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优质教案)
理想手抄报-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百度爱优文库店传播
1
目
录
第一
1 白鹭
2 落花生
3 桂花雨
15* 太阳
16 松鼠
第五
习作例文:鲸
单元
封箱袋的制作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单元
4* 珍珠鸟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习作:我们心爱之物
语文园地
5 搭石
6 将相和
17 慈母情深
18 父爱之舟
第二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单元
习作:“漫画”老师
语文园地
第六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单元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习作:我想对你说
语文园地
8* 猎人海力布
9 牛郎织女(一)
20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瞑 夜桥风
泊 长相思)
第三
10 牛郎织女(二)
单元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习作:缩写故事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七
21 四季之美
单元
22 鸟的天堂
23 月迹
习作:——即景
语文园地
第四
11 古诗三首(示儿 题临安城 已
核杂诗)
12
少年中国说
13 圆明园的毁灭
第八
24 古人谈读书
25 忆读书
26 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
单元
单元
14 木笛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语文园地
象
习作:推荐一本书
语文园地
2
第一单元 花鸟关情
小荷尖尖、柳絮飘飞,草儿破土、百花绽放,蜻蜓点水、蝴蝶起舞……。观
察万物生
长,聆听生灵物语,你总会有别样的发现。无论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居
民,还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
它们都是地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与人
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
在文学大师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处处充溢着美感;在散文
大家许地山的笔
下,花生的好处很多,启迪人们要做有用的人;在女作家琦君的
笔下,一场桂花雨伴随着童年的多少欢乐
啊,也寄托着她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
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笔下,可爱的珍珠鸟与作者相近相亲,启示我们
“信赖,往往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亲近大自然的这
些
生灵,我们也获益良多。
本单元课文以“花鸟关情”为主题编排,展现了作家钟爱的动植物,寄托了<
br>他们不同的情思。“习作”和“语文园地”的内容也与此相关。我们在学习课文
时,要留心作者描
写事物的方法,培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白鹭的
白鹭 2
美;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描写的
方法。
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
出的写作特点;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
课文
落花生 2
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
理。
桂花雨
2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
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珍珠鸟 1 领
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
学生爱护动物、帮助弱小、善待生命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
。
口
语
交
际
习作
语
文
园
地
日积月累
词句段运用
2
我的心爱
之物
交流平台
2
制定班
级公约
1
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公约,并养成自觉遵
守班级公约的习惯。学会观察、思考、发现
,
提高思辨能力;培养维护班级公约的意识。
多角度观察,把写作对象介绍具体、清
楚;学会修改习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
br>体会描写事物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结合语境,加深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运用
;积累古诗,提高文学修养。
1 白鹭
文本分析:
这是大文豪郭沫若的一篇文质
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
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全
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一篇佳作。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
象,通过抓住关键词
句以及入情入境地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从白鹭的形
美、意美、情美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
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
等10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
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
激发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练笔,培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内涵,能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写
话。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
、嫌”等10个生字。理
解“精巧、配合、美中不足”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1.识记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白鹭的图片,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
导
语:同学们,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
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猜到了吗?(学生答。)
对,就是白鹭。(教师出示白鹭图片。)这是杜牧笔
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
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5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白鹭。)
明确:“白鹭”交代了本文的描写对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和白鹭的相关知识。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
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
山人,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同时,他还是历史学
家、
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等。郭沫若著述颇丰,代表作有《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
代社会研究
》《女神》《屈原》等,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白鹭 中型涉禽(适应在水边生活的
鸟类)。体羽全白,嘴长而尖直,翅大
而长,脚和趾均细长。栖息于江湖滨岸及沼泽地带,白昼或晨昏活
动,以水中生
物为食。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jué)食。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 适宜
白鹤 嫌 朱鹭 嵌在 玻璃框 镜匣
望哨 恩惠 韵味
会认的字:白鹭
黛 嗜好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一(首)诗 一(幅)画面
一(种)嗜好 一(只)白鹭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精巧——精美 寻常——平常
孤独——孤寂 安稳——平稳
反义词:精巧——粗糙 寻常——异常 孤独——热闹 安稳——动荡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嵌]上下结构。上部“山”略扁,下部“欠”捺画宜舒展。
[匣]半包围结构。“甲”的末笔为悬针竖,写在竖中线右侧。
[韵]左右结构,左右宽窄相当。“匀”点、提左开右合。
◆易错提示:
yíhè
xiánzhūqiànkuànɡxiá
shàoēn
lù
yùn
dàis
hì
6
[鹤]右边是“鸟”,不要少写一点写成“乌”。
[框]右边被包围部分是“王”,不要写成“玉”或“干”。
[恩]上面是“因”,不要写成“田”。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自主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预设:教师出示不同色素搭配的各种学生穿
戴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什
么是最合适的、最相宜的,进而准确体会“适宜”一词的含义。
明确:“适宜”就是“刚刚正好”——色素搭配:不浓不淡、不艳不素;身
段大小:不大不小、不胖不
瘦、不长不短……,那是一种精巧之美、匀称之美、
和谐之美……
(2)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
玻璃框里的画面。
预设:教师课件出示白鹭在清水田里站着捕鱼的静态图,引导学生想象田成
为这一幅优美画面的
镜框的意境,进而准确体会“钓”和“嵌”的含义。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
而它却很悠然。
预设:教师出示白鹭清晨站在树梢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整个画面的意境,
进而明白“悠然”的
意思是安闲、闲适的样子。
(4)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预设:教师课件出示白鹭低飞的优美画面,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难得一见
的美的享受,进而体会“恩
惠”一词的含义。
明确:“恩惠”指给予或受到的好处。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①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本文
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
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
以“散文
7
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
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
了白鹭的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
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③课文第6~8自
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
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
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
分精巧。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
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第9~11自然段):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作者的观察多么细致啊!白鹭无
论是精巧的外形,还是充满韵味的生
活情态都是那么具有美感,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下节课上,
我们将深入课文去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的重点是生字的拼写和词语的理解,同时还
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不少同学在
课堂上都表现得很活跃, 。
(示例:
同学对于白鹭活动的画面的认识非常深刻,看来你的课前
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
同学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给了老师很大的惊
喜;
同学对词语的理解非常准确,不知道你可不可以把好的经验在课后
分享给大家;还有 同学
划分文章结构很有一套。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
的课堂上都能像他们一样,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地说出自
己的想法,让我们的课
堂更有效率。)
8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
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
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2.学习作者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3.凭借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感受
白鹭的美。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精巧 配合
身段 适宜 白鹤 生硬 寻常 常见 忘却 流线型
结构 青色 清晨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美中不足 散文诗
小结:同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把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
字,“配合”的“合”不要写成“和平”的“和”,“流线型”的“型”不要写
成“形状”的“形”;“
恩惠”的“惠”不要写成“智慧”的“慧”。只有真正
理解了词语,牢记了字形,明确了与其形近字的区
别,默写时才能胸有成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描绘白鹭精巧的
外形和充满韵味的生活情态,赞美了白鹭是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
爱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9
过渡:白鹭—
—一种再平凡不过的鸟,然而作者以他独特的眼睛和心灵,用
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把它化成了一
首精巧的、韵味无穷的诗,宛如一曲
流动的音乐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沉醉其中。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预设:这个问题是从整
篇文章的角度去分析的,教师应注意这一点,避免去
分析具体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作者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
出表现了白鹭的美。
(2)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白鹤的“生硬”、朱鹭和苍鹭的“大”有什么作
用?
预设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这里采用了哪种写作方
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
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明确: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方法。作者描写白鹤的“生硬”、朱鹭和苍鹭的“
大”,
突出表现了它们的“太不寻常”,用它们的“太不寻常”来反衬白鹭的“寻常”,
赞扬了
白鹭平凡朴素的外在美。
(3)第4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
分析“然而”这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角度去分
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然而”是一
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在这里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
文对白鹭寻常之中的美丽的描述。
(4)课文第8自然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预设:要揣摩这段话流
露出的感情,就要抓住“偶见”和“恩惠”这两个词
来分析。“偶见”表明不常见,因而显得珍贵;“恩
惠”一词饱含赞美之情。
明确:作者将黄昏时分偶见的白鹭低飞的情景说成是大自然赐予乡居生活的<
br>一种恩惠,流露出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0
(5)全文的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预设:教师
要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
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
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事物,却
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
,使情节多变,
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
比较深刻的印象。
明确:作者先指出白鹭不会唱歌的不足,然后用反问句赞美白鹭如歌般优美,
这就使作者心中的白鹭的美得到充分的表现。
(6)“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句话在文中有
何作用?“实在”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预设:这句话是文中的重点
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其含义、作用、表达
的情感等多方面去深刻理解。
明确:这句话再
次赞扬白鹭之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一首韵在骨子里
的散文诗”概括强调了白鹭两方面的美——“
精巧之美”“质朴之美”,从“韵
在骨子里”“散文诗”两语来看,文句侧重于歌颂白鹭自然天成、质朴
平凡、清
纯自然之美。不能删去“实在”一词,这句话是对上文描写的总结,“实在”一
词既突
出了作者对白鹭的认识和感受,表现了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又与开头遥
相呼应,这样使文章中心突出、
浑然一体。
(7)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启示?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受。
明确: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
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白鹭之美。
(1)白鹭精巧如诗。
过渡:在作者的眼中、心
中,白鹭美得像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白鹭如诗一般的美。(教师
出示白鹭的图片。)
示例:
师:诗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生:美,人们都说美得如诗如画。
11
师: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生: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蕴含丰富,表现力强。
师:很正确。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韵在骨子里”说明白鹭的美自然天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师:那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这种自然天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的美的
呢?我们继续来欣赏。
(2)白鹭的形体美。
预设:这是能看到的美。
①色素美——雪白的蓑毛,铁色的
长喙,青色的脚。配合适宜,素之一忽则
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②身段美——流线型结构。大小适宜,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3)白鹭优美如画。
预设:这是能感受到的美。教师出示白鹭立于田间的图、白鹭站立于树
枝的
图、白鹭在空中低飞的图。
①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
白鹭捕鱼想象
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手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
白
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②悠然之美——白鹭望哨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地站在
小树的绝顶、看来
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而自得的独特的
美。
③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④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白鹭之美。
(5)教师总结。
小
结:白鹭是一种平凡的动物,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写了它因为
常见而被人忽略的这么多的美。
可见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所以我们要善于用心去感受、发现蕴藏在平凡事物中
的美。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觅食、栖息,还是飞行,白鹭总能给
12 <
/p>
人以美的享受。即使它不会唱歌,但它那么美,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怪不得
郭
沫若那么喜欢白鹭,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它。作家郑振铎也曾这样赞美过
鸬鹚。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等到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
水了,让它们停在
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
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渔人站起来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远远望去,一只只鸬鹚
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郑振铎《鸬鹚》
2.阅读与交流。
(1)这个片段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它起一个名字吗?(渔
舟唱晚图。) (2)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并不让鸬鹚过分劳作,
在忙碌地捕鱼之后,也不
忘抛给它们鱼儿吃。)
(3)文中把鸬鹚比喻成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比喻成士兵,让人感受到鸬鹚训练有素、兢兢业业。)
(4)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渔人怎样的心情?(满载而
归的喜悦。)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欣赏了白鹭如诗一般
的美,同时也领略了
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你是不是也想对白鹭唱一首赞歌呢?赶紧拿起笔来写一写吧!
1.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写一首赞美白鹭的诗。
2.教师指导写法,学生练习小练笔。
预设:(1)语言生动、优美;(2)突出白鹭如诗一
般的美;(3)巧用修
辞;(4)语言要有画面感,能引起人们联想;(5)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3.小组展示交流小练笔,集体评议。
示例:
13
白鹭
是谁
在茫茫烟海中
透出那线条般的轮廓
轻轻地迈着优雅的步子
又是谁
当最后一抹夕阳撒向大地时
在那水田里觅食在那小溪中嬉戏
是那轻巧高雅的白鹭
它虽然没有孔雀般迷人的羽毛
也没有黄鹂般动人的歌喉
但它那高雅脱俗
给人以诗意的享受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搜集、积累描写鸟儿的古诗词。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品读感悟,体味语言之美
师:郭沫若怎么能把白鹭的形体特点写得那么细致呢?
14
生:是作者认真观察的结果。
生:是因为作者喜欢白鹭。
师:有没有第三种原因?
(学生若有所思,教师等了片刻,无人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战国时期,楚国辞
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
了一幅美女的肖像——“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
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
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读这段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两个
学生说出各自的发现后,第三个学生又说:郭沫若先生描写白鹭的颜
色、身段这一语句可能就是从这儿转
化来的。)
师:你真的有一双慧眼!是啊,问句哪得美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是
郭沫若
老先生仿照前人的写法,创造性地使用的啊!如此美的句子不记在脑子里
太可惜了。
(学生反复读。)
师:好句不厌百回读。(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读。)
师:如此经典的语句要记在心间,巧妙的写法更要学会运用。
(同桌练说句子,教师指名说。)
生:同学们都说我妈妈为我编织的毛衣很合体,增一点儿则
嫌长,减一点儿
则嫌短,宽一点儿则嫌肥,窄一点儿则嫌瘦。
师:妈妈心灵手巧,女儿心灵“口”巧!
……
赏析:此教学片段巧妙的设计不仅开
阔了学生的视野,更促进了学生阅读、
积累和运用。教师先引导学生追溯作者怎么能把白鹭的形体特点写
得那么细致,
在学生说不出的情况下及时地给予填补,出示《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一段话,并
引
导学生把欣赏的经典语句记在心里。在找到原因之后,教师并没有罢休,而是
又引导学生仿照此段话的特
点创造性地表达运用。整个教学片段集阅读欣赏、积
累运用、兴趣激发等于一体,真可谓一举多得,让学
生受益无穷。
15
《白鹭》是郭沫若写的一篇文质兼
美的散文。作者用如诗般的语言向我们展
现了白鹭外形精巧如诗,活动韵味无穷。这节课上,我抓住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
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重点语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
想象、讨论,仔细领悟课文的语言,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以增加语
言积累。细细揣摩,我觉
得这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比如,在本节课上我采
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白鹭的美和
语言文字的美,但未能抓住关
键字词来品读。如辨析“钓”与“啄”的区别,体会“钓”的动作优雅,神
情悠
然,画面美感;怎样读好“悠然”给人回味无穷的韵味等。此外,在这节课的教
学中预设的
内容偏多,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探究显得力道不足。总之,本次教学还
有很多缺憾,有待在以后的课堂中进
一步改进。
2 落 花 生
文本分析:
这是一
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
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作者详细描述了一家
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赞美了
花生不图虚名、默
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教
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
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
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了做人
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
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播、
浇、
吩”等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分得清文中
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并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
名的高尚
16
品格。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
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
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
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
括1个多音字),会写“播、浇、吩”
等9个生字。理解“播种、吩咐、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明白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字词的方法,提高识记生字新词的能
力。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关花生的童谣,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唱童谣吗?现在老师就给
你们展示一个,请同学们
学着唱一唱。(课件出示童谣:“绿叶子,小黄花,沙土地下安了家,安了家。
等到花落地呀,地下生出好多胖娃娃,胖娃娃。”)童谣里唱的是什么呢?(学
17
生答。)对,是花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落花生。)
明确: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
所以叫落花生。
3.教师过渡,引出新课。
过渡: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
其父关于
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
人有用
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
是怎样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
许地山(1893—1941)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192
0年毕业
于燕京大学,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校
任教。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
一。他创作的小说表现出爱国主
义和民主主义倾向,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等作品;翻译了《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文学
作品;编著有《印度文
学》及《中国道教史》(上)等。
◆了解背景:
本文的创作
与作者的父亲有关。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曾是清政府驻台湾筹防
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面对侵略
,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但由于清朝政
府的腐败,台湾沦陷。出于爱国之心,许南英毅然抛弃家产,携全
家回福建定居。
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
求虚荣。所以,许地山后来不仅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
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
。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
18
易写错字。
(教师课件出示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加色的字。)
半亩
播种 浇水 吩咐 茅亭 榨油 爱慕 矮矮地 便宜 石榴
◆识字方法:“亩”可通过查字典的方法
来识记;“播、浇、榨”可结合动
画演示的方式来识记;“亭、榴”可结合具体的图片来识记;“吩、咐
、慕”可
结合其形近字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榨”是翘舌音,“亭”是后鼻音,“榴”是边音。
◆需注意的字形:“浇
”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写成“戈”;“榨”右上部
是“穴”,不是“宀”;“慕”下方是“”,不要写
成“小”或“”。
辨字:浇——挠——绕 咐——附 慕——暮——幕
(2)掌握多音字,学会运用。
巧记:“便”仅仅在“大腹便便”“便宜”中读“pián”,其余都读“biàn”。
运用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便(biàn)利店,里面的东西很便(pián)
宜,大大方便(biàn)了
人们的生活。
(3)理解词语。
(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预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提醒学生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开拓扩展。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开辟)
②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吩咐)
③喜欢羡慕;喜爱倾慕。(爱慕)
4.学生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词语的意义,有词典上
记载的固有含义,也有受语境制约产生的临时含义。
因此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时,就应当既联系语境,
又结合它固有的含义来进行。
3.朗读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19
①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②课文围绕“
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课
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
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的内容;种花
生、收花生、尝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③课文中
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买
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
种花生的步骤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④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
可以榨油;“我”
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
看,却很有用。)
⑤本文看似在写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
法?(借物喻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
人),揭示了花
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
什么。
过
渡:刚刚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
一起来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
~1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
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
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看上去不起眼的落花生却有着最
朴实无华的内在美。我们也要像落花
生那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为身边的人带去更
多的好处。
20
落花生的内在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又是怎样用
平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
的?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究。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
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
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
(示例: 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识记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
朗读父亲的话时注意到了人物语气的变化,真不错;
在理解词语时可以当
老师的小助手了;还有 总结段落大意时总能做到简洁、准确。希望大家能
够向他们学习,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好学的好学生。因为只有这样,
你们才能真正
投入到课堂中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理解新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住人物的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
含义,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
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3.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
2.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
(教师出示花生没开花和开花的图片以及花生的果实的图片。)
21
示例:
师:上节课上,我们读课文了解到花生的许多特点,同学们能不能看一
看图
片,说一说花生的特点呢?
生:花生可以用来榨油,而且味道很美。
师:对,你说的是花生的用途。还有呢?
生: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不是挂在枝头上。
师:这个特点正是作者高度赞扬的。
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石榴
、苹果、柑橘、荔枝、桃子……,一个个将鲜美的果实高高地挂
在枝头,而花生却默默地把果实埋在地下
,成熟后便将果实奉献给大家。这不正
是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人的精神写照吗?文中的父亲就对花生做
了一番意味深
长的评价,我们也去听听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2.教师收集整理学生未解决的疑问。
疑问示例:(1)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
(3)最后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过渡: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涉及
许多方面,有关于语句理解的,有关于
课文结构的,也有关于写作方法的,可见大家在阅读时都在积极思
考。现在我们
一起来品读文章,解决疑难。
(1)品读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的内容。(此部分为略写的内容,教师
22
简单带过即可。)
①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A.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明确: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B.圈画出这一段中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想象“我们”种花生的过程。
预设:学生找出了相关的动词以后就不难想象出种花生的过程,教师可以让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有“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C.先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
际理解“居然”一词的含义,再通过句子给出的语
境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预设:教师先引导
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猜测“居然”的意思,
再查阅字典确定其准确含义。在准确理解的基础
上展开讨论,分析在何种具体情
境下适合使用该词,并进行造句训练。
明确:“居然”写出了
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
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
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
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惊喜的心情。
②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内容。
A.朗读指导:读母亲的话时要读出高兴和期待的语气,体会收获花生后的喜
悦心情。
B.怎样理解“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这句话?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可知
,这句话既表现出母亲的能干,又写出
她为收获节所做的精心准备。
(2)品读议花生的内容。(此为重点内容,解读父亲的话是教学重点和难
点。)
过
渡:同学们,我们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探究过“我们”一家人分别是怎
么议论花生的,并且知道了父亲
关于花生的话意味深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现在我们将重点品读这部分文字,理解父亲的话的
深刻含义。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15自然段,圈画出父亲的话,理解其含义。
A.思考: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
23
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
么不同呢?
明确: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第二次借花生的
特点说
明做人的道理。
B.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一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认为花生最
可贵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语段。)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
苹
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
矮矮地长在地
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
才知道。
a.小组讨论,体会花生的品格。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
高高地挂在枝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位置
外表
印象
花生
埋在地里
矮矮地长在地上
挖起来才知道
桃子、石榴、苹果
高高地挂在枝上
鲜红嫩绿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b.探究写法,深化认识。
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父亲
把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
对比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说明花生没有桃子、
石榴、苹果的
外表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C.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二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
育“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过渡
:在父亲看来,花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外表虽然不美丽,但是具有内
在的美,父亲从这一点延伸开,教
育“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
a.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
24
句话。
预设:这是父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教导“我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
大家更看中的是内在的美。一个外表虽不美丽的人,如果能默默奉献、毫无怨言
地去努力,
给他人带来好处,同样会让人敬佩。
b.理解“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这句话。
思考:“你们”指谁?父亲的希望又是什么?
预设:学生联系上下文很容易解答这两个问题。
明确:“你们”指的是姐姐、哥哥和“我”。父亲的希望是“人要做有用的
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指名读第13自然段,理解“我”说的话。
过渡:听了父亲
赞美花生的话,“我”心潮澎湃,深受启发,“我”认为人
要做——(学生答:有用。)的人,不要做—
—(学生答:只讲体面。),而对
别人——(学生答:没有好处。)的人。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这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
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
的评议中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
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
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
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教师小结:本文的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
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中,
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
中。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A.思考探究: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和对突出文章主题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预设:这一自然段
的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代了时间,把
整件事叙述完整了。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
我”的印象很深,说明了作者在
收获节上的收获很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
动的目
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B.“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
的心上。”这句中的
“印”字可以换成“记”字吗?为什么?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揣摩“印”字和“记”字的区别,并进行交流;
25
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用“记”字不能够表现出父亲的话对作者的影响深远,
用“印”字可以表现出作者牢牢记住了父亲谈论花生好处的话,对作者的影响深
远。
明确:“
印”字表明了父亲的教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字则
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教师对照疑问表,解决未解决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读完了全文,重点理解了
“我们”一家人议论花生
的内容,请大家对照老师课堂开始时收集的疑问表,检查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
我们一起来探讨。
问题一: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课文在详略安排上十分得当。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
课文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
、浇水、收获”这几个词一笔带过;过花生收获
节的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文章一字未提用
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
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
br>这些都为略写。议花生,只是一个晚上的事,课文却用了很大的篇幅,这属于详
写。这样安排详略
能够做到主次分明,使文章主题能够鲜明地表现出来,给人以
深刻的印象。
问题二:其实我们
身边有许多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贡献的人,
你知道有哪些人吗?
明确:清洁工
、邮递员、老师、工人等,他们都像落花生一样不图虚名,在
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切切实实地为
大家服务。
5.学生朗读课文谈感受。
示例:奉献着的人生最美,就如落花生一样,虽然看
上去毫不起眼,却有着
最朴实无华的内在美。这种美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也昭示着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我们也要学习落花生的品格,争取把平凡的日子过得踏实、不凡!
三、扩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做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周围也
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
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
蜡烛,亭亭玉立、香远溢清的荷花,傲霜斗雪
、清香怡人的蜡梅,等等。下面我
26
们一起来欣赏作家袁鹰笔下的白杨,看看能否从中受到启发。
1.教师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
摸着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
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
强,
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
奶
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
的地方,要坐
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
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
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br>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袁鹰《白杨》
2.阅读与交流。
(1
)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
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
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高大挺秀这
些特点。从爸爸的语
言和表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微笑地听兄妹俩争论;回答儿子的问题时,脸变得严肃起来;看到小树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选段运
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赞
美白杨赞美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
献精神。)
27
(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
有何深刻含义?(作者用小白杨
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
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
梁之材。)
(4)读了选段后你有何感想?(提示:学生围绕“默默奉献”来谈即可。)
四、
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受人们
尊敬的人,他们的哪些
品格让你感动呢?一起来写一写吧!
1.课件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地做着贡献,用一段
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提示:身边的哪些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他们的品格是不是让你大为
钦佩乃至赞叹?只要
是像花生那样在默默做着贡献的人都可以作为赞美的对象。
2.学生交流课文中运用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
提示:借物喻人
就是借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正确运用借物喻
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
更含蓄,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
现力。
3.学生选定对象,完成小练笔。
4.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写话示例:课堂上,粉笔那洁白无瑕的身躯伴着“吱吱”的声音在
黑板上刻
画出了一行行俊俏娟秀的字迹,它的身躯渐渐缩短,直至化为粉末。可是它从来
不怕,
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老师就像粉笔一样朴实,像粉笔
一样辛劳,像粉笔一样无私。多
少个日子,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着批不完的作业;
多少个夜晚,老师在灯光下备着备不完的课。我们作业
本上的一个个红钩、一条
条批语,花费了老师多少时间;我们学习上的一次次进步、一点点成绩,凝聚了
老师多少心血。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28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阅读体会花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学生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父亲的话为什么会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父亲说了
哪些话?在文中
找一找,并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句子。)
师:谁找好了?(学生举手。)
师:你来读读。(指名读。)
(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
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
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
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
出来
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还有吗?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教师多媒体出
示父亲的话。) <
br>师:是啊!花生的好处很多,它味儿美,可以榨油,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
但父亲说花生有一样
好处最可贵,是什么?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
29
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桃子、石榴、苹果是如何展示果实的?
生: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什么是爱慕之心?
生:让人见了就很喜欢。
师:那么,花生的果实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生: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要挖起来才知道。
师:花生还有哪些可贵的地方?
生:它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有很多好处。
师:它有哪些好处?
生:它味儿美,可以榨油,价格便宜。
师:说得真好,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生: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师:父亲的希望是什么?
生:希望“我们”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有好处的人。
(多媒体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学生齐读。)
师:有很多人也具有落花生一样的品质,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词形容这种品
质?
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师:老师提供一些词给你们看。
(多媒体出示:谦虚无比、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图虚名。)(学生齐读
词语。)
赏析:语文教学是示例教学,课堂上不要面面俱到。要想让学生学得充分,
学得深刻,教师要善于质疑,
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
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和严
密性。《落花生》一文借
物喻人,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要使学生领悟这些道理,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
,
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在钻研中掌握知识。上述教学
30
片段中,教师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
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轻松自然地学到了
深刻的
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
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
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本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俗话
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做到了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
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
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
文章的语言,去感受文字中蕴含的哲理。通过这样一
遍一遍地读达到了事半功倍
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以生为本,合作探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
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我自始至终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中合
作、交流、讨论、争辩、
质疑……,我只是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做了适当地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
三、联系实际,升华情感。语文教学既要注重
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
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联系周围
的生
活实际说一说我们身边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邮
递员、解放
军战士、医生等都是具有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
这一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教学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们”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
流、感悟,收到较为
满意的效果。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生为本,以
读为主,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
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
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1
3桂
花 雨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
了
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课文先
写“我”小时
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
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
“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
者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纯朴的情感,这
种情感集中体现
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师在教学本篇课文
时,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
另一方面要通过品析重点
语句来体会“摇花乐”中的童趣,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
年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生字。理解重
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摇桂花带给作者的
快乐和无穷的回味
。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抓住“桂花香”“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
情。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
等10个生字。理解“姿态、
迷人、香飘十里”等词语的意思。
3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
1.识记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关童年的游戏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
好。
导
语:童年是一首歌,清脆悦耳;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童年是梦中的
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
的微笑。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趣事
呢?你是不是仍然记忆犹新?回忆当时的场景,和同学分
享你童年的乐趣吧!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示例:
生:我童
年里最大的快乐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捅马蜂窝。我们用长竹竿一捅,
看着马蜂像战斗机一样向我们袭来,
小伙伴们有的拼命逃窜,有的赶紧趴在地上,
还有胆子大的挥舞衣服与这些“勇士”搏斗……,那种刺激
,那种惊险,每每回
忆起来都让我热血沸腾。
生:我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是去小河边野炊。放学
后,我们就飞奔回家,按照
约定,各自带上各种瓶瓶罐罐,装上油盐酱醋、大米、青豆等来到小河边,然
后
分工忙活起来。有的搭灶生火,有的烧水,有的洗米,当然还有我们的拿手好戏
——在河中捉
鱼摸虾。
生:我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是在月光下捉萤火虫。吃罢晚饭,我们带上装备,
追逐着那
一个个发光的小精灵,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引到瓶子中,然后封上盖子。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瓶中的“星星
”闪烁烁,仿佛两个晶莹的世界。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小结:看来同
学们童年里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
忆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体会童年的无限乐
趣吧!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桂花雨。)
33
明确:“桂花雨”是指摇桂花时,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下雨一样。文题充
满了诗情画意
,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桂花。
琦君(1917—2006)
现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主要著作有
《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
落》《留予他年说梦痕》《琦
君寄小读者》《七月的哀伤》《橘子红了》等。
桂花 也称木
樨(xī)。属木樨科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树冠卵圆形。
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花簇生,
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在中秋时节。核
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
丹桂等。桂花树
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jiàn)后,可做各种甜食。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朗读指导:本文语言
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
感。朗读的基调是深情昂扬的,语气是亲切自然的
,语调是清新上扬的。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4.同桌交流圈画的内容,借助工具书弄清字音、词义。
5.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教师出示识字卡。)
不懂
木兰花 几大箩 老婆婆 糕饼 浸在 缠着 茶叶 捡桂花 杭州
(1)读准字音。
◆易读错的字:“兰、箩”是边音,“缠”是翘舌音,“浸”是前鼻音,“饼、
杭”是后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写错、记混的字。
◆识字方法:“兰、箩、糕、饼、缠、茶”等字
可以结合相关图片进行理解;
“浸、捡、杭”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区分。
◆易写错的字:
[糕]右边“羔”的下方有四点,不要少写一点。
[茶]下方是“”,不要写成“木”或“小”。
◆书写指导:
34
[箩]上下结构。“⺮”分列竖中线两侧,末笔点顿笔有力。
[浸]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氵”略呈弧形,“又”末笔捺伸展有力。
[缠]左右结构,左小右大。“”竖撇长伸,末笔横较长,超出上部。
◆易混淆的字:箩——萝 浸——侵 捡——检——俭
杭——吭——抗——坑 <
br>◆顺口溜示例:引吭高歌开口唱,挖坑放水把鱼养,寒冬点火来烧炕,对手
抗争不相让,秀美风光
数苏杭,男女相爱结伉俪。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过渡:同学们,理解词语
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我们常用的借助工具书来理解
词语的意思以外,下面这些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
语。
①联系上下文。(教师板书。)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
离句”的原则
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找出其正确解释。
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教师板书。)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
切相关,因
而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③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
等方法理解词语。(教师板书。)运用已
有的知识来理解,即通过已熟识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
词语的含义。
④拆分法。(教师板书。)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
词语
拆开来理解,再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这样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
示例一: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预设:理解“欣赏”这个词语的意思,可
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师出示春
天繁花盛开的场景图,游人竞相观赏,进而体会“欣赏”的意思。
示例二: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预设:教师出示桂花树和梅树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
明确二者样子的不同,进而明白“姿态”在句子中是指桂花树的样子
笨笨的,不
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示例三: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预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十里”的实际距离,明白其距离之长,再
联系生活实际可知“
香飘十里”是指桂花盛开时,其香气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35
6.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消化字词知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课文,再
来用心体验一下作者童年时摇桂花的
乐趣。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你认为写得好或者打动你的句子,
想一想它好
在哪里,为什么能打动你。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与同学分享自己体验到的作者童年的乐趣。
3.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先出示问题,待学生阅读交流后再出示答案。)
思考:①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③桂花一开,母亲为什么就开始担心?
④作者心中的桂花树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
答案:①时间顺序。②帮大人摇桂花
、收桂花的快乐。③八月是台风季节,
母亲担心桂花被台风打落。④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
满树叶子;开
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花。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4.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填空,学生完成填空后齐读。)
这
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
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
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
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
念之情。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层次,并交
流为什么这样划分,
归纳每一层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作者最喜欢桂花,喜欢它那迷人的香气。(爱
桂花)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摇花乐”的事情。
(摇桂花)
36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作者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
去赏桂花,给母
亲带桂花,心里却时时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思桂花)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
渡:同学们,一场桂花雨带给了作者多少童年的欢乐啊!即便我们没有亲
临现场,但从作者的文字间,我
们已然听到了摇桂花时那喜悦的欢呼声,看到了
桂花纷纷飘落的场景,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自由欢快。桂
花雨真的让人怀念,下
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继续探究。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
了生字新词,了解了书写生字时易犯的
错误,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还朗读了课文,了解了课
文的主要内容,
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桂花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之
情。
2.感受作者儿时的“摇花乐”。
理解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验摇桂花的乐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不懂 欣赏 木兰花
糕饼 至少 完整 茶叶 香飘十里 姿态 杭州
37
小结:同
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把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
字。“欣赏”的“欣”不要写成“分析
”的“析”,“香飘十里”的“飘”不要
写成“漂亮”的“漂”,“杭州”的“州”没有“氵”,要与“
亚洲”的“洲”
区别开来。只有真正理解了词语,牢记了字形,明确了与其形近字之间的区别,
默写时才能胸有成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
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
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让作者难以忘怀,那纷纷飘落的桂花
雨也别有
一番情趣。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桂花树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再来
读一读
课文,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语句。
自读要求
①画出文中描写桂花树样子的语句。
②画出描写桂花的香气的句子。
③画出文中描写摇桂花的场景的句子。
④画出文中描写思念桂花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
(1)独爱桂花。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
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
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
的是桂花。(这
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桂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2)桂花树的样子普通。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
38
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桂花树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里从两个方面写了桂花树的样子。一方面写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
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梅树的姿
态优美来反衬桂花树的普通,给人“笨笨的”感觉。
一方面写了桂花树开花和不开花时的样子,花儿很小
,只见满树的叶子,这也表
现出了桂花树的的确确很普通。
(3)桂花的香气迷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
桂花香里的。”“全年,整
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话中的“浸”
字有何作用?)
明确:“浸”字形象地
写出了桂花的香气迷人。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
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
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
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摇桂花的快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
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蕴
含着怎样
的感情?)
明确:在作者笔下,摇桂花是多么富有情趣啊!作者将纷纷飘落的桂花想象
成桂花
雨,既形象贴切,又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5)桂花的用途。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
,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
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作者描写桂花的用途,
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描写桂花的用途广,可见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6)思念桂花。
①母亲的思念。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
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
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
的香气,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
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唯一的,
39
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
部分,还能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
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
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我”的思念。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句子中的“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
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作者
对
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故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里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
花乐”已根植
于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
故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3.发挥想象,体验“摇花乐”。
过渡:刚刚我们品读了重要的句子,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桂花
树的样子和桂花
迷人的香气,感悟到作者童年摇桂花的乐趣,还体验了母亲及作者对桂花的怀念
之情。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现在就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一起来
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深刻
体验其中的乐趣。
①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我”总是缠着母亲要母亲摇桂花。
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
总是”一词,从中感受“我”的急切心情;
接着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进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假如是你,你会
怎样缠着母亲,怎样央求母亲?让学生大胆发言,以丰富画面内容。
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二——“我”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预设:这个画面非常富有动
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我”
当时的动作,揣摩“我”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师可以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想象
交流中体验摇桂花的快乐。
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三——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预设:这个画面非
常优美而且浪漫。教师可以播放曲调舒缓的曲子来帮助学
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结合下雨的情景体验“桂
花雨”的奇妙。
⑤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40
4.学生讨论,感悟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想象体验了摇桂花
的欢乐,深深地感受到了作
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正是这些童年的快乐时光让作者至今仍对故乡念念不忘
。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上面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讨论一下文章中浓浓的思乡情。
预设:学生在讨
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课堂,并参加到学生的讨论活
动中,鼓励学生结合重点语句、发挥想象等从
多方面来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5.教师小结,升华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师小结:同学
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
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
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
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
一种长长
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三、知识延伸,提升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桂花的文字,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桂花香气
袭人,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人们爱它,
赞它。读读文中描写桂花的文字,你们从中体会到了
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或一个
词来概括一下?(学生答:香。)不错,桂花飘香,惹人喜爱。你们知道桂花
有
哪些雅称吗?
2.指名说说桂花的雅称,教师可适当进行扩充。
(教师出示资料卡。)
资 料 卡
桂花树通常生长在岩岭上,也叫“岩桂”;开花
时浓香致远,其香气具有清
浓两兼的特点,因此有“九里香”的美称;黄色的桂花细如粟,故又有“金粟
”
之名;桂花开于秋,所以也称“秋香”。
3.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桂花的诗句。
过
渡:同学们,桂花不仅在琦君的笔下那么香,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眼里,
更是香飘十里,并且寄托着他们
的情感。你们知道哪些呢?
示例:
关于桂花的诗词名句
41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宋之问《灵隐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宋]杨万里《芗林五十咏·丛桂》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激发他们背诵诗词名句的兴趣。
教师小结:桂花多香啊!赞美桂花的诗词又是多么精彩啊!在平时的学习中,
我们要注重积累,
将学过或从别处听到的诗词精华记下来,这样不仅能增加我们
的知识储备,还能充盈我们的心灵。愿我们
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
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那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
雨也永远留在了我
们的记忆深处,每当回味起那阵阵幽香,便能勾起我们的思乡情。的确,故乡的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可亲可敬的乡亲们都在我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故乡,承载着你怎样
的情感呢?请用一段话写一写吧。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月是故乡明。
提示:无论是赞美家乡的风物,还是思念故乡的亲人,抑或是感叹故乡
日新
月异的变化,都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自主写话,在小组内交流,评选优秀语段在班级展示。
3.指名读话,集体评改。
片段示例:我一直记着,我的故乡开满了茶花、油菜花和鸡冠花,甜甜的香
味就比过了外婆炸的
薯干,好甜好甜啊!我一直记着,我的故乡长满了梧桐树、
栗树和银杏树,花开的香味儿就赛过了姑姑做
的红薯饭,好香好香啊!我一直记
着,我的故乡每个人都是热诚的,性子直、脾气躁,火辣辣的性格就成
了叔公做
的酸辣片儿,好辣好辣啊!
评议要点:①描写是否有感染力;②情感的抒发是否真实
;③语句是否流畅。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42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师:你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桂花。’”这句话?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中有“
可是”一词,你们注意到了吗?从“可是”一词中你们体
会到了什么?请细细读读有这个句子的整段课文
,看谁有新的发现!
生:哦,我发现了,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她本来以为母亲
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母亲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
这个词。
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请大家浏览全文,找找理由
,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
香里的。”“全年,整
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43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
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
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
桂花香里的。”可是
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杭州的桂花要比家乡院子里
的桂花香。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
而杭州小山上全是桂花树,
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文章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
那么看来,
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
我
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那么说。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
她才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
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
自己的好”。 师: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
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
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
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的生活乃至生
命的一部
分,还能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重通过朗读来体悟“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桂花。’”这句话的含义,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化
。当然,每个学生
对语句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真实
的感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桂花
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
念和对童年生活及故乡的怀念。本文
的文笔疏淡有致,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童
44
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浸透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令人回味。对那些身处异乡的人来
说,此文的确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所以在教
学时,我注重学生自己阅读的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桂花的香、摇花的乐以及思念之情
。在教学时,
我充分留给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的机会,并注重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好习
惯,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摇花乐的体会。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自己熟悉的情
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就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了
摇花乐。但在课堂上也有不足,在理解“浸”字时,对
于学生的发言没有很好地
引导。分析原因,是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时
应考虑得更充分,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
4*珍 珠 鸟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
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过程。文章由“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
而温暖的家开始,然后
着重写了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告
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课教
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为主,将继续进行朗读、快速默读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
点词句,
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并继续进行概括课文大意训练。学生在
阅读时
,一是要注意感受作品蕴含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
观念;二是要细心领会作者将自
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叙述描写之中的写
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蔓、幽、恶”等12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理解重点词
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
界”的意蕴,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
怕人”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点:
45
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人与鸟相互亲近的图片,感受这种美好的境界。
导语: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珍珠鸟却与作
者建立了相亲相依的关系。这种美好的境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呢?让我们跟随作
者去感受这份美好吧。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板书:珍珠鸟。)
明确:“珍珠鸟”是课文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对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了解珍珠鸟。
冯骥才 1942年生,当代著名画家、作家,浙江宁波人。
其代表作有《啊!》
《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他的一些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
法、德、日、俄等
文字在国外出版。他的作品选材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
细致深入地描写,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
生的百味。
珍珠鸟 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也叫胁草雀、锦花鸟、锦花雀
等,
属雀形目、梅花鸟科。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
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
繁育鸟。
2.学生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小组内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多音字示例:“挨”读“āi”时意为“依次”“靠近”,如“挨着”;
读“ái”时,意为“遭受”
,如“挨打”。
◆同音字示例:蔓(蔓延)曼(曼妙)慢(缓慢)漫(漫画)
46
◆形近字示例:陪(陪伴)—倍(加倍)—涪(涪陵)—培(培育)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流泻](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
5.学生各自练读,或在小组内选取喜欢的方式朗读,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自主默读课文,重在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的速度要快,并能获
取有用的信息。
二读:大声朗读课文,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言顺畅,把握好节奏、停顿等。
三读:逐段朗读,反复读重点语段,重在进入情境。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
生动地记叙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静心呵护下,由害怕
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梳理情感线索。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是以“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为线索的。
(2)师生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把朋友送的一对珍珠鸟放进精心准备的
鸟笼。
第
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可爱的雏鸟出生了,在“我”的呵护下,
“我”取得了小鸟的“信赖”
,人和鸟之间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写“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①“我”是如何让小鸟产生信赖的?用横线画出描写“我”的行为的句子。
②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鸟活动的句子。
3.汇报展示,品析课文。
47
(1)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
①真好!以此开篇,有什么作用?
预设:了解文章开篇的特点,结合全文体会其作用。
明确:以“真好”二字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高兴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
轻松、和谐的基调。
②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
这段话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它独立成段的特
点和在文章第二部分的开头的特殊位置来具体分析其作用。
明确:“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者首先呈现这一特点为情节的发展
埋下伏笔,使文中珍
珠鸟对“我”的信赖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与后文写珍珠鸟亲
近“我”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③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
珍珠似
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描写小珍
珠鸟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预设:这是小珍珠鸟第一次出现在作者的眼前,它是那么可爱!作者观
察得
也很仔细,细腻的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最后一个比喻句将
它的可爱和
作者的情感和盘托出。
明确:作者是从颜色、嘴、脚、羽毛、体形五个方面来描写小珍珠鸟的,表达了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④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
落在
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
把灯绳撞得
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这句话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
何表达效果?)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作描写的妙处,可结合句中一连串的动词来分析。
明确:运用动作
描写,“飞、落、站、啄、撞、逃”几个动词写出了小珍珠
鸟淘气、欢快和自由的特点。
(2)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一,探究“信赖”产生的原因。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对珍
珠鸟的态度及为照顾它所采取的一些行
动,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条概括即可。
48
①学生展示自读课文时用横线标注的句子。
②教师指名朗读这些句子,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当时的情景。
③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
明确:“我”为珍珠鸟精心布置了
一个幽静的居室。“我”每天都精心为小
鸟一家添食加水。“我”称小珍珠鸟为“小家伙”;小珍珠鸟俯
下头来喝茶,“我”
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小珍珠鸟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摸小珍珠鸟细腻的绒毛;小珍珠鸟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停了,生怕
惊跑它。
④教师小结。
小结:因为“我”不但给珍珠鸟“一家三口”营造了舒适的窝,而且从不打扰它们,甚至喂食时都不多看它们,“我”只是微微一笑,给了它们极大的自由
与呵护,它们才会逐
渐对“我”产生信赖。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二,探究小珍珠鸟的变化。
过渡:在“我”
的悉心照顾下,小珍珠鸟逐渐对“我”产生了信赖,它的胆
子一点一点变大,跟“我”越来越亲近,这是
多么美好的感觉啊。现在让我们一
起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想象画面,体会这种美好。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起先”“随后”“一会儿”
等词语,体会小
珍珠鸟从胆子很小到逐渐亲近“我”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②指名朗读课文第9、10自然段。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在听同学朗读的时候边想象画面,边
画出表现珍珠鸟胆
子大了的词语。重点抓住“一点点挨近”来体会珍珠鸟的心理变化。
思考:如果你是小珍珠鸟,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一点点挨近”呢?
明确:在情境中进行角
色的换位体验,即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和珍珠鸟进行
对话,人与鸟的形体距离的逐渐接近清晰地表现了二
者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在
这个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
它
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从而慢慢赢得珍珠鸟对“我”的信赖。
③指名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预设:抓住“陪伴”“再三的呼唤”让学生体会小珍珠鸟的变化,进而感悟
49
“信赖”。
思考:“再三的呼唤”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小珍
珠鸟逐渐对“我”产生了依恋,不愿意离开我,必须在父
母一次次地呼唤下才离开“我”。它对“我”的
信赖逐渐加深。
④指名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预设:这是信赖创造出来的美好情景。教师
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这个
温馨的画面。重点抓住“趴”“好熟”“咂咂嘴”“做梦”来感悟信赖带
来的甜
美、幸福。
⑤学生自由朗读上面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感悟。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形式来分析,可从时间、活动范围、动作神情、
亲近程度等方面来着手。
⑥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鸟和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
通过自
己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表现出了它对作者的友好和信赖。
4.回顾课文,感受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过渡:作者看着眼前珍珠鸟与自己亲近的一幕,心
中感慨万千,笔尖一动,
流泻出一句爱的呼唤——(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学生齐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文中说的是谁信赖谁?(珍珠鸟对“我”信赖。)
②“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我”尊重珍珠鸟,喜欢珍珠鸟,换来了
它们和“我”和谐相
处。)
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把文章蕴含的感情升
华到了更高
的境界。)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升华主旨。
50
思考: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人与鸟之间需要信赖吗?
明确:信赖创造出的
这种美好的境界是作者所向往的,但是这种信赖并不仅
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
信赖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
须要牢记这一点。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信赖创造美好”的例子,在班内交流。
(4)教师小结,拓展思维。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中目睹了一幅人鸟
相亲的画卷,
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
的
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再读一读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或者通过网络
搜索表现人与动物相互亲近
的图片,再次感受信赖的巨大魔力。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多么温馨的一幕!胆小、怕人的
珍珠鸟竟趴在作者的肩头酣睡!正是
作者细心的呵护与关怀,才使得小鸟和人之间亲近了许多,甚至成了
可彼此信任
的朋友。可见,无论人与鸟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
是创
造一切美好的基础。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具体分析了
课文内容,了解了珍珠鸟与作者由疏远到亲近的变化过程,明白了信赖的作用,
激发了我们热爱动物、
善待生命的情感。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
2.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理解课文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51
◆感悟人鸟相亲近的画面,体悟情感
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
的画面。)看到这一幅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
生:我看到作者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
师:这小家伙睡得多香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生:温暖的巢。
生:妈妈的背。
生:宝宝的摇篮。
师:如果请你们给这幅画加个题目,用一个词或一句话,你们会写上什么?
生:我会写上“信
赖”。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睡着,
才会有这样美好的画面。
生:我会写上“亲密的朋友”。小鸟和“我”不像是一对亲密的朋友吗?
生:我会写上“小鸟的家园”。因为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的肩膀就是
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富有哲理!
生:我会写上“甜蜜的梦”。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正做着甜蜜的梦
呢!
师:真美!
生:我会写上“情趣”。因为课文中的小鸟非常有趣,而“我”非常有情。 师:是啊!可爱的小家伙熟睡在“我”的肩膀上,这多么有趣!“我”含笑
目视着小鸟,这多么有情
!真是趣中有情,情中生趣,情趣相映。
生:我会写上“目光”。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温和的、慈爱的,心
里肯定也是幸福的。
师:经典!多么富有诗意的想法,令人遐想!带着这美好的感觉,在朗读中
让我们走进这美好的
境界。
(学生情不自禁地用轻柔的声音读第12自然段。)
52
师:(也轻柔地。)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这么甜,那它的梦一定
也很美,它会梦到
什么呢?
(学生静静地想,有的在喃喃自语。)
师:我相信同学们脑海中的梦境该是美丽的
、温馨的。不要说出来,把这美
好的梦境留在心底,用你们的朗读领着我走进这美好的境界,好吗?
(学生读得更加动情。)
师:信赖是一种关爱、一份宽容、一片呵护,是彼此的尊重。只要心
中充满
爱,老师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你、我、他
都能在自
由的天空下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展示一组画面——人与自然之间的
和谐
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爱的情景。)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把学生带入“情
境场”——画面中,由画面
引出话题,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对话之中,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
评
判,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超越。此外,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
对文本进行
了独具匠心的再创造。以观察画面作为切入点,各环节自然流畅,层
层推进,不留痕迹。学生在融洽的课
堂氛围中观察、想象、朗读,他们自由倾吐、
体会、感悟,感之于心,化之于言。这种学习方式摈弃了以
往多理性分析少感性
体验的偏向,注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强调熏陶感染,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文质兼美,我很喜欢这篇文章。<
br>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想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并能够赏析文章本身,我把教
学重点放在课堂实
践上。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
这一过程。
假如这一过程学生体会不好,其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就会显得生硬。所
以我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
体会,并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这一具体的形象
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学生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
到渠成。
整节课中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
好,课堂
气氛活跃,学生的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思以前上的课
53
总是不能彻底地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
欢按照自己所设
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所以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
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相信他们会创造出
更多的奇迹!
第二单元 高效阅读
俗话说“开卷有益”,阅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绝好方法之一。
通过阅读,我
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验来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然而书海浩渺,可供我
们
阅读的书籍数不胜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有用的书就必须掌握正确的
读书方法。就像培根说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
书则应当咀嚼消化。”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
方法,效率才会倍增。
快速默读就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默读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踏上了乡间小河上那一排排不起眼的搭石,感受到村民们的朴实;我们品读了廉颇与蔺相如
“将相和”的动人故
事,感受到他们各自身上的崇高品质;我们探究了世界上最
快的速度,感受到科学的神奇;我们了解了冀
中地道的结构特点,感受到冀中地
道战的特殊地位和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斗争精神。书海无涯,阅读要
讲效率,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是阅读的捷径。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裁各不相同,主要训练我
们快速默读课文的能力。虽然
都是要求快速默读,但是每一篇文章训练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在教学时,教
师要
以课文前的引语为指导,逐步锻炼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的能力。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用较快的速度默
课文 搭石 2
读课文;抓住
文中的关键词句想象村民们走
搭石的画面,感悟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和村民互助互爱的品质
。
54
学习快读默读课文的方法,注意尽量连
将相和
2 词成句地读;概括各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会复述故事;品析语言,感悟人物品质。
什么比猎豹
的速度更快
学习借助关键词句快速默读课文的方
2
法;掌握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
点;体会科学的神奇,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冀中
2
的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理解
冀中的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了解漫画的特点,掌握用文字“漫画”
习作 “漫画”老师 2
人物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
点;恰当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
文
园
地
日积月累
词句段运用
2
交流平台
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概括语句的
主要意思的方法;认识
到及时概括语句的意
思能够帮助我们加快阅读的速度;能用简单
的情景表现成语的意思;树立珍
惜时间、发
奋努力的意识。
冀中的
地道战
5 搭石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借摆搭石、走搭石来赞扬家乡人与人之间美好的
情感,赞扬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对
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默读课文的
方法与技巧,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能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课文
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并与老师、同学们合作探究,从乡亲们
摆搭石、
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学习作者是怎样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
现美、
欣赏美、表现美的;还要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作者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55
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进而写写自己身边易被人们忽视的美好事物,
以传达出美好
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汛、间、谴”等7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
汛、访、
鞋”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1.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内容体现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学习作者善于从平凡的
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汛、间、谴”等7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
字),会写“汛、访、鞋”
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运用寻找近义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查
阅工具书,借助图像等方法
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掌握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并掌握快速默读文章的方
法。
56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一些小溪流
上的搭石的图片或视频,适时引导学生从环境、形状、
作用等方面观察描述。
导语:同学们看
,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
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
木,有长势茂盛的庄稼,有一排排
整齐的房屋,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里有一排排搭石,人们正
在经过搭
石走向学校,走向工厂,走向农田,走向幸福的远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向小
溪里的
搭石,用心感受那些搭石的平凡、感受它们的美丽与奉献的精神。
2.板书课题,(“搭石”要写得稳稳地。)然后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
提示: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4.学生分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教师检测交流效果。
示例:
师:请根据展示的材料说说你对“搭石”的理解。
生:搭石就是放在小溪流里供人们踩踏过溪的石头。
生:搭石方便过小溪,方便交通。
二、默读课文,学习字词
1.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省
兴隆县的一个村庄,被誉为“农民诗人”“草
根诗人”。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
那里生活了十多年。
作者深爱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乡亲,林间的草木,田野上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涧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出浓浓的诗
意。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①用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②注意力要集中,用脑用心。
③不回读。
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看谁能在默读后准确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7
3.交流默读方法,展示成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的时间。
(2)让默读最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明
确:①不回读;②眼睛注视课文;③不受翻书、咳嗽等外界声音的影响;
④通句通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
地读;⑤注意力集中,看得快,想得快。
(3)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交流明确: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叫搭石,怎样摆搭石,怎样过搭石,搭石所体
现的精神。
4.自主学习,认读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xùnfǎnɡ
xié
汛 访友 脱鞋 挽裤 间隔 谴责 懒惰
平衡
协调 人影绰绰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
br>xiéwǎnjiànɡéqiǎnlǎnduòhénɡ
chuò
[汛]左右结构,左
窄右宽。右边“”第一笔是横斜钩;第二笔是横,不是
点;第三笔是竖,不是撇。
[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的第六笔是一撇通下来。
[衡]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紧凑,“大”的捺改点。
[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最后一竖为悬针竖。
(3)学生识记,书写练习,要求学生做到“手、脑、嘴”并用。
(4)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预设:本课的生字不多,但是部分生字的结构较复杂,
在识记时有一定的难
度。教师在检查时可让学生说出生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和组词,还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式加以区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根据交流情况点拨理解。
(1)教师教方法。
预设:①出示“汛期”“间隔”“平衡”“清波漾漾”的图片,引导学生说
58 <
/p>
出这几个词的意思。②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访友”“挽裤”,引导学生理解这
些
词语。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协调有序”。④查字典理解“谴责”“懒惰”
“人影绰绰”“理所当然”
等词语。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并学会运用。
教师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
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用根据语境、
联系上下文、观察图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演示等方法来
理解。希望同
学们灵活掌握,综合运用。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给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①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②为什么要摆搭石呢?(山洪过后,人们过小
溪必须脱鞋挽裤。有了搭石,
就不必脱鞋挽裤了。)
③哪些内容写摆搭石?(秋凉以后……这
里的人懒惰。)哪些内容写整理搭
石?(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才肯离去。)
④哪些内容写人们过搭石?(第3~4自然段写人们过搭石。)
⑤作者是怎么赞美搭石的?(赞美搭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上面的问题,再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
主要内容。
预设:学生在分段朗读时,教师要相机指导文中长句子的停顿以及朗读节奏。
在梳理课文内容时,教师
以出示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①出示填空。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几
个常见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整理)搭石,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搭石
,有谦有让地(过)
搭石及背老人(过)搭石。
②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
(3
)合作与交流。根据以上的探讨,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
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
◆结构梳理:
59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叫搭石及摆搭石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绘了乡亲们摆搭石、整理搭石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3~4自然
段):描绘了乡亲们走搭石的几幅美好画面,表现了
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借搭石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
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
渡:作者家乡小溪中的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将
乡亲们送去上工、上学,又迎接
乡亲们下工、放学回家,搭石成了乡亲们生活的
必需。同学们,有搭石的家乡风景美不美?美在哪里?家
乡的搭石凝聚了乡亲们
什么样的精神、情怀?作者想借搭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下节课上,我们将<
br>深入课文中去探究理解。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主要默读、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熟悉
并概
括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什么叫搭石以及如何摆搭石、如何走搭石,还划分了文
章的层次。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
(示例: 默读课文又快又好,他只用了分钟;
善于运用新词,他
用这个词语造的句子特别好;
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说明课
前预习时他下了一番功夫;
同学善于提取主要信息,他对课文主要内容的
把握很准确。尤其是 同学的发言富有创意,他把
划分课文层次的理由阐述
得特别充分、全面,让我们信服。老师特别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交
流,大胆陈述自己的意见、建议,这样我们就会共同进步。)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默读的方法、技巧。
(2)自由交流并积累行之有效的识记字词的方法。
(3)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60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理解关键词句,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搭石、对乡亲们的赞美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
章内容所体现的人性美,激发学生树立无私奉献、一
心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1.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意境美,感受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并运用同样的写法写一
写身边的美。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内容。
预设:上节课上,学生带着问题阅
读了文章,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理清
了文章的结构。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标题式的概括
,有助于学生抓
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明确:话搭石(第1自然
段)、摆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
自然段)、赞搭石(第5自然段)。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作者的家乡,纯朴的山里人摆搭石、走搭石,用互敬互助
的美好品
格把平凡的搭石变成了家乡一道最美的风景。你看,人们走搭石时一个跟着一个,
动作
协调有序;你听,搭石上足音“嗒嗒”,小溪中水声“淙淙”;你看,两人
对面来到溪边,互相微笑着止
步礼貌谦让;你听,老人在年轻人的背上连连称赞,
娃娃在大人的怀中哈哈大笑。平凡的搭石上每天都在
上演动人的故事,这份美丽
已牢牢地扎根于作者的心灵深处。让我们走近作者的心灵,去体验这份美好。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61
1.自主交流,初识搭石——发现美景。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①用横线画出介绍“什么是搭石”的句子。
②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请画出相应的句子。
③没有搭石时家乡的人们过小溪的情景让你感受到什么?
④乡亲们摆搭石过小溪,体现了乡亲们的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自读结束后,教师提醒学生回
顾朗读过程中有没有边读边思考,
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有没有回读的情况。
(2)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请大家说一说搭石对乡亲们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经过
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基本掌握了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你们了解到了许多信息,
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跟
着我来说一说。
示例:作者的家乡分布在小溪的两岸。每当汛
期来临,溪水就会猛涨,这给
大家的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学生:脱鞋挽裤
。)
收工要——(学生:脱鞋挽裤。)赶集要——(学生:脱鞋挽裤。)访友也要—
—(学生:
脱鞋挽裤。)来来去去都要——(学生:脱鞋挽裤。)这样不停地脱
鞋挽裤,真是——(学生:麻烦啊!
)一旦到了秋凉之后,溪水变得冰凉,人们
就——(学生:没法通过这条小溪了。)所以——(学生读句
子:家乡的人们会
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
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对了,小溪上这样一排排的石
头就是搭石。有了搭石
后,人们——(学生: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
去,无须脱鞋挽裤。)
2.汇报展示,品析搭石之美。
过渡:是啊,搭石方便了人们出行,成了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它和乡亲
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现在我们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初步感受搭石之
美
。(教师出示句子。)
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思考:哪些词语突出了搭石的特点?哪些词语要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
62
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教师
再次出示有关搭石的特写图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根据水
的深浅”“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
的间隔”“横着摆上一排”,明确搭石
的特点,想象搭石的美感。
明确:①“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的间隔”这两个词语突出了搭石的
特点。
②句子中的“平整方正”“二尺左右”“摆上一排”等词应重读。
③眼前出现了人们找石头摆
搭石和人们过搭石的画面,摆搭石体现了乡亲们
的聪明、能干、智慧。
3.自主交流,品析美景。
预设:学生仔细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
,说一说自
己感受到的美丽的画面。
学生朗读交流后明确:(画面一)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
搭石,直到满意了
才肯离去。(画面二)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画面三)两个人
面对面走搭石过溪时,会互相谦让;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
过渡: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非常具有画
面感。同学们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
出这么多美丽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作
者字里行
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人感动的风景。
(1)品析美景之一——老人平整搭石。
预设:学习第2自然段时,可供学生想象的画面较多。为了突出老人平整搭
石的画面,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采用模拟采访的方式。如:老人家,请问您为什么
要不停地来回走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句子说
得具体、规范,使语言更加丰富。
①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朗读指导:要读出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重读
“早早地、唯独、谴责、无论、只要、一定会、再、直到、才肯”等词语。)
②学生画
出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句子。(预设:注意句中的动词——放下、找
来、搭上、踏上几个来回、离去。)
③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交流预设:a.老人踩到
了不平稳的搭石,
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b.老人在挑选合适的
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c.老人满
意地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
63
作?)
教
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
灵。(板书:奉献美。)
(2)品析美景之二——人们有序走搭石。
预设:学习第3自然段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文中
的重点词语“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以及相关语句“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等展开丰富的
想象,感受平凡的画面中充溢着的诗情画意,品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
着想的生活传统
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情感。
①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体会“走搭石”的美。
②学生逐句朗读,全班交流,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A.师生交流“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示例: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
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走搭石
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
在你们走的是什
么?(学生:搭石。)好,从这儿开始。
师(引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
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学生:抬起脚来。)后面的——(学生:紧跟上去
。)抬起脚来,
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学生:轻快的音乐。)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配合得也很默契。你们看,在那一排排搭石上,乡
亲们一前一后,协调有序
。他们的动作是那么的默契,这样的画面是那么和谐,
怎能不让人赞叹呢!(板书:和谐美。)
B.学生自主交流“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a.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人影绰绰”中“绰”
的含义。(明确:“绰”在这
里是“体态柔美”的意思。)
b.发挥丰富的想象,用心体会“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好画面。(预设:
学生可以想象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一幅画一样。)
c.学生带着感情读句子。(朗读指导:要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品析美景之三——面对面走搭石,互相谦让。
预设:在品析这个画面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
64
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相互谦让、纯朴美好的心灵。
过渡:
乡亲们在搭石上来来往往,避免不了出现“撞车”的情况。乡亲们面
对面走搭石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
事情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4自然段,把最
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找出来。
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让人感动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如果有两
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
上
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其二是“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
背老人过去”
。
过渡: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纯朴、善良、谦让和敬
老,也轻轻地敲
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以情境表演的方
式展现出来。
②班级推举学生表演两个感人的场景。
③学生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师:此情此景
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
正站在岸边,你准备怎样来赞美这些纯朴的
乡亲们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小结:这一个个善良的举动中蕴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
让的心,一颗敬
老的心,还是一种美(板书:谦让美、敬老美。)。家乡的人们把许许多多美好
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来走搭石的老人、孕妇等需
要帮助的人,希望你也能
及时地伸出援手。
4.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主旨。
过渡: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
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
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了这样的
感叹。请同学们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①说说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②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搭石吗?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交流后明确:①搭石凝聚着乡亲们的
美好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乡亲们的
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最后一个自然段寓情于议,总
结全文,画龙
65
点睛,点明了主旨。
②作者借搭石赞
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
质,表现了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人性
美。
(2)拓展思维,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
预设:在作者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
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
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俯下身子背老人过搭
石的
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教师要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美的兴趣,
积极与他人
交流自己身边的美。
(3)回味品读课文,升华美感。
教师小结:同学们,只要有一双慧眼
、一颗美丽的心灵,我们就会发现美就
在我们身边。本文的作者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奉献
美、和谐美、
谦让美、敬老美,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感情。让我们用心去感受
文
中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情吧,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读我们喜欢的内容,让我们的
心灵在诵读中得以净化,让
我们的思想品质在感悟中得以提升。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
,我们对美有了更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希望
我们也能留心观察美,用心感受美,精心描写美,进而让美
参与我们的生活,参
与我们的人生。现在,把我们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与身边的人分享美、传扬美。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本文的作者不仅发
现了外在的美,而且透过现象体会到了平凡事物
中蕴藏的内在美。你在自己的故乡或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
发现了什么样的事物也
蕴含了人间真情?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提示:你身边有哪些平凡且容易
被人忽视的事物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甚至必
要?你觉得它有些什么特点?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它凝聚了
什么丰富的内
涵?对此,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段话写下来。
2.展示优秀的作品,师生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66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情境体验——理解“协调有序”(教学重点)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中体会到的。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的。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是联系
下文来理解的。让我们也加入走搭石的人群中,(一组学生表
演: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
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儿?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哇,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
、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学生:抬起脚来)后面的——(学生
:紧跟上去。)(速度渐快。)
——嗒嗒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学生:抬起脚来。)后面的——(学生: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跌入水中,应该是有人在指挥吧。(学
生摇头。)
对,没有人指挥,却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67
生:协调有序。
师:(恍然大悟状。)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生:协调有序。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字面的理解和联系上下文的<
br>理解,而是精心创设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反复地、逐渐加快地交替合作。
轮读的形式——
教师的引读在加快,学生的接读紧跟上,师生间默契“引”“接”,
精妙地体现出“协调有序”;反复轮
读的内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
面的”(紧跟上去),又与走搭石形成通感,学生身临其境
地体会“抬起脚来,
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到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学生不但感受了语言美,而且感受了语言背后情境的美。
这篇课文的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
感却是丰富的,这为学生的个性
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
”展开
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含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
是看不见
的家乡人的心灵美。我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以“美”为切入点,带
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
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
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
人物形象,此时,我
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是啊,
美无处不在,文中“我搭你走,你谦我让”这种人与人
的和谐之美就蕴含在平凡的小事中。在本节课即将
结束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
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想与它相关的人或事。
让学
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
能力、表达
能力的训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68
6将 相 和
文本分析:
本文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
“负荆
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
机智、不畏强暴的斗
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
精神。文中讲述的故事虽然离我们
很久远了,但今天让学生学习,他们仍然觉得趣味无穷,
仍然能深受教益和启发。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
导学生掌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与
技巧,在默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三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注重读、说、写
的结合,以读促
说、以读促写,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改编古代的文言小
故
事。此外,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
要
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养成机智勇敢、心胸开阔、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品性。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
12个生字。理解
重点词语的意思。
2.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
能复述故事。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
的美好品质,
从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物的美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明白“和为贵”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运用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
方法。
教学难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
人物形
象,学习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文
言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
课时安排:2课时
69
1.会认“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
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理清结构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负荆请罪”的视频片段,出示战国中晚期
七国并立的图片,出示和氏璧、
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图片,出示蔺相如、廉颇的图片。
导语: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当时的赵国,文有蔺相
如,武有廉颇,由于他们
两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暂时得以保全。那么,蔺
相如和廉颇一开始就那么团结,就那么
同心吗?“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今
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的故
事《将相和》,一起来了解蔺相如和廉
颇这两个历史人物,看看赵国的将相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怎么理解“和”?
预设:学
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弄清楚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是谁,理解课题的难点
主要在于“和”字,教师可
让学生结合查字典和自由讨论的方法来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理解题目的含义。
明确:“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教师由题目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二、默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原著作者及写作背景。
70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不胜枚举,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这部名著是什么吗?(学生答:《史记》。)
今天我们学
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根据里面的故事改编而来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部名
著及其作者。(教师出示
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的图片。)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
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
管国家典籍、天
文历法等)。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起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司马
迁
每到一处即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及不同阶层的人物。归来后,司马迁
初
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其父死后,他承袭父亲官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
图书、档案和文
献。42岁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司马
迁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
后他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
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
载了上
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认为
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
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一篇“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
是将同类
型的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合在一起。前者一般按
时代先后排列,如《孙
子吴起列传》;后者要先介绍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经历等,《廉颇蔺
相如列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其前
半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后半部分以写廉颇为主,而兼
及赵奢、赵括、李牧。统观全传,写蔺相如可谓用
墨如泼,淋漓酣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
临其境,而于其余诸人大抵是依史直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
末的“太史公曰”独赞蔺相
如之智勇,而不及其他。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做此传的意图。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①快速默读课文,记录自己默读课文所用的时间。
②将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在文中标注出来。
③默读后尽量多地说说自己默读时获取的信息。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色字的字音和字形。教师纠错,学生手、脑、嘴并
用识记。
71
zhào
chāo
lìn
召集
大臣 商议 进宫
chényìɡōnɡxiàn
献上 允诺
nuòdiǎn
bì
典礼
抄小路 得罪 胆怯 拒绝
zuìqièjùjīnɡ
荆条 和氏璧
蔺相如
qiǎnɡ
强逼 划归
huàlián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
dǐyùcírǔ
shàn
上卿 削弱 战袍
(2)教师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进攻 召集 大臣 商议 机智 解决
难题 称赞 绝口不提
诚意 怒发冲冠 交付 地图 允诺 举行 隆重
典礼 约定
日期 思量 客舍 信用 示弱 随行 军队 边境 会面 胆怯 职位 碰见
将军 乘机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保卫
(3)理解成语,学会运用。
预设:本课中的成语较多,有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查词典了
解成语的含义,再
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加以运用。
(教师出示词语的意思,学生填写恰当的成语。)
①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完璧归赵)
②完完整整,没有欠缺。(完好无缺)
③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怒发冲冠)
④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心协力)
⑤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无价之宝)
词语运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文中的成语造句或说一段话。
(4)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默读时获取的主要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考:(1)全文主要
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人之间的事。
(二十字左右。)
预设:教
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写的是廉颇(将)和蔺相如(相)之间的故事,主要写了
他们俩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
故事。
(2)全文围绕中心事件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每件事五个字
qīnɡ
xuē
páo
72
左右。)
预设: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围绕“将相和”这一中心事件,分别写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
同地点的三件事,
即“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3)弄清楚每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
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将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句子画上记号,明确每件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人物;然后在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下画上记号,理清
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文中没有这
样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自己概括。
比如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起因是廉颇寻衅,经过是相如回避,
结果是廉颇负荆请
罪、将相和好。
2.理清思路,把握层次。
(1)速读与思考:标上段序,弄清每件事的起止,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层大意。
(2)讨论后交流。
预设:本文层次分明,只要抓住三件事中每件事的起止,就很容易准确地
划分层次了。
归纳层次大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主要信息,弄清每件事的矛盾双方及起因、经过和结果
。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地保护了国宝和氏璧,立了
大功。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
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廉颇看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为
顾全大局避让他
,廉颇深受感动,背上荆条登门请罪。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
”的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千百年来感人至
深,发人深省。廉颇和蔺相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精神品质?作者是怎样刻画廉颇和
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下节课上,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些问题。 <
br>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用最快的速度默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提取了课文
的主要信息
,弄清了故事之间的关系,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好,
(示例:
读写生字又快又准; 不仅理解了几个成语的意思,还会运用; 提
取课文的主要信息
简洁明了,归纳层次大意时按照“某人做某事,结果怎样”的模式,十分
准确;
的发言最出彩,他把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说得有理有据,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73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积极发言,大胆表达,学会分享。)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故事要点,复述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
美好品质。
3.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古代史书上的故事。
1.复述故事。
2.分析写法,把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
预设:教师在词语听写时仍要把文中出现的成语作为检测的重点。
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有
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
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
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
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
和。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廉颇和
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
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
国的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
74
有
哪些优良品质?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
这两位古代的杰
出将相。
二、合作交流,复述课文
分组讨论,准备复述。
(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
(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生评价。
预设: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
导疑难。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
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展示;然后推荐复述得最好
的同学代表展示。在师生评价环
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如“复述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
表现奖”等,以此
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
明确:①完璧归赵
时间:有一回;地点:赵国——秦国;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蔺相如手下人。
起因:秦
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骗他说璧上有
瑕疵夺回了和氏璧,以毁璧
相逼。(或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用计从秦王手中要回和氏璧。)
结果: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
氏璧送回赵国,被封为上大夫。
②渑池会面
时间:完璧归赵后过了几年;地点:渑池;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
起因:秦王约
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准备赴约。经过:秦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
来。蔺相如以死相逼秦王为赵王
击缶,并记入史册。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又知廉颇在
赵国的边境上有所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国。
③负荆请罪
时间:一天;地点:路上和蔺相如门上;人物:蔺相如、廉颇等。
起因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不服气,要寻衅滋事。经过:蔺相如躲避廉颇并说出
理由。结果:廉颇听了
蔺相如的话后,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如初,文武共治,
保卫赵国。
三、深入阅读,研讨文本
75
(一)学习“完璧归赵”
1.故事的起因(第1~4自然段)。
预设: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为什么着急?
②大臣给赵王出了个什么主意?他为什么出这样的主意?
③课文开头写赵王和写大臣给赵王出主意,这对写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2.合作交流,在课本上圈画出相关语句。
3.汇报展示,解决问题。
交流后明确
: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后,恃强凌弱的秦王假意要以城换璧,赵王不想
按照秦王的要求去做,又怕秦
王以此为借口来侵犯赵国。正在赵王不知所措的时候,大臣推
举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来解决这个难题。这
是“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从中可见蔺相如是
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4.故事的发展(第5~8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5~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经过。
预设:这几段详细记叙了蔺相如临危
受命出使秦国,智斗秦王并完璧归赵的过程。教师
可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经
过。
明确:奉命出使、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
(2)读思结合,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经过。
①蔺相如“奉命出使”。
思考:从“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
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
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从蔺
相如的话中可见他深谋远虑,智慧超
群。
②蔺相如“进宫献宝”。
示例:
师: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为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王对和氏璧喜爱至极。
秦王会信守诺言
,拿城来换和氏璧吗?
生:不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绝口不提”一词将秦王“骗宝”
76
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
师:蔺相如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③蔺相如“设计取回”。
预设: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交流感悟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怎样用计从秦王手里要回了和氏璧?
B.取回了和氏璧后,蔺相如是怎么说的、怎
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请将重
点动词做上记号,然后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
C.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举着和氏璧撞柱子?为什么?
D.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在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时,不
仅要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
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这
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不
畏强暴、机智勇敢。
④蔺相如“完璧归赵”。
预设
:蔺相如用计拿回和氏璧以后,便悄悄地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从“一……就……”
这组关联词体会蔺相如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
⑤蔺相如“据理力争”。
预设:教师指名朗读蔺相如的话,分小组讨论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
交流后明确:蔺相如洞悉
秦王的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
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
能,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5.故事的结局(第9自然段)。
明确:“完璧归赵”故事的结局是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思考:“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教师在这里不必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可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后面的内容。
6.创设舞台,情景再现。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梳理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
过和结果,从整体上
把握了故事的内容。我们也从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中感悟到了这两个主要人物
的性格
特点。现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
(1)学生根据自己的标注,再
次品味文中描写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的语句,体
会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出人物
77
的特点。
(3)教师指名朗读表现优秀者分角色来表演,学生评价。
(二)学习“渑池会面”
过渡: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束手无策之际挺身而出,
面对强大的秦
国毫无惧色,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赵国挽回了无价之宝。在接下
来的故事中,蔺相如将如何
与秦王争斗呢?请大家借鉴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方法,
与同学自主学习“渑池会面”这个故事。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的结果。
明确:故事的起因
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故事的经过是会见的过程中秦王百般刁难
赵王(要赵王为自己鼓瑟),蔺相如
挺身而出,保护赵王(要秦王为赵王击缶);故事的结
局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
2.分析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预设:学生画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词句,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
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为了
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教师引导
学生解读重点句子。
(教师出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语句。)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
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
王还是拒绝。蔺相如
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朗
读指导:赵王被侮辱,蔺相如十分气愤,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他宁愿以死相拼。因
此蔺相如的话要读得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要重读。
赏析:这几句话描写了蔺相如
与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将生死置
之度外,表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3.教师点拨疑难问题,助力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1)疑难一: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
样?
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讨论。
78
交流后明确: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
着秦王为赵王击
缶;秦王击缶以后,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大将军廉颇已
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2)疑难二: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面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全班小结。
交流后明确:秦王听说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
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
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惧怕他几分。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会面”的故事。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渑池会面”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负荆请罪”
过渡: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
几年后又约赵王在
渑池会面,企图羞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蔺相如一再立
功,
连受嘉奖,被封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引发廉颇的不满,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5~17自然段,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
: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气,想羞辱蔺相如;经过是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是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好。
(2)学生画出描写廉颇的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
明确: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3)学生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
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面”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
加封他为
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心里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
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
闹不和,就会削
79
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蔺相如的几句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预设:蔺相如的这番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蔺相如回避廉
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
的利益。这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启示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利
益自己受点委屈
算不了什么。其二是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
国
家则危。这说明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7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
句话表现了廉颇怎样
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4.学生回顾全文,讨论交流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
池会面”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
不服气,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
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四、整体感悟,深化认识
1.讨论交流,理清关系。
(1)讨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互换?为
什么?(这三个故
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引导学
生弄清
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引导学生弄清将相
不和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原因,弄清将相和的表面原因及内在原因。
(2)交流明确。
预设: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明确:①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
、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
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
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
相和”这个完整曲折的故事。
②将相“和”与“不和”
,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
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
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立下了那么
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
80
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
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
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
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
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
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这
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2.思考感悟,获得启发。
(1)思考将相和的原因,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①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功。)
②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居自己之上。)
③将相又和好了,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④分别概
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胸怀宽广、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
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爱国的人。)
⑤总结蔺相如和廉颇思想上的共同特征。(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教师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从将相和中受到启发。
教师小结: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难能可贵
啊!从此以后,他们俩
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
中的“和”。
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两人同心协力、和衷共
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我国历史上一段
感人
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积累。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史记》的资料,激发阅读的兴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81
◆品读人物的语言,赏析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
(教师多媒体出示蔺相如的话:“我看您并
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
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从蔺相如的这些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蔺相如看透了秦王的真实目的。
生:蔺相如有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
生:蔺相如为了保护好和氏璧,不畏生死。
生:蔺相如不惧怕秦王,不同于一般人。
生:蔺相如是一个英勇的爱国者。
生:为了保护好和氏璧,他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
师: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保护好和氏璧,
蔺相如不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来威胁秦王,
说明他不但智慧过人,而且英勇无畏。
(多媒体出
示蔺相如的话:“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您
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师:读了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思考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蔺相如是一个侠肝义胆的人。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他挺身而出。
生:蔺相如以性命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可以看出他对赵王忠心耿耿。
生:我很敬佩蔺相如的胆量。
生:如果我是秦王,也会畏惧这样不怕死的人。
师:
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以性命威胁秦王,秦王怎能不惧怕。从中可以看出蔺
相如对赵王忠心耿耿、
不计个人安危。
(多媒体出示蔺相如的话:“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
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
们俩
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
是我们赵国啊!”
)
师:从蔺相如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原来蔺相如是一个充满大智慧,以大局为重的人。
生:蔺相如能够看清时局,认清形势。
82
生: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躲避廉颇,可见蔺相如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生:能成大事的人,必定有着宽广的胸怀。
生:如果我是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一番话,必定会羞愧难当。
生:赵国能有蔺相如这样的人才,真是赵国的福气呀!
师: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剖析人物的
语言,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期待同学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赏析:语文阅读教
学追求的就是教学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因此,此教学
片段中教师创设了学生“揣摩”“讨
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弃了
教师包办或一问到底的教法。让学生通过揣摩、讨
论课文中描写蔺相如的语言的句子,来分
析人物的形象,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高尚品质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
人物的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目的。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编的,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
幅较长。怎样
做到“长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我首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取
舍。“取”为落实教学目标
服务的重点词句段;“舍”学生通过自学能读懂的课文内容。再
根据学段要求和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特点,准确选择每个故事中的重点句段进行语言训
练,再用小结性的语言进行串联提升,点明三个故事之
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走出了内容分析的套路。与此同时
,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演一演”这种学习方式来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小组内
先练习分
角色演一演,然后在全班表演,学生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但深刻地理解了人物形象,而且有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这种体验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提升他们
学习语文
的能力。
83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比介绍了各个有代表性的
事物的速度,最后告诉我们光
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
的数字,通过由慢到快的逐步比较,让我们对“速度”
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由于“速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要想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就
少
不了列举具体的例子和准确的数字。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安排行文时就紧紧围绕
题目中提出的
问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从我们熟悉的人类开始,列
举了大量的例子,用具体的数字依次介
绍了陆地上、天空中、宇宙里几个较常见
的事物的速度。纵观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难度并不大,而这类问
题也容易引起学
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首先,教师要设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感受速度的快慢;其次,教师要鼓励
学生主动参与到自读自学
的过程中,培养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
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
说明文的特点,合作交流探讨
说明的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锻炼学生从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提取
有价
值的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鸵、赢、冠”等4个生字(包括
1个多音字),会写“俯、喷、
枚”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速度”这个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事物的速
度。
3.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说明的方法。
4.体会科学世界的神奇,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借助关键词句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了解“速度”这个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的方法,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84
1.会认“鸵、赢、冠”等4个生字(包括1个多
音字),会写“俯、喷、枚”
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楚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事物的
速度。
3.初步感受说明文的特点。
1.正确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飞人”博尔特百米冲刺的视频,引出速度的话题,进入本课的
学习。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飞人”博尔特吧。他是目前世界上跑得最快
的人,至今仍保持着百米9秒
58的世界纪录呢!在百米赛道上,博尔特三次获
得奥运会冠军,先后打破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在2
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
他更是取得了奥运会历史上首位同时卫冕100米和200米冠军的傲人成绩
。追求
更快的速度是人类对突破身体极限的渴望,在不断挑战的道路上,人们始终坚信
“没有最
快,只有更快”。快一点,再快一点,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能有多快?
世界上有哪些比人类跑得快的事物
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的含义,探讨课题的作用。
预设:
本文的题目比较新颖,与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的标题有所不同。作者
以一个问题作为课题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再谈一谈自己
的感受。
(1)教师出示有关猎豹的资料,学生了解猎豹奔跑的速度。
猎豹
是猫科猎豹属的一种动物,栖息在温带、热带的草原、沙漠和有稀疏
85
<
br>树木的大草原。猎豹为食肉动物,主要食物为各种羚羊。猎豹的腿长,身体瘦,
脊椎骨十分柔软,
容易弯曲,像一根大弹簧一样。猎豹跑起来的时候前肢和后肢
都在用力,而且身体也在奔跑中一起一伏;
在急转弯时,大尾巴可以起到平衡的
作用,不至于摔倒。身体的特殊结构使得猎豹奔跑的速度极快,最大
速度可以达
到100千米每小时。
(2)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比猎豹速度更快的动物?
(3)讨论交流:本文以一个问题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后明确:课文的题目是一个
问句,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引起读者的
思考。而读者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也就容易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
,同时还能提
高阅读的速度。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带着课文题目中提
出的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关
键词句,圈画读不准的字词,记录下所用的时间和产生
的疑问。
(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
预设:(1)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理解起
来难度不大。但是,由于本文主
要讲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事物的速度,出现的数字较多,因此学生在阅读的
过程中
要重点关注文中的数字,理清各个事物及其对应的数字,不要混淆。(2)文中
出现了大
量的名词,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名词,可以先不管它,继续
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后再来理解其
含义。(3)本文的结构较为简单,每个自然
段基本上讲的都是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学生
在了解了这个特点
后,会读得更快。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语掌握情况。同桌互查,小组轮读。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书写方法。
鸵 赢 冠 俯 喷
枚 箭 瀚 筒 束 赤 圈 置
86
过渡
: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读音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
生自由发言。)
预设
:“冠”是一个多音字,读音容易混淆,当表示“帽子”或者“形状像
帽子的东西”时读“guān”,
其余都读“guàn”。“束、赤、置”都是翘舌音;
“喷”是前鼻音。
◆书写指导:
[俯]左窄右宽。左部竖为垂露竖,右部书写宜紧凑。
[喷]“口”略小而偏上;“贝”较宽,长点要稳住重心。
[置]“罒”扁而宽,“直”里面三横间距均匀。
◆易错提示:
[冠]上下结构。上边是“冖”,不要写成“宀”。
[枚]左右结构。右边是“攵”,不要写成“文”或“夂”。
(2)教师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
(1)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游隼]一种中型猛禽。翅长而尖,眼周黄色。头至后颈的羽毛灰黑色,其
余蓝灰色,尾部有数条黑
色横带,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游隼善飞,
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游隼主要栖息于山地
、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
沿岸地带,其平时飞行并不迅速,只有时速50~100千米,但是它是俯
冲最快的
鸟类,时速最快可达到300多千米。
[喷气式飞机]一种使用喷气发动机作为推进
力来源的飞机,所使用的喷气
发动机靠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后高速喷射的反冲作用使飞机向前飞行,
它可
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推力,飞得更快。
[地心引力]一切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会产生互相吸
引的作用力。地球对其
他物体的这种作用力,叫作地心引力。
[流星体]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或尘粒。流星体进入地球(或其他行
猎豹 鸵鸟
千米 冠军 俯冲 传播 月球 火箭 引力 发动机
静止 天体 物体 开关
惊人 按照 赤道 难以置信
87
星)的大气层之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
(2)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如:“传播”和“流传”这两个词都有“分散到各处,传下来”的
意思,但
是两者的适用对象不同。“传播”多指理论、观点、学说、经验等,也可以指花
粉、细
菌、光、电波等的传播;“流传”的对象多是事迹、作品、谚语、格言、
传说等。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如:“呼啸”可联系“寒风呼啸”来理解,指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我在你们的作文中发现有的同学说自己“跑起来像一阵风一
样”,也有的同学说
“只听见‘嗖’的一声,他已经跑出去好远了”……。人奔
跑起来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人跑起来真的能
像风一样,甚至比声音还快吗?我
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去感受一下人奔跑时的速度。
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体验速度的快慢,激发学习的
兴趣。
示例:
师: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过百米竞赛吧?有没有同学感觉自己跑得很
快的呢?
生:我觉得自己跑起来速度快极了,每次都能战胜其他同学。
师:要是让你和鸵鸟比赛跑,你觉得能跑过它吗?
生: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接着读下面的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第2~8自然段,罗列文中列举的事物,探究速度的概念。
过渡:我们在初
读课文的时候就发现本文的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的都是一种
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现在我们分段
细读课文,摘录出相关的知识要点。
88
明确:从上
面的表格中我们发现速度常用的单位是“千米每小时”,即是指
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一个小时)内运动
的距离。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目
前已知的速度最快的事物是光。
3.探究所列举的事物的特点,弄清行文的逻辑顺序,划分文章层次。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对
文中所列举的所有事物进行归纳整理,了解这些事物
的特点,找出相关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从而理清行文
的逻辑顺序。
(1)学生整理文中列举的事物。
明确:人、鸵鸟、猎豹、汽车、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
光。
(2)学生交流讨论这些事物的特点。
交流后明确:“人、鸵鸟、猎豹、汽车”这四个事物活
动的范围是陆地上,
“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这四个事物活动的范围是天空中,“光”的活动范围是宇宙中。
(3)合作与交流。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陆地上的人、鸵鸟、猎豹奔跑的速
度。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空中的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
流星体的速度。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指出光是目前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事物。
89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本
文说明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能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只要同学们多读几遍,便能了解文章的
主要内容。初读课文后,同学们通过多种
方法理解了难懂的词语,发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再读课文时,
同学们采用分段
朗读并摘取重要知识点的方法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我从
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很多不同的事物的速度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
都能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激
发阅读科普说明文的兴趣,从书海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快速默读、理解词语、摘取知识点)。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见事物的速度。
2.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3.探索其他有关速度的知识,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1.感悟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
2.掌握作者介绍各种事物的速度的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检测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教师出示词语听写卡,学生听写后选词造句加以运用。)
猎豹 鸵鸟 瞬时 冠军 俯冲
传播 搭乘 摆脱 浩瀚
呼啸 静止 惊人 按照 难以置信
90
造句示例:(1)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尽情地遨游。(2)寒风裹着雪花
呼啸而来,
打在人的脸上犹如刀割一般。(3)平时少言寡语的兰兰在这次辩论
赛上侃侃而谈,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填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陆
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目前世界上运
动速度最快的事物是(光),它的运动速度大约是(30
万千米每秒)。
(2)课文所列举的事物中速度比猎豹更快的有(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
流星体和光)。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各个有代表性的事物的
速度,告诉我
们光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典型的例子让我们了解了“速度”
这
个概念,激发了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这
篇课文虽然是介绍常见的事物的速度的说明文,但是我们
在朗读的过程中并不感觉枯燥乏味。这是什么原
因呢?怎样才能把说明文写得生
动有趣呢?接下来,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体验作者笔下各种各样的速度
,学习
把说明文写得生动具体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验奔跑的速度。
导语: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吧!在动物的世
界里
适者生存,各种动物为了生存都有一技之长。比如变色龙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壁
虎为了活命
可以舍弃自己的尾巴,刺猬利用浑身的刺来防御敌人的侵袭,等等。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两个视频,然后
说一说鸵鸟和猎豹各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教师播放介绍鸵鸟和猎豹的视频。)
(1)看视频,体验鸵鸟和猎豹的速度。
(2)读课文,了解人、鸵鸟、猎豹的速度,学习说明方法。
(教师出示句子。)
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
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是72千米每小时。
91
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110千米每小时。
①分别找出上面三句话中的关键
词。(a.奋力奔跑、最大速度、24千米每小
时;b.最大速度、72千米每小时;c.最大速度、1
10千米每小时。)
②认识鸵鸟和猎豹的速度。(鸵鸟是两条腿的动物中奔跑的世界冠军,猎豹
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③分析这些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
明确:列数
字的说明方法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其作用是
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
服力。需要注意的是所列举的数字要准
确无误,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依据。
(3)了解陆地上其他动物奔跑的速度。
预设: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了解其他动物的奔跑速度,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成
果。
2.体验飞行的速度。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了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那什么动物
的速
度比猎豹还要快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游隼这种鸟,它俯冲时的速度比猎
豹要快得多
呢!
(1)学生自读第4~7自然段,交流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
体的速度。
预设:学生默读课文,采用抓关键字的方法来把握文章内容,教师以填空的
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
情况。
(教师出示填空题。)
①游隼是一种鸟,它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最快,最快的速度是(
)千米每小
时。游隼最快的速度是高速行驶的汽车的( )倍。
②声音在高空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大约是( )千米每小时。
③假如一架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三倍,那么这架飞机最快的
速度可以达到(
)千米每小时。
④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速度必须非常快。火箭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声速
的(
)倍,大约是( )千米每小时。
⑤有些流星体的最大速度是火箭运动最大速度的6倍多,能达到(
)千米
92
每小时。
交流示例:
师:同学们填写完答案后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所填的都是数字。
师:对的。这说明了作者在介绍这些事物的速度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生: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除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还运用了其他说明方法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从中找出运用了其他说明方法的句子。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与同桌探究课文运用的其他的说明方法。
预设:学生列举找出的运用了其他说明方法的句子,与同桌交流讨论,教师
点拨说明方法。
①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相关句子: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
。(比
较的对象: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的速度。作
用:突出
游隼的速度之快。)
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比较的对象:声音在高空传播的
速度——高速喷气式
飞机的飞行速度。作用:突出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之快。)
看!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什么?跟它的
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
样。(比较的对象:火箭飞行的速度——流星体飞行的速度。作用:突
出流星体
的飞行速度快得惊人。)
明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
现象等加以比较
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②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相关句子: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
的。
因为声音根本追不上他。(作用:生动地说明了超音速有多快。)
明确: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说
明方法。作用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
理解。
93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3.体验最快的速度。
(1)教师激起学生关于最快的速度的思考。
过渡:同学们,原来我们的身边竟然还有运动得
这么快的物体,真是让人惊
讶。俗话说,没有最快,只有更快。那世界上还有没有比流星体更快的物体呢
?
到底有没有运动得最快的物体呢?请同学们自由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绍光速是最快的。
A.由流星体的运动速度自然过渡到光速。
思考:第8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过”一词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第一句话紧承上文内容;“不过”表示转折,引出速度最快的物体就在
我们身边。)
B.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介绍光。
明确: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看得到。
C.介绍光的速度。
列数字:大约是30
万千米每秒(注意此处的单位“千米每秒”,前文中所
有的速度单位都是“千米每小时”,由此可见光速
的确是快得惊人。)
作比较: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几千倍”表明光速比流星体的速度
要快得多。) 作假设: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七圈多,真
是令人难以置信!(人不
可能按照光速来运动,但是这个假设让我们对光速到底
有多快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引用结论:科学家认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引用权威观点,让人信服。)
②学生谈感受,班级内交流展示。
预设:我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简单的事物和现象中往往蕴藏
着丰富的科学知
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思考,就能发现许多科学的奥秘。
(3)重点理解“难以置信”一词,体会作者的心情。
明确:“难以置信”是让人难以相信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发现科学的奥秘后
的惊喜的心情。
94
(4)学生自主交流,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对科学充满了兴趣,
也对学好科学充满了信心,
老师真替你们感到高兴。科学的奥秘是无穷的,科学
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当我们尝试着走近它的时候,便
会有许多难以置信的发现。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本课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
第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与记叙文、
散文相比,它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几个句子,
初步感受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品读句子,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出示句子,学生说一说画线词句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①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②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明确:画线的部分在文中起到了限制作用,表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2)出示句子,学生说一说画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
特点。
①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
②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
明确:“大约”表示估计,删去以后就表示肯
定;“好像”在这里是一种相
对的说法,删去以后就变成绝对的了。这两个词删去以后都与实际情况不相
符,
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的要求:仿照课文,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
一种事物的速度,
比如兔子奔跑的速度、大雁飞行的速度、轮船航行的速度、卫星绕地球运行
的速度等。
(2)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严谨性和准确性。
(3)掌握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应注意的问
题: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
所列举的数字必须准确无误,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依据;运用
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时,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运用作比较的
95
说明方法时,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时,
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要有相似之处。
(4)朗读课文,感悟写法。
(5)学生完成小练笔,班级内朗读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文中有较多的学术性
词语,这
些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朗读课文和理解内容带来一定的
障碍。所以我将默读课文作为学习
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着重锻炼学生快速默读
课文的能力。本文的题目较为新颖,以问句作为题目能引起
学生的阅读兴趣,所
以在朗读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会大大提升阅读效率。对于那些不易理解的词语,
我让学生先略过去
,待学生读完课文后,再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当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后再来读课文,就
很容易把握内容、理清层次了。
由于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引导
学生
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本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是速度,为了
把几种常见
的事物的速度介绍清楚,作者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对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很容
易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我侧重讲解了运
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
作用。对于作比
较的说明方法,我从整篇文章和各个自然段两个方面来分析解答,让学生明白了
96
本文总体上就是在比较中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在介绍,每一个自然段
中基本
上都有相互比较的两种事物。然后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感悟说明文
语言的特
点,并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从学生写小练笔的效果
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常见的说
明方法。
8 冀中的地道战
文本分析:
这篇课
文以“地道战”为线索,从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地道
的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并对
冀中的地道战做了高度评价,热情地颂扬了
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斗志。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
面一部分说明冀中
的地道战的产生原因和作用,后面一部分对冀中的地道战做出高度评价,中间的
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式样及特点。作者在中间部分采用了“总—分”的结
构和空间转换的顺序,
先总体介绍冀中的地道的规模和特点,再分别介绍各种具
体的设计式样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
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
了冀中的地道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本课
教学的
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基
础上,感
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
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学习作者
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侵、略、垒”等9个生字(包括一
个多音字),会写“筑、堡、
党”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地道
的结构特点,感受中国人民
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
教
育。
教学重点:
1.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了解冀中的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97
教学难点:
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特殊地位,感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
的不屈不
挠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侵、略、垒”等9个生字(包括一个多音字),会写“筑、堡、党”
等1
0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层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电影《地道战》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冀中的地
道战的概
况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导语: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中国军民与日本侵
略者展开了不屈
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斗争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新型战术,其中地道战就是活跃在
冀中平原的人民的独创。智慧的冀中人民就是利用这一独特的作战方式粉碎了敌
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大
扫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冀中那神奇的地道,去
感受中国军民的顽强斗志与无穷智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冀中的地道战。)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理
解题目的含义,并提出问题:冀中平
原上的人民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冀中人民是怎样
进行地道
战的呢?结果又如何呢?
98
明确:冀,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
道。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周而复(1914—2004) 现当代作家。代表作《上海的早晨》在国内外都有
较大的影
响。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集《诺尔曼·白求
恩》《晋察冀行》等。
历史背景 1942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
华北敌后抗
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
政策。日本侵略者们还在铁路和大道
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
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
政策。为了粉碎敌
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
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要求
①快速默读课文,记下自己默读课文所用的时间。
②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文中标注重点语句。
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看谁能在默读后准确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
字。
qīnlüèbǎolěi
xiànɡuǎi
侵略 堡垒 共产党 任 丘
妨碍 搁东西 隐蔽
陷坑 拐弯 岔道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修筑——修建 防备——预防 隐蔽——隐藏 坚固——牢固
反义词:广阔——狭窄 打击——保护 隐蔽——暴露 警戒——松懈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朗读。
侵略 粉碎 共产党 不计其数 堡垒 任丘 妨碍
隐蔽 警戒 陷坑
dǎnɡrénqiūfánɡɡēbì
chà
99
拐弯 岔道 迷惑 孑口 智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吆喝 无穷无尽
(4)理解词语,学会运用。
预设: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弄清词语的含义,再联系上
下文来加深
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加以运用。
(教师出示部分词语的意思,学生填写恰当的词语。)
①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堡垒)
②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不计其数)
③一个人守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词语运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文中的词语造句或说一段话。
示例: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
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环境异常艰苦、军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凭
借自己(无穷无尽)的(智
慧)和顽强不屈的毅力,粉碎了敌人企图吞并中国的狂妄计划,迎来了国家主
权
的独立。
(5)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思考每个段落各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①哪些内容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第1自然段。)
②哪些内容介绍了地道战产生的原因?(第2自然段。)
③哪些内容概括介绍了冀中的地道的规模和作用?(第3自然段。)
④哪些内容具体介绍了地道里的构造?(第4自然段。)
⑤哪些内容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出口和地道里的通道?(第5自然段。)
⑥哪些内容具体介绍了地道是怎样防火、防水、防毒的?(第6自然段。)
⑦哪些内容具体介绍了地道里是怎样通讯联络的?(第7自然段。)
⑧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对地道战的评价?(第8自然段。)
(2)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上面的问题,再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
主要内容。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