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余年寄山水
953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先声夺人大勇-技术培训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 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
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 在前二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
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总复习里重点 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
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 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一.“数与代数”领域: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 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
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时,要着重理解正比例 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
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 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
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 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
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 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 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
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 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
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
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
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
定 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
教学 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
体方向 ,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
的要求, 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
数学事实的 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总复习的内容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 数与代数”领域里
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代数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 把解决实际问题
纳入数的运算、代数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 里的内容分图
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 、图形的面
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 与概率”
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 用,分
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 题都
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 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
1



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 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
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单元 内容 计划课时 实授课时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一单元 面的旋转 2
圆柱的表面积 4
圆柱的体积 2
圆锥的体积 2
练习一和单元检测 4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二单元 比例的认识 1
比例的应用 2
比例尺 2
图形的放缩与缩小 2
练习二和单元检测 3
第五周第三单元 图形的旋转一 1
图形的旋转一 1
图形的运动 1
欣赏与设计 1
练习三 2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四单元 变化的量 2
正比例 2
反比例 2
练习四 2
第八周

第十周 期中复习及检测
整理与复习 5
第十一周

第十七周 总复习
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 1
整数 2
小数分数百分数 2
常见的量 2
运算的意义 2
估算 2
计算与应用 2
代数初 步 运算律 1
用字母表示数 2
2



方程 2
正比例反比例 3
探索规律 2
单元检测 2
图形的认识 线与角 2
平面图形 2
立体图形 2
图形与测量 4
图形与变换 3
图形与位置 2
单元检测 2
统计 3
可能性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2
第十八周至
十九周 总复习
毕业模拟检测 5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
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
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
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 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
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 体、
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 体
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
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 br>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3



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 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
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 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
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 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
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 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
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11课时
内容 课时数
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2
圆柱的表面积 2
圆柱的体积 4
圆锥的体积
练习一 3

面的旋转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4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 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
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4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 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
圆柱。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
名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 、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
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 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 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
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5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 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
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 些物体的形状是
圆柱或者圆锥。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八、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认识圆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5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6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知 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 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
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 ,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
的高有无数条。) 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 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
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 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
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
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 制作圆柱
三、练习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表面积
第三课时
7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5~6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具体 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
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
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 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
式。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
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 猜侧面是怎样
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想象,操作活动,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自主学习,操作观察。(教材P5_P7页)
1、什么叫表面积?找找摸摸圆柱体的表面积。
2、看书自学,操作观察。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内交流,导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圆柱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柱表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侧表示圆柱的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那么S侧 =__________。S表=_____________。
四、教师小结,明确公式。
五、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一)、(1)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S表=________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S表=________
8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S表=_______
(2)解决书上的例题。
侧面积:
底面积:
表面积:
答:
(二)、分组展示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3、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h
↓ ↑ ↑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课后反思:

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6~7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9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练习法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说说计算方法
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练习
10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7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练习法
教学过程 :
一、实际应用
1、




2、




3

二、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
第六课时
11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7内容
教学目标:
知 识与能力:通过圆柱切分和拚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
积变化的 规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圆柱体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的求法。
二、习题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圆柱木棒,底面直径2厘米,高3厘米,如果沿地面直径纵剖后,表面积之和增加( )
厘米。
知识与能力: 6 过程与方法: 1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4 d 48
(2)把圆柱的钢材沿平行地面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之和增加12平方 厘米,钢材的第面积应是
( )
知识与能力: 6 过程与方法: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d 2
2、讨论并解答
一个圆柱木块,高减少1厘 米后,表面积就减少了6.28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
厘米?
3、测量黄瓜表面积实践作业练习
三、作业;数学书 6页 7 8 9题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的体积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8~10内容
教学目标:
知 识与能力: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
学生渗透 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
12



积。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 :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
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
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自主学习P8~10内容 我的发现:圆柱的底面是形,可以分成许多相等的形,然后再把圆柱按照这些扇形,沿切开,拼起
来 ,就近似一个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分的份数必须是偶数),拼起来的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一个
体。
因此:圆柱体的体积=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用h表示圆柱的高,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提示:在计算过程中,有的并不是直接给出圆柱的底面积,而是给出底面半径或直径,我们应先求出,< br>再求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 或。
◆、实战练习:
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总结:做本题应注意
知识点2:圆柱容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想一想,论一论:(思考一分钟,然后将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13



1、一个圆柱形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圆柱的容积。
例如:圆柱形的水杯、水桶,它们装满水的体积,就是水杯、水桶的容积。因此圆柱容积的计算方法和
的计算方法相同,即圆柱的容积= 。
2、一个圆柱体容器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
四、学生自主学习展示
五、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审题。提问: 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
据是什么?应注意哪 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
积,必须知道底 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
d呢?知道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呢?知道r、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六、巩固练习:练习册练习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 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
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 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八、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4



课后反思:

圆柱体积的练习课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
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说解题思路
15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单位的统一

说说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6




圆锥的特征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1~1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建立立体图形意识,认识圆锥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1)铅笔、卷笔刀 (2)圆锥体、圆柱体教具各1个 (3)大三角板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问:这是什么形体?你能说说圆柱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的特征吗?
生述
2、问:把这支铅笔横截成两段,各是什么形体?
猜一猜,把它放进卷笔刀卷一卷,会出现什么形体?生述完后师操作,出现一个圆锥体。
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看了课题后,你想学习什么?
二、讲授新课:
放手寻找圆锥体各部分名称。
(1)联系实际举例。
师问: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引导观察特征
取出圆锥体学具,问:
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圆锥,可以用哪些方法?(看一看,摸一摸)
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圆锥,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让一生上来指,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17



面:2个
底面(圆)
同桌互指互说一遍。
认识圆锥的高
(1 )显示两个圆锥一个高、一个低,问:观察这两个圆锥,你发现了什么?(高、低不同)是由
圆柱的什么 决定的?
下面我们来研究圆锥的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在哪里?怎么 画等)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自学课本。
(2)讨论交流
知识与能力:.什么是圆锥的高?
过程与方法:.①拿出一个捏成圆锥体的橡皮泥,这条高在 圆锥的哪里?看见吗?指母线,这条是不是
圆锥的高?
②利用手中的工具,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圆锥的高.(工具:小刀、绳子)
③交流汇报: 生汇报用小刀把圆锥切开,师问:切时要注意什么?这样切可以吗?显示斜切的过程,为什么?(和
底面不垂直)这样切可以吗?显示沿着底面直径的平行线切的过程,为什么?(没有从顶点出发,找不
到 圆心)拉时要注意什么?(跟底面直径垂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操作,你能再来用自己的话 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有几条?为
什么?
D.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3、测量圆锥的高
(1)我 们在一个可切开的圆锥体上找到了它的高,那么在一些不可切的物体上怎样找到它的高,
并知道高是多少 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利用手中的工具,互相配合着试试看,量出圆锥体学具的高,
有困难的可以看书 本。
(2)操作
(3)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
师问:其实,同学们手中的 圆锥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
意什么?
(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
4、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让学生把圆锥体学具侧面剪开,
18



问: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扇形)
5、想象,对圆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出示直 角三角板: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
体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圆锥体,哪些物体是由圆锥体和其它物体组成的?
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
3、同桌交流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后,整理入下表: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锥的体积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3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 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9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 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
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 了两个圆锥体容器,
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 直尺将多余的沙土
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 量,看它们之间
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 里倒,倒了一次,又倒
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 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
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 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
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20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锥的体积练习课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2~13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1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练习一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4~16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在老 师指导下,进行单元知识整理。加深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
导,联系前面所学有关内容 ,形成有关体积计算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思
维。
教学重点: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22



一、进行知识整理。
二、针对性练习。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和是48立方厘米,圆柱体( )
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18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 )
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圆柱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多( )
圆锥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少( )
三.选择题:
1、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8.84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 )厘米。
A 0.3 B 10 C 3 D 6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相等,体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1.2分米,圆锥的高是
( )分米.
A 0.4 B 3.6 C 1.2 D 0.6
3、学校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容积是37.68立方米,池内直径是4米,.那么这个水池深( )米.
A 2 B 3 C0.6 D 5
四.应用题 (第(1)8分,其它每题7分,共29分)
1. 一根空心钢管长2米,内直 径是10厘米,外直径是20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的钢材重7.8克,这
根钢管重多少千克?
2.把圆柱体铁块熔制成一个圆锥体铁块,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熔制成圆锥的
底面半径是3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多少?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检测题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 105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6立方分米=( )毫升
3立方分米40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325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所以圆
柱的侧面积=( )
3、圆柱的体积是75立方厘米,高是15厘米,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
体积是( )立方厘米。
5、把一个圆柱 体木头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16立方分米,则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立方分米。
6、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则底面周长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23



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相等。已知圆锥的高是3.6分米,圆柱的高是( )
分米。
9、把一根3米长的木头平均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2.56平方分米,这根圆柱体木头的体积是( )
立方分米。
10、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圆锥
的体积是( )。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2分)
1、体积一般比表面积大。 ( )
2、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积相等。 ( )
3、圆柱体的体积总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 )
4、求圆柱体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容器的体积。 ( )
5、把一个圆柱平均切割成3个小圆柱,那么每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一定是原来圆柱表面积的。
( )
6、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那么这个圆锥和圆柱一定等底等高。( )7. 圆柱体的体积与
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 ∶1。 ( )
8. 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
形。 ( ) 三、选择题。(每题2
分,共10分)
1、把一个大圆柱分成两个小圆柱后发生变化的是( )
A、圆柱的体积 B、圆柱的表面积 C、圆柱的侧面积
2、压路机的前轮转动一周能压多少路面是指( )
A、前轮的体积 B、前轮的表面积 C、前轮的侧面积
3、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长方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 )
A、3倍 B、 C、无法确定
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1.4立方分米,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 )分米
A、10 B、 30 C、60
5、下面三个等底等高的形体中,体积最小的是( )
A、正方体 B、圆柱体 C、圆锥体
5. 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
24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扩大6倍 D、缩小6倍
四、列式计算。(每题6分,共12分)
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直径的5倍,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30厘米,求它的体积。
五、解决问题。(第2题8分,其余每题7分,共36分)
1、王师傅做10节同样大小的圆 柱形通风管,每节长8分米,底面半径是6厘米,一共至少要用多少平
方米的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
2、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内直径是2米,深2米,在池的内壁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 是
多少平方米?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3、一个圆锥形沙堆的底面周长是15.7米,高是2米,这个沙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把棱长2.5分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5、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0.2米,高是3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6. 会 议大厅里有10根底面直径0.6米,高6米的圆柱形柱子,现在要刷上油漆,每平方米用油漆0.5
千 克,刷这些柱子要用油漆多少千克?
7. 从一根截面直径是6分米的圆柱形钢材上截下2米,每立方 分米钢重7.8千克,截下的这段钢重多
少千克?
8. 一个圆柱铁皮油桶内装有半捅汽油,现在倒出汽油的 35 后,还剩12升汽油。如果这个油桶的内底
面积是10平方分米,油桶的高是多少分米?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的规律,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
经历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初步理
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
离。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
小,发展空间观念。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
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点: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要求写出比例,能根据“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解
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
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结合具体图形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
图形放大和缩小。
25



单元难点: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要求写出比例,能根据“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解
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
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结合具体图形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
图形放大和缩小。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 习的,此前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的
意义,比的读写,求比值,比的化简、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相关知识。本单元学习的比例、比例尺等知
识与前面已学习的比、除法、分数、方向与位置等知识都有一 定的联系,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比
例和比例尺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是 学习其他知识及其相关应用的基础。
单元课时:7课时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比例的认识 3

比例的应用

比例尺 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练习二 1

变化的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6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 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
天呢?
(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总结,谈谈收获。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9~2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27



(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 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
联的量?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 关联的量吗?
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
出示教材表( 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
样解答?
(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 „„)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
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
(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20页第2题。
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教材20页第3题。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 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板书 )齐读。
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
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
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6 7 8 9 10
龄岁 11
爸爸的年32 33
龄岁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 巩固练习
六、作业布置
28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正比例练习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19---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 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
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
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
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
(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 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
表示出来。(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
(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
表示出 来。
(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
(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 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
例,并说明理由。(表格见书)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 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
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29




课后反思:

画一画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2~23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过程与方法:会 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
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30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 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5、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正比例与画一画练习课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1~23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同学们还记得《数青蛙》这首儿歌吗?
2.学生自由的唱儿歌。
3.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
青蛙只数 嘴巴数 眼
睛数
1
2
3

n
1
2
3

n
2
4
6

2n


4
8
12

4n
4.你能找出这首儿歌中成正比例的量吗?
5.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 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
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们就进行 有关正比例的练习。
31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根据表格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购买铅笔的支数与应付的钱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购买铅
笔的支数支
应付的
钱数元
3 5 7 9
1.5 2.5 3.5 4.5
(2)看一本故事书,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看的页数
剩下的页数
25
175
50
150
80
120
150
50
(3)试验种子数与发芽种子数的变化情况。
试验种子数
发芽种子数
50
48
100
96
150
144
200
192
2.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订阅《扬子晚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2)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
(3)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
(4)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
(5)班级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3、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4~25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2



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
2.试举例说明。
二、新授学习
1.和是12的两个加数,一个加数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和一定。
1)说出它们图像。
2)这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和一定12)
3)说出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
2.积是12两个乘数,一个乘数随着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积一定。
1)说出它们的关系。
2)发现了什么?(积一定)
3)在积一定的条件下,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板书)、
4)比较这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
三、归纳总结
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四、巩固应用
第2题: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
几种比例关系:
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第3题:果汁总量一定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成反比例关系。
五、课后练习
判断单价一定时,总价格和质量成什么比例 P26,2,4题
六、作业布置
33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反比例练习课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5~26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比的读写法,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
1、出示照片知识与能力:
2、再出示A、B、C、D 、E五张照片
问:再看看哪几张照片和A比较像,哪几张照片和B不像?
二、展开探究,感知比的意义
情境一:照片的放大与缩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几张照片放在格子图中,请看,每个小 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那么照
片A长是( ),宽是( )。出示各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为什么有几张照片比较像,有几张不像?我们光是这样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好像还不能马上
看出原因,怎么样才有利于观察呢?(把长和宽统计下来)
统计的时候按A、B、C、D、E这样的顺序吗?(按分来来统计)
(2)现在我们先来观 察照片A、B、D这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
组讨论交流
(3)反馈交流
4、初步小结:
34



观察这里所有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
情境二:比比谁的速度快?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1)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骑车人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
(2) A 摊位苹果3千克15元 B 摊位苹果9元2千克 C 摊位苹果12元3千克
2、学生分组完成:一二组学生完成表一,三四组学生完成表二。
3、反馈交流:说说怎样求速度和单价的?怎样求单价的?
4、思考:我们要比较谁的速度快,也就是要比较什么? 要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便宜,也就是要
比较什么?
5、小结,再次感受比的意义
这两个问题,我们在解决时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归纳特征,总结思辨比的意义
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如6÷4又可以说是6:4
四、进一步认识比
1、认识比的读写
2、回顾刚才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具体说说有哪些比。
五、巩固练习,质疑知新
1.你能根据下列信息写出哪些比。
① 六(1)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
②一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
2.下面二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 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的就请你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这个比
是谁与谁的比?
①某水果店打出苹果便宜卖的招牌:12元3千克。 ( )
②小军买了5本科技书,每本4元。 ( )
3、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而足球比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观察与探究
第八课时
35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7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你 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直线还是
曲线?
2、说一说。
(1) 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 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 你有什么体会?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m
y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m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m²)
5、连接图中的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
24 12
1 2
3
8

4
6

6
4

8
3

12
2

24
1





36



(1)猜一猜:图中的点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在一条直线
上吗?
(2)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曲线图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图形的放缩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呈现情境图
讨论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小 结
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画一画探究活动
P28 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37





课后反思:
图形的放缩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8~29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讨论
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二、画一画
三、探究活动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比例尺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30~31内容
教学目标:
38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
个量。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 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 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二、思考并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三、作业布置
39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比例尺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 31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寸有关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一些
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3.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图。
(1)小东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图上 距离是()厘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是()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渺茫家到健身中心的图上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3)电影院在小东家西偏南30度方向,实际距离为500米的地方,请在图书馆标出电影院的位置。
(4)根据上面的示意图,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在一幅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成都到北京的距离是4.8厘米,成都到北京的实际
距离是多少千米?
40



2.在一幅比例尺是8:1的精密零件图上,量得 一个零件的长度是40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多少?
3.北京与天津大约相距120千米,在比例尺是1:6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约是多少厘米? < br>4.某小学的校园长200米,画在平面图上是20厘米,量得校园的宽是150米,在这张平面上应画< br>多少厘米?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练习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31~3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函数思想。
过 程与方法: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合作
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能根据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坐标系方格纸上画图,
并根据其中 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另一个变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刚才同学们复习了这么多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题 ,那么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量是
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呢?
(2)正、反比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
41



三、巩固延伸
1、下面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书本33页第一题)
2、根据关系式判断各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收入一定,支出和节余。
(2)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3)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4)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3、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 )一定时,(
(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 )成反比例。
4、⑴如果y=8x,x和y成( )比例。
⑵如果y= 8x,x和y成( )比例。
四、作业:练习二第2、3、4题。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应用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33~35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42

)和
)和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一说
(1)1:800是什么意思?
(2)400:1是什么意思?
二、做一做: < br>(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比例尺1:2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5.2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
离。
(3)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两城相距50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
多长
(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并讲解,集体订正。)
4、判断:
(1)比例尺的前项一定都是1.
(2)一个精密零件,长7毫米,画在图纸上是5.6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8:1
(3)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
三、能力提升
(1)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的平 面图上,量得某小学长方形阅览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这个阅览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2)在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如果汽车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道乙地,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3)一种机器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是8.4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4)在 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图上,
甲乙 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2)评价:你认为哪一位同学或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好在什么地方?
五、作业:练习二第5、6、7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一、轻松填一填:(1×18=18分)
1、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0的学校平面图上, 量得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是4.8厘米,实际距离是
( )米。
2、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成( )比例。
43



3、甲、乙两数的和是63,甲、乙两数的比是2:7,甲数是( ),乙数是( )。
4、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5倍,则
(1)大圆半径是小圆的直径比是( )。
(2)大圆半径是小圆的周长比是( )。
(3)大圆半径是小圆的面积比是( )。
X 1 3 4 6
Y 8 24 32 48
5、看上表回答问题。X与Y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表中的两种量成( )比例。
6、25=0.4=12:( )=6:( )=( )%。
7、一幅平面地图上,图上距离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8、A、B两地相距6千米,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应画( )厘米。
9、比例尺800: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倍。
10、在一定的时间里,制造零件的个数与制造一个零件所需要的时间是( )关系。
11、从兰州到北京,火车所行的时间与速度成( )比例。
12、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 )比例。
二、判断题:(2×8=16分)
1、800米赛跑中,运动员的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成反比例。 ( )
2、人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 ( )
3、把10克的农药溶入90克的水中,农药与农药水的比是1:9。 ( )
4、甲数的3倍是乙数的5倍,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5。 ( )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 )
6、水的总量一定,用去的水和剩余的水的吨数成反比
例。 ( )
7、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成正比
例。 ( )
8、比例尺是一个比,所以它没有单
位。 ( )
三、选择题:(2×7=14分)
1、如果甲数=乙数÷5,那么甲数和乙数(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在一幅地图上,用10厘米的线段表示30千米的时间距离,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1:300 B、1:3000000 C、1:300000
3、一个正数和它的倒数成( )。
A、正比例 B、反比例 C、不成比例
4、在比例尺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 A城市到B城市的距离是54厘米,那么A城市到B城市的实际
距离是( )。
A、2700千米 B、27千米 C、540千米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按1:4的比例尺放大后它的面积是( )。
A、48平方厘米 B、96平方厘米 C、192平方厘米
6、下面数量关系中能构成正比例的是( ),能构成反比例的是( )。
A:路程÷速度=时间(一定) B:总价=单价×数量 C:A×B=C(一定)
D:A+B=C(一定) E:C=2
四、在括号里填写“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2×6=12分)。
1、购置电脑的总价一定,电脑单价和数量。 ( )
44



2、电脑的单价一定,购置电脑的数量和总价。 ( )
3、一个人的年龄和身
高。 ( )
4、圆锥的体积和底面
积。 ( )
5、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 )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 ( )
五、操作题。(8分)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0米,宽4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长?请画在下
面,并求出长方形在图纸上的面积。

六、生活中的数学。(32分)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 之间的距离是8.4厘米,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
少千米?

2、一种精密的仪器长0.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时4.5厘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3、连云港与南京相距33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2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4、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第到乙地的距离是3.6厘米。如果 汽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
速度从甲地出发,走完这段路程到达乙地要用几小时?

5 、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测得南京与上海的距离是6厘米,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400000 的
地图上,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应是多少厘米?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 ),用字母( )表示.
2.圆柱有两个面是( )的圆,有( )个面是曲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
形,侧面是一个( )面。
3.圆柱的侧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4.圆柱的体积=( )×( )。
5.把一个圆柱体平均切 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7平方分米,
高是8分米,圆柱体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6.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是6dm,高是半径的一半,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dm
3

45



7.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的体积是( ),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
积是( )。
8.两个等高的圆柱体的底面半径的比是4:3,它们的体积比是( )。
9.用一张 长31.4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纸围成一个圆柱体,这张纸的长就是圆柱体的
( ),宽是圆柱体的( )。
10.圆柱的高一定,底面积和体积成( )比例。
1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相等。已知圆锥的高是1.8分米,圆柱的高是( )。
12.圆柱的体积是75立方厘米,高是15厘米,底面积是( )。
13. 3.6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二、判断题(10分)
1、体积一般比表面积大。 ( )
2、铁丝是圆柱体。 ( )
3、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积相等。 ( )
4、圆锥体的体积总是圆柱体体积的3倍 。 ( )
5、求圆柱形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容器的体积。 ( )
三、选择题(10分)
1.把一个大圆柱分成两个小圆柱后发生变化的是 ( )
A、圆柱的体积 B、圆柱的表面积 C、圆柱的侧面积
2.压路机的前轮转动一周能压多少路面是指 ( )
A、前轮的体积 B、前轮的表面积 C、前轮的侧面积
3.下面三个等底等高的形体中,体积最小的是 ( )
A、正方体 B、圆柱体 C、圆锥体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相 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圆柱的
体积是( )立方分米。
A、45 B、15 C、5
5.用一根小棒粘住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这个三角形转动后产生的图形是
( )。
A、三角形 B、圆形 C、圆锥 D、圆柱

四、图形计算:(16分 每小题8分)
1、根据条件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

2、根据条件求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五、生活中的应用:(42分 每小题7分)
1、一个圆柱形玻璃缸的底面积是3平方分米,高为0.5米。这个玻璃缸可以存多少升水?

2、一种压路机滚筒,直径是1.2米,长3米,每分钟转10周,每分钟压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锥形的稻谷堆,量得它的底面周长为12.56米,高为1.5米,已知每立方米稻谷重75 0千
克,这堆稻谷共重多少千克?

4、用铁皮制成一个高是5分米,底面周长是1 2.56分米的圆柱形水桶(没有盖),至少需要多少平
方分米铁皮?若水桶里盛满水,可装水多少千克 ?(1升水重1千克)


46




5、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米,把它截成相等的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8.84平方厘米。原来这根圆木
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6分)



6、一个圆锥形碎石堆, 底面直径4米,高1.5米。用这堆碎石在12米宽的公路上铺10厘米厚的路
面,能铺多少米?(5分 )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0-41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弄清概念间的联 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
数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过程与方法::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 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
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
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 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
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 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

教学准备:课件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身测试,跌入陷阱。(5分钟)
47



六年的数学学习即将结束,同学们学习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来做一 个小测试。请同学们在2分的时
间内完成,看哪些同学能圆满地完成。
(师提醒学生,等试卷全部分发完后,大家同时看试卷,然后答卷)
附:测试题目
1、请你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请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一个五位数,加上1就成为了六位数,这个五位数是( )。
3、5千克煤发电12度,每度电需要( )千克煤,每千克煤能发电( )度。
4、按要求,填一填。

5、当知识与能力是()时,分数知识与能力9是 真分数,当知识与能力是()时,分数知识与能
力:9是假分数。
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时,30分钟可以走全程的几分之几?(详细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7、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以上6道题目,只完成第1题。完成的同学请不要出声,静静地等待2
分 钟的到来,好吗?
教师提醒学生,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快点儿,快点儿!
时间到!现在我 了解一下,谁按要求完成的请举手!(没人举手)啊?不会吧,怎么一个同学也没
有做完?
谁能说一说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小测试”活动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希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大家能够
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
刚才 我们进行了一个测试,看来审清题目的确很重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比一比看谁最细
心? 这个图片熟悉吗?这个图片是我们五年级数学课本上的一幅图,请你认真再观察这幅图,图中有哪
些 数?
48




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还能再写几个吗?
三、探究新知。
(一)、出示自学指导:
1.回顾一下这些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自己独立想一想,你会如何整理?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给4分钟的时间,每个小组整理出一份你们满意的“知识树”
(二)、自学(5分钟)。
(三)、检测自学效果,实施“后教”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精讲
(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大的负整数是-1,没有最小的负整数。
(2)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4分钟)
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数起源于数(shǔ)。远古时代,人们在狩猎、捕鱼和采集果实
的劳 动中,数的概念开始萌生。

在我国河南省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说明 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已经能用一、
二、三、四、„„、十、百、千、万等记数,下面是甲骨文中的一些数 :

49



我国最早使用的算筹。下面是算筹记数的两种形式: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1 2 3 4 5 6 7 8 9 0
以上是老师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整数的发展,课下请同学们也搜集一下关于分数、 小数、负数发展的
资料,进行交流,行吗?
请你认真阅读课本41的数学万花筒内容,说一说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12分钟)
通过刚才的展示,我发现我们班的确是很棒的!现在请大家完成 下面各题题,时间为2分钟。你认
为哪个题目需要老师帮助?
(一)、 填空。
1、桌子上有一堆糖,小红数了数,共22颗,可以用()数表示糖数。
2、十五万九千零四十写作(),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是()。
3、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小数点左边第五位是()位,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
5、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3.2 3 5.88 0.58 0.589
()<()<()<()<()
(二)、判断。
1、负数都是整数。()
2、奇数+奇数+偶数=质数。()
3、负6摄氏度写作 -6摄氏度。()
4、整数分为正整数和负整数。()
五.看书质疑,小结新知。(2分钟)
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在课本的40页、41页的内容,认真看一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50



课后反思:

整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1-4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 事物的顺序和位
置;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 能进行估计。
了解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回顾有关因数、 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意义是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挂图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41-42页“数学万花筒”以上的内容。(小组合作)
1. 信息1中有哪些数,你知道他们的具体意义吗?
2. 信息2中的1234这个数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
3.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信息
4. 0有什么妙用?
5.关于倍数和因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6.谈谈自己对1万,1亿有多大的认识?
(二)、自学(小组合作5分钟)。
51



(三)、检测自学效果,实施“后教”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精讲
1.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数的具体意义。
2.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1234这个数,从多角度再次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
3.“0可以表示没有”、 “0可以表示起点”、“0可以用来占位”、“0可以表示分界”
五.巩固练习。
六: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
课后反思:

整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3-44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应用上节所归纳的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应用上节所归纳的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
教具准备:投影片 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小组竞赛形式展开练习。
二、关于各个习题的说明
第1题:体验表示数的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十进制。
第2题:对于比较大小,学生可能选择不同的策略;直接比较大小,改写以后在比较等。
52



第3题:借助“小红家5月份收支情况”这一具体情境复习正负数 的意义。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借助经验尝试解决。
第4题:在3和5的公倍数的 时候,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设定范围,(体会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
的)。
第5题:一般的, 可以将要估计的东西分成基本相等的几份,通过数一份的数量从而对总数进行估
计。
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三、数学万花筒。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五: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5-46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和分数。 过程与方法: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转化。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
小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1.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和分数。
2.知道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转化。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生成知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53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45-46页巩固与应用以上的内容。
1. 通过自制测量工具进行有目的的测量时,如果1个单位量不尽,怎么办?
2. 谈谈分数的产生信息1中有哪些数,你知道他们的具体意义吗?
3. 你能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3/4的含义吗?
4. 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5.把填一填的表格补充完整
(二)、自学(小组合作5分钟)。
(三)、检测自学效果,实施“后教”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精讲
(1)我喝了一杯饮料的十分之五。
1
(2)我喝了一杯饮料的
2

(3)我却喝了一杯饮料的50%。
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除
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 之间的倍数关系。
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有了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与 分数基本性质
的关系就清楚了,他们所叙述的规律是一致的。
整数与小数的计数方法是一致的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十”,小数的计数方法是整数的

二.巩固练习。配练相关练习
三: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课本47页的第7题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54



分数、小数的产生及意义。
3
多种方式解释
4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十进制计数法
课后反思: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6-47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各种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概括、归纳和反思。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
积。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各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用数学语言讲解思路和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题:先让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中给出的资料,解释其中 各个数据的具体意义,在谈谈自己读后的
感想,
第2题:课前布置好,课中找学生汇报,课后展示优秀作品。
第3题:抢答完成
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第5题
分组完成,组内交流
55



第6题
自主完成,集体交流,并切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比的意义。
第7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是如何进行化简。
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常见的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 根据情景选择合
适的单位;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 的“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 ;引导
学生整理和反思的复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常见的 量”的复习,不断向学生渗透反思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 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
位;掌握相邻单位 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识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反馈课前对“常见的量”的整理情况
56



1、师:昨天老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我们知道的计量单位,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的
学习 成果,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出一份代表你们小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
2、整理好的小组把自己组的作品到前面的展台前进行展示。
3、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 引导学生将“常见的量”的知识补充完善,并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
之间的关系。
1000 10 10 10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00 10000 100 100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0 1000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 1000 ↑
升 → 毫升
1 1000 1000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100 12 30 24 60 60
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10 10
人民币:元→角→分
二、做游戏,感悟计量单位的大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 游戏,这是数1,它后面藏着一个名称,请仔细观察我的动作,或者是
语言,猜猜后面藏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先示范,学生当小老师
1毫米、 1厘米、1分米、1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所占的空间
两袋馒头约重1千克,成人心跳75次约1分钟,地球自转一周约是1天┅┅
师:在游戏中,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
三、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常见的量
57



唐功红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75千克以上级决赛中,以
305千克的总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冠军。
刘翔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田 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
年只久的12秒91的世界 纪录。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两段话中有哪些量?有哪些计量单位?
生回答
2、想一想、填一填,选一选。
(1)1个苹果约重10( );吕老师体重约60( );卡车的载重量约3( )。(吨,千克,克,
斤)
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 );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郑州约需5( );从学校大门口走到班上约需4
( )。(秒钟、分钟、小时)
(2)1.7吨=( )千克 1.2时=( )时( )分
)吨 3.5日=( )日( )时 3吨40千克=(
2 .5分=( )秒 40元=( )分
(3)每一年的大月有( )月,每一年的小月有( )月;平年的二月有( )天,闰年的
二月有( )天。
(4)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5时就是(
( )时。
)时,夜里12时就( )时,也就是第二天的
3、小龙一天在校多长时间?

5、修改“小马虎”的日记
200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天一亮我就起床了,一看表才1 7:30,挺早的!我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我拿起8平方米
的毛巾开始洗脸、5毫米长的牙刷刷牙, 太好了,我才用了10秒钟时间。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250升
的牛奶一饮而尽。吃过早餐,我搬着5 吨重的花盆向奶奶家出发。
师:同学们,你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么?请修改。
四、作业
运用正确的量的单位,写一篇去超市购物的数学日记
58



板书
课后反思:
常见的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
计 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识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 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识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交流
二、巩固与应用
第1题: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再交流是如何进行换算的,由此巩固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2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借助图上提供的信息,计算小龙一天在校的时间。
第3题:用起点站的时间加上40分就是到终点的时间。
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实际调查,再次体会1分的实际意义。
三: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59



课后反思:

运算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49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 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己看图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数学 问题,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解释选择的运算
方法,总结和体会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加 深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 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有助于
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
会加与减、 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内 在的规律和联系,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 49页,找到第一题。主题是什么呢?“庆祝六一”。这个班的同学们在
以什么形式庆祝六一呢?我们来 看一看。
2、解决问题:
⑴根据这四副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⑵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60



⑶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幅图:
①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②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求和:39+26=65(只) 120-39-26=55(只) 120-(39+26)=55(只)
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
第二幅图:
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三幅图:
①捆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 ②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
18×13=6(米) 18×12=9(米)
③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 ④还剩下多少米彩带?
18×(13+12)=15(米) 18-18×(13+12)=3(米)或者18×(1-13-12)=3(米)
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四幅图: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48÷4=12(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
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
3、小 结: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图提问题并解答,做的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
的问题,就可 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二、回顾、总结学过的运算。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加、减、乘、除 这几种运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乘法呢?(集体完
成)
学生举例后总结:例子省略
1、乘法:①求几个几是多少;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③求长方形面积;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2、除法: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②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 数;③已知一个数的
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加法:①求和;②减法逆运算。
4、减法:①求剩余;②比较;③加法逆运算。
三、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12+20=32,根据这个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32-12=20,32-20=12。
61



根据这3个算式编写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例如:校 园里有12棵杨树,20棵桐树,这两种树一共有
多少棵?用加法,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 其中杨树有12棵,桐树有多少棵?和学校里杨树
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桐树有20棵,杨树有多少 棵?这两个问题要用减法。
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互为逆运算。)
2、那么48 个学生做游戏可以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用除法)可是
“每个小组有12 个人,4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呢?(用乘法)
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也就是说,加减法之间有逆运算的关系,乘除法也是如此。
四、总结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巩固与练习,配练相关练习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 减法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
加法各部分关系 减法各部分关系
乘法各部分关系 除法各部分关系
课后反思:

运算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5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和
联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爱国主义、节约意识教育与培养。
教学重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2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第1题
2006年第15届亚运会奖牌榜
单位:枚
排名 代表团
1
2
3
中国
韩国
日本
金牌
165
58
50
银牌
88

71
铜牌
63
82

总数

193
198
(1)请将上表补充完整。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尝试解答。
第2题
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3题
为支援灾 区的学生学习,实验小学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12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60本,
六年级捐的 本数是五年级的3倍。
(1)五、六年级各捐多少本?
(2)五年级捐书的本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捐书的本数正好是二年级的5北,二年级捐书多少本?
第4题
让学生自己寻找,然后再交流流
二: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63



课后反思:
估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51巩固与应用以上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
的规律和联系,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具准备:投影片 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在生活中、学习中那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请总结一下。
学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
学生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
师:解决问题有时不需要精确结果;估算能够帮助人们把握运算结果,计算之前的估算可 以有利于
人们对运算结果有大致了解,计算之后的估算可以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
出示情境二:
学校组织六年级同学看电影。
班级
人数人
64

六一班 六二班 六三班 六四班 六五班 六六班
45 43 42 48 46 47



希望影院能容纳300人。 东方影院能容纳235人。
(1)估一估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
(2)估一估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并与同伴交流估算的方法。
关于去哪个电影院看电影的问 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学生通过说明估算的过程为自 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选择估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
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应该去哪个影院, 对于东方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去尾,都看成40,40×6=240,
也就是六年级的学生数超 过了240,因此不能去东方影院;对于希望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进一
(看成50),50×6 =300,也就是六年级学生数不够300,因此应该去希望影院。
估计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学生可 能会出现多种估算策略。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和
理由,交流不同估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策略,因此很难有
唯一的策略和答案,因此学生的估算策略和 估算结果合力都应肯定。估算后,可以引导进一步反思。第
一,可以将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进行比较,发 展估算“直觉”。
二.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四:布置作业:写一份实验报告。(关于生活中的某此估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估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51-52巩固与应用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估算后,促成学生进一步反思,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发展估算 “直觉”
教学重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
65



教学难点:养成估算习惯,发展估算“直觉”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题
对于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如: 168+288=170+290=460(元)。学生
的估算策略和估算结果合理就应给于肯定。 < br>对于“1000元够吗”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去尾”或“进一”的策略,如:798+2 60〉
790+260〉1000,所以不够。学生可能有其他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就应给于肯定。
第2题
这是一道乘法或除法估算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如:49×30﹤50 ×30=1500<1528,
但都要给予肯定。
第3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答案不唯一,只要预算结果在350—500之间都是正确的。
第4题
学生有可能习惯计算出精确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估算价值。
第5题
通过把淘气和笑笑估算的结果与精确结果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同时进一步体
会数之间的关系。淘气将被除数估大,除数估小,所以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大;笑笑奖被除数估小,
除数估大,所以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小。
数学万花筒
由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 的估算结果,那么估算结果是否有一个标准,这是一个需要进
一步研究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在数学中 ,估算出结果的数量级是重要的,因此。教材安排了有关数
量级的阅读材料。教学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 ,互谈交流,谈谈感受。
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66



计算与应用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53-54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能结合现 实素材理解运算
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斯则混合运算。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探索数学
规律。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 br>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
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
并进行简单 的整数斯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题
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 、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
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 ,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
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第3题
引导学生对自 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 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
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 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4题,第5题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 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
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前面预算的意 义中已复习过,这里主要选取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包括有关分数的
67



应用题,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和比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 过程和策略,以及画图对
于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
第6题
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 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
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 顾了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
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 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题过程。
二、“回顾与交流”的教学
在回顾这部 分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或提出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
据所求的问题和情 境中的条件,运用图、表格等多种形势分析数量关系;回忆所学运算及其它内容的数
学意义,将数量关系 表达出来,建立算式;向别人解释自己所列模型的实际意义;自己总结一些解决问
题的例子和解决问题的 策略。
三:你有何收获?
四:巩固练习:54-55页的1.2.3.4题
第1题:让学生抢答完成
第2题:学生板演完成,在集体订正
第3题:
首先鼓励学生看懂这张电表读数记录,然后再回答下面的3个问题,其中第(2)题计算用电量是
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把第(1)题答案中的5个月的用电度数相加,也可以用电表读数
记录中的第6个月和第1个月的度数相减。
第4题: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路程长所用时间必然也要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计算与应用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54-55内容
教学目标:
68



知识与能力:加强计算基本功,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尝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与同学交流中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加强计算基本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 表格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5题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为买7本《儿童歌谣》还剩下钱,但买 8本不够,
所以只能买7本。
第6题
这是关于大数的估计,教师应鼓励学生回顾估 计的策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是:将整体分成
基本相等的几部分,先估计每一部分的数量,再估计 出整体的数量。
第7题:要求学生利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第8题
如果有的 学生直接想到的只要付2千克茶叶的钱,0.2千克茶叶是赠送的,直接用9×84=392(元),
也 是可以的。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鼓励。
第9题
(1)要考虑到每个年级的师生人数,平均每批去229人。
(2)关于每批人数怎样安排的 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安排的策略,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以下的
策略:将各年级的师生人数安从小到大 的顺序排列,把最多人数的年纪与最少人数的年级安排在一起,
即五年级与一年级一起去;把次多的与次 少的安排在一起,即六年级与二年级一起去;最后三、四年级
安排在一起,可以一次搭配成功。
(3)五年级与一年级:(130+88)×2.5+(4+6)×5=595(元)
六年级与二年级:(124+95)×2.5+(4+6)×5=597.5(元)
三年级与四年级:(106+114)×2.5+(4+6)×5=600(元)
(4)设计派车方案时,可以按照第(2)题的安排,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都应鼓励。
69



第10题:首先让学生回顾八折的意义,再独立完成。
第11题
注意计算车费要考虑双程,26.8×2+26.8÷2=67(元),67×2=134(元);
480÷3×2=320(元)
第12题
计算增长率时应引导学生用“增长部分÷ 2002年的产量”,粮食增长率为5%,油料增长率约为16.67%,
水果增长率为3%。
第13题:关于国债利息的计算不计利息税,3000×3.14%×3+3000=3282.6(元) < br>67
第14题:6+7=13,小(1)班得到195×
13
=90(个),大 (1)班得到195×
13
=105(个)
1
第15题: (60-50)÷50=
5

第16题
(1)2400米长的马路在图上应画40情感态度和价值观::m
(2)计算实际面积时可以先分别计算出长方形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结果为1800米2。
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运算律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
些简 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
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 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能运用运算定律 进行一些简
便运算。
70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2)加法结合律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 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乘法交换律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4)乘法结合律 (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br>(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情< br>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完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
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 br>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
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58页第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 br>(3)交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原因,从
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4)数学万花筒。(自主阅读)
五、习题设计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1



46+32+54 0.7+3.9+4.3+6.3 25╳49╳4
8╳(36╳125) 8╳4╳12.5╳0.25 546+785-146
这是六道运用运算律解决计算题的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运算律的情况 。让学生自己在下面
做,然后选六个学生上台板演,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评。
2、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 905╳99+905 13╳10.2
在下面就有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掌握的不好 ,因此增加了乘法分配律练习。在学生练习完以后,仍然
会有个别学生掌握的不好。在增加讲述一个小故 事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是:说一个父亲有一大一小两个
儿子,过节了父亲去大儿子家走亲戚,当然不能偏 向也要去小儿子家走亲戚呀。其中父亲是乘法分配律
的一个数,而两个儿子就是那两个加数。要去两个儿 子家也就是要和两个加数相乘。通过这个故事避免
学生做乘法分配律时的丢项问题。让学生互相讲着听, 再一次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六: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59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回 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会
用字母表示数。能利用 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运用字母表示某些规律, 体验用字母表示数能表达一
般规律,增强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 运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进一步
增强符合意识,发展抽象概括能 力。
教学重点: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会用 字母
表示数。能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并运用字母表示某些规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能表达一般规
72



律,增强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1)、淘气利用扣子摆图案。
出示59页淘气摆图案的情境图。
淘气是怎么摆图案的?要求每个图案共用了多少个扣子,怎 样列式?如果淘气继续摆下去,第n个
图案共用多少个扣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
揭 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
天我们来 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2)列举n
2
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能利用n
2
这个式子表示?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 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
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二、巩固与应用。
(1)、P60页第1题。
第1题,先让学生在书上填空,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2)判断。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2 x×30写作 x30
3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写作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73



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6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符合意识,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转变思维,从具体—抽象,从特殊—一般,从静止—变化。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巩固与应用
1、填一填
(1)比x少25的数是 。
(2)n的5倍与m的差是 。
(3)一件衬衫90元,一件毛衣的价格比它的2倍还多6元,毛衣的价格是 元。
(4)原价100元的产品打八折后的价钱是 元。
2、小汽车每小时行知 识与能力: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过程与方法:千米;两车分别从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两地同时 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5小时相遇。(小组合作)
74



(1)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当知识与能力:=45,过程与方法:=60时,求两地的距离。
3、在下图中,圆的半径是r,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本题学生首先要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圆的半径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正方形的周长和面
积公式,写出式子:8r和4r2。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表示半圆的周长和面积 公式。
4、摆正方形。
正方形个数
1
2
3
4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2)如果摆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跟小棒?
这是一个有趣的探究规律的问题,可以先根 据前三组呈现的图形的变化关系发现规律,进行抽象的
表达式:1+3n;当n=100时,1+3n的 值是301。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鼓励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探索规律。
小结:小组交流完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75

摆成的图形

□□
□□□
□□□□

小棒根数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用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具体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问题来使学生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在学习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在克服学生
旧有的解决问题观念中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他们探索新知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用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具体的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问题来使学生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与交流
1、复习方程概念。
什么是方程?你能举 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
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 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判断下面是不是方程:
3X+5 6+8=14 6X=15 7X+3>15
(通过这个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定义)
2.让学生先独立解P61.1题两道解方程的题目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的。
3、解简易方程。
复习61页第二题
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三个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 分小组讨论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找的等量关系。
然后请学生在班内汇报一下。再请三位同学板演, 并请板演的同学解释自己的做法。
集体订正:解(1)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方程与(1)有什么不
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小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增加找数量关系练习
1、六一班有50人,其中男生有28人,女生有多少人?
2、六一班有22名女生,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16人,男生有多少人?
首先让学生独立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让同桌2人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解答。
76



活动二:巩固与应用
引导学生做课本巩固练习题
1、解方程。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上去讲一讲解题的方法。
2、看图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再请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三: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困惑?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方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6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符合意识,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知识
二、巩固与应用
1、看图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请学生板演,板演后组织学生讨论。
2、理解文字题,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请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完成。
77



3、本题是传统的“工程问题”,但教学时不要让 学生记忆和套用题型,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实际
意义和对等量关系的寻求列出方程,对以此类问题不需 要再增加难度。
4、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理清原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后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寻求 到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本题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基本要求,教师不必再补充根有难度的题。
三、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困惑?
四、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 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异同点。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判
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 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进 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异同点。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两种
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 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让学生举一个正、反比例的例子,说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78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学生在班内说。
2、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
生答后师板书
正:yx=k(k一定)反:x×y=k(k一定)
(二)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1、小组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2、交流。
可能回答:
(1)我们组是这样表示的
(2)我们组是用表格表示的。

相同点
不同点
正比例 反比例
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比值(商)一定xy=k积一定xy=k(k一定)
(k一定)
3、讨论:如果我 们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表示三种量,用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表示它们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呢?
(1)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归纳板书:知识与能力一定,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一定, 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定,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能力成反比例;
提问:为什么根据一个乘法式子 就能判断两种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呢?(根据乘、除法互为逆运算
的关系,积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两 个因数分别相当于除数和商。)
(4)自己举一个熟悉的三种数量关系,说一说它们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三)质疑问难:
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哪些知识有疑问、有困难的,请提出来?
(四)课堂作业布置:配练相关练习
(五)开拓思维
79



甲乙两仓共有小麦910吨,如果把甲仓里原存小麦的25运入乙仓,这时甲 乙仓小麦质量的比是3:4。
求两仓原有小麦各多少吨?
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 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
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找出生活中成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对回顾与交流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一、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
①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复习,并收集相关信息,课上展示。
②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反思,然后组织汇报。
③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
二、 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
80



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可以列表。
(2)可以画图。
(3)可以用式子表示。
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五: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反比例
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一、可以列表。
二、可以画图。
三、可以用式子表示。
课后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继续用三种方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体会他们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体会他们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81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巩固与应用
一、下面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为什么?
(1)输液时一小瓶葡萄糖均匀滴落时,每份滴与所需时间的关系如下。
每分滴数滴
时间分
60
20
50
24
40
30
30
40
(2)小明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如下:
身高厘米
体重千

100
40
110
42
120
43
130
45
(3)体积一定,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如下
底面积米2
高分米
300
2
200
3
150
4
120
5
100
6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茶馆难度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4)一个数与它的面积。
三、下面表示的是一根水管不停的向水箱注水,水箱内水的体积的变化情况。
图见小黑板
看图填表
注水时间分
水的体积升
5
10
8


20
13


46
四、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间分
路程千米
1
7
2
14
3
21
4
28
5
35
(1)图中的知识点与能力:表示时间为1分时,磁悬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 7千米。请试着描出其
它各点。
(2)连接各点,他们在一条直线上行驶吗?
82



(3)列车运行2分半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五、育 才小学六年级同学从学校出发,乘车0.5小时,来到离学校5千米的科技馆,参观1小时,
出馆后休息 0.5小时,然后乘车0.5小时回学校,那幅图描述了育才小学六年级同学的这一活动行程呢?
六、根据班级特点适当补充练习题。
七: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探索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6--67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教具准备:课件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我们已学过的找规律的内容有哪些?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的?
二.探究活动。
出示2000年8月份的日历
从这个日历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图 形中的9个数(出示下图)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是中间
那个数的3倍吗?
83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你从这个日历中还能找到什么规律?
三、找规律,填一填。
(1) 1,2,3,4,5, _____, 7,„
(2) 2,4,6,8, _____,12, 14,„
(3) 1,3,5,7, _____,11,„
(4) 8,11,14,17,_____,23,26,„
(5) 1,8,27,64, _____,216,„
(6) 1,4,9,16,25, _____,49, „
(7) 3,6,9,12,_____, 18,21,„
(8) 1,3,6,10,15,_____,28,„
(9) 5,6,11,17,28,_____,73,„
四、小结:我们找出的规律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与序数间的联系
① 倍数关系。如(2)、(7)。
② 乘方关系。如(5)、(6)。
③ 积、和关系(或积、差关系)。如(3)、(4)。
④ 积的关系。(比赛场次中的应用,只要学生明白结果是由从1开始加起就可以了)如(8)。
2、其它类型的关系。如(9)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探索规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尽可能多地发现 数与数之间的规律,尝试用语言、表格、图、关系式或其中的几种方
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
84



教学重点
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格、图、关系式或其中的几种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回忆乘法口诀,现在我们换一方式来体会一次,请同学 们看下表现补充完整,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
老师和同学们。
图见小黑板
学生可能会发现:
(1)横着看,每一行都是一个数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
(3)找出积相等的数,这些数所对应的两个数成 反比例关系。学生可能发现其他规律,只要合理
都应鼓励。
二、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
1、日历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 日历,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也可以让学
生利用游戏形式来深化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2、交流汇报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教师给予必要指导。
三、巩固与应用
1、找规律,填一填。
(1)8,11,14,17,( ),23,( )
(2)4,9,16,25,( ),49,64
(3)1,8,27,( ),125,( )
(4)3,6,9,15,24,( ),63,( )
2、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图见小黑板
85



(1)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 人。
(2)按照图上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张
可坐人数人
1
6
2 3 4

5

6
6+4 6+2×4
第3题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六(2)班同学按下面规律给教室挂气球,第20 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的?第27呢?
第4题数一数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老师请你们帮忙。这是2008年8月份的日历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6
13
20
27

7
14
21
28
1
8
15
22
29
2
9
16
23
30
3
10
17
24
31
4
11
18
25

5
12
19
26

(1)灰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这个关系对其它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关系吗?
(3)这样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可能是72吗?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单元检测
一、填空题。(9分)
1、6045809090读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的近似数记作( )万。
2、5的计数单位是( ),去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就变为最小的合数。
3、在0.6、66%、和0.666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最( ),最小的数是( )。
4、1到9的九个数字中,相邻的两个数都是质数的是( )和( ),相邻的两个数都是合数的是( )
和( )。
5、甲数=2×3×5,乙数=2×5×7,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6、配制一种盐水,盐和水的重量比是1:2,盐是盐水重量的( )。
86



7、把两个边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
8、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9、在a÷b=5„„3中,把a、b同时扩大3倍,商是( ),余数是( )。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分)
1、折线统计图更容易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2、比的前项乘以2,比的后项除以2,比值不变。( )
3、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 )
4、两个偶数肯定不是互质数。( )
5、方程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6、1.3除以0.3的商是4,余数是1。(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 )中。(12分)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的路程是求车轮的( )。
①直径 ②周长 ③面积
2、计算一个长方体木箱的容积和体积时,( )是相同的。
①计算公式 ②意义 ③测量方法
3、把60分解质因数是60=( )。
①1×2×2×3×5 ②2×2×3×5
③3×4×5
4、如果甲数和乙数都不等于0,甲数的13>乙数的13,那么( )。
①甲数>乙数 ②乙数>甲数
③甲数=乙数
5、一根钢管长15米,截去全长的13,根据算式15×(1-13)所求的问题是( )。
①截去多少米? ②剩下多少米?
③截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
④剩下的比截去的多多少米?
6、一批玉米种子,发芽粒数与没有发芽粒数的比是4:1,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 )。
①20% ②75% ③25% ④80%
四、计算题。(31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25×24= 4.2÷0.2= 12-2=
1.25×8= 1÷0.6= 4÷2=

2、用简便方法计算。(6分)
①3.5%×9.9 ②4.62+9.9 ③4×0.6+0.6÷4


3、脱式计算。(12分)
①2700×(506-499)÷900 ②33.02-(148.4-90.85)÷2.5

③(1÷1-1)÷5.1 ④18.1+(3-0.299÷0.23)×1

4、解方程。(4分)
5x+15x=400

87



五、列式计算。(6分)
1、比某数的20%少0.4的数是7.2,求某数。(用方程解)


2、0.9与0.2的差加上1除l.25的商,和是多少?

七、应用题。(35分)
1、工程队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100米,24天完成,实际 提前4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2、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前3小时行了15 6千米,照这样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8小时,甲、乙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有两条绸带,第一条长6.2米,第二条比第一条的2倍少0.2米,两条绸带共长多少米?

4、一套校服54元,其中裤子的价格上衣的45,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5、修一条路,第一施工队单独修要4天完成,第二施工队单独修要6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 ,几天可
以修完这条路的?

6、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 甲、乙两地相距20厘米,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
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7、一个圆锥形稻谷堆,底面半径是1米,高1. 5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这堆稻谷重多少千
克?


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课时1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P68)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 间的关系,构建
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
2、复习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 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
图等技能。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各图形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图
教法:演示 归总
学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交流知识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 PPT课件 圆规 三角尺
88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学过的图形,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分类 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图形与名称结合起来,在整理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图形的名称画出
图来。二是通 过分类,再次深化学生对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二、结合你熟悉的物体或图形,说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第一幅图呈现了一个正方形,是从“视图”的角度沟通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面在体上”; 第二幅图呈现的是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个长方形),是从“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角度沟通
联 系;
第三幅图呈现的是一个圆锥的截面(一个三角形)是从“截面”的角度沟通联系。教学时,教师要
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小学阶段学过的几种立体图形,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全课总结:学生大胆自由说出本部分内容的要点,可以超出本课范围。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线与角
课时2
教学内容:P69线与角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理解平行、相交、垂直的关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应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的角、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重点:线与角的分类知识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线与角、会用工具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89



教 法:演示 归总
学 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总结要点,与同学们交流。
教具准备:PPT和相关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交流
1、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引导学生说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先让学生画一画,然后进行交流;也可让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画出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先让学生画一画,并说出判断直线垂直或平行的基本方法。)
3、在下图中,∠1和∠2那个角大,大多少?
4、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并说出它的度数或范围。(提问学生总结量角器的用法)
对于每一题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指导。
二、巩固与应用
进行抢答,由学生完成,激发学生兴趣。
1、教材69页第1题,从图中找一找,哪些部分可 以看做是互相平行的?哪些部分可以看作是互相
垂直的?
(强化平行与垂直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2、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并指出各角的关系。
学生测量时可能会有误差,教师可以引导 大家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能指出∠1=∠2,∠3=∠4,∠5+
∠6=90。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简要提示“对顶角”“内错角”“互余”等术语。
3、按要求作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并反馈出现的问题,对于常见常犯错误全班纠正。
(1)画一条长3.5厘米的线段。
(2)分别画出40,90,130的角。
(3)过图中的A画直线BC的平行线和垂线。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出 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点。
课堂总结:针对本课操作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总结操作方法。
板书设计:
线与角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垂直与平行
90



(1)会画过直线外一点的平行和垂线
(2)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判定方法。
课后反思:
平面图形一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分类及各自特点(P70)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2、能够按照一定标准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整理。
3、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应用。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特征与分类
教学难点:寻找复习平面图形的角度和方法
教法:归总 精讲
学法:小组合作 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小黑板出示习题
教学过程:
一、首先从边的角度梳理
从边的角度梳理,特殊的四边形中有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包括长方形,长方形包括正方
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长方形的对边平行
且相等,正方形的对边平行并且四条边都相等。
二、从角的角度梳理
对等角相等——四个角都相等
三、从轴对称的角度来梳理
(1)没有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普通型)
(2)只有1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
(3)只有两条对称轴:长方形、菱形
(4)只有3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
(5)只有4条对称轴:正方形
(6)有无数条对称轴:圆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
从边的角度 从角的角度从 对称轴的条数角度


课后反思:

平面图形二
第4课时
91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组成特点 P7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圆的直径与半径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
3、提高对图形的具体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内部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法:演示总结
学法:小组合作 总结出知识要点并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求下面三角形中个角的度数。




∠1= ∠2= ∠3=
由学生抢答完成,并说出计算原理,重点由学困生完成,集体评价。
二、判断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的画 “√”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让学生说出判断依据,学生抢答,并说出计算过程,全班评价。
三、填一填
圆的半径rcm 2 3.6 100 6
圆的直径dcm 9 20.4 30

四.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利用圆规在黑板上展示,尽量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来完成,做好学困生转化。
五、(1)利用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你能找到下图这个圆的圆心吗?用圆形制片试一试,与同伴交流你的方法。
92









学生最后要总结出方法,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找到不同对称轴的交点,就是圆心。
六、教师补充习题。
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总结由学生完成,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 的知识、三边长度间的关系、直径与半径间的关系、圆的轴对
称性。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二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
同一圆中(相等的圆中)d=2r r=
2
d

课后反思:


立体图形一
第5课时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知识初步复习 P(71-72)
教学目标:
1、用一定层次、方法展示和整理有关立体图形特征。
2、用一定的方向观察物体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简单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每一个立体图形特征进行知识归类
教法:列表总结归纳
学法:独立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PPT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完成教材第71页“回顾与交流”
一、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尝试验证这些特征。
1、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由学生抢答完成此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8
8
棱 面
相对棱长相等有12条棱 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一样
2、圆锥和圆柱的表面积
从面的角度来复习,a圆柱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一个弯曲的侧面展开是一个
长方形,b圆锥只有两个面,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 扇形。
(对于特征的验证可以结合知识的梳理过程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整理复习)
93



二、找出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侧面、下面看到的形状,并连一连。

(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课堂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知识归类,由学生总结出,老师加以修改令其完善。
布置作业:长正方体棱长总和的正反运算。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立体图形二
第6课时
教学内容:P72页 对立体图形观察和增强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3、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其他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法:演示 归总
学法:自主学习 观察总结
教学准备:PPT课件或实物教具或学生自制学具体(每一个立体图形和一定数量的立方块)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72页“巩固与应用”,利用学具或展示课件让学生先交流再回答 完成,及时总结要点,
比如正方体展开是6个面,长方体对面相等等知识点。
1、下面的平行图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样的空间图形。用线连一连。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94




3、观察下面用4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并填一填。



5、鼓励学生先画一画,用学具摆摆,再进行交流,最后发现规律,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6、7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要加强对第7题的指导,对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二、课堂总结:对每一题延伸出的知识点进行集中归类,提高动手和空间思维能力,要在实践中进行。
作业布置:选择配练或其他相应习题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反思:



图形与测量一(第7课时)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教学内容:感受并区分长度、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长度、体积与面积的区别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反思意识
教法:知识归总讲授
学法:独立学习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PPT
教学过程:
一、对长度、周长的认识。重点让学生理解何为周长?通过举例来深入说明各种平 面图形的周长和立体
95



图的棱长总和。
1、结合图中的围栏的长度体会长度、周长的认识。
2、也可以利用教室、身边熟悉的实例进行交流。
(体会研究长度、周长意义的必要性,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对面积的认识。
1、结合水池的占地大小、草坪的大小等说说对面积的认识。
2、结合自己坐的桌子,来说说你最关心桌子的面,从而体会面积学习的必要性。
3、结合我国的国土面积、耕地面积,来体会面积的意义,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节约意识的教育。
三、对体积(容积)的认识
1、结合水池中水的多少说说对体积(容积)的认识。
2、结合自己熟悉的实例加以说明。
(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能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填上合适的单位。学生抢答完成,提高课堂气氛。
1、水杯高约15 。2、跳绳长约2 。3、小红的腰围约为60 。
4、一枚邮票的面积约为4 。5、一个人一次能喝约500 的水。
6、牙膏盒的体积约是40 。7、一瓶康师傅水的容积约为500。
五、课堂总结:通过情景图引入建立单位的必要性,充分感受各个单位意义并通过实例来展示给集体。
作业布置:选择相应习题
六、板书设计:

图形与测量一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对长度、周长的认识。
对面积的认识。
对体积(容积)的认识

课后反思:




图形与测量二(第8课时)
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
教学内容:各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实地测量、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
2、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对一些数据作出分析评价。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各单位间的进率与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知识讲授 归总
学法:观察总结 独立学习
教学准备:小黑板习题出示
教学活动:
96



一、看一看,说一说。
为什么测量要用统一的“单位”呢?
(1)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根据精确程度不同有:格尺(厘米)、米尺、千分尺等。
(2 )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时往往先测相关的长度,然后利用相关公式求出面积,面积单位有:
平方 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我们也可以用相关的面积单位去度量被测物体。
(3)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
测量容积要用容积单位:升 、毫升
二、体会单位之间的进率。
由学生抢答完成此表,并要求学生体会回答每种单位间相 邻两单位进率从长度到面积到体积是如何
变化的?


三、借助实例说说。
(1)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3)1立方米、1立方分米、1升、1毫升有多大?
四、填一填
0.4米=( )厘米 7500毫升=( )升
41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25厘米=( )分米
6.2平方分米=( )平方米 2.8升=( )毫升
3.2平方米=( )平方分米 0.24平方千米=( )平方米
320毫升=( )立方厘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五、学生完成后,集体评议,并总结出单位换算的方法:
低级化高级( )进率,相反则( )进率。
六、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图形与测量三
第9课时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及相关运算
教学目标:
97



1、体会周长、面积的意义,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各个公式中每一部分的反推,强化思维能力。
教 法:精讲
学 法:独立思考并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通过教材展示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并说出周长意义和面积的意义,结合实物说出。
一、想办法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并说说什么是周长。



教材 呈现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多边形和一片树叶,鼓励学生想办法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目的是让
学生进一步 体会周长的意义。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再组织学生交流对
周长的理解及 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练习,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从各个周长 公式中加入反推,如长方形周长除以2是长和宽的和,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π倍等逆运
算,最后由学生总 结出表格知识。
二、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说说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说说已学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用网
络图的形式进行系统整理、然后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
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推导其他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
三、想一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并说一说圆的面积公式。
可以借助教具让学生演示 ,感受“化曲为直,以直代曲,以有限逼近无限”的方法,并说出圆的面
积公式:S=πr
2< br>
面积公式的反推各部分:r
2
= Sπ等。由学生自己总结说出,集体总结成表格知识。
巩固习题由学困生主要板演完成,中等生当小老师的评价,优秀生做总结评价完成。
四、练习第76页第3题
五、求阴影面积

六、圆的周长是62.8㎝。正方形的周长是多长?

98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要点,布置作业时要题型全面,难易渐进。
作业布置:加强周长与面积的全面题型练习,可从配练或相关资料中选择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图形与测量四
第10课时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与应用( P77页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利用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类比等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表面积与体积的具体计算方法与具体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类比思想。
教法:知识点的归类讲授
学法:小组合作思考 小组交流学习思维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表面积定义(结合实物进行理解)
(2)表面积公式,结合具体例子灵活应用。
说出后及时板书重点内容,让学生评价。
二、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说说公式之间的联系。



三、对比题。

(1)做一个长60㎝,宽40㎝的无盖鱼缸,至少需要多大的玻璃?
(2)做一个棱长为50㎝的正方体鱼缸,至少需要多大的玻璃?
(3)先猜一猜哪个鱼缸盛水多,然后再计算多多少?
四、联系生活。
要包装100个圆柱形易拉罐的侧面,
至少需要多少㎝2广告纸。
五、实践应用。

(1)一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周长为15.7米,高1.5米。如果每立方米小
99



麦约重720千克,则这堆小麦约重多少千克?
(2)用一根长4 8分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它的长、宽、高的比为1:1:4。再把它的五个面
糊上纸,做成一 个长方体灯笼,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纸?

六、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出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和灵活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要突出本课重难点。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图形与变换一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变换及动手操作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性。
3、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点:图形的变换知识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教 法:演示讲授
学 法:独立完成并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教材第78页“回顾与交流”中第1题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
到图2?

(3)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
到图3?要得到的图4呢?试一试。


二、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
多少条对称轴?

100

广东科学技术-中考满分作文600字


金钥匙教育-瑞士留学签证


江西奉新信息网-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你懂的网站推荐几个-国际住房日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保安工作总结


问题背后的问题-采购单范本


我作文-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格言-河北注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