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普工网-山东省教育考试院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制:王姗姗 时间:6.30
审核:郭亚秋审批:王福冲
课题:
复习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 8年级
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
等级:__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
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把握文章的主要观
点。
【学法指导】
1.
扎实掌握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2.
借助工具书,在课本上划出自己不会解决的
问题,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3.
基础知识部分学习步骤:
(
第一步,练:在家阅读文本,独立完成基础知识部
分。
第二步,晒:1、由组长安排两到三个B、C层次的同
学将答案原汁原味地板书
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在座位
进行对、群学。2、板书完后,组内小展示,(黑板上
呈现小展成果
)
第三步,评:大展示。)
一.解释划横线的字于文中括号处。
发(
)举( )任( )苦(
劳( )饿( )空乏(
)乱( )动(
忍( ) 曾( )恒( )过( )衡(
作( )喻( )入( )拂(
出( )恒(
)
二.通假字。
1.曾( )益其所不能 2.衡
(
)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 )士
三、一词多义:
)
)
)
)
1.拂: 行拂乱其所为 (
) 入则无法
家拂士 ( ) 2.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征于色,发于声 ( )
3.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衣食所安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四.翻译: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五、理解默写: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
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
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
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专题提升】
学习步骤:
第一步,练:由组长安排两到三个B、C层次的同学
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完成。
第二步,晒:1、完成专题后,同学在座位上进行对
学、群学。2、组内小展示,黑板上呈现小
展成果。
第三步,评:大展示。
一、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 论证和
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二、文章内容理解。
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
须具备哪些条件?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
(用原文回答)
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
,在列举
六位从卑微贫穷而 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
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
要性,接着又从反
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
国家的兴
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
点。
4.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
的磨炼,
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5.材料链接:
2008 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
震等接踵而至
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
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
饱
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
界的东方。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6.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
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7.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
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8.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
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
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
的效果或成就。请
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
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
取得的
成就)(3分)
9.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
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
自己的思
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
br>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
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
憾!”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
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
哪里爬
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
的,瞬间发生,没有
纠正的机会。
1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句话强调了
什么?
11.第二段的过渡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那些人?
【知识梳理】1、梳理要点:2、整理重点:3.记载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