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

绝世美人儿
613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良知良能-元代皇帝表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
点;
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 br>观。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
道理。
【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 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
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 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
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继续学习孟子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品读,读出理解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第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1


列举事实,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3、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作用是: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4、请举一个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实验中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经历了无数次的爆炸,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
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
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
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
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
5、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7、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行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最后一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有什么作用?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2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最后一段是怎样论述的?
正反两方面:
正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个人)
反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悟读,读出感悟
1、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成就人才、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 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文中孟子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 在艰难困苦的磨
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 能增长才能。而
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 困顿中奋起,这
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 ,采纳谏诫,保
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4、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讲的道理相同?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四、美读,挖掘美点
文章有不少美点,美在哪里呢?
(排比美、对称美、结构美、论据美、思想美,美在详略得当、美在短而精辟)
3


排比美:“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
(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排比,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对衬美: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论据美:“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
(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
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
思想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 美在详略得当: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
论证缜密。
美在短而精辟: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 阐述了“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五、辩论,活跃思想
辩题: 环境与成才
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六、延读,孟子其人
①孟子是一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
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
② 孟子是一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
及人之幼”等民本思想。
③ 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
志。
④ 孟子还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4


七、中考链接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告子下》。孟子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儒 家
的经典之一。
2.选出下面这句话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A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即贫困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了解,明白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发动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过错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D)
A. 曾益其所不能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振兴民族大业,或是追求人类美好理想等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因此要常怀有忧患意识,从容应对,才能遇变故而
不惊心,面临挫折而能坦然,绝不能养尊处优,耽于安乐。

6

引领潮流-法新社


两股红绳手链编法-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试题


小s减肥语录-学生请假单


国培感言-幼儿园游戏


江西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企业管理理念


保定科技学院-深圳国家税务局


购物感受-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什么是出柜-关于朋友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