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萌到你眼炸
866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堆雪人作文-郭德纲单口相声剧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在田间种 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
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 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 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的
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
露在脸色上,表达 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
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 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
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文章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
证明晰,逻辑严谨 ,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
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 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 br>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 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
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 长,则不能养成




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 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
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
叔敖、百里奚等六 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
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 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
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 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
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 也;能,任也,故忍性
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 “曾益其
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
的杰出人 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
意志,锻炼他的筋骨, 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
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 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
“生 ”。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
境界是指人的主观 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
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 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
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
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 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
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 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
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 情所困扰。
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 br>“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
生子忧 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
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 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
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 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
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 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
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这就是生活的 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
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 br>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 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
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 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
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 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
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 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再将这一
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托出一篇主旨。作
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 幅有万里




之势”,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
经受 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 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
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干流万壑、一时 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
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舜发》开头,运用归纳椎弹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 个圣贤成功的事
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 患”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
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道理。 《舜发》几乎通篇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
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 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随堂练习——基础篇
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

草色入帘青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行拂乱其所为

将军向庞,性行淑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 曾益其所不能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下列加点词语中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作”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5、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一、 句子解释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随堂练习——提高篇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3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 br>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义



例句
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无法家拂士
草色入

帘青《陋室铭》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答案:
1、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
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3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
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 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
如意)
3.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5、真题和模拟题目链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
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本文选自《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但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9.(2分)孟子
10.(3分)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11.(3分)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汇编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本文作者是 ______(人名),是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
B.第二段论述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三段进一步从个人角度论证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D.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9.(2分)孟子儒家10.(3分)用这些来震撼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格,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11.(3分)C

2012一模
嘉定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他是继孔子以后 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做事实论据。
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是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
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9.(2分)孟子(1分)儒家(1分) 10.(3分)在内心受到困扰,在思路上受到阻碍,然后才有所作
为。
11.(3分)D


2013二模
闵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 br>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本文选自《 》,我们还学过的课文《 》也选自此作品。(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②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C.第③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孟子(1分) 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任写-个1分)
10.用这种方法来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所没有的才能。(3分)
11.C(3分)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淮北蜂毒, 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
或木、石,人踪 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
浒,莫不郭索③ 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
4、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1、(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2、(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卒章显志。
附乙文翻译: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敌挡老虎。然而采蜂蜜
的人不认为采蜂蜜时必须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
石头上,人发现了它的所在,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
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只知道趋炎附势,而不能安于居住的地方,原来它们的死应当如此。

政治大纲-高考报名的网址


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广东省委宣传部


信件格式-郑州一中


九九重阳节-六年级上册英语试卷


企业邮箱服务器-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说不尽的桥-个性留言


三八活动-初二学生评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5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