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看《诗经》的翻译对等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龙源期刊网 http:
从符号学角度看《诗经》的翻译对等
作者:刘荣秀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
摘要:“对等”是翻译的目标,但其标准众说纷纭。符号信息的转换即是翻译的过程。本文
从符号学角度
,探讨《诗经》翻译中的对等,以期分析符号学在翻译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符号学;翻译对等;诗经
“对等”是翻译界中极具争议的话题,并且翻译中
的基础多由实践而来,即便结合翻译相关
的理论,也难以满足复杂的不断发展的翻译需求。本文试图从符
号学的角度,探讨符号学在翻
译中的解释力。
一、符号学与翻译
皮尔斯被认为是当代系统符号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符号看作代表或表现其他事物的东
西,它被人所理解
或对人具有影响力。符号定义中的媒介、对象、解释项分成三个级别:媒介
是第一性的,客体对象是第二
性的,解释项是第三性的。其中,客体对象决定媒介,媒介决定
解释项,而客体又通过媒介间接决定解释
项(王铭玉,2015)。另外,符号意义是需要在具体
的意指过程(semiosis)中形成,是符
号、对象和解释项三合一的过程。代表项和解释项之间
的联系并非一成不变,符号的使用会不断产生新的
意义,而新意义又是建立在先前意义的基础
之上的,这是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与不断适应环境的解释主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查尔斯·莫里斯(1901-1979)继承和发展了皮爾斯的符
号学理论。皮尔斯注重抽象实体的
分析,而莫里斯主要研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实际过程的分析。莫里
斯提出三分学说,把语
言符号的意义分为三大类: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言内意义即符号与符
号间的意
义;指称意义即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意义;语用意义即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意<
br>义(王金巴,2004)。采用这种方法认识意义,有助于译者通过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理
解原文的字面意义,更能通过符号之间与解释项之间的关系理解原语可能包含的一切含义,进
行跨文化、
跨语言的符号转换。
(一)言内意义对等
言内意义对等
是符号间意义的对等传递,其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语音、字形、词汇、句子
和话语等层面。例如理雅各的
第三版本的《诗经》翻译: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