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

玛丽莲梦兔
780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浙江高校排名-山东海事局成绩查询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人教版)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 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
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呢?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
案(人教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 教学目
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
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
对逆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
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
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 ,曾说“民为贵,
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
与弟子们闭门著书 ,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
1 15


乐》。
二、 熟读课文
(一) 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 全体朗读,正音。
(三) 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
生散读。
(四) 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 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
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
间,鼓 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 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 br>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
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第一位学生朗读
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
下,以此类推 ,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 做笔记,
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
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 ,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 布置作业
(一) 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 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2 15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
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
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 的阅读积
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
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
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
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
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
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 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
——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
——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
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
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3 15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
(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
试着解释句 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
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
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 此
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
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
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 的依据,我们称
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
是人们议论分析时 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4 15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第三课时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 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
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
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
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
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
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 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 学生讲,教
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
的语序调整。)
5 15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
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 要气馁,你应
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 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
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
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二: 教案背

1.面向学生: 初三年级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
释了解课文大意;
(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
(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
6 15


位大师“亚圣 ”——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
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
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
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
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 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
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十课《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
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 让
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
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 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
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
烈、文采 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 涩,这
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
点放在:
7 15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
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 理。
2、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
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
境中奋起。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
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 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
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
学生展开讨论 ,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
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
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 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
中主要是引 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
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
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
8 15

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
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为辅,体现了以学
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
学习中可以体验到 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 br>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
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 文有一定难度,教师
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
要他们能了解课 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
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 br>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2、抓住关键实词理解文意。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怀
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二、自学导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视频。注意朗读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9 15


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
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
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 是
增);人恒过 、 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精讲(一)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
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
决。
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
(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 (使……惊动)
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 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于:由于)
(3)、古今异义
10 15


①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②
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③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
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合作精讲(二)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
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 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
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 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
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 艰苦
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
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
11 15


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
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 学生回答后归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 行为三
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
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 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
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合作精讲(三)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
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
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
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
12 15


誎的臣子 ,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胡作非为,独断
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 样?(生
畅所欲言: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
将怎样?(灭亡)所以,国 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生
齐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
第四段。
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
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
电灯 ;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
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
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 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
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 磨难只是一
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
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 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
13 15


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
持积 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
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 提高精神
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
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
质 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
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 患:个人价
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浏览题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
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14 15


生于忧患
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
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 —
→ 死于安乐 学生活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三: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
15 15
课题:

嵇康简介-讲座主持词


机械波-春游策划书


郑州科技学院网站-2015年江苏高考


三浦佑太郎-营销计划书


蜡染工艺-上海中考网


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座右铭


毕业论文ppt怎么做-借款单


南京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寒假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