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玛丽莲梦兔
838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阳工学院教务管理系统-高中生物教案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二、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被尊为“亚圣”。
三、条件填空: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 艰苦环境中早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 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 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四、问答题
1、第一段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排比 增强气势,说明力强。
2、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有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 有力的证明了磨难使人生存发展的观点。
3、“是人” 指什么人?人能担当大任的先决条件(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那几个方
面阐述?
“是人” 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条件是“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从精神、生活、身体、行为这四方面阐述。
4、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文中举例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有所作为。
启示: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 磨难对人的成长有益处,因此我们应不惧怕困难,
勇敢战胜困境。
6、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在国内要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在国外要有能与其抗衡的国家竞争。
7、课文着重证明论点的那一方面?
生于忧患



8、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段:举例论证 第二段:道理论证 第三段:正反对比论证
9、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结尾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
立成段,即深化 主题,照应题目,再次点明中心,更鲜明的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 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 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展开。
短文先从正 面论述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
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长的 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
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得 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1、“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中,“大任”指什么?
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12、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年后的今天,“ 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
围绕,在物质生活优裕的今天,仍要有忧患意识。
1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 ,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为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 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
做简单说明。
表达了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 带来内心的困苦,思虑的梗塞,但能让人最终奋起,有所作为,这也恰恰
是富人之处。
14、 “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 么?
强调了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 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人的意志。
15、人生就是一 次远航,有时艳阳高照,有时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
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
观的心态 ,勇敢的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勇
气和力量,呼吸着咸腥 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的迎接暴风
雨的挑战。
16、200 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
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 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
天仍然光芒死衬,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 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 受灾难时,也是对国
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 ,风雨
同舟;灾难能使我们的民族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
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的突出来。这样就能是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
的走向繁荣 和富强。
16、文章第二、三段从那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 运用反正对比的写法。
17、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



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8、由本文题目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19、请写出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0、请写出一句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2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有哪些忧患意识,请列举3例。
(1)台独分子破坏两岸和平统一。
(2)生态环境恶化。(3)粮食危机。
22、根据本文内容创作对联。
历经忧患成大器,贪图安乐葬人才。
孔仲尼扼而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
23、本文作者提出的“生于忧患”的观点,而现实生活 中已没有那么多“忧患”,生活
在顺境中的人一样可以成才,那么作者的这一论断岂不失去了意义?就这 个问题谈谈你的看
法。
现在虽没有过多忧患,但逆境坎坷不如意的事还是存在的。我们学习的 是古人经受磨炼
使性情坚韧的精神,不但不过时,在和平安定的今天更有忧患意识,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
才能和谐发展,事业腾飞。
24、结合本文,说一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与才干,增强忧患意识,使人充满生活激情。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内心惊动,
性情坚韧 ,增加原来不具备的本领。
25、有人做事怕犯错误,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就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人无完 人,犯错误在所难免。要敢于面对错误,我们要从错误中积累经验,然后加以改
正,错误就会成为奔向成 功的基石。
2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br>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发奋图强,有的人意志 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应
该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材,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 灭。
27、说说“故天降见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列举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说明要成就大事必须经历磨难的道
理。
28、“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个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 “举”是被举用、被选拔的意思。但舜为帝王,其他几人为
臣子,故而有细微区别。
29、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0、在作者看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这样的磨炼带给人什么益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地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侧重论述了哪方面的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侧重于“生于忧患”。
33、结合文章内容,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由这些人们熟知的话中,你得到 哪些启发呢?选择你喜欢的一
处,写出你的感想。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生活中可以将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失败,当
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并从中吸取教训,为将来成才做准备。
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 br>3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段的论证的方法是:
道理论证。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 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励志对联-银行柜员述职报告


最感人的爱情宣言-甲午风云观后感


艺术概论试题-心痛的个性签名


水浒108将结局-句子成分分析


杨馥伟-队伍口号


张家港财政局-南京财经大学招生网


审计法-日记300字初中


辅导员面试自我介绍-校园安全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