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萌到你眼炸
713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证券从业资格报名-千古风流人物作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
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 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制青蛙防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
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至意识到危险来临 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
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 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
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句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形,那 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1:是孟子。
师:对。你能毫不犹豫地答出,说明你的名言积累做得很好,继续努力。今 天我
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标题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
二、了解作者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孟子,现在,请一位同学用
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孟子。
生1: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称为“亚圣”,记录
他 的言论、活动的书是《孟子》,孟子主张“仁政”、“王道”,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2:好。
师:确实说得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读孟子智慧
的语言。
三、以读促悟
1、初读,整体感知
(生自由散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断句节奏。)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我们听听他读得怎样?
(一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怎样?想不想也试着读一下?
(又一生朗读。)
师:虽 然是初读,但两位同学的朗读很流畅,字音很清晰。下面听听课文的朗读
录音,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
生1:“拂”在文中两次出现,为什么读音不一样?
师:“拂”本来读 “fú”,扰乱的意思,在“法家拂士”中,是通假字,读“bì”,
同“弼”。课文中还有通假字吗?
生2:“曾”通“增”;“衡”通“横”。
师:找得很准确。这是文言 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板书:“拂”通“弼”,辅弼辅佐;
“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 不顺。)
像这样的通假字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有,谁记得?
生3:“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背叛”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学 过的通假字归纳整理在积累本上开个专栏,不断
积累,方便以后的语文学习。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刚才,我们把握了朗读的节奏,读准了字音,文言文就读懂 了一半。下面请
大家分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词句找出,在 组内解决。
(师一边巡视,一边随机个别指导。)
大家讨论得很好。有没有疑难之处提出全班讨论?
生1:“苦其心志”怎样理解?
师:这句话是有点难度,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2:我认为“心志”是指人的内心思想,“苦其心志”就是使他内心痛苦。
师:理解得很对,你怎么知道的?
生3:我是根据后面“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课文注释 去想的。“苦其心志”与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句式结构相同,“饿”与“空乏”都是使动用法,那么“苦”也
1


应该是使动用法,可以解释为“使„„痛苦”。至于“心志”理解为内心思想,我想到《岳
阳楼记》 中的一个句子“吾尝求古人仁之心”,句中的“心”字就解释为人的心理活动、思
想,还有我觉得后面的 “困于心”中的“心”也是同样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根据后面的句子意思来理解前面 的句子,很会动脑筋,还能学
以致用。使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大家再读一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中还有哪些词属使动用 法。
生4:“劳”、“拂乱”、“动”、“忍”
师: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对。
师:短短的几句就有七个词活用为使动用法,请同学们课后把它积累下来。
(板书:“苦” 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资财缺乏;“拂乱”使„„受到阻 挠;“忍”使„„坚韧;“动”使„„惊动)
师:理解了这些词语,这个句子说的意思就容易明白了,请位同学翻译一下,大
家看他翻译得好不好。
生5: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
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
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增加他的才干。
师:翻译得准确吗?
生齐:准确。
师:这个句子是名言,同学们不仅要理解,还要背下来。下面,把它齐读两遍,
牢记下来。
(生读)
师:继续提问。
生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困”怎样解?
师:请给“困”组词。
生7:“困难”、“困惑”、“困扰”
师:同学们认为哪一个词可以表示句中意思?
生8:“困惑”、“困扰”
师:怎么说?
生9:“心”是指内心,一般说内心困惑,困难通常是说生活或处事的境况,我们
不说心里困难。
师:解析很好。关于词句的理解还有疑难吗?
生10:没有。
师:既然同学们都懂了,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幻灯投影:1、解释 加短线的词:发于畎亩,发于声;征于色;而后喻2、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生11:发:被任用;表现。喻:明白。征:表现
生12: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13: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师:从同学们的答题情形看,文意基本疏通了。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3、细读、分析课文内容。
师: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说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虽然只有短短
的两段话,却充分论证了一个道理。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把握孟 子在文中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
法?考虑后可以与同学自由讨论。
(生读课文、思考,师一边巡视,一边与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下面大家来说说。
生1:我觉得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中心论点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师:有不同答案,谁来评判?
生3:我认为应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这句话只是说担当大任的人必先经历磨难,它是用来论述 “生于忧患”的。
师:我也赞成这种说法。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句子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4:对比,“生”与“死”、“忧患”与“安乐”对比。
师:回答正确。作者在论述中,是否有侧重点?
生齐:有,侧重“生于忧患”。
师:是的。接下来谈谈论证过程及论证方法。
生5:课文开头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师:这六个名人有什么共同点?
生6:都出身在下层,有过磨难,最终都地位显赫,有作为。
师:那么他们的经历说明什么?
生7:说明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以此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师:说得好。
(板书:举历史上六位圣贤??? 摆事实)
谁还能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生8:司马迁收宫刑后写了《史记》。
生9: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言归正传,除了摆事实,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生10:讲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由列举事实过渡到讲道理,人才
的造就必须先经过磨练 。
师:作者认为要经过哪些磨练?
生1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生1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 :你说的很好。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
为上的磨难。那么,作者认 为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13:坚强。
声14:还要有才能。
师:把你们说的概括在一起就是说人才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才能。对
不对?
生齐:对。
师:好,希望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才。
(板书:担负重任须经受磨练 苦、劳、饿、空乏、拂乱??? )
我们说了那么多,还没有离开文章第一段,同学们再读读第二段想想。
生1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
难理解。
师:有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6:“人恒过然后能改”意思是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我有不同的看
法。
师:哦,说说看。
生17:我觉得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比如酒后驾车造成车祸,生丧失。
师:同学们,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说得对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错误,一旦酿成,就无法挽回,所以我们要尽量
少犯错。对于孟子说的,我们就理解 为有机会改正的错误,你们看行么?
3



生齐:行。
生18:那这一句是在论人在困境中,属于道理论证。
师:(启发)同学们我们一起看他说的对不对。犯过失、心理有不解、想不通是不
是处于困境中?
生齐:是。
师:犯了错误要改正,有了不顺要振作,靠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生齐:自己。
师:那么人才的造就除了客观环境的磨难,还要靠什么?
生齐:人自己。
师: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了
人的主观因素。那么刚才 同学说的对吗? 生齐:对。
(板书:人处困境奋斗?? 改、作、喻??? )
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忘”,这一句说的是亡国的道
理,怎样理解? 生19:这句容易理解。
师:你说容易理解,那老师问你:无敌国外患是好事,为什么也会导致亡国?能
举例说吗?
生20:因为以为无“敌国外患”,就放松了警惕,就会给人可乘之机。比如吴国
打败了越国后,吴王夫 差放松了警惕,后来被越国灭了。
师:有理有据,说得好。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 ,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
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 如果奸邪
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板书:国无外患易灭亡?? )
师:你们认为这是针对论点中的哪一方面说的?
生齐:死于安乐。
师:对。全文就这一句是论述“死于安乐”。同学们,作者由造就人才说 到治理国
家,这是类比的写法,我们在哪见识过?
生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由战争中的事例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师:对。其他同学也记得吗?
生齐:记得。
(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师(总结):这篇议论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 与此相似的“是人”,
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 最后归结
出全文论点。运用了举例、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读课文, 谈启示。
生1:要成才,必须吃苦。
生2:要成才,必须不怕困难。
生3:要成才,必须奋斗。
师:同学们说得好,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才能不是天生
的,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
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
主观 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
老师希望,如果 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勇敢地面对,做生活的强者。
最后将课文齐诵一遍。
板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举历史上六位圣贤? 摆事实
担负重任须经受磨练 苦、劳、饿、空乏、拂乱?? 讲
人处困境奋斗?? 改、作、喻??? 道
国无外患易灭亡?? 理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论?
4
















5

大学生假期打工-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


初中生记叙文-高中学生自评


厦门思明区财政局-一周工作总结怎么写


穷人的续写-运动会标语


外科护士长工作总结-数学日记六年级


读书笔记200字-经典祝福语


发展党员工作流程-杭州会计证


怦然心动影评-中国银行江苏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