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萌到你眼炸
676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空间个性签名-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 ) 2、法家拂
士( ) 3、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 ) 4、百里奚(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法家拂士
敌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
“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
的一项


A.必先苦其心志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
的项是(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
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
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
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
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 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
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


不平凡的 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
明了 。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
问题,一是 ,二
是 ;得出的结论
是“ ”,用现在的话
说就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
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
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只
有这样,才能


“ ”;造就人
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 ”
的论断。
五.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
人物的经历 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
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
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
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


有 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 善用排比、句式长
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
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
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开始就
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
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 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
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
炼,这样6q才能取得“曾益其 所不
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
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所
举事例必 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
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
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
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
拔,被起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答案)

选择题: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 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
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
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


例,说明他们的共 同点是都经受过艰
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
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
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
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
全文,文中画线句的 作用是过渡(或:
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
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 br>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忧患可以使人和 国家生存发展,安逸
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
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 br>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在《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
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
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⑥短文由 个人说到国家,
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 br>问答题: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
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
大器,就必须 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
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
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
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 谈谈。3、孟
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
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
② 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
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
势 ;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


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
使全段句 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
强。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
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 和生活
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
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
取,与 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甚至落后落伍。5.《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 著名历史
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
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
论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题。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注意加点词。故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
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孟子认
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 亡”的命
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
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
分 。共2分)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
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 业,“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


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
自己的 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
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 (共4
分)1.①所以 ②这种人 2.这样人
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
逸 享乐使人萎靡死亡。3.略(所举事
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
力。) 4.略(不论考 生就一点来谈或
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
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
即可)


2008年浙江金华 答案:15、①在国
内 ②映入 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
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 经磨难,
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
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
难,才能取得成功。 18、 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
起初不知道。20、(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
刘铉:慧眼识才。

河南课改 18.(1)奋起,指有所
作为(1分)(2)经常(1分)(共
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
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 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
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
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2 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用自己的话 解说也可)(一
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
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
分)(共4分)

答案:8A9C


给导师发邮件-医生工作总结


成都银杏学院-回到原点作文


中国音乐史-副校长述职述廉报告


天津公务员成绩-水资源的重要性


广州大学地址-泰戈尔诗集读后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体育说课稿


经典小笑话-献给母亲的歌作文


无论总是造句-小学体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