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西班牙时间-廉政承诺书
一、2004年泰安市完成5-题。(10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
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
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8、填空:然后知 , 。2分
二、2005年吉林省文言文与阅读(10分)
舜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1分)
10.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1分)
答:
_
11.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3分)
答:
三、2005年辽宁省沈阳市(课改区)(15分)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 (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答: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答:
四、2005年湖南省永州市(新课程)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24分
19.用“|”划分朗读节奏(2分)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国 恒 亡。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傅说举
.
于版筑之间 举
.
重若轻
B.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忘乎所以
..
C.出则无敌
.
国外患者 同仇敌
.
忾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家喻
.
户晓
21.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摘抄下来。(2分)答:
2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 B.1曾益其所不能 2曾不吝去留
C.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发于声 D.1百里奚举于市
2见山上人烟市肆
2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1所以动心忍性 2忍能对面为盗贼B.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任重而道远
C.1人恒过
2国恒亡D.1管夷吾举于士 2百里奚举于市21.用现代汉
24语
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9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5.文章第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7.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磨难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事例?(2
1
八、200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衢州卷),完成16—23题。
(一)(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必先苦其心志(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
(二)(10分)某翁呼树上君子
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翁屏退家人
,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
下?”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
亭,先酌之三杯,早:“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
“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
,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
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
过也。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勿
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
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
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注释】①树杪:miǎo,树梢。②盍:hé何不。③谂:shěn,
知道。④殽:同“肴”,菜
肴。⑤飡:同“餐”,吃。⑥畀:bì,送给。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即止不进( ) (2)素谂翁家富有(
)
(3)食已,乃予银( ) (4)归遗尔母(
)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人乃下(其他) B.翁视之,邻人也(指代邻人)
C.当以三十金畀汝
D.食已,乃予银(就)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译文:
23.从文中看,某翁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故: 任:
曾: 过:
25.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 分答:
24、填空:文中第一段属于 论据。作者从个人
的事例再说到统治
者 的方略,最终提出了“
”的中心论点。(4 分)
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
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
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
,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
于世界的东方。【注】 邦:国家。
25、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答:
七、2007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衡于虑 而后喻 <
br>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
了本
文的中心论点:
(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
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
单说明。(2分)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
活实际谈
一谈你的理解。(3分)
14、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 词义 例句
入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③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16、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
悟
?3分)
(乙)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5分)
李存审
①
出于寒微,常戒诸子
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
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
②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
③
生于膏梁
④
,当知尔
父起家如此也。”注: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
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少提一剑去乡里
位极将相
15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答:
16、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
目
的是什么?(2分)答:
2
五、2007年盐城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4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
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
①
也。蜂窟于
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
取
②
。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
③
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
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2007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区)。共10分。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5)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1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
的典型
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
__,并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1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
这个观点
。2
答:
。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8年湖南省永州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1分)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②困于心,衡与虑 衡: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舜与于畎亩之中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温故而知新
C、行拂乱其所为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9、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10、结合“链接”材料,联系实际,说说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3分)
【相关链接】四川
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坚持把每周二为安全教育日,专讲交通安全和
饮食卫生等。2005年开始,
每期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演习中,固定疏散路线,要求
每班必须成单行,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操场固
定的位置。他要求教师平时在教学楼人流量最大
的时候都要站在各楼梯的拐弯处。汶川地震时,他在出差
,而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上百
名教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伤亡。
现实意义:
十2009年山东济宁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
其喧④也,呼而问
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
后,孟子
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5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5)然后知生于 然(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
,孟子不复喧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
11.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答:
3
十一、2009年辽宁辽阳市(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8~11题。(1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
①
近墓
,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
市
②
旁。孟子又嬉为贾
人
③
炫卖
④
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
⑤
旁。孟
子乃嬉为俎豆
⑥
揖让进退
⑦
之事,其母曰:“此可以
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
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
俎豆:古
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
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行拂乱乱其所( )
入则无法家拂士( )B.此可以处吾子也( ) 处江湖之远(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译文:
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
义?(2分
)
答:
十二、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6.解释加点词:(1分)
(1)故不为苟得
..
也 苟得
(2)凡可以辟患
..
者何不为也 辟患
7.翻译句子:(2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结合选文和《<孟子>两章》说说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分)=]
(二)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2(11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勾践之困会稽①也,
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②夏台③,文王囚羑里
④,晋重耳奔翟⑤,齐小白奔莒⑥,其
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
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厚遇宾客,
振⑦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解]①会稽③夏台④羑yǒu里⑤翟dí⑥莒jǔ:古地名。
②系:关押。⑦振:通“赈”,
救济。
9. 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行拂
.
乱其所为 拂
(2)而后喻
.
喻
.
(3)入则无法家拂
.
士 拂
(4)越王勾践反
.
国 反
(5)其卒
.
王霸
卒 (6)乃
.
苦身焦思 乃
10.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终于
.
此乎 万钟于
.
我何加焉
B.曾益其
.
所不能 安陵君其
.
许寡人
C.勾践之
.
困会稽也 子之
.
不知鱼之乐全矣 D.
与
.
百姓同其劳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12.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第1段画线语句的意思在乙文第2段的“ ”这一词语中体现出来。(1分)
(2)乙文中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这一道理?(1分) 鱼,
4
一5、 同“弼”,辅佐
边境 6、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
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二、文言文阅读(12分)9.儒(1分)10.“
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1分)
1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
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2分)12.围绕“痛苦和磨
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4分)1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
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
亡”来答即可。(4分)
三、三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11.(1)被选拔(2)责任,
使命13.(1)使他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
,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
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14.(举例)论述人要(有
所作为)成就大业,
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15
.从磨炼
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四、23.D24.
C25.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
乏26.1内心忧困
,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这以后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
享乐使人衰亡。27.由
他们经受艰苦磨练而成就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结
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五、(二)10、(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1)一
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
它们
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
好下场。13、
卒章显志。
六(二)(10分)
13.①“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1分)②奋起,指有所作为(1
分) 14.
D(2分)1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或“这样人
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
“生”“死”词语必
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
16.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17.要
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
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七、9.战国
儒10.(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
(3)通“横”,梗塞,不顺 (4)了解,明白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也 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
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
为,这正是“福人”之处。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
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
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
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
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14.(1)离开 (2)至 或到 达到
15.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回答。 16.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
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
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答案:15、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
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
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八、
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
每小
题1分)17.D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
样以后
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分)20.(1)停下 (2)平时,一向 (3)吃
(4)给(4分,每小题1分)21.A (2
分)22.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始终不会告
诉别人。(2分,意思符合即可)23.宽
容、善良(富有同情心)。(2分,答出1点即给2分,言之
成理即可)
2008年贵州省贵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卷短文(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三)22、故:所以 任:责任、使命 曾:通“增”,增加
过:犯错误(4分)23 、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3分)24.事实 成才
治国 生于优患,死于安
乐(4分)25、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
脸。当我们遭受灾难
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
使我们团
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
任何困难
,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分)
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
:(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
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
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
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
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
国外患。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
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
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
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
一问1分第二问2分,
语 文 试 卷 参 考 答
案6.(1分,每题0.5分)(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
生 (2)躲避灾祸7.(2分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具备,贤人能不丢掉它
罢了。(关键词是“非独”“是心”“勿丧
”须准确翻译。)8.(2分)(1)善用比喻,用生活
常理作比,生动浅近。如选文开头将生比作鱼,
将义比作熊掌,自然引出生与义的关系,颇
有趣味。(2)用排比、对偶句式,使行文有气势和文采,增
强说服力。(1分)语言通俗易
懂,晓畅明白。(答出其中两点即给两分)
(二)(11分)9.(3分,每题0.5分)(1)违背 (2)明白、了解
(3)通“弼”,
辅佐 (4)同“返”,返回 (5)最终,终于
(6)于是,就10.(2分)C11. (4
分)(1)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分)
(2)
由此看来,(你现在的处境)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好事)呢?12.
(2分)(1)苦身焦
思 (1分)
(2)(1分)汤系夏台(或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 [乙文第
一段中的事例提及一例
即给1分]),其卒王霸。(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亦可。或:
勾践卧薪尝胆(1分)终灭吴国(1
分)。意对即可。19.(3分)(1)它为花蕊挡风遮雨,
传送花粉,孕育新生;(1分)(2)它不
留恋枝头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1分)
(3)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1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