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孟子二章复习资料全

萌到你眼炸
571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乒乓球赛策划


专业资料
富贵不能淫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滕文公下》。
作者孟子,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
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 称“孔孟”。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
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做为、有气节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
安居:安静
熄:指战争平息。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指示代词,这。
焉:怎么,哪里,
4、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5、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戒之曰:戒:告诫)
往:去、到,戒:谨慎。
7、无违夫子
违:违背 夫:丈夫;子:儿子。
8、以顺为正者
以:把 顺:顺从 为:作为 正:准则、标准,
9、得志与民由之
由:遵循。
10、独行其道
独行:独自,这里指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原则,行为准则。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指有钱有地位。
淫:使„„惑乱、迷惑。
移:使…改变、动摇 。
屈:使…屈服。
威武:威胁暴力.

【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理解性背诵】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得志,与民
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 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
的道路‘义’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 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有志气
有作为的男子。

【重点赏析】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 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 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
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 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
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 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了福贵贫贱威武
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 ,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
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 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
好官。不得志 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 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
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 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
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 ,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
在这条正道上。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 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
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 ”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8.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 ;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
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 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
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 “道”应该是大丈
夫所坚持的原则。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告子下》
【重点词语】
1、实词积累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 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担子,责任
5、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乱:扰乱
6、人恒过 过:犯错,犯过失
7、而后作 作:奋起 ,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证验、表现 发:显露 流露 喻:明白,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2、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 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使动用法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使……生存发展 死:使……衰亡
④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
⑤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⑥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⑦空乏其身 空乏:使……资财缺乏
⑧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扰乱
⑨所以动以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
3、常考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介词,从 ②困于心,衡于虑 介词,在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表原因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⑤必先苦其心志 其:代词,他的 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连词,如果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然:代词,这样
4、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4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
使他做事不顺 。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4、人恒过, 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 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 解他。
7、入则无法家拂士,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理解性填空】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 拂士和敌国外
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圣君贤相为例, 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
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 重任,有所成就,必须
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 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 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
家萎靡灭亡。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 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
、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
后能改。
【理解内容】
1、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重点】
答:引出并论证 “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
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 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 位历史人物,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 ,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
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重点】
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答:为下段做铺垫。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吗?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 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
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
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 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
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使有积极进取、不断改正之心。
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 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
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
自我觉醒 ,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思,增加能力;主观
上还 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 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9、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重点】
答:内有法家拂晓士,外有敌国外患。
10、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 ,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
心态,勇敢 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
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 ,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
战。
11、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 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
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 ,也正由于经受了这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12、 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重
点】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
能担任‘大任’的人。
13、‘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
逆 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4、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重点】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重点】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
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
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
归纳 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重点】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7、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有怎样的相似之处?这样写的根本目的?
答:造就人才,自 理国家。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
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 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国家便 会繁荣强大。
18、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会殃及国家。这印证 了
本文什么观点?这一点提醒我们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提醒 我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
不能安逸享乐,应有忧虑意识。(结合现实问题例如:面对金融危 机的今天,我们应有忧虑
意识,不应该以大国自居;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虑意识,使祖国 早日统一。)
19、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最 终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文章,请你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
答:一定能使人成 功。文中例举了舜等众贤士历经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例子,这充分说明人只有在心中 有忧患意识,又要经受挫折困难的历练,才能走向成功,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印证了文章“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说以从文章角度来
看,忧患意识一定能使人成功。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客观 环境起辅助作用。
20.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重点】 答:这篇文章说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因此,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
能振作精神,奋发有 为,否则,就有家亡国破的危险。
精心整理

沈阳工业大学分数线-五条禁令心得体会


学雷锋的作文-任静图片


关于重阳节的诗-初三英语教学反思


美丽99-我的信念读后感


沈阳一中-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贵阳市实验三中-个人简历英文版


武夷学院桃源校区-奠基仪式主持词


网络广告策划方案-2016浙江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