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课内简答题及答案

温柔似野鬼°
601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18: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爱汉字-教育部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孟子三章》课内简答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 姓名:

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课内简答题: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 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公孙
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王道。施“仁政”。
3、 “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 ”是在说明进
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
理?
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
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排比。从“域 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
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
1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 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
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 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
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秦王朝施行暴政, 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 取信于民。
10、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是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
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 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
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
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 时艰。

二、《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

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
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
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2


2、《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 弟子编著。与《大
学》、《论语》、《中庸》合称 “四书”。《富贵不能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
当权者。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 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
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 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
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
则兼济天下”。
5、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
仁义道德的原则,因 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
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
子。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
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 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
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
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 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
3


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简答题:
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 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
什么道理? < br>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
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举例论证。
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由第(1)段的六 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
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 、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
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 谋求发
展中增长了才干。
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
么?
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
4


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
练。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 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
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
些忧患常识?
答: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
人类美好的理 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
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 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
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反之则会在磨难中
消沉,毁灭。
5

江西奉新信息网-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


公务员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证报名网址


牵挂作文-学会感恩演讲稿


澳大利亚气候-美国留学学校


红玫瑰的花语-胞波是什么意思


花和雨-户口迁移申请书范文


平遥古城导游词-业务招待费扣除标准


拜登女儿-消防安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