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巡山小妖精
928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华兹华斯-轻叩诗歌的大门


2015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
人 物,有“亚圣”之称。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词语积累
1、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
劳累”“ 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
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
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
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 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 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2、通假字
①衡:同“横”梗塞,不顺。 ②拂:通“弼”读bì,辅佐。 ③曾:通“增”增加
3、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苦:使 ……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性格坚强起来。
三、思想内容
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强 调艰苦奋斗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采用列举历史
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
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艺术特点
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 :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
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 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在结尾处揭示论点。
六、问题探讨
1.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从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角度谈即可)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
分析。
答: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 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
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 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
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
遭受宫刑之后,发愤着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着《史记》。音乐家贝
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
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
扼住 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
的音乐 家。
4、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认识:
答:学习生活中也会有困难、挫折,只要我们 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就会克服困难,增长才干,有所
进步,不能贪图享受,这样将一事无成。
5、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的了什么道理?
答:艰苦的环境的磨练,对人的成材有促进作用。
6、材料(略)请结合本文谈一谈:多难为何可以兴邦?
①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 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受一些考验但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国家民族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的磨砺之时。②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会是我
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 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特定的历史时刻突
现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 困难,更好的走向兴旺繁荣。


7、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 挫折、坎坷,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答:我们在挫折面前要乐观坚强面对,寻找希望,把 它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要敢于挑战,应以“阳
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积极
向上的心态去面对。
2015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 古:泛指内外亲属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
(2)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3)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4)城 古:城墙 今:城市
3、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包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4、一词多义:
(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2)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
(3)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这)
(5)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6)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7)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8)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使┄┄坚固)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11)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
(12)寡助之至(极点)
(1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15)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
靠武力 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 ;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
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 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
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
离,正 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 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
亲离,正应了孟子 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 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
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孟子>两章 》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总结】
《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
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 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
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 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阅读理解】
1.本文的论点?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答: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 ,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
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答: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
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 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记忆犹新-政治教研组工作总结


去英国留学费用-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queenstown-计划生育承诺书


企业年金办法-酒店实习总结


华润银行招聘-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汇报材料-笑话故事大全


平武教育信息网-语录


秋分的诗句-中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