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大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分师生版·附带答案
投掷垒球-世界卫生日主题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学生版
1.(2019•沈河区二模)阅读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乙】
至初六日,变遂发
①
……余是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
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
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篮托
...
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
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
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②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
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
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
流血而成。今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
③
,忍死须史待杜根
④.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
三。
.
(节选自梁启超《谭嗣同传》,有删改)
【注释】①变遂发:戊戌政变就爆
发了。②侠士:指京城的豪侠之士大刀王五。③张俭:
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
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
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④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
自比。杜根:东汉
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
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⑤南海:指康有为。康是南海县(今并入
广州市)
人。“南海”是对他的尊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
..
B.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托焉
.
C.题一诗于狱壁曰
.
D.春秋三十有三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六则》)
.
第1页(共70页)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②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4)【乙】文中,谭嗣同的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于
有关“大丈天”的思想主张?
请简要概括。
2.(2017•昌平区二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甲】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诸将或言诛秦王。沛
公曰:“始怀王
①
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
不祥。”乃以秦王属吏,
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
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
②
,偶语
③
者弃巿
④
.吾
与诸侯约,先入关
⑤
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
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
⑥
皆案堵
⑦
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
有所侵暴,
.
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
之。秦
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
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怀王:即楚怀王。
②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③偶语:相对私语。
④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
街头,称为弃市。⑤关:指函谷关,古
代要塞、天险。⑥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⑦案堵:同“安堵
”,即安定。
(1)与“委而去之”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去甚远 B.去国怀乡 C.馀悉除去秦法
D.去岁流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第2页(共70页)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
②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翻译:
(3)在楚汉争霸中,刘邦
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
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沛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的。
3.(2015•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沛公乃还军霸上
①.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
②
,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吾与诸侯约
,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
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
案堵如故
③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
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
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
④
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
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资治通鉴•汉纪一》)
注释:①[霸上]地名,在咸阳以西。②[豪桀]同“
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名望的人。③[案
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案堵”同
“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指安居。④[献飨]献酒食犒赏。
(1)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以天下之所顺”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只
填字母)
A.可以一战 B.不以物喜 C.无从致书以观
D.以塞忠谏之路
第3页(共70页)
(2)在古文
中,“王”有不同的含义:①统治者,②称王,③以……为王。请根据句意,
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横线
上。(只填序号)
①先入关者王
之 ②吾当王关中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沛公又让不受
(4)【乙】文中沛公(汉高祖)进入咸阳城后,采取 措施,获得了
效果。
这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孟子所强调的 。
4.(2017春•宁远县校级月考)古诗文阅读
【甲文】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文】
十年
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 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第4页(共70页)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1)虽不能察,必以情
B.(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1)登轼而望之
D.(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运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6)你认为曹刿在
军事方面的见解和孟子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治国有什么现实
意义?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2
条好的建议)?
5.(2014•黄冈模拟)(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
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
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
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
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选自《孟子》)
第5页(共70页)
(2)虽杀臣,不能绝也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夫环而攻之
(2)既克,公问其故
【注释】①雪
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
不对。③民上:人民的统治者。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
C.乐民之乐者 乐:以……为乐 D.然而不王者
王:君主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顺之
.
B.环而攻之而不胜
.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4)选出对甲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通过攻城和守城两个例子来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B.作
者在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是“人和”
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域民”、“固国”和“威天下”关键要“人和”,“人和”则“得道
”,“得
道”则“战必胜”。
D.文章中的“得道者”和“君子”都是指施行仁政的人,与“失道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5)乙文中,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统治者应 的
中心论点,和甲文一样,都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进一
步将其升华为
。
(6)孟子在甲、乙文两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积极的借鉴意义,请简要谈谈你
的
看法。
6.(2018秋•金牛区校级月考)《马说》《爱莲说》与《富贵不能淫》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6页(共70页)
忧民之忧者
.
然而不王者
.
乐以天下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
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露
.
B.可爱者甚蕃 蕃:多
.
C.香远益清
益:利益
.
D.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居天下之广居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
C.此之谓大丈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D.濯清涟而不妖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A.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管理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B.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
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C.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挥舞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D.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沟通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第7页(共70页)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文字都通过某一载体发表了作
者的观点。甲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乙文
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质,丙文赞美了“大丈夫”的美德
。
B.三段文字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甲文先叙述再议论,乙文采用对比,两文运用了
排
比,议论有力,振聋发聩。
C.三段文字都概括了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甲文中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被
埋没,乙文中
莲出淤泥而不染,丙文中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贼不移、威武不屈服。
D.三段
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安求”表达疑问语气,写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乙
文用“独爱”写出了作者
对莲的喜爱,丙文用“淫”“移”“屈”写出了大丈夫之所以成
为大丈夫的三个方面。
7.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苏武牧羊
律
①
知武
②
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
牧羝
③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
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往之女
家
.
②武既
至海上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8页(共70页)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8.(2019•鞍山模拟)阅读甲、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
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
阳之人不食月
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
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
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
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
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
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
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魏州顿丘人
,安禄山叛乱时,从军讨贼,后成为防守睢阳的张巡的
部将。②贺兰:贺兰进明,贺兰是复姓。当时任河
南节度使,拥重兵驻临淮。③远:许
远,睢阳太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④浮图:佛塔。
⑤愈:韩愈自称。
⑥相语:告诉我。⑦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
②具食与乐,延
霁云坐。
.
③得志,与民由
之
.
④此矢所以志
也。
.
(2)将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第9页(共70页)
(3)【甲】文中孟子批评公孙衍、张仪依靠霸主、狐假虎威的做法是“ ”;【乙】
文中的南霁云挥刀断指、箭射浮屠是个刚烈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他最后就义的
表现,正是【甲】
文中孟子“大丈夫”论断中的“ ”的体现。(都用原文句子回
答)
9.(2018秋•盐都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
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
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①于贫贱,不汲汲②于富贵。”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戚戚:忧愁的样子。②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
.
B.丈夫之冠也
.
C.不得志,独行其道
.
D.以顺为正者
.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丈夫之冠
也
.
②与民由
之
.
③好
读书
.
④曾不吝情去
留
.
第10页(共70页)
或置酒而招之
.
黔娄之妻有言
.
亦不详其姓字
.
因以为号焉
.
(3)翻译句子。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按照【甲】文中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探究【乙】文陶渊明的自传,请问,陶渊明
是否符合大丈
夫的标准?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10.(2019•淮阴区一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节选自《孟子》三则)
【乙】
齐大饥
①
黔敖
②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③
,贸贸然
④
而
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
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
可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裾(mèi)
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
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齐 大 饥 黔 敖 为 食 于
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妾妇之道
也
.
②贫贱不能移
.
③黔敖左奉
食
.
④从而谢
焉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得志,与民由之。
第11页(共70页)
③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5)【乙】文中曾
子“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个观点,与【甲】文中孟子“贫
贱不能移”观点是否矛盾?请简
要说明理由。
11.(2019•河池一模)文言文阅读
【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
.
B.得志,与民由之
.
C.衡于虑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居住)
(由于)
(梗塞,不顺)
(辅弼)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B.汝心之固
.
C.驴不胜怒,蹄之
.
D.已而之细柳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
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
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甲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
第12页(共70页)
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甲文】“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
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
理。
D.【乙文】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
利诱,一身正气,从容就义,正
体现了孟子“大丈夫”
论断中的哪一点?请再举一个富贵不能淫的例子。
12.(2018秋•深圳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曾子
①
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
②
焉,曰:“
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
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
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予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
“参之善,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曾子:曾子,名参,孔子弟子。
②邑:封地。③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
.
②以顺为正
.
③衣
敝衣以耕
.
④反
,复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纵予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第13页(共70页)
(3)乙文中曾子的品性与甲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
联系。
13.(2018秋•椒江区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
其道。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
①
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
②
,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
③
有肥肉,厩
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④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
.
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
⑤
在其为民父母也?仲
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
象
⑥
人而用之也。如之何⑦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棍棒。 ②政:施行恶政。
③庖:厨房。 ④饿莩:饿死的人。
⑤恶:表示反问的语气。 ⑥象:同“像”。
⑦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诚】
①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
②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
②居
无何,上至
.
【且】
①兽相食,且
人恶之
.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14页(共70页)
A.丈夫之冠也
.
B.得志,与民由之
.
C.杀人以梃与刃
.
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已而之细柳军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②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善
辩著称,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论证方法的运
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特点。
14.(2019•零陵区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天祥至
潮阳
①
,见弘范
②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
br>使为书招张世杰
③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
《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
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
失为宰相也。”天祥
泫然
④
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
二其心乎?”弘范
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
第15页(共70页)
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潮阳,广东地名。后文“厓山”,也是广东地
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
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居而天下熄
...
B.得志,与民由之
.
C.吾不能捍父母
.
D.南乡拜而死
.
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由:顺其自然
捍:保护
乡:同“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
.
B.其末有云
.
C.以顺为正者
.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左右命之拜
.
其真无马邪
.
以其境过清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先破后立,孟子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甲】文运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体现了《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的特点。
C.【乙】文叙述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是【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最好诠
释。
D.【乙】文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为后世人们所景
仰。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15.(2011•牡丹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第16页(共70页)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①
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②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
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
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
③
,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④
乎?人君当
⑤
神器
⑥
之重,居域中
之
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
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
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曾
益其所不能
.
②臣闻
求木之长者
.
曾
闻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
(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
的表达方
式。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6.(2018秋•卢龙县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17页(共70页)
【
乙】孟子少时,诵
①
,其母方
②
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
也,呼而问
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
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喧:遗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
过,然后能改
.
②其母引
刀裂其织
.
③孟子辍
然中止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7.(2014•宿迁模拟)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冶性。
第18页(共70页)
恒:
引:
辍: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人恒
过,然后能改
.
②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
③非学无以广
才
.
④悲守穷
庐
.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 夫君子之行
.
D.俭以养德
.
吾妻之美我者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夫战,勇气也
.
不以物喜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br>(4)甲、乙两文都是古代修身励志的名篇。就治国而言,甲文中“死于安乐”中的“安
乐”在文
中具体是指 ;就做人治学而言,【乙】文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
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字,对比鲜明。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以上两篇短文的感悟。
18.(2
017•柳南区三模)【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
①《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19页(共70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
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②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①《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②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
.
B.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过失)
.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到)
.
D.满招损,谦得益(益处)
.
(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
C.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
理
。
B.【乙】文中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甲】【乙】两文画波浪线句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了国君耽于安
逸享乐会让
国家易遭灭亡的道理。
D.【甲】【乙】两文在论证上都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法。
(4)把【甲】【乙】两段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9.(2017秋•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
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第20页(共70页)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
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
逸,守成难矣。”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
骄奢生
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④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
方当与
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
: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
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
于吠亩之中
.
②人则无法家拂
士
.
③创业与守成孰
难
.
④饿
其体肤
.
发
拂
孰
饿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C.舜发于畎亩之中
.
D.征与吾共安天下
.
(3)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乙】文中唐太宗
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
要分析。
20.(2018秋•河池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第21页(共70页)
故知守成之难
.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乙】呜
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
①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
以知之矣。……
《书》
②
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③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
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
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④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⑤
,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注释】①推求本原来,探究。 ②《书》:《尚书》。
③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
安思危。 ④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⑤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
B.必先苦其心志(使……苦脑)
.
C.举天下之豪杰(全、所有)
.
D.困于心,衡于虑(平衡)
.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古代圣贤
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后终于担当大任的事例,
意在说明能否担当大任有时就要靠运气。
B
.【甲】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乙】文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都是相辅相成地
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
C.【甲】文是论证严密的说理散文;【乙】文是语言婉转流畅的政论散文。
D.【甲】文认
为要不亡国,就“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乙】文认为国家
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不由天命
,而取决于“人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第22页(共70页)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甲】【乙】两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有着
相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两文内
容,谈谈其思想情感的现实意义。
21.(2012•柳州)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夫学者所以求益
①
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
②
长者,轻慢同列
③
;人疾<
br>之
④
如雠敌,恶之如鸱枭
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④疾之:
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
.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C.曾益其所不能
.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
(举:被举用,被选拔)
(劳:劳动)
(曾:同“增”,增加)
(慢:怠慢)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
A.恶之如鸱枭
.
第23页(共70页)
B.辍耕之垄上
.
C.孔子云:“何陋之有?”
.
D.醉翁之意不在酒
.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第24页(共70页)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教师版
1.(2019•沈河区二模)阅读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乙】
至初六日,变遂发
①
……余是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
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
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篮托
...
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
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
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②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
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
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
流血而成。今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
③
,忍死须史待杜根
④.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
三。
.
(节选自梁启超《谭嗣同传》,有删改)
【注释】①变遂发:戊戌政变就爆
发了。②侠士:指京城的豪侠之士大刀王五。③张俭:
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
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
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④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
自比。杜根:东汉
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
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⑤南海:指康有为。康是南海县(今并入
广州市)
人。“南海”是对他的尊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
..
B.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托焉
.
C.题一诗于狱壁曰
.
D.春秋三十有三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六则》)
.
第25页(共70页)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②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4)【乙】文中,谭嗣同的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于
有关“大丈天”的思想主张?
请简要概括。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
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
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
。解答此类问题,首
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
A.均为“第二天”的意思;
B.均为“托付”的意思;
C.于:在。于:对;
D.均为“通‘又’,表示整数后面加零数”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
译的方
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复,又。卒,终于、最终。句意: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
没有成功
;
②重点词:今,现在。所以,……的原因。句意: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
的人
,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
的成分,不要把
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当时我正在谭君寓所拜访,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
br>故句子断为: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
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从“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
君东游,君不听”“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此国之
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可以看出谭嗣同为了国家变革,不怕流血牺牲,本
来
第26页(共70页)
可以逃走,但他拒不出逃。从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
史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可以知道谭嗣同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
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的诗句,这体现了孟子“威武不能
屈”的主张。
答案:
(1)C;
(2)①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
于没有成功;②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
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
(3)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4)谭嗣同为了国家变革,不怕流血牺牲
,在被捕之前本来有机会逃脱,但是他一直在
家等着不出逃。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的诗句,体现了孟子
“威武不能屈”的主张。
2.(2017•昌平区二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甲】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诸将或言诛秦王。沛
公曰:“始怀王
①
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
不祥。”乃以秦王属吏,
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
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
②
,偶语
③
者弃巿
④
.吾
与诸侯约,先入关
⑤
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
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
⑥
皆案堵
⑦
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
有所侵暴,
.
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
之。秦
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
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怀王:即楚怀王。
②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③偶语:相对私语。
④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
街头,称为弃市。⑤关:指函谷关,古
第27页(共70页)
代要塞、天险。⑥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⑦案堵:同“安堵”,即安定。
(1)与“委而去之”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相去甚远
B.去国怀乡 C.馀悉除去秦法 D.去岁流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
叛了他。
②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翻译: 当初,怀王派我西入关,就是因为我有
能宽容之心。
(3)在楚汉争霸中,刘邦最
终赢得了胜利,这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
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沛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
文
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
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
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
确选项为B项。“去”的意思都是“离开”。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
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之,到。至,极点。句意: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了他。
②重点词语:始,当初。固,本来。句意:当初,怀王派我西入关,就是因为我有能宽
容之心。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
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印证了甲文中“得
道者多助”或“地利不如
人和”。刘邦保全了秦王性命;听人劝告,不贪图享受;约法三
章。
答案:
(1)B
(2)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了他。
②当初,怀王派我西入关,就是因为我有能宽容之心。
第28页(共70页)
(3)印证了甲文中“得道者多助”或“地利不如人和”
刘邦保全了秦王性命;听人劝告,不贪图享受;约法三章。(说两点即可)
3.(2015•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沛公乃还军霸上
①.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
②
,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吾与诸侯约
,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
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
案堵如故
③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
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
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
④
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
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资治通鉴•汉纪一》)
注释:①[霸上]地名,在咸阳以西。②[豪桀]同“
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名望的人。③[案
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案堵”同
“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指安居。④[献飨]献酒食犒赏。
(1)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以天下之所顺”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
(只
填字母)
A.可以一战 B.不以物喜 C.无从致书以观
D.以塞忠谏之路
(2)在古文中,“王”有不同的含义:①统治者,②称王,③以……为王。请根据
句意,
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第29页(共70页)
①先入关者王
之 ③ ②吾当王关中 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沛公又让不受
(4)【乙】文中沛公(汉高祖)进入咸阳城后,采取 约法三章 措施,获得了 百姓
拥护
效果。这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孟子所强调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解答】(1)本题考
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要求掌握文言虚词“以”的各种用法,
并能结合具体语境正确辨析即可。
例句句意: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以,凭借。
A.句意: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来作
战;以,凭借。
B.句意:不因为外物的好而喜欢;以,因为。
C.句意:没有办法的倒数来读;以,来。
D.句意: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以,以致。
故选:A
(2)本题考
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
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
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第一句句
意:先入关中的人为王;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王;选③。
第二句句意: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王:动词,称王;选②。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故”,所以;“必”,一定。句
意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第二句话,注意“让”,推辞;“受”,接受。句意为:沛公又推辞不接受(飨军之物)。
(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
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乙文,了解内容,第一个空: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
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等语句中可知,采取约法三章的措施;第二个空:
从“秦民大喜,争持牛、羊
、酒食献飨军士”中可知,获得了百姓拥护的效果;第三个
空: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中可知,印证了【甲】文中孟子所强调的“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30页(共70页)
“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综上所述,答案为:
(1)(2分)A
(2)(2分)③;②
(3)(4分)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2分)
②沛公又推辞不接受(飨军之物)。(2分)
(4)(3分)①约法三章;②百姓拥护;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2017春•宁远县校级月考)古诗文阅读
【甲文】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文】
十年
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 一项是 C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第31页(共70页)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1)虽不能察,必以情
B.(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1)登轼而望之
D.(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
情处理。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的地理环境。
(4)运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原因是什么?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6)你认为曹刿在
军事方面的见解和孟子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治国有什么现实
意义?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2
条好的建议)?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
意
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
该有停
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
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
结构。A.环而攻之而不胜;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正确;D.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
目,要着
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即
使;B代词助词;C表顺承;D代词;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
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
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
情处理。
②中重点词语有然:这样;句意为:这样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第32页
(共70页)
(2)虽杀臣,不能绝也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夫环而攻之
(2)既克,公问其故
有利的地理环境。。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
全文大意即可。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原因是什么?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本题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
战争胜负的条件,相同的条件是围绕人民的作用来谈。政治
上取信于民、以民为本、施行仁整、得民心等
。
(6)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
案
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答案:
(1)C
(2)B
(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②这样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
(4)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围绕人民的作用来谈。政治上取信于民、以民为本、施行仁整、得民心等。
(6)能围绕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紧密联系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等方面来谈。建议:
为老百
姓办实事;维护老百姓利益;广泛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建议等。 (言之有理即可)
5.(2014•黄冈模拟)(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
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
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
第33页(共70页)
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选自《孟子》)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其上:即以其上
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
不对。③民上:人民的统治者。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D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
C.乐民之乐者 乐:以……为乐 D.然而不王者
王:君主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天下顺之
.
B.环而攻之而不胜
.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4)选出对甲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A.文章通过攻城和守城两个例子来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B.作
者在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是“人和”
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域民”、“固国”和“威天下”关键要“人和”,“人和”则“得道
”,“得
道”则“战必胜”。
D.文章中的“得道者”和“君子”都是指施行仁政的人,与“失道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5)乙文中,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统治者应
与
民同乐,与民同忧
的中心论点,和甲文一样,都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范仲淹在《岳
阳楼记》一文中进一步将其升华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6)孟子在甲、乙文两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积极的
借鉴意义,请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
第34页(共70页)
忧民之忧者
.
然而不王者
.
乐以天下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
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
准确
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
.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解释正确。
B.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解释正确。
C.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解释正确。
D.句意: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王:称王。解释不正确。
故选:D
(2)本
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
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
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代词;第二个“之”,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第一个“以”,凭借;第二个“以”,以。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给。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故:
所以;胜:胜利。句意: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能胜利。
②重点词:为:作为;非:不对。句意: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
对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
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正确。
B.正确。
C.错误;应该是“得道”则“天下顺之”。
D.正确。
故选:C
(5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
语句即可。第一个空
: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可知,中心论点为
第35页(共70页)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第二个空,结合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可知,范仲
淹将其升华
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围
绕“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来答题,言之
成理即可。
答案:
(1)D
(2)B
(3)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4)C
(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示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顺民意、得民心。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真心爱戴拥护。
6.(2018秋•金牛区校级月考)《马说》《爱莲说》与《富贵不能淫》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露
.
B.可爱者甚蕃 蕃:多
.
C.香远益清
益:利益
.
第36页(共70页)
D.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马之千里者
居天下之广居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
C.此之谓大丈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D.濯清涟而不妖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A.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管理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B.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
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C.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挥舞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D.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沟通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三段文字都通过某一载体发表了作者的
观点。甲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乙文
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质,丙文赞美了“大丈夫”的美德。
B.三段文字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甲文先叙述再议论,乙文采用对比,两文运用了
排比,
议论有力,振聋发聩。
C.三段文字都概括了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甲文中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被埋没
,乙文中
莲出淤泥而不染,丙文中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贼不移、威武不屈服。
D.三段短文
都用词精妙。甲文用“安求”表达疑问语气,写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乙
文用“独爱”写出了作者对莲
的喜爱,丙文用“淫”“移”“屈”写出了大丈夫之所以成
为大丈夫的三个方面。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
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解释正确。
第37页(共70页)
B.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解释正确。
C.句意: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益:更加。解释不正确。
D.句意: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解释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
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
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
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的。选项加点词
意义和用
法不同。
B.第一个“且”,况且;第二个“且”,将近。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个“谓”,是;第二个“谓”,认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
3)本题考查对翻译语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然
后分析各个选项翻译是否正确即可
。
此句中的两个“策”分别指鞭打和鞭子,排除A;“执”指拿,排除C两项;“晓”指通
晓
的意思,排除D项;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
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分析正确。
D.丙文用“淫”“移”“屈”写出了大丈夫三个标准;分析不正确。
故选:D。
答案:
(1)C
(2)D
(3)B
(4)D
7.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第38页(共70页)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苏武牧羊
律
①
知武
②
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
牧羝
③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
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往之女
家 同“汝”,你
.
②武既
至海上 已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此题考查
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到了你家。女,同“汝”,你。
②句意:苏武迁移到北海后。既:已经。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
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
①重点字词:是,这;焉,哪里;为,称得上。句意: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
第39页(共70页)
②重点字词:雨,下;啮,吃;
旃毛,毡毛。句意: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
毛一起吞下肚去。
(3)本题考查本题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
据甲文的文意可知,甲文在文章末尾
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乙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苏武被匈奴放
逐到北海,即使没有粮食和水,他也
没有投降,这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
(1)①同“汝”,你。②已经。
(2)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
②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
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
“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8.(2019•鞍山模拟)阅读甲、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
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
阳之人不食月
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
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
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
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
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
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
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魏州顿丘人
,安禄山叛乱时,从军讨贼,后成为防守睢阳的张巡的
部将。②贺兰:贺兰进明,贺兰是复姓。当时任河
南节度使,拥重兵驻临淮。③远:许
远,睢阳太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④浮图:佛塔。
⑤愈:韩愈自称。
第40页(共70页)
⑥相语:告诉我。⑦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
②具食与乐,延
霁云坐。 邀请
.
③得志,与民由
之
遵循
.
④此矢所以志
也。 做标记
.
(2)将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3)【甲】文中孟子批评公孙衍、张仪依靠霸主、狐假虎威的做法是“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乙】文中的南霁云挥刀断指、箭射浮屠是个刚烈勇敢、忠诚爱国的英<
br>雄形象;他最后就义的表现,正是【甲】文中孟子“大丈夫”论断中的“ 威武不能屈
”
的体现。(都用原文句子回答)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
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
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
况,平时要
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诚:真正,
确实。
②句意: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延:邀请。
③句意: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循。
④句意:这枝箭就是我立下誓言的记号。志:做标记。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
略的成分补充完
整。
①重点词有: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
动用法。
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②重点词有:虽:即使 欲:想要 独:单独一个人 义:道义
句意: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
第41页(共70页)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
体内容分析。
【甲】孟子批评公孙衍、张仪的是第一段,结合依靠霸主、狐假虎威可知是以顺为正者,<
br>妾妇之道也。;【甲】文孟子“大丈夫”论断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结合南霁
云挥刀断指、箭射浮屠可知是威武不能屈。
答案:
(1)①真正,确实②邀请。③遵循。
④做标记。
(2)将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②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威武不能屈(写错都扣分)
9.(2018秋•盐都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
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
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①于贫贱,不汲汲②于富贵。”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戚戚:忧愁的样子。②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一怒而诸侯惧
.
B.丈夫之冠也
.
C.不得志,独行其道
.
或置酒而招之
.
黔娄之妻有言
.
亦不详其姓字
.
第42页(共70页)
D.以顺为正者
.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丈夫之冠
也 行冠礼
.
②与民由
之 遵从
.
③好
读书 喜欢
.
④曾不吝情去
留 离开
.
(3)翻译句子。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因以为号焉
.
(4)按照【甲】文中孟子的大
丈夫的标准,探究【乙】文陶渊明的自传,请问,陶渊明
是否符合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A.承接关系;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结构助词,的;
C.代词,他的;
D.介词,把,用。
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
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
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必须翻译为动词)。
②句意为: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③句意为:喜欢读书。好:喜欢。
④句意为:竟然说走就走。去:离开。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
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移,思想迷乱;屈,屈服,
操守改变。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乱,贫
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
(4)本题考查文本
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首先理解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即为:
第43页(共70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从乙文中找出文天祥相对应的表
现。乙文
中“贫贱不能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等衣食住行,结合句子他的做法“不慕荣利”“晏如”“自娱”,“忘怀得失,以此自
终”明确
陶渊明符合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
(1)B
(2)①行冠礼(必须翻译为动词); ②遵从; ③喜欢;④离开
(3)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
(4)甲文的“大丈夫”的标准
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陶
渊明“贫贱不能移”,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
得”,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但他“不慕荣利”“晏如”“自娱”,“忘怀
得失,以此自终”,“他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真正的大丈夫。
10.(2019•淮阴区一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节选自《孟子》三则)
【乙】
齐大饥
①
黔敖
②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③
,贸贸然
④
而
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
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
可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裾(mèi)
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
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齐 大 饥 黔 敖 为 食 于
路
第44页(共70页)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妾妇之道
也 道理、准则
.
②贫贱不能移
改变(作使动用法,使……改变,也可
.
③黔敖左奉
食 捧着
.
④从而谢
焉 道歉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得志,与民由之。
③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5)【乙】文中曾
子“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个观点,与【甲】文中孟子“贫
贱不能移”观点是否矛盾?请简
要说明理由。
【解答】(1)齐 大 饥黔 敖 为 食 于 路
(2)(1)道理、准则
(2)改变(作使动用法,使……改变,也可)(3)捧着 (4)
道歉
(3)(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大道“义”。
(2)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老百姓)在一起走正道。
(3)(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4)“妾妇之
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5)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
“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
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
物,这又体现了儒
家的中庸思想,所以说曾子和孟子的观点不矛盾。
11.(2019•河池一模)文言文阅读
【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45页(共70页)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居天下之广居
.
B.得志,与民由之
.
C.衡于虑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居住)
(由于)
(梗塞,不顺)
(辅弼)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B.汝心之固
.
C.驴不胜怒,蹄之
.
D.已而之细柳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
,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
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甲文】“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
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
C.【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
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乙文】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
利诱,一身正气,从容就义,正
体现了孟子“大丈夫”
论断中的哪一点?请再举一个富贵不能淫的例子。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
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第46页(共70页)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B.有误,句意为: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循;
ACD.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行天下之大道”的“之”用法是结构助词“的”。
.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助词,放在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C.之:代词,它;
D.之:动词,到,往;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所阐述的
道理出自【乙
文】而不是【甲文】。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
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淫: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
使动用法。
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
服。
②句中重点词有:生,使……生存;死,使……死亡;
句意为: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5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事例的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了解孟子名言的意思,意思是
说:富贵不能使我骄
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结合文
天祥的事例,“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
诱,一身正气,从容就义”,可见他应属于“威武
不能屈”,与此相似的事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等。
答案:
第47页(共70页)
(1)B
(2)A
(3)C
(4)①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②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威武不能屈,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12.(2018秋•深圳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曾子
①
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
②
焉,曰:“
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
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
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予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
“参之善,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曾子:曾子,名参,孔子弟子。
②邑:封地。③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
②以顺为正
准则,标准
.
③衣
敝衣以耕 穿
.
④反
,复往 同“返”,返回。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纵予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乙文中曾子的品性与甲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
联系。
【解答】(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
子的含
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第48页(共70页)
①句意为: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焉:怎么,哪里。
②句意为:以顺从为原则的;正:准则,标准。
③句意为: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衣:穿。
④句意为:那人回去,又再送来;反:同“返”,返回。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得,实现。志,志
向。由,实行。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
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句子翻译为:得志的时
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纵,
纵使;我骄,宾语前置,对我显露一点骄色;畏,害怕。句子
翻译为: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
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
他)吗?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
力,答题时依据文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
从文中“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予有赐,
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个不贪图别人施舍
(无功不受禄)、正
直、明白事理的人。照应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
(1)①怎么,哪里 ②准则,标准 ③穿 ④同“返”,返回。
(2)①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纵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怎能不为此惧怕(得罪)他呢?
(3)照应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联系:曾子即使生活贫困,
也不接受他人馈赠,坚守自己的气节和人格,既不为荣华富
贵所动,也不肯为权贵操控。这种不会见利忘
义的正直品格,正与甲文中提倡的观点一
致。
13.(2018秋•椒江区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
第49页
(共70页)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
①
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
②
,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
③
有肥肉,厩
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④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
.
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
⑤
在其为民父母也?仲
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
象
⑥
人而用之也。如之何⑦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棍棒。 ②政:施行恶政。
③庖:厨房。 ④饿莩:饿死的人。
⑤恶:表示反问的语气。 ⑥象:同“像”。
⑦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诚】
①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
②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心
.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居所,住宅
.
②居
无何,上至 过,经过
.
【且】
①兽相食,且
人恶之 尚且
.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 将近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丈夫之冠也
.
B.得志,与民由之
.
C.杀人以梃与刃
.
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已而之细柳军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50页(共70页)
译文: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
上大丈夫。
②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怎么能让这些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4)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善辩著称,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论证方法的运
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
共同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br>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诚】①句意为: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为:天
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诚:诚心;
【居】①句意为: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居:居所,住宅;
②句意为:过
了不久,皇上来了。居:过,经过;
【且】①句意为: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且:尚且;
②句意为:北
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近。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
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
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
含义。
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动词,到,往;
B.与:和;与:欣赏;
C.以:用;以:用;
D.为:因为;为:表示被动,被;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
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屈,使……屈服;谓:称作;句
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
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
得上大丈夫。
②句中重点词有:如之何,怎么能;斯,这,这
些;饥,饥饿;句子翻译为:怎么能让
这些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4)本题考查文本的比较。
根据题意理解两篇短文,然后从论证方法的运用或语言表达
第51页(共70页)
方面任选一点,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即可。甲文,作者是以男子行加冠之礼,
女子出嫁
时都要接受父母的训导,引出对真正的大士大夫的分析。乙文则是“以政杀人”的“不
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又以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和仅只具有人
的形象的俑尚且具
有同情的道理,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
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由此可见两
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都使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在语言表达上,从甲文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乙文中的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等句子,可以看出都运
用了排比的修辞,
以此来增强气势,达到论证的目的。
答案:
(1)【诚】①真正,确实 ②诚心【居】①居所,住宅 ②过,经过【且】①尚且
②
将近
(2)C
(3)①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
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
大丈夫。
②怎么能让这些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4)示例1
:两文都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甲文用“妾妇之道”作类比,雄辩地论证
公孙衍、张仪只会顺从君王的
旨意,迎合君王的喜好,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乙文将“用
棍棒和刀杀人”与“用暴政杀人”作类比,雄
辩地揭示施行暴政的后果,自然地推出“仁
政”主张。
示例2:两文都运用大量的排比句以增
强论辩力量。甲文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巧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词严
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
“天下之”的反复,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向极致。乙文的“庖有肥
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用排比句罗列极度不公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从而自然推出必
须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14.(2019•零陵区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第52页(共70页)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天祥至
潮阳
①
,见弘范
②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
br>使为书招张世杰
③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
《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
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
失为宰相也。”天祥
泫然
④
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
二其心乎?”弘范
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
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
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潮阳,广
东地名。后文“厓山”,也是广东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
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安居而天下熄
...
B.得志,与民由之
.
C.吾不能捍父母
.
D.南乡拜而死
.
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由:顺其自然
捍:保护
乡:同“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女子之嫁也
.
B.其末有云
.
C.以顺为正者
.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左右命之拜
.
其真无马邪
.
以其境过清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第53页(共70页)
A.【甲】文先破后立,孟子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甲】文运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体现了《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的特点。
C.【乙】文叙述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是【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最好诠
释。
D.【乙】文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为后世人们所景
仰。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
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CD.正确;
B.句意为: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遵照;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
眼“意义”和
“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A.助词,的代词,代指文天祥;
B.代词,代指诗语气词,难道;
C.介词,来连词,因为;
D.都是疑问代词,哪;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ABD.正确;
C.【乙】文叙述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不是【甲】文“贫贱不能移”的最好诠释;
故选:C。
(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译文
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淫:乱;移
,动摇;屈,屈服;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
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②
句中重点词语有:索,要;固,坚决;句意为:张弘范坚决要(文天祥写书招降张世
第54页(共70页
)
杰),于是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他。
答案:
(1)B
(2)D
(3)C
(4)①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②张弘范坚决要(文天祥写书招降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他。
15.(2011•牡丹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
固
①
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②
其泉源;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
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
③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④
乎?人君当
⑤
神器
⑥
之
重,居域中之
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
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
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曾
益其所不能
.
②臣闻
求木之长者
.
曾 增加,通“增”
闻
听说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第55页(共70页)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 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 想使(让)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议论 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 记叙
的表达
方式。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
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
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增
加,通“增”。
②句意为: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闻:听说。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
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然”,这样;“知”,明白。句
意为: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
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第二句话,注意
“安”,安定;“积”积聚;“其”,代词。句意为:想使(让)国家安定,
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
义。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和说明。
在了解两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表达方式即可。
阅读甲文,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可知,运用了
议论的表达方式;从“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中可知,
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
式。阅读乙文可知,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4)本题考查感悟启
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居
安思危”的认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
言之有理。
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居安思危”的意思是: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我们可以围绕着“虽然
我们生活在和
平年代,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要有长远考虑”方面来回答
即可。
综上所述,答案为:
第56页(共70页)
(1)①曾:增加,通“增”。②闻:听说。
(2)①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
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想使(让)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3)议论、记叙(叙述)
(4)示例: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
思进取,而要有长远考
虑,不断的拼搏进取,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6.(2018秋•卢龙县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①
,其母方
②
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③
也,呼而问
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
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
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喧:遗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
过,然后能改
.
②其母引
刀裂其织
.
③孟子辍
然中止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
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
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
第57页(共70页)
恒: 常常
引: 拿起
辍: 停止,废止
①句意为: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恒:常常。
②句意为: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引:拿起。
③句意为: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辍:停止,废止。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
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
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的重点词语
有:生,生存;死,衰亡。句意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
人萎靡死亡。
②句中的重
点词语有:自是,从此;喧,遗忘。句意为: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
的内容了。
(3)本题是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考查,要掌握常用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方式。
甲文注重说
理,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讲述了孟母断织戒子的故事,
是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
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本题考查的是对乙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孟母的言行概括总结出孟母
教子方法的独特,孟母教子不是一味的简单说
教,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第二问: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悟故事的深刻内涵,要从孟
子学习态度的转变上
获得启示。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答案:
(1)①常常;②拿起;③停止,废止。
(2)①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
,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
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
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
心的道理。
17.(2014•宿迁模拟)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第58页(共70页)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人恒
过,然后能改 经常
.
②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通“横”,梗塞,不顺
.
③非学无以广
才 增长,扩充
.
④悲守穷
庐 穷困
.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 夫君子之行
.
D.俭以养德
.
吾妻之美我者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夫战,勇气也
.
不以物喜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br>(4)甲、乙两文都是古代修身励志的名篇。就治国而言,甲文中“死于安乐”中的“安
乐”在文
中具体是指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就做人治学而言,【乙】文着重围绕
一个“ 静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 ”字,对比鲜明。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以上两篇短文的感悟。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
第59页(共70页)
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恒:经常。
②句意为: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通假字,通“横”,梗塞,不
顺。
③句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扩充。
④句意为: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穷:穷困。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虚词意义及
用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
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A项:前一句意思: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之,助词,的;后一句意思:我的妻子认为
我没的原因。之
,在主谓之间无实义。
B项:前一句意思: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于,介词,给;后
一句意
思:我在败军之际接受任命。于,介词,在。
C项:前一句意思:君子的行为操守。夫
,发语词,不译;后一句意思:作战靠的是勇
气。夫,发语词,不译。
D项:前一句意思:以
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以,介词,用;后一句意思:不因外物
而喜,以,介词,因为。
综上所述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
①注意“拂”,通“弼”,辅弼,辅佐;“亡”,灭亡。句意为:在国内如果没有坚
持法度
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②中重点词语有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句意为: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
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
相
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死于安乐”前面有“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就是。
就做人治学而言,
【乙】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题目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题时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
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
的启发或教育。
答案:(1)①常②同“横”,梗塞,指不顺③增长(扩展)④破旧
第60页(共70页)
(2)C
(3)①国
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
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②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4)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静”;“躁”
(5)我们在学习中,要静下心来,不骄不
躁,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
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意思对
即可)
18.(2017•柳南区三模)【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①《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②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①《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②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
.
B.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过失)
.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到)
.
D.满招损,谦得益(益处)
.
(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
C.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
第61页(共70页)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甲】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
理。
B.【乙】文中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
.【甲】【乙】两文画波浪线句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了国君耽于安
逸享乐会让国家
易遭灭亡的道理。
D.【甲】【乙】两文在论证上都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法。
(4)把【甲】【乙】两段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答】(1)本题
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CD.正确;
B.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过:犯过错;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词义的理解及辨析。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的
.
“而”,表示并列;
A.而:表示并列;
B.而:表示顺承;
C.而:表示修饰;
D.而:表示转折;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
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了解其所涉及
的知识点,梳理关键的语句,比照
原文中有关内容,比较判断答案。
ABD.正确;
C.错误,甲文画线句不是对比论证,甲文是从反面假设论证,乙文是从正反两面论证;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
,达到词达句顺。
第62页(共70页)
①句中重点
词有:征,表现;色,脸色;喻,明白;句意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②句中重点词有:兴国,使国家兴盛;逸豫,安闲享
乐;亡,使……灭亡;句意为:忧
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答案:
(1)B
(2)A
(3)C
(4)①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
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
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②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9.(2017秋•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
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
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
逸,守成难矣。”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
骄奢生
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④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
方当与
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
: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
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
于吠亩之中
.
发
起,指任用
第63页(共70页)
②人则无法家拂
士
.
③创业与守成孰
难
.
④饿
其体肤
.
拂 通“弼”,辅佐
孰
谁,哪一个
饿 使……饥饿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C.舜发于畎亩之中
.
D.征与吾共安天下
.
(3)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
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
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
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起,指任用。
②句意为: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③句意为:创业与守成哪个难。孰,谁,哪一个。
④句意为:使他饥饿。饿,使……饥饿。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所以所以
B.助词,的代词,他
C.起,指任用发出
D.使……安定安逸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
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64页(共70页)
故知守成之难
.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①重点诩:困,因苦。作,奋发。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②重点词语:然,然而。既,已经。句意: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
(4)本题
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
“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
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
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
【乙】段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
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故知守成之难”,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
骄奢淫逸,因为
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
br>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
答案:
(1)①起,指任用
②通“弼”,辅佐
③谁(哪一个) ④使……饥饿
(2)A
(3)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 <
br>(4)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
之难”,
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20.(2018秋•河池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乙】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
①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书》
②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③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
其
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
第65页(共70页
)
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④
,而智勇多困于所
溺
⑤
,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注释】①推求本原来,探究。 ②《书》:《尚书》。
③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
安思危。 ④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⑤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
B.必先苦其心志(使……苦脑)
.
C.举天下之豪杰(全、所有)
.
D.困于心,衡于虑(平衡)
.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古代圣贤经过
贫困、挫折的磨炼而后终于担当大任的事例,
意在说明能否担当大任有时就要靠运气。
B.【
甲】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乙】文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都是相辅相成地说明
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
C.【甲】文是论证严密的说理散文;【乙】文是语言婉转流畅的政论散文。
D.【甲】文认为要不亡国,就“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乙】文认为国家
的盛
衰,事业的成败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甲】
【乙】两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两文内
容,谈谈其思想情感的现实
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句意为:心意困苦,思虑阻塞。衡,通“横”,阻塞;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古代圣贤经过贫
困、挫折的磨炼而后终于担当大任的
第66页(共70页)
事例,意在说明担当大任的人大多经历了苦难的磨炼;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
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
br>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以此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忍;曾,同“增”,
增加;句
子翻译为: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句中重点词有:忧劳,忧
虑操劳;兴,使……兴盛;亡,使……灭亡;句子翻译为: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
可以使自己的灭亡。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阅读两篇文章,甲文重在表现
“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乙文则重在表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二者都突出了居
安思危的重要性。然后围绕着“居安思危”在现今时代的重要作用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答案:
(1)D
(2)A
(3)①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的灭亡。
(4)示例:甲、乙两文
都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表现,把忧患意识提升到生死兴亡的高度。
在国内外不稳定因素时时存在的今天,居
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尤为重要,这是对国家、对
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感。
21.(2012•柳州)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67页(共70页)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夫学者所以求益
①
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
大,凌忽
②
长者,轻慢同列
③
;人疾
之
④
如雠敌,
恶之如鸱枭
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
怨恨他。⑤鸱
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孙叔敖举于海
.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C.曾益其所不能
.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
(举:被举用,被选拔)
(劳:劳动)
(曾:同“增”,增加)
(慢:怠慢)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
A.恶之如鸱枭
.
B.辍耕之垄上
.
C.孔子云:“何陋之有?”
.
D.醉翁之意不在酒
.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68页(共70页)
(5)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词)意义
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
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
实词可从词类活用、
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
,
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ACD项正确,B项“劳”,是使动用
法,
“使…劳累”。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
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
平时的知识积累,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以”“而”等可分别
归纳记忆。
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
择。例句是结构助词“的”;
A项是代词“他”;
B项是动词“走到”;
C项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
意思,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做出选择。“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意思是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
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
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C项理解与文意相反
,“国恒亡”是国家一定会灭亡,不
是兴盛。
故选:C。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
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
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根据题干要求可以看出A和D项将“学”理解为“学
习”,不符合上下
文意思,句中两个“学”都是宾语,应翻译为“学问”。C项“以”和“自损”翻译错
误,
翻译出来的句子也不通顺。
故选:B。
第69页(共70页)
(5)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重点实词意思以
及起关键作用的虚词一定要译
出,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现象和指代现象,注意译准“故”
(所以)、“是”(这样)、“苦”(使动用
法,使…痛苦).所以翻译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
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答案:
(1)B
(2)D
(3)C
(4)B(5)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第70页(共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