述职报告


北京密云二中-学考成绩查询


哀悼诗词-校长推荐制


小学六年级数学题-千字文拼音


五月的节日-问卷调查范例


小学生日记大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业网


兰州大学历年分数线-优美文段


2015七夕-方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