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反思

别妄想泡我
983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金庸名句-河北中考试题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执教:泉州中远学校 黄巧红
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 ,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
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 ,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 预习过程
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 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
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 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1) 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
位读都可。
3、 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
义。 (完成练习第4题)
4、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
(1)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2) 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 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
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引题。(勾践卧薪尝胆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
和 并称为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 的书。现存 ( )篇,是 等合著
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之一。四书即《 》《 》《 》
《 》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1)字音。(课件出示字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4)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
苦( )、劳( )、饿( )、拂乱( )、动( )、忍( )、过( )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
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
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
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1、《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
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 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3、作者的观点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现今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如何成
才?请谈 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 (举例论证)
个 别
一 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正反论证)
个人( 正 ) (反) 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1
主要是资料的利用问题最有感触。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 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
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 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
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 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
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是我上《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设计的导入,虽然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因为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没有设置 悬念,所以也就让
学生失去了动脑的机会,变为被动的听了。这是老师上课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 因为上
课时间紧张而忽略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往往会让一些闪光的思想悄悄的溜走。这就涉及到资料的利用问题,给我一个启示,有了好的资料还要充分的利用它,做到物尽其用。
教学反思2 文章里的重点有多个,可以写在教案上。但教案上的重点,不一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
的情境 在课堂。课堂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既要深入地
研究文章,更要广 泛地研究学生,多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多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多研究学
生的阅读心理,把学生阅读的 需求作为教学的中心,同时学习古文,要教会学生用现代观念进
行审视。
(4)课堂教学进 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的是给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但决不能
为了取悦学生,以淡化学生 的语言意识,以消解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代价,搞所谓的“声像化”
教学,所以,我们应恰当好处的使用多 媒体,起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

大连中考时间-小桔灯读后感


学校安全工作-沉香救母读后感


广州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幼儿园教师师德总结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民间艺术作文


南京农业大学录取分数线-收件箱


大学生个人自传-尾巴的作用


观潮课文教案-搞笑生日祝福语


百合花代表什么-关于墙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