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
转租房合同-新年祝福歌
1.发:。
2.畎亩:
3.举:。
4.筑:
5.士:
6.市:。
7.任:
8.苦:
9.空乏:
10.拂乱:。
11.所以
12.动:
13.忍:
14.曾:。
15.恒:
16.过:
17.衡:
18.作:
19.征:
20.色:
21.喻:
22.入:。
23.法家:
24.拂士:
25.出: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
2.衡——
3.拂——
4.忍——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
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五、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答: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
什么道理? <
br>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
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答: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答:“发”是“起”,指被任用”
;“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
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答: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
么?
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
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答:道理论证:讲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
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答: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答: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答: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
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
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
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答: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
些忧患常识?
答: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
人类美好的理
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答: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
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
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
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
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
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②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苦其心志
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 D. 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
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
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
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
声,而后
喻(明白)。
五、D
六、A.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 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
C.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八、A. 这 表判断 B. 征验 凭证 C. 被任用 发出
九、D
十、A. 畔—叛 背叛
B. 衡—横 梗塞,指不顺。
C. 属—嘱 嘱托
D. 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
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课文理解习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
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
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
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
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
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
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
,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
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
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
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
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