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平武教育信息网-证劵从业资格证
比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甲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
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
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
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河的险要。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
亲属
和母系亲属。畔:通“叛”。顺:归顺,服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
已,站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
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
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
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
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
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②〔舜<
br>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③〔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
傅
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
两块夹板中间放
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④〔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
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举
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
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
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
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举于士,
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⑥〔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
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
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⑦〔百里奚举于市〕百里
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
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
夫。所以说举于
市(集市)。⑧[任]责任,使命。⑨〔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
句
将加以申说。⑩〔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1)〔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2)〔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
13)〔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4)〔曾益〕增加。曾,通“增”。
①〔恒过〕常常犯错误。②〔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③
〔作〕奋起,指有所作
为。④〔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樵悴枯槁,表现在
脸色上。⑤〔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
声音。⑥〔而后喻〕(看到他的脸
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⑦〔入〕指在国内。⑧〔法
家拂(bì)
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⑨〔出〕
指在国外。⑩〔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1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
以生存。(12)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
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
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
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
来让他内心警觉,使
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
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
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
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
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相同之处:1.都是运用实例,最后得出论断,是典型的议论文。
2.
议论中的语言充满气势,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通篇多用对偶排比,音节和谐,
朗朗上口,既优美耐读,有
流畅有力。
3,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
证,强调“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
困
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
业
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不同之处:1.《生于忧患》一篇采用分总的结构,先举例,从而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一
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明确提出论点,再举例,最后再强调观点。
2.《生于忧患》一篇的例子是举用历史名人,《得道多助》一篇采用的是日常生
活的例子(战争)。
3.《生于忧患》一篇采用的是正面直接论证,《得道多助》一篇采用的是层层推
进最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治国主张是如何提出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2)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到“困境出人才”的观点;2)转到统治者治国
上,指
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事业的因素相仿,推出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
由己及君,由家事类推到国事,提出治国主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委而去之
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下面“以”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介词)
C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余作文以记之(连词,表目的,“来”)
3,把下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人恒过, 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填空。
(1)甲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的论点是“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它们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文的
论点在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强调;乙文在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
对论
点进行解说。
( 2),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在开头提出论点后,用概括性很强的
战例加
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阐明
了“人和”的实质,结尾以“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的说明了“人和”的是决定战
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
者治国上,指
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乙文讲的是造
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
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孟子又重视人才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这样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
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4)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文的论点在文章
开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
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
进行论证,得
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乙文短
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
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
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
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
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
说。
5,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
么观点
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事例: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
终于取得抗战胜
利。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
手牵手,心连心,共克
时艰。
7,针对两文的观点,各举几个事例。
生于忧患: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
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
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数
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
代霸主.
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
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
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
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
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
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
,其实人在这
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