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玛丽莲梦兔
683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比喻句大全-儿童卫生保健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
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
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
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
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
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 有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
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
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
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
在孙叔敖的前面。)

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举例论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
人?

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
人。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
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
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
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
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
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
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
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
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
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 至痛
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
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
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
灭亡。

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
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
性格收到坚忍。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
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
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
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 度较高的水中,蛙能
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
与前次试验 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
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
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 能否
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
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 :“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
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舜,为君,是圣人,他 的成


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
除自身努力 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
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
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 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
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
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
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
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
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 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
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 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
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
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
又不限于他们,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
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
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 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
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
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
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 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
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 观
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
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
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

3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
同的人有不同

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 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
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
能成 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36.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 雪交加,难能一帆
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
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
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
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
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 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
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这 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
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 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
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
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
严格、直言敢谏的臣 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
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
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 br>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
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 出“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
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
论点。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

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

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二.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
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
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

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

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
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 ”的论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
积累,写出两条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 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答案:

选择题: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或: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
家拂士和敌国 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 们的共同点是都
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
说明了人要担 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
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 (或:承
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
才,二是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
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 和
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
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
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的论断。⑦但需工夫深!铁杵磨成
针。—李白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
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日语就业前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


敏感性皮肤如何护理-入党积极分子自我鉴定


职称英语考试报名网站-马鞍山职业技术


2017国家公务员-班会流程


重庆考研成绩查询-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导游欢送词-天猫抢红包


延边二中-网络营销策划书范文


挂靠合同-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