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山东公务员报名人数-大学生村官报考条件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摘
录几位网友的讨论供大家参考)
时说新 语云南美食问答达人是美味就会在舌尖流淌~是吃
货就总会找到
是古人的形
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
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努力
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
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
,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
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
愤
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三十而立——
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与发展方向.四十
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
一种没有选择和
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
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
已
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
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当
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
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古代年龄
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
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
费解.其实类似这样
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
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
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
固定称谓的.在所
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
鲐是一种
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
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
有依据生理特
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
奶.婴可与膺通
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
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
换牙时期,所以
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
十五岁男
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
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
命之年”,则来自于
《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
十年曰幼,二十曰
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
九十曰耄
,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
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
恐怕是后代词汇
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
六十年为一轮,故
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
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
十又有
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
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
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
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
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
和“儿童”两
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另外
还有: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
:男孩
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
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舞象之
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
br>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
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
年:八十岁.耄耋:八十、
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
女孩
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
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
子二十岁.花信
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唔好 嘈文化问答达人
《论
语·为政》的这一小章,意思蛮好懂的。就是夫子晚年的
自道,学术与为人的总结性话语。又因为他是对
弟子说的,
也可以合理地看作他希望弟子们也一样,人生这几个阶段都
能一层一层的递进,达到
生命的“乐”境界。孔子这里提出的,
既不能说他认为每个人人生中都会出现,也不能说有“学养”之人就能轻易达到。“学”,看你学什么、如何学,也看你的“志”
之力量大小。孔子设礼、乐、御
、射、书、数“六艺”以教。
六艺就是六种技能,扩而言之,是六种不同角度打造人的途
径,既是能力培养,也是生命可能境界的六种主流出路,每
一种得其神髓者最终都能达到“乐”
的境界,意味着“知天命”
要从青少年抓起,志于塑造自己丰厚的人性生命。这个开端
极为重要
。到了学艺师满,羽翼丰满,就可以自立而立于人
前了。古人称之为“学成”。三十而立,就是学成而立
。可以
全面地承担起人生责任了。但是立于何处才是最合天道己心,
最有作用呢?三十岁到四十
岁是一个关键了。孔子在此期间
已于诸侯间小有名气,曾经得到齐景公的高度赏识重视,亦
开始
收徒,修《诗》《书》《礼》《乐》,教授六艺。到他四十
有几时,开始出任鲁国的重要官职,在五十岁
后达到权力的
高峰,又在数年后旋落低谷,不得不开启周游列国十四年的
岁月。在孔子壮年有志
国家,到对朝堂之事的失望,开班教
学,孔子积累了大量的生命经验和体验。四十不惑,指壮年
时候的面对人生重大选择,能做到选择正确,大方向,大的
定位,不会搞错。五十知天命,意思是说,人
到这个年岁,
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成败得失,应该是了然于胸,
不会怨天尤人,不会自
我堕废,保持一种万事通透的眼光了。
五十岁,不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男性的黄金年龄,能力
达到顶峰,内外兼修,精力尚足。此时,天命于我,就是自
然自由于我,知天命,实质就是知自我之为
何、世界之为何、
人性人心之为何。后面两句不详说了。总之,六十七十,君
子之境呈现为“乐
境”。天命之有情,之自由美好,是展现内
圣之功的时刻。心智玩
家还原中华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
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这段话中,其实包含了,孔子自己练习「动态入定」
的三个阶段。(什么是「动态入定」,这里不累述了,有兴趣
的可去看我的文章)第一个阶段:十五岁到
三十岁,「动态
入定」的学习,老师是很难用语言传授的,学生也很难通过
语言、文字理解,所
以,需要花很大的功夫慢慢体悟、揣
摩……第二阶段:三十岁到四十岁。在这个阶段对「动态入
定」有了领悟,知道「动态入定」是怎么回事了,属于入了
门道。第三阶段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四
十岁到五十岁,
这个阶段属于才入道中,根基还不是很稳定,经常会有各种
疑惑产生,这个时候
需要面对诱惑而不被诱惑,所以是「不
惑」。后一个阶段是五十岁到六十岁,经过前一段的练习以
后,真正进入到了「动态入定」初级状态的「无惑」,这种
「无惑」状态类似王阳明所说的「随感而应
无物不照、此心
不动随机而动」。「知天命」表达的就是「无惑」的内涵。大
家感受一下「知天
命」的内涵,一个人「知天命」了,是不
是就「无惑」了呢?所以,不要去死扣「知天命」的字眼,孔子要表达的就是「五十无惑」的意思,四十不惑、五十无
惑是一个完整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才
是真正开始学习「动
态入定」了。
王建章的世界
观文化问答达人一份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记
录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修
道之谓教。”
《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史记·五帝本纪》:
“於是帝尧老
,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左传·宣公
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上述
引用,说明“天命”的意思是指上天的意志与命令,也代指自
然规律。孔子说其“五十
而知天命”,即是其五十岁之后悟透
了天道循环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从儒家的强烈主张来说,
孔子是深刻地领悟到民意即天命本身。儒家常引用《尚书·泰
誓》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而孟子更道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革命性说法。为什么孔子会非常
强调恢复文
武周公之道呢?我们从《尚书》的记载的古圣王
之道中会发现,反而是古圣先贤之道,比当时春秋时期礼
崩
乐坏的掌权者所宣传的流行大道更为开明与开放,对于“天命”
的观念反而没有当时人的迷信
色彩。正是读到“布在方策“上
的文武周公所述之道,使孔子更坚信其道之争取。孔子被后
来许
多人称为复古,但当时这种复古其实反而是真正革命性
的,因为要恢复的是周建政初期的正确的民本主义
传统,这
种传统到今天来说,其实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学心
法
体无用有,返本开新。逆取顺守,内圣外王。
郭店楚简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命从天来
,“五十而知天
命”,是说他的人生经历,到了五十左右才能明白自己从天所
受
的使命。为什么要到五十?人生阅历太浅,是不够的。经
验太少,不能升华。孔子又说:假我数年,五十
以学易。这
两卦“五十”不是巧合,是孔子总结自己人生经验,未学易之
前不知天命,学易以后
方知天命。可见,要明白天命,是需
要学易的。不知易,无以知天命。而要从易知天命,也需要
一个修炼积累的过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识
神所为,后天知识的积累;尽性,是元神所为
,先天智慧的
开发。穷理是为学,为学日益;尽性是为道,为道日损。损
之又损后,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此时可达易经所说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自然也就”知天命“了。后世人<
br>对照孔子的经验,发现自己也大半是要到五十才明白自己要
干什么,所以后人频频引用此语。至宋
金之际,王重阳以“活
死人”的修炼方法在短短两年之内知了天命,于是东游传道。
但他在修炼
活死人之前,已经是迷茫数十年,48岁才能慧眼
识真,得遇传授。可见,即使有特殊方法训练学习,没
有相
当的人生积累,也很难早早就“知天命”。挂在明堂射古 今一
个对一切充满好奇的人,一
个唱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的人,一个和杜甫做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
寒士俱欢颜的人!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给的解释:“天命—孔子是不是
宿命论者,我
尚不敢论定。孔子所谓的天命究竟是什么,也
很难臆测。后来的人虽然谈得很多,未必符
合孔子本意。因
此,这两个字不便译出。”而在他的余论中应能看出他对孔子
这段话的理解还是
归到做人上,他也认为这是“孔子在自述他
进德修业的进步过程”。在他之后的学者王树人、喻柏林在《
传
统智慧再发现》一书中用到了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作者指
出“事实上,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即使正确而有价值,但能
否发
挥其思想理论的社会功用,都只能有待社会的实际需要。
社会的实际需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当下
现实就需要,
那么,这种理论的社会功用,立刻就显示出来了。另一种是,
当下现实不需要,将
来可能需要,那么,这种思想理论就只
能暂时束之高阁,等待将来需要它的时代。在孔子与其弟子
们作上述谈话时,他实际已达‘七十而从心所欲’的高龄,因而
经过一生的奔波,他已经看到春秋末期
这个时代的社会不可
能采用他的思想理论。因而,他的逍遥求其自乐的态度,正
是他看到这种社
会必然性,采取‘邦无道则隐’的处世方式,绝
非消极。正如孔子所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
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中国后来的
历史发展确实证明,以孔子为
创始人的儒家思想理论,虽然
春秋末期到秦不被采用,甚至遭到‘焚书坑儒’的厄运,但是自
汉
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却在二千年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中
发挥了它的社会功用。”我引这一大段话的
意思就是想说,孔
子的思想理论虽然当时不受人待见,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
两
千年到现在,这不就是天命吗!虽然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
术”已经是经过董仲舒改革的儒术了,可是只
要从刚才我引用
孔子和曾晳的那段对话中孔子的一句话:“亦各言其志也已
矣”,不就很能明白
孔子对他之后的“儒分为八”甚至汉武帝时
的“儒术”的预见性了吗!如果再从《大学》的“格物、致知
、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来看孔子说的“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一距”也能看出某种对应关系。
在《孔
子:被遗忘的古代科学家—易传与古代科学》一书中
作者很明确的指出了孔子还是一个科学家,而格物致
知也被
很多学者以为是中国的科学,可见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
的真正意义了!在《孔子:
被遗忘的古代科学家—易传与古
代科学》一书中:“孔子‘晚’而学《易》,是在什么么年龄呢?
《论语●述而》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矣。’”作者还在《问道老子》一章中
指出:“孔子‘五十以学《易》’
之后才懂得了天道规律。‘天命’就是指自然的客观必然规律。
《易》道与‘天命’息息相通,《易》讲古代天人合一的天道观,
成为孔子创作《易传》阐发天道自然
观的立论基石。孔子懂
得了自然规律,做事依顺自然规律,如此才能做到‘耳顺’、‘从
心所欲
不逾距’、‘无大过’的境界。”作者还对老子向孔子传道
作了充分的史料说明,从这些可以看明白孔子
所说的知天命
就是“易”,按我们今天的话就是自然规律!正如孔子在《易
传》
里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
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
之象也。变
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另眼观历
史不
一样的角度解读历史,探索趣闻。
关于五十知天命,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天命呢?我
们知
道,中国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种神秘力量,这里的命就
是指命数。通俗点说,天命就是
上天对一个人的命数,上天
能让一个人做什么,不能让他做什么,这些都属于天命的范
畴,人的
一生是不能违背天命行事的。可以说,人的一生就
是对天命的诠释。就孔子来说,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
候,
走到你自己求学、学习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
应该要“下学而上达”,也就是
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
命。不过,孔子说他五十知天命,并不意味着他相信某种神
秘的力
量在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
一向是不主张谈“怪力乱神”的,他并不认为人们应
当匍匐在
神灵的面前任其摆布。那么他又怎样看待天命呢?“不怨天,
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
我者其天乎。”他说我从来不怨天、
不尤人,既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往别人身上推
卸责任,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我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
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的“知我者其天乎”
是指天地大道的规
则,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显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
与
他的积极入世心态相关的。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并
不代表我就要无所作为,听天由命;相反,正因
为自己知道
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处世的热情。因为当一个人知道自
己的任务在哪里时,他所
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按孔子
的意思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
求
,比你在社会上跟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得
多。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
才会在人际纠
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
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
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
道就是他所说的“天命”。不见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这
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
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
到“不怨天、不尤人”了,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
,这是一种内
心的定力。代用 名生命从一开始就进入倒计时原文: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
开始志向于学习;三十岁开始立定意志不动摇;四十岁开始
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开始知
道天命有所为有所不为;
六十岁开始听什么都顺耳并正确舆论;七十岁开始随心感而
遂通并不会
越超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