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多义词用法举例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多义词用法举例
1.安
①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②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逸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鄙
①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③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3.兵
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①兵器,武器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军队,兵士
4.
薄
①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妄自菲薄(《出师表》)
5.策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
L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策勋十二转(《木兰诗》)③记录,登记
6.次
①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①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从
②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②听从,顺从
④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表示起点,相当于“自”
8.出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③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9.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盖以诱敌(《狼》)
10.道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以谘诹善道(《出师表》)
③中道崩殂(《出师表》)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⑥任重道远(《(论语>十二章》)
⑦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1 1.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史我所欲也》)
③故不为苟得也(《史我所欲也》)
④得之心而寓之泅也(《醉翁亭记》)
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等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②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③公等遇雨(《陈涉世家》)
12.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14.发
①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⑤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15.奉
①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奉命干危难之中(《出师表)》
③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
┃ ┃
┣━━━╋━━━━━━━━━━━━━━━━━━━━━━━┫
┃
┃①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16.夫
┃②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 ┃
┃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
┃
┃①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
┃
┃②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
┃17.故 ┃
┃
┃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
┃
┃④公问其故(《曾刿论战》) ┃
┣━━━╋━━━━━━━━━━━━━━━━━━━━━━━┫
┃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18.观 ┃
┃
┃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
┃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
┃19.归
┃②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④男有分,女有归
┣━━━╋━━━━━━━━━━━━━━━━━━━━━━━┫
┃
┃①顾野有麦场(《狼》) ┃
┃20.顾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
┃21.会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
┃
┃③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
┣━━━╋━━━━━━━━━━━━━━━━━━━━━━━┫
┃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
┃22.患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①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
┃②奉命于危难之问(《出师表》) ┃
┃23.问 ┃
┃
┃ ┃③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
┃④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24,见
┃②才美不外见(《马说》) ┃
┃
┃③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
┣━━━━╋━━━━━━━━━━━━━━━━━━━━━┫
┃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
┃
┃②沿溯阻绝(《三峡》) ┃
┃25.绝
┃③哀转久绝(《三峡》) ┃
┃
┃④绝巘多生怪柏(《三峡》) ┃
┃
┃⑤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
┃ ┃
┃
┃ ┃①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
┃ ┃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
┃26.极 ┃③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
┃
┃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
┃ ┃
┃
┃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7.及
┃②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
┃
┃③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 ┃
┃ ┃
┃
┃ ┣━━━━┳━━━━━━━━━━━━━━━━┫
┃
┃ ┃ ┃
┃
┣━━━━┻━━━━━━━━━━━━━━━━┫
┃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
┃28.尽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 ┃
┃ ┃
┃
┃ ┃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
┣━━━━╋━━━━━━━━━━━━━━━━━━━━━┫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
┃
┃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
┃29.可
┃③刿曰:“可矣”(《曹刿论战》) ┃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
┃
⑤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30.乐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③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31.清
①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③清荣峻茂(《三峡》)
④香远益清(《爱莲说》)
32.戚
①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33.穷
①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③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送东阳马生序》)
34.去
①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3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36.市①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②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7.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属引凄异(《三峡》)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8.数
①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39.孰①吾孰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40.为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③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武陵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⑦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⑧知之为知之(《(论语)十二章》)
⑨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⑩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41.许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③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
┃ ┣━━━━━━━━━━━━━━━━━━━━━┫
┃42.寻
┃④寻病终(《桃花源记》) ┃
┃
┃②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
┃ ┃
┃
┃ ┣━━━━━━━━━━━━━━━━━━━━━┫
┃43.谢
┃ 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
┃ ┃
②使君谢罗敷(《陌上桑》)
┃
┃44.遗 ┃
①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
┃ ┃
┃
┃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
┃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 ┃
┃
┃45.意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
┃ ③目似瞑,意暇甚(《狼》) ┃
┃ ┃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__一 ┃
┃
┃ ┃①一狼得骨止(《狼》) ┃
┃46.止 ┃②止有剩骨(《狼》) ┃
┃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
┃
┃①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
┃47.至
┃②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
┃
┃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
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
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
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
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
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
为及格、录取。
[文言知识]
倒置句 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
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
代词如我
、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
,即未有
之。
[文言知识]说顾。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
意:一、
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
,《廉颇蔺
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又,《促织》:顾念
蓄劣物终无所用,
不如拼博一笑。
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文言知识]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二、指高贵。上文
倘命
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
手
。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
[文言知识]说固。固是个
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一、指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二、指坚持。
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
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决。三、指本来、诚然。如《六国论》: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乃,表
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
[文言知识]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
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为。
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
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
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
[文言知识]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
这
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
异曲同工
,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
及擅长
绘画。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
以予
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
认为。上文必
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
尤我者尤牧
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
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
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
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
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
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文言知识]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
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
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
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
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
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
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
都躲雨了。
[文言知识]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
是否是
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
他
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
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文言知识]饥、劝及其他
。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
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
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
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
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
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
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汉桓帝、汉
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
释为痛心与遗憾
[文言知识]分数表示法。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
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
,
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
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
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
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
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
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
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
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
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文言知识]
互文见义。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中
受任与奉命、
际与间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上文至陈
留则师……,颖
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
文见义。又,《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其中席卷、包举、囊括、
并吞为互文见义
,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
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
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
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
,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
有志于功业的人。
[文言知识]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
自己管好
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文化常识]登
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
悬鼓,让臣民击鼓
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
闻鼓喊冤枉。然
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
<
br>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
行的
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
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
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
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
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文言知识] 说致致是个
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
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
、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
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
。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
致即是。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二、指举起。《赤壁之战》:中江
举帆。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四、指全。《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成语有
举国上下。它还作
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
召见、拜见。如秦王
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
指代我,如见赠,
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文言知识] 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上文余少
时尝效焉中
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
的都可指少
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
少年也指年
轻人。
[文言知识]说“向”。“向”是个多义词。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
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二、
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向
昏黑”即临近昏暗。三、作为时间副词
,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
均应理解为“刚才”
;《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
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文言知识]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
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上
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
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文言知识]说“从”。“从”指跟随,但到底“谁跟从谁”在句中要认真研究,否则容易搞错。上文“
恒从小奚
奴”,是指小奚奴跟随主人李贺,因此这个“从”要按使动词理解,即“使小奚奴跟随”。又,
“大将军从百余骑西征”,
这“从”也应理解为“使……跟从”,即带领。又,《鸿门宴》:“沛公旦日
从百余骑至鸿门”,这“从”也指“使……跟随”。
至于“二狼仍从屠而不舍”那当然要理解为两只狼仍
跟随屠夫而不放弃。另外,上文“长吉从婢取书”中的“从”是指
“向”。
[文言知识]说“
与”。“与”的大多数义项古今相同,如它们均可指“跟”、“和”。但有两个义项要特别加以注
意:一
、指“带领”。上文“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中的“与”,便应作“带领”解,句意为你派我带领二十人出使
淮
南郡。又,《鸿门宴》:“沛公与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其中“与”也指“带领”。二、指“
赞誉”、“称赞”。如“仁
陷于愚,君之所不与也”,“不与”即不赞成
[文言知识]说‘‘
游”。游指“游泳”,古今相同。“游”原写作“遊”,与行走有关。上文“从严先生游”中的“游”,
指交往。“游子”指离家远行的人;“游学”指去远方求学;“游宦”指在外地做官。
[文言知识]说
“作”。“作”是个多义词。一、指“工作、劳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指“兴起”、“出
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三、指“激发”、“振作”。《曹
刿论战》:“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
[文言知识]说“第”。一、指“次第”。如第一、第二。二、指“但”、“只”。上文“第见沧溟浩渺中,矗
如奇峰”,意
为只见广阔无边的大海中,耸立着奇异的山峰。又,“第一莽汉耳”,意为只不过一个鲁莽
的汉子罢了。三、指“上
等房屋”、“大宅子”。如“上赐大第”,意为皇上赏赐给他大
的房屋。四、指科举时代考试及格的“等第”。如“及第”,
即指录取;“落第”,即指落榜、不取。
[文言知识]说‘‘竟”。“竟”属“音部”,下面的“儿”似人的脚,意为音乐到底了,引申为“终”
、“结束”。上文“铁
崖竟留三年”,意为杨维桢最终在蒋家留了三年。“竟年”、“竟月”、“竞日”
分别指“终年”、“终月”、“终曰”。谚语有“有
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最终能获得成功。它
在文言中不指“竟然”(出乎意外),这点要特别注意。
[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上文的“他日
”,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
后没几天;“旦日”是指第二天
。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
久;“
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
[文言知识]“移时”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
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
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
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
总角。它指八
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
少女。四、束发。指男
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
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
甲”、“古稀”等。
[文化常识]“觞(soā
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
官,其余的人听
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
的。另一
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
[文化常识]
古人“名”与“字”的用法。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
的字
或号,以表示尊敬。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
br>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
,乃是不
尊敬,不礼貌。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
10丈为l引。古代的尺
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
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
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
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
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
br>[文言知识]说“更”。古代夜间以“更”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初更)约在今1
9:00~21:
00,上文所说的“更余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
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
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
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
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
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
要越过“池”,这是不容
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文化常识]
古人的坐具。“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
上。
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
br>垫子上。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文化常识]“太尉
”及其他。秦以前中央职官较复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丞相(掌握政务)、太尉
(掌管军队)、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朝基本上沿袭秦制。上文所说的马日磾,即任太尉,而王允时任司徒(东汉
后
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他们均为朝中高官。
[文言知识]说“掉”。现代汉语中的“掉”,指
“掉下”、“落下”,如“钢笔掉了”。上文“撼山掉谷”中的“掉”,
指“摇动”、“摆动”,句意为
瀑布直泻而下,使高山、深谷震动。“掉臂”指摆动手臂;成语“尾大不掉”指尾巴太大,
摆动不了,比
喻机构庞大或人事太多而指挥不灵;“掉舌”指搬弄是非。从这个词看出,不少词古今含义差别很大。
理
解古文时不能贸然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文言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