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鞍山中考吧-阿狸语录
评王老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听罢了王老师的这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闪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个词就
是“回归”,整堂语文课没有花哨的噱头,没有
刻意的设计。在教法上充分体现了对《语
文课程标准》的回归,即体现了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选课
上体现了中国先秦儒
家思想和价值观的回归。所以我也想针对这两方面,以一个青年教师的角度。谈一谈
我对王老师这堂语文课的理解与感悟。
一、绿色课堂,回归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
品味”。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
指导学生读书看书的,却不应该是给学生讲书的,读书的过
程必然是读书者与写作者
的对话,与教材文本对话的过程。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应该是阅读教学
的归
宿。王老师的这堂语文课没有把读课文当做一个走形式的教学环节,而是把朗读当作
学习这
篇文章的方法贯穿始终。那么王老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别具匠心之处,
又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有目标地读
王老师这堂语文课前后设置了八个主要的朗读环节,每个环节都精心预设了朗
读
目标:第一次指名范读,教师预设的朗读目标是粗略地读,要求学生读准音、断好句;
第二次
教师范读,教师预设的朗读目标是有气势地读,指导学生把控句子节奏,体会
排比语势;第三次学生齐读
,教师预设的朗读目标是理解地读,以小组合作、教师点
拨的形式基本掌握重点词和句子意思,如“苦”
、“劳”、“饿”、“空乏”、“无敌锅外患”
的“敌”,从而疏通文意;第四次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预
设的朗读目标是思考地读,找
到文章论点;第五次男、女生分读,教师预设的朗读目标是深入地读,即概
括各段大
意、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证方法;第六次读,教师预设的朗读目标是迁移地读,学
生思考通过文章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锅外患者”联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和事
件;第 七次点名范读,教师预设的朗读目标是提纲挈领地读,此时,学生对文章内容、
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已基 本掌握,所以这个男生是胸有成竹地读、掷地有声地读;第
八次背诵,教师预设的朗读目标是有感悟地读 ,即你对孟子之文、孟子之人的感悟体
会,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实意义的个人理解。王老师在 备课时未雨绸缪,
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精心、巧妙设计每一个朗读环节的目标。
2、有层次地读
王老师的七次朗读环节“层次清晰,读而有得”。每个目标都是根据学情、教 材来
设定。对学生来说既有一点挑战,又不是不可企及。所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同
爬楼梯 、攀高峰。老师成了楼梯扶手、爬山手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学
的甜头。最终攀到峰顶,有 所收获,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在七次朗读过
程中,越来越流畅、整齐、有气势。
3、有感悟地读
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王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并不急于展示预示的精彩 。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足、错误,正是很好的教学契机。整个教学过程是水到渠成的。
王老师 给了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孩子们细细读、静静思、慢慢品,充分体现了与文本
零距离接触。与孟子心灵的 碰撞。
二、人文情怀,回归传统
王老师在选课中一直纠结,本是想选一篇故事性较强的小说 。学生们学起来有趣,
教师讲起来轻松。但最终,王老师却挑了一块硬骨头,即孟子的这篇《生于忧患, 死
于安乐》。这是孟子的经典论说文。我们的孩子才刚刚接触议论文,对于本课的学习难
度可想 而知。但最终,王老师还是迎难而上,所以在我眼里,王老师不但是一位会讲
课的语文老师,还是一位有 情怀的语文老师。先秦儒家哲学以德化自我、德化他人、
德化社会为宗旨,以实现社会的完善作为自己人 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目标。而这些不
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不正是被我们的孩子们淡漠
的吗?孟子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
为”,也就是说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必先吃大苦,孟子提出的这一大丈夫理想人格令每个孩子心生向往。
我想这种人格之美的浸润,道德之美的熏陶,在这节语文课上的
意义与价值更值
得我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去领会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