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温柔似野鬼°
517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22: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王安石简介-三亚市第一中学


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
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 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
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小学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
【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知有儿童挑
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
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希望能帮助到您
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
思念家 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
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 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
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
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
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 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
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 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
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 姜词所云:“以
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
二),便可 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
灾。
【译文】独自流落 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
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 觉少我一
人。
【赏析】


希望能帮助到您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
独凄然, 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
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 时,也在怀念自己。诗
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
亲” 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 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
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 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
来。
【赏析】


希望能帮助到您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
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 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
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
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 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
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
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 ”,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
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
写 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
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 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
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
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
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 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 br>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
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 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 情
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
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
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 奇力量,而


希望能帮助到您
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
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
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
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 一带
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
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
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 雷。”“盘
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
奇险的山峰阻遏 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
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 的立脚
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
门山,他“望”的立 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
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 使本来静止
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
受。如果是站在 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
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 顺流而下,望着
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
相对出”的 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


希望能帮助到您
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
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
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 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
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 天门山的情
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
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
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 的群山迷迷茫茫,若
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
那么得 十分适宜。
【注释】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 奇妙。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
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 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


希望能帮助到您
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
光明丽, 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
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
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 奇妙而
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
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 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
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 外物,不必
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
描娥眉,总是风 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
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 “西子湖”就成
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 景,而
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西瓜的作文-赴美签证政策


忻州市教育网-成考作文


台湾通行证办理流程-山东外语职业学院


我的爸爸作文400字-2017年3月27日


北京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公司培训方案


医学专业排名-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登天的感觉-祝酒辞


瑞士留学-潸然泪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