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知识点

绝世美人儿
741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五中-会议新闻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怎样?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
的重要 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
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 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
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 ”,
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 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地
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 人和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论述的内容
是什么?
顶真,”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7、本文的“人和”是指什么说的?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 “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
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8.本文“人和”的关键是什么?
第1页 共3页



得道
9、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
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
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 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 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
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 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
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第一段举 出了历史上六位名人事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该段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
都是在经受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排比,举例论证。
6、第一段从历史上六位名人事例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意思是
------------ ----------是从---------、--------------、------------- ---、等方面说明的,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7、第二段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论证的主要
观点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从正面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再由个人作为推
论到治国,针对国 君说的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论断是从反面论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 死于安乐。
第2页 共3页



8、写出全文的论点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论证了造就人才和 治理国家的道理指出无论国家或个人都必须战胜逆境才
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10、比较《孟子两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 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
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 明了“人
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
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
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 “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
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 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 上大量亡
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第3页 共3页

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动物是怎么睡觉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绩查询-高中创新作文


天津中考试卷-母亲节的祝福语


感人的爱情故事-工人个人工作总结


欲擒故纵的意思-春节作文600字


西安考研-个人礼仪培训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务-大学毕业生登记表


北京成人高考报名-中考网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