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考勤表格式-居住证明范文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一课时 面的旋转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通过面旋转成体认识圆柱和圆锥。
2、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难点:想象出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形旋转后所形成的立
体图形。
【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并想象体会教材第2面第一行中的三个图。完成下表:
图片内容
雨刷摆动 雨刷摆动形成:
转门转动 长方形转动形成:
【精要点拨】
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
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
【自主尝试】
1、自学教材第2页第二个问题。
用自制的用具试着快速旋转,想象一下所形成的图形。并把它画下来。
2、自己完成教材第2页第三个问题,想一想,连一连。
3、讨论: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图形运动 结论
风筝升起 风筝的各个关节组合在一起,形成:
4、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方法宝典】
长方形以一边为轴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叫圆柱体,直角三角形以一直角边为
轴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叫圆锥体。
【当堂检测】
1、填空:
圆柱体有( )个面,上下两个面是( )形,大小( ),有一个是( )
面,我们把它叫做侧面。圆锥有( )个面,一个是圆形的叫(
)面,也有一
个曲面,叫( )面。
2、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 以正方形的一条短边为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 )。
A、圆锥
B、圆柱 C、长方体 D 、正方体
②
以一个直角三角形板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 )。
A 、圆锥
B、圆柱 C、长方体 D 、正方体
3、实践操作:圆柱和圆锥各画一个。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二课时
面的旋转(试一试)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简单工具测量圆柱与圆锥的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正确测量圆柱与圆锥的高。
【知识链接】
长方形以一边为轴旋转后形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
);直角三角
形以一直角边为轴旋转后形成的图形,我们叫做( )。
【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第3页。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同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怎样测量圆柱与圆锥的高?用学具操作试一试。
圆柱的高的测量方法是: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
【自主尝试】
下面是三位同学测量圆锥高的方法,你认为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方法宝典】
圆柱的特征:① 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②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③ 有无数条高,所有的高都相等。
圆锥的特征:①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② 侧面是一个曲面;③ 只有一条高。
测量圆锥高:圆锥的顶点放的平板一定要与刻度直尺互相垂直,量出的高才准确。
【当堂检测】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是圆锥,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
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在各图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名称。
3、下图中圆柱的高画得正确的是( )。
A B C
拓展题:
(1)把圆柱平行底面截成两段,切面是和底面大小相同的(
);把圆柱
沿底面直径且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 )形或( )形。
(2)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 )形和一个( )面。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三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把圆柱侧面展开,推导出求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求表面
积的方法,并运用
公式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难点:理解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识链接】
1、填空:圆周长:C
= ( )或C = ( )。
圆的面积:S =(
),长方体的面积S = ( )。
2、拿出课前自制的圆柱体纸盒,说说圆柱体的特征。
【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
第5页,观察自做的圆柱形纸盒,同桌两人讨论,做这么一个纸
盒至少要多大的纸板,求的是什么?
2、把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自制的圆柱体纸盒展开认真观
察。如果
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
( )。
用字母表示: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那么S 侧
=( )×( )。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那么S 侧
=( )×( )。
3、教材第5页例题: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10
cm,高h=30cm,你能计算出“至
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吗?
解答步骤:①
侧面积:2×3.14×10×30=1884(cm²)
② 底面积:
③ 表面积:
答:
【自主尝试】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8 dm,高是6
dm,那么它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侧面积:
表面积:
答:
【方法宝典】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2,如果用S
侧
表示圆柱的侧面积,S
表
表示圆
柱的表面积,S<
br>底
表示圆柱的底面积,那么S
表
=S
侧
+2S
底;如果用d表示底面直径,
r表示底面半径,那么S
表
=dh+
【当堂检
测】
一、填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它的( )面和( )面的和。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r=2cm h=5cm
②d=3dm h=20dm
③c=62.8m h=10m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d²或S
表
=2r h+2r²。
2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圆柱的表面积
第四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试一试)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公式求圆柱的表面积。
难点:正确判断问题求的是圆柱的几个面。
【知识链接】
1、圆柱的侧面积=( ),用字母表示:
2、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5.7米,高是0.7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
【合作探究】
1、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圆柱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做无盖水桶,是求圆柱的( );做无盖鱼缸要用多少玻璃是求( )
和( )面的面积;求做水管要用多少材料,是求水管的( )的面积。
2、教材第6页例题1: 做一个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
dm,高5dm,
至少要多大面积的铁皮?(接口处不计)
解题步骤,思考:①题目是求什么?②无盖说明要算几个面?
列式计算 侧面积:
一个底面积:
表面积:
答:
3、例题2:把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商标纸展开,是一个长18.84cm,宽10cm的
长方
形。这个薯片盒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呢?
思考:①薯片盒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你能画个草图寻找出答案吗?试试看。
【精要点拨】
薯片盒的侧面积就是商标纸的面积,薯片盒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薯片盒的侧面积:
表面积:
答:
【自主尝试】
用一张长25.12cm,宽18.84cm的纸卷成一个圆柱,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表
面积是多少
?
【方法宝典】
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析清楚题目实际是求圆柱的几个面。
【当堂检测】
1、一种圆柱形铁皮水管,每节长度为1.2米,横截面直径为0.5米。制作
20节
这样的流水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一种食品罐头的包装如右图。
⑴
罐头的侧面全部贴上商标纸,这种罐头
的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厘米
⑵ 做这样一个罐头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厘米
10厘米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五课时
圆柱的体积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求圆柱的体积。
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识链接】
1、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单位cm)。① r=2 ② d=3
3、长方体的长是4dm,宽是3dm,高是2dm,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合作探究】
1、观察教材主题图,想一想问题实际是求什么?
物体的体积是指:
容器的容积是指:
2、动手操作:四人一小组叠起数学课本,就形成一个(
)体,把一枚
一枚的圆形硬币叠起来,就成了一个( ),每增加一枚,体积(
)。
讨论猜想:圆柱体与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圆柱体
积计算方法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H h h
V= S h V= S h
3、认真看老师用教具操作及课件演示:
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想想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
【自主尝试】
1、笑笑了解的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r=0.4m,高h=5m,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思考:要求圆柱体积,要知道圆柱的什么条件?所以,解题步骤:
① 底面积:
② 体积:
2、如从水杯里面量得水杯底面直径d=6cm,高h=16cm,求杯子的容积。
(精要点拨:求容器的容积,方法与求体积方法一样,但必须从容器的里面量得
数据。)
① 底面积:
② 体积:
【方法宝典】
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如知道底面的直径,先求半径,
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当堂检测】
求圆柱的体积(单位:cm)
d=5
10 8
s =50
8
r=3
拓展题:
一个圆柱形石料体积是50.24立方分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这个石料的高是多少
分米?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六课时 圆柱的体积(试一试)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掌握求圆柱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体积计算公式求圆柱的体积。
难点:根据实际正确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计算下面各圆柱体积。
① 底面积是30cm²,高4cm;
② 底面半径是2cm,高1cm;
③ 底面直径10dm,高6dm;
④ 底面周长12.56m,高2m。
【合作探究】
自学教材第9页
例题1:金箍棒底面周长是12.56cm,长200cm。这根金箍棒
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思考:孙悟空的金箍棒是( )形,求金箍棒的体积实际是求(
)
的体积,要先求( ),再求( )。
(2)底面积:
体积:
(3)如果这根金箍棒是铁制的,每立方厘米的铁重7.9g,这根金箍棒重多少
千克?
【自主尝试】
一个圆柱形电饭煲,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2.2分米,高是13厘米。这个
电饭煲的容积大约是多少升?(得数保留整数)
(精要点拨:注意题中直径与高的数值单位要先统一。)
2.2分米= 厘米
列式解答:
【方法宝典】
用圆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
分析清楚题目的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还是体积,再考虑怎样求。求重量要先求体积。
【当堂检测】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cm,高是5cm,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体积是多少?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
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周长是62.8
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这个水
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七课时 圆锥的体积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探索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识链接】
1、圆柱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圆锥有哪些特征?
2、计算下列圆柱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① 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6厘米,体积
=( )。
② 底面半径是2分米, 高10分米,体积 =(
)。
【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第11页。猜想: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
2、验证猜想:拿出你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用倒水或倒沙
的方法试试,你有
什么发现?
3、实验操作可知: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反之
即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倍。由此得出:圆锥的体
积=(
),用字母表示:( )
4、教材第11页的例题:已知小麦堆的底面半径是2
米,高1.5米,求小麦
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题步骤:首先考虑小麦堆是什么形状,再考虑怎么求。
① 求:
② 求:
【自主尝试】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已知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多少?
2、 一个圆锥形模具,底面直径是8cm,高15cm,它的体积是多少?
(
精要点拨: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如知道底面的d和h,
就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
积。)
所以解题步骤是:① 求底面积:
②
求体积:
【方法宝典】
11
求圆锥的体积,如已知底面积和高,用v
=sh,如已知底面半径和高,用v
=
33
1
d
πr²h如已知底面直径和高,用v =π( )²h;
3
2
1
如已知底面周长和高,用v =π(c÷3.14÷2)²h
3
【当堂检测】
1、填空:
①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cm²,高是6cm,体积是( )cm³。
②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dm³,圆锥的体积是(
)
dm³。
2、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的底面直径是4米,高
1.2米,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一课时 比例的认识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知识链接】
1、什么叫比?怎样求比值?
2、化简比:12:8 6:4
1.5:1.2
【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第16页,同桌讨论:怎样判断图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不像?完成
填空寻找答案。
A图片的长和宽的比是( );B图片的长和宽的比是( );C图片的长和
宽的比是( ); D图片的长和宽的比是( );E图片的长和宽的比是( )。
图A和图B长和宽的比是3:2,即比值相等,所以它们就像。图D和图A的
长的比是12:6=2:1=2,宽的比是8:4=2:1=2, 所以图D和图A也像。
2、小结:像12:6=8:4,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2
8
=
6
4
12 : 6 = 8 : 4
内项
外项
3、课本第16页例题:
调制蜂蜜水
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
蜂蜜水A 蜂蜜水B
1、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几个比?
【自主尝试】
蜂蜜杯
水杯
2
10
3
15
2、比较这些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写一写,算一算。
判断
1
1
:和10:4能否组成比例?
5
2
【精要点拨】
先分别求出比值,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比值不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1
1
因为 := 10:4= 所以:
5
2
【方法宝典】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写成比例。
【当堂检测】
一、判断下面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2.5:4;
18.84:6; 9:2; 45:10
二、写出下面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宽和宽的比,比较一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4
6
3 6 5 10
4
拓展题:
在数字2、3、4、6、8中你能写出几个比例?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3
三、看下面的图,你能写出几个比?这些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二课时 比例的认识(试一试
)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比例中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积的性质。
难点:正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知识链接】
1、20:5和8:2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表中相对应的数能否组成比例,能的写出来。
练习本(本) 8 20
总价(元) 4 10
【合作探究】
1、仔细观察上节课写出的比例,你有没有新发现?
12 : 6 = 8 : 4
3 : 2 = 15 : 10
6×8=
2×15=
12×4= 3×10=
2、这个发现是否能成为规律呢,再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一下。
15:12=10:8 1.5:0.5=3:1
时间(时) 1 4
5
300
路程(千米) 60 240
3、小结:在比例里,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叫做比例的
基本性质。
【自主尝试】
1、用这个发现去检验[知识链接]写出的比例,看是否也有这个规律。
20:5=8:2
两内项积: 两外项积:
2、根据比例基本性质,你能把下面的式子改写出比例吗?
12×2=6×4
【精要点拨】
相乘的两个数,可看作比例的两内项或两外项。
所以可写成:6:12=2:4或12:6=4:2;
【方法宝典】
在
比例里,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项,即
a:b=c:d,那么ad=bc。
【当堂检测】
1、填空。
①在比例里,两内项的积是1.2,则两外项的积是( )。
②24:9=8:(
)。
2、根据乘法算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8×0.5=10×0.4
3x=4y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三课时 比例的应用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应用的意义。
2、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实际中简单的物物交换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比例应用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1、解方程。 3x=4×5
2、下面的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① 12:4
② 15:5 ③ 2.7:3 ④ 63:7
3、列式解答:10元能买3斤香蕉,20元能买多少斤香蕉?
【合作探究】
1、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淘气说他有14个玩具汽车,能换几本小
人书呢?你有几种换法?
画图表分析: 列式计算:
4个 4个 4个 2个
首先想:
14里面有几个4?
列式是:
再想: 一个4换一个10本,有3.5个4可换
几本?
列式是:
10本 10本 10本 5本
2、你能写出汽车和小人书的比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如果14个玩具汽车能换x本小人书,14:x与4:10的比值意义一样吗?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3、把教材第19页例题列出的比例中的未知数求出来(解比例):
4 :10 = 14 :x
【自主尝试】
解下面各比例,然后再验算:①24:0.3= x:0.4; ② x:4=3.5:7。
【精要点拨】
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
24:0.3= x:0.4 24:0.3= x:0.4
X=80×0.4 0.3×x=24×0.4
X=32
x=9.6÷0.3
X=32
检验:把求出的x的值代入检验:24:0.3= 32:0.4=80,所以X=32是正确的。
② x:4=3.5:7 怎么求出x的值?
【方法宝典】
常用解比例的方法:
① 根据比例的意义;②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当堂检测】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下面各题。
1
、六①班红旗榜上的红旗数与为班做好事的次数相关,每做4次好事就奖2
面红旗,小燕做了18次好事
,共可得几面红旗?
2、六②班举行学习评优活动,作业本上每6次满分可得三
枚学习奖章,这个
月小佳共得了4枚学习奖章,小佳这个月作业本一共有多少次满分?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四课时 比例尺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会求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难点:结合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
【知识链接】
1、看图填空:A 5 D
AC :
DC = ( ):( )
2
2 AD : AB = ( ):( )
B 5 C
2、2千米=( )厘米 50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合作探究】
1、观察教材第21页,淘气和笑笑根据信息画的图。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每条线
段的长,再与实际距离相比。你认为他们画得合理吗?谁的更合理?
笑笑画的:用图上的1cm,表示实际的100米,写成比是1cm : 100米,化
简后是1 : 10000。
2、小结:一幅图的比例尺就是:
比例尺的分类:
⑴从表现形式来分:( )比例尺和( )比例尺。
⑵从数值大小来分:( )比例尺和( )比例尺。
3、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00米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要在笑笑画的图中标出
来,你能吗?
【思路分析】
要在图上标出,要先算出(
)距离才能画,怎么求图上距离呢?
解法一:根据比的意义:
解法二:根据比例尺的意义:
这样我们可以在图上东北方向距离学校4厘米处标出这个社区活动中心了。
【自主尝试】
甲乙两地相距48千米,画在一幅图上的长度是6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精要点拨: 求比例尺时,先要统一长度单位,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式求。)
48千米=4800000厘米
比例尺:6÷4800000=
答:
【方法宝典】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求比例尺就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是个比,是没有单位的。
【当堂检测】
1、比例尺
1
是表示用图上的(
)厘米,代替实际的( )厘米。
100
2、一张地图上,用3cm表示实际距离的600m,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3、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的地图上,要表示出实际的40千
米的甲地,需画
多长的线段?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五课时 比例尺(试一试)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认识线段比例尺,并会与数值比例尺互化。
2、应用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难点: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互相转化。
【知识链接】
1、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可分几种?
2、在一幅图纸上,量得小东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厘米
,而实际距离是1000
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合作探究】
1、观察教材第21页例题3的地图,地图右下方0 90km,就是我们上节
说到的( )比例尺。
如果这条线段是1厘米长,想想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如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2、自学教材第22页,小组讨论:怎么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
【思路分析】
先用尺子量一量这幅图上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实际距
离可以直接列式:
亦可根据同一幅图,比例尺是相等的,用方程解:
【自主尝试】
你能模仿刚才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的方法,在这幅图上求出从青岛去石
家庄的实际距离吗?试试看:
【方法宝典】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有两种方法:①
利用“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列出比例求;②
利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直接用乘法求出实
际距离。
【当堂检测】
1、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的地图上,量得小红家到商场的距离是3cm,小
红家到商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2、在标有 0
60 120km的图上,量得AB两地距离是4.5cm,AB两地
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拓展题:
在比例尺为1:50000的图纸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4.8cm,若改画在比例尺为
0
20 40m的图纸上应画多长?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六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
放大或缩小。
难点: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知识链接】
1、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图形的放大,哪些现象是图形的缩小?
2、判断下面的现象是将图形的放大,还是将图形缩小。
放大镜看书是(
);投影仪放映是( );照相机照相是( )。
【合作探究】
课本第24页主题:为“巨人”设计教室。思考:
1、“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
)。
2、我们教室的高是3米,“巨人”教室的高是( )米,
3、如果我们课桌的长是1米,“巨人”课桌的长是( )米。
【自主尝试】
1、课本第24页例题1:如果按4:1将我们的教室放大,你会吗?试在书上
完成画图。
2、按1:4缩小图形,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本例2,你能按这个比把“巨人”
三角尺缩小画下来吗?
【精要点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要使相对应的边的比相等,这样画出来的图形的形状
才不会变。
【当堂检测】
一、按2:1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的图形。
二、在方格纸上将平行四边形放大的原来到2倍,再以1:4缩小。
拓展题:
将下面的图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在右边方格纸上,比比看谁画得像。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第一课时 图形的旋转(一)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及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图形旋转的特性。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线段旋转90°。
【知识链接】
1、钟面是什么形状的?圆一周有多少度?
2、钟面一大格是多少度?一小格是多少度?
【合作探究】
1、观察钟面,说说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①
时针、分针、秒针都在围绕着一点旋转,这一点叫做( )。
②
时针、分针、秒针旋转的方向叫做( )方向,相反的方向叫
( )方向。
③ 分针旋转一周就旋转了( )度,同时时针就旋转了( )度。
2、观察下图中的横杆分别是怎样旋转的,与同伴交流。
回想一下,公路收费站,拦车时横杆放下(关闭)是( )方向旋转的,
旋转了(
)°;放车通过,横杆收起(打开)是( )方向旋转的,
旋转了( )°。
【自主尝试】
试试在教材第28面第3题的方格纸上,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
90°后的线段,再画出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精要点拨】
物体的旋转,应抓住三个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试试用手按着
笔的一端在桌子上作旋转的实验,好好体验。再按要求画在方格纸
上。
【方法宝典】
在方格纸上把线段旋转90°的步骤:① 确定旋转中心点;② 明确旋转的方
向;③
按要求的角度进行旋转。
【当堂检测】
一、看图填空:
1、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 );
2、指针从12绕点o逆时针时针旋转90°到( );
3、指针从6绕点o(
)时针旋转90°到9 ;
4、指针从6绕点o逆时针时针旋转90°到( )。
二、拓展题。
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MN,并画出线段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再画出绕M点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第二课时 图形的旋转(二
)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难点:能准确地确定图形旋转的关键线段。
【知识链接】
1、说说旋转要注意哪些因素?
2、上节我们学了旋转的方向主要有哪两种?
【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第30页例题,画出图中的小旗绕点N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请完成填空题,体会画旋转图形的方法和步骤:小旗的旗杆在方格纸占
(
)格,旗面是( )形,旋转的中心点是(
)点,先用手比划,找
出旋转后旗杆位置与原来旗杆的夹角是(
)°,画下旗杆位置后,思考:旗
面旋转应在旗杆的( )边,旗面长( )格,宽(
)格。
3、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旋转90°后的图形。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需要注意什么?
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绕点B逆时针旋转90°。
【自主尝试】
一、按要求画出右边图形A 旋转后的图形。
(1)把图形A
绕0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
(2)把图形A 绕0点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A
【精要点拨】
用手在方格纸上比划一下,也可剪一个三角形摆一
摆;图形旋转运动时,要
注意旋转的方向和角度,以及对应边的格数。
【方法宝典】
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先找到关键线段旋转90°后的位
置,再根据线段旋转后的
位置关系连接线段。
【当堂检测】
一、把下面的图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拓展题:
把下面的图形连续三次绕O点顺时针旋转90°,画出变换后的图形。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第三课时 图形的运动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利用平移、旋转将图形的位置还原,并能用一定的方式记录还原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运动后的位置。
【重点难点】
重点:将图形的位置还原。
难点:能准确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运动后的位置。
【知识链接】
1、说说图形位置的移动有哪些形式?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要注意哪些问题?
【合作探究】
1、如下图,七巧板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怎样把它们移回去呢?与同伴说
说你的做法。
2
1
2、请将图形A绕点0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
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自主尝试】
把下面的图形绕0点顺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4格。画出旋转和
平移后的图形。
【精要点拨】
按要求
旋转图形时,先确定相应的线或点的位置,再根据旋转前后的位置关
系,把相应的线或点连接。
【方法宝典】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时,应明确旋转中心、方向和角
度;先
确定相应的线或点的位置,再根据旋转前后的位置关系,把相应的线或点连接;
平移时要
确定好平移的方向及移动的格数,找到相应的点再连接。
【当堂检测】
一、如右图,以直线f为对称轴作梯形
ABCD的对称图形,再将新梯形绕点D逆时针
旋转90°,画出变换后得到的图形。
二、将方格纸中的小船A向右平移4格,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绕点O逆
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f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第四课时 图形的运动(试一试
)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把移动了位置的卡片,还原成原来完整的图形。
2、学会用语言描述卡片的运动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
难点:将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式,得到新图形。
【知识链接】
1、图形平移、旋转要注意哪些问题?
2、画轴对称图形时,对称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位置怎样确定?
【合作探究】
1、观察在方格纸中的笑脸图,可以看成是由中心一点分割成4张卡片组成的,
右边是原图有两只卡片移动了位置。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图复原?
图1 图2
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让图2复原到原来图1的样子的?
【自主尝试】
1、试着用文字把“还原”过程记录下来。
【精要点拨】
剪卡片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可以有多种方法。操作卡片移动时,注意
位置移动的方向和格数,以及旋转的角度。
方式①
先把A卡片向右平移2格;B卡片要先向上平移1格再向左平移3格,
还要以卡片右上角为轴逆时针旋转90°。
方式② 先把A卡片向右平移2格
;B卡片要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1格,
最后以卡片右上角为轴逆时针旋转90°。
2、用卡片按你的思考过程摆一摆,看一看“还原”到原来的图片了吗?
【方法宝典】
用一定的方式可以简洁明了地记录将图形的位置“还原”的过程。图
形的运
动有时不止是一种形式,有可能是多种运动的结合,叙述时要注意说清楚移动的
方向和距
离及角度。
【当堂检测】
一、图形A如何变换得到图形B?图形B如何变换得到图形C?
二、 如下图,
⑴
图形B是图形A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⑵
图形C是图形B绕点0( )方向旋转90°得到的。
⑶
图形C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 )。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第五课时 欣赏与设计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
应用。
2、欣赏图形变化所创造出的美。
【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在方格纸进行图案设计。
难点: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知识链接】
1、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2、移动图形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
1、同学们在欣赏上面的图案时,想想这些图案是怎么画出来的?
其实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就以方格
纸中的花瓣图来研究吧。
2、想想下面图①是通过怎样的图形运动方式变换成图④的?
①
② ③ ④
B
【自主尝试】
将下面的某一图案进行平移、旋转,或者画出它关于某条直线的
轴对称图形,
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在附页的方格纸上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设计
的
?
【方法宝典】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可以将基本图形多次变化后得到美丽的图案。
图案的构成,有些只用一种变换方式就可得到;而有些则是
几种方式结合用。
【当堂检测】
下面的正方形绕点0连续顺时针旋转45°,将得到一幅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拓展题:
利用对称、平移及旋转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一课时 变化的量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
之间的关系。
2、通过图表进一步感悟实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知识链接】
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检情况,说说自己的成长的身高与体重的数据变化
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仔细观察教材第39页例1淘气和笑笑表示出的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岁
出生时 2周岁 4周岁 6周岁
体重kg 3.5 14.0 18.0 21.0
【重点难点】
思考填空:表中( )和( )在发生变化,
在( )岁到( )岁,妙想的体重增加得最快。
但这变化(
)规律。
2、第39页例2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的体温变化图,说说骆驼体温是怎
样变化的?
3、对比例1、例2思考:
①
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性?
② 骆驼两天的体温变化情况有没有什么规律性? 4、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你还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
而变化的例子吗?
与同伴交流。
【自主尝试】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关系的变量,说说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的变化特点。
1、一天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汽车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明明通过观察旗杆影子的长度与时间的关系,制成了下表。
时间时 7 8
10
9
7
10
4.5 影子的长度米 12
【方法宝典】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化,有
些变化是有规律性的,有些变化是没规律性的。
【当堂检测】
1、下面是一辆汽车从仓库运水泥的情况统计表。
运走的吨数(吨)
剩下的吨数(吨)
2、果园里种植一批果树,果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如下表。
每行的棵数
果树的行数
30
4
20
6
12
10
8
15
6
20
⑴
上表中有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⑵ 果树的行数是怎样随着每行的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10
90
20
80
30
70
40
60
说说旗杆影子的长度的变化特点。想想这变化有规律吗?
表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二课时 正比例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知识链接】
1、写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式:⑴单价 数量 总价 ⑵ 速度 时间 路程
2、写出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合作探究】
1、下面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完整,
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单位:厘米)
边长 1
周长 4
2
3
4
边长 1
面积 1
2
3
4
第一个表中,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比值表示的意义是:
(
);第二个表中,面积与边长对应的数也写成比并求出
比值:( ),比值表示的意义(
)。
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一样吗?
3、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表,把下表
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时间时 1 2
180
3
270
4
360
5
6
7
…
路程km 90
填空思考: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变化着的量?你能从中找出什么量是不变的?
4、小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
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是一定的,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
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如: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 4
路程∶时间 = 速度
成正比例 (一定)
成正比例 (一定)
【自主尝试】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2、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精要点拨】
一个人的身高随年
龄的增长而增高,但两种量的比值是不一定的,所以一个
人的身高和年龄不成正比例;大米的总质量÷袋
数=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所
以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一个人的身高∶年龄
= 比值 大米的总质量÷袋数=每袋大米的质量
不成正比例 (不一定) 成正比例 (一定)
【方法宝典】
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有三个:①两种量是相关联的;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③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一定的。
用字母表示: y : x = k
成正比例 (一定)
【当堂检测】
下表中底是6cm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据,判断它们是不是
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面积(cm²) 6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12
2
18
3
24
4
⑴
写出几组对应的数的比,并求出比值。⑵这个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三课时 正比例(“试一试”)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必须符合的条件。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好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难点: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知识链接】
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2、判断下面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正比例。
① 圆的周长和直径( ); ②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
【合作探究】
1、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一下。
我们不妨举例试试:
2、写出下表中面积与半径相对应的数的比,(单位:厘米),并求出比值。
半径
1 2 3 4
面积 3.14 12.56
3、写出计算公式,s=πr
2
,用判断的条件试试。s是随着r的变化而变化,
s与r
2
的比值是固定不变的,所以,s与r
2
是成(
)比例。而 s与r的
比值是r,r是变量,所以s与r是( )比例。
4、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说说他们的年龄成正比例
吗?为什么?
乐乐的年龄(岁) 6 7 8 9 10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把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对应的数写成比,这些比的比值是(
),所以乐乐和
爸爸的年龄是( )比例的。
【自主尝试】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宽不变,长方形的面积和长;
2、圆柱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半径。
【精要点拨】
首先找出要判断的是两种量,再判断这两种量的商或比值是不是不变的。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圆柱的体积÷底面半径=圆周率×底面半径×高
( )正比例 (一定)
( )比例 (不一定)
【方法宝典】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首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再判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最后判断出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当堂检测】
1、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与钱数如下表。
份数
钱数(元)
⑵ 这个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⑶ 订阅的钱数和份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⑴ 一个加数不变,和与另一个加数(
)。
⑵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15
2
30
3
45
…
…
⑴
写出几组对应的钱数与份数的比并求出比值。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四课时 画一画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通过“画一画”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量的
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正比例图像,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难点:能借助图像根据一个量找出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链接】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①
每框苹果个数一定,运来的苹果框数和苹果总个数( );
②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
2、用数对形式表示出下面各点的位置。
A( ),B( ),C(
)。
【合作探究】
1、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如下表。
人数 0 1
2
2
4
3
6
4
5
6
7
8
…
… 票费(元) 0
把上面的表填写完整,并判断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是否成正比例。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教材第44面左下图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你发现了
什么?
3、画好图后,从表中找到8人对应的票费是( )元,小明说(100,200)
也在这条线上,你认为他说得( ),书上图中A点表示有( )人看电影,
要付的票费是( )元。
【自主尝试】
李师傅每时加工30个零件。
(1) 按上面的工作效率完成下表。
工作时间时 1 2 3
4
5
工作总量个 30
(2)根据上表在方格纸上描出各点。
(3)4.5小时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4)加工165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
【精要点拨】
根据表中数据描出点后连线,可发现这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就可
以判断出表
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在这条直线的横轴上找到4.5小时,过这一点作横轴的垂直线,过垂线与刚才所画的直线的交点,作纵轴的垂线,垂足对应的数值就是4.5小时
加工的零件
数了。第(4)小题,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你试试看。
【方法宝典】
正比例
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o的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
况,可以不用计算,由一个量的
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当堂检测】
一辆汽车每时行驶70千米。
(1)根据上面的速度完成表格。
时间(时) 1
2
3
4 …
… 路程(千
(2)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时间与路程成什么
米)
比例。
(3)把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画在方格纸上。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五课时 反比例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知识链接】
1、说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符合哪几个条件?
2、文文看《寓言故事》这本书的时间和页数如下表:
(1)把右边的表填写完整
时间(时) 1 2 3 4 …
(2)判断表中的两种量是否
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页数(页) 25 50 75 …
【合作探究】
1、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为24cm²的长方形相邻两
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单位:cm)
表1
x 1 2 3 4
y 240 12
表2
x 1 2 3 4
y 11 10
2、同学们认真观察:表1中的长x是怎样随着宽y的变化而变化?表2中的长
x是怎样随着宽y的变化而变化?表1和表2中,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变化规律是
(
)同的。
3、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驶所需时间如下。你从表中
发现了什么?
自行车 大巴车 小轿车
速度/(千米/时) 10
时间/时 12
60 80
2 1.5
思考: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这两种量的
积还是商是一定的?它表示什么意义?
4、归纳总结:像这样,速度和时间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
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如表1中是x
× y = 24 而表2中是 x + y = 24
成反比例 (一定)
不成反比例 (一定)
【自主尝试】
填空:1、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比例;
2、总价一定,购买练习本的本数和单价( )比例。
【精要点拨】
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量的积是否一定。
前项 ÷ 后项 = 比值 购买练习本的本数×单价 = 总价
成正比例 (一定) ( )比例 (
)
【方法宝典】
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① 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x × y =
k
③ 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积是一定的。用字母表示: 成反比例 (一定)
【当堂检测】
1、
每箱肥皂的数量块 10
箱数箱 24
12
20
15
16
30
8
表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的变化
而变化,( )是一定的,所以( )和( )成(
)比例。
2、判断下面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
在百米赛跑中,跑步的平均速度和时间。② 一袋面粉,吃掉的和剩下的。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六课时 反比例(试一试)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
1、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利用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难点:正确利用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⑴
订阅《小学生学习报》的份数和总钱数。
⑵ 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
⑶
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合作探究】
1、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
与同伴交流。
假设用60元去买苹果,苹果的单价与数量的变化特点我们把它列成下表。
与同桌一起交流,填表探索,寻找答案。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页数
剩下页数
1
79
2
78
3
77
4
…
…
单价 12 10
数量
总价
5
6 …
6 10 …
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举例说说哪些现象是成反比例的?
【自主尝试】
填空:1、有220吨货物,每次运的吨数和运的次数成(
)比例;
2、用油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用油量和用油的天数成( )比例。
【精要点拨】
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关键是看要判断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积是不是
一定的。
因为第1题中:每次运的吨数 ×运的次数 = 220
成反比例 (一定)
请你写出第2题中的关系式判断:
【方法宝典】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关键是要判断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当堂检测】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⑴ 总价一定,购买练习本的本数与单价( )比例。
⑵
有220吨货物,运走的吨数与剩下的吨数( )比例。
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填完整表后判断表中( )和( )成
(
)比例。
拓展题:
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的块数和(
)成( )比例。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
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底
高
9 3
6
5
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