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余年寄山水
870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22: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环保论文-北京工商学院官网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 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
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
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 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
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 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
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 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
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 动物也来聆听读书
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民 族小学的特殊之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小动物们的到来感到
很新奇,在课堂上大家都积极表达自 己的观点,认为这样一所民族小学是十分令人怀念的,
在那里读书也是十分幸福的。
在读书中 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握情感基调,课文读得有感情,学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是一
所美丽的学校,这更是 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但都
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 庭,紧密地团结在五星红旗下。学校的美丽和团结既是
作者所要赞美的内容,也是引起自豪的原因之一。

2. 金色的草地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本新教材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
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 动,读着课文
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
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
英的 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 br>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
题检查 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
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 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导
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 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
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
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学生兴趣浓 厚。表演得很好。学生对“草
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 不是很清楚。陈
蕴涛同学提了个问题很好,他问:“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这里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怎 么
成了金色的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同学们拿出查找的资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样子,明白了
草 地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学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3. 爬天都峰
今天上课分别在两个班讲 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本计
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 果两班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
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 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
在找自然段时,三班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 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
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 读的过程中我
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
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到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生
在找 时说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过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也赞许了,当
时心里很矛盾:两 个班讲的不一样,但两种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个最准,觉得似乎都有理,

1



就两种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响学生体会文意。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 去„„”时我
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
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本想 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
学生了,过了一会 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
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 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在一班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 “爬”字呢?山上不
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 脑子!”
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 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
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4.槐乡的孩子 < br>因为课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
通过各 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
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 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
学生感受最深 .学生已经能够通 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
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 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
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5. 灰雀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讲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朗 读显然不
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的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
过程,儿 童学习认字、读书和成人阅读之间过渡的一道桥梁,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
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 ,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
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 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 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
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 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
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在训练 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
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 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 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
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 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 ,读出味来了。
朗读训练艺术化,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读出情味来的重要手段,说到底, 让学生
多读书,好读书,肯读书才是根本。指导学生朗读,忌形式化,忌为指导而巧设各种环节;
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读熟,培养在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大声读的习惯,把课文耐心地读
完的习惯等 ,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一个就是“重习惯”。训练学生读书,
老师在课堂中要帮助读 书有困难的学生,从习惯到方法,从字词到句子到一篇文章。一个班
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 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
易了。只要做有心人,多从名家学起,掌握朗读训 练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就会学会朗读,就
会爱读书,爱语文。
6. 小摄影师

2



《小摄影师》一课是目前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 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
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 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
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 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
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 开教学。后一个突然,
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
索如 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
显得准确了很多。 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 容易分散。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
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 “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有时我通过模仿,将
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
的指 导为例,我先让生找到动作词,及“很久很久”这一关键词。“摆弄了许久,终于准备
好啦!”
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但读的时候却全无体现,
于是 ,我也以尝试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读了一遍,再让学生来时,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
只是略嫌夸张。 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
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
分往 往会因为分角色争论不休。而在全班选组表演时,尽管我再三强调让孩子当评委,评评
好坏,却仍然不可 避免许多观众“听众”流失的局面。而且,当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时,学
生容易没发言而懊恼,没法儿静 心聆听别人的想法。
不过,我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还有一个延伸的环节。我不将资料交流放在导课 阶段,而
放在最后联系高尔基生平想想高尔基如此喜欢小男孩的深层原因。
学生很多都谈 到了高尔基童年苦难,所以更加希望别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势引导他们谈
谈如何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 生活,收益不错。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看高尔基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尔基。
7.奇怪的大石头
这一课写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许多专 业名词都不太懂,
所以我在学生以口语猜测之后,又进行了详细讲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第一段我以指 导学
生怎样读为主,先让其围绕是怎样的石头及他们怎么围着石头捉迷藏的读书,在学生说了以
后,让其抓住主要词来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然后进行角色朗读,表现出李四光的特点,
让学生评,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已评出应读出李四光的什么特点怎么读。最后通过他解决这
个问题花费的精力与时间 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已学了这一课有什么体
会,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体会出做事要 多思考,不要轻易放弃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在对比时
最后两段的朗读指导有点少,有的学生读得不流利。
语文园地二
语文园地二包括口语交际和习作及我的发现等,我将其分成三节课授完,口 语交际讲名人的
故事,早在几天前我就给学生布置让学生准备,今天我组织学生以一个讲故事会的形式开 展
了此活动,由于学生的表达不是很流利每个学生讲的很费时间,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
会 ,也为了使学习过程不因时间短促而受到影响,我在班里先挑了一个学生为大家作示范讲
故事,王祥光讲 了个董存瑞的故事,讲完后其他学生有意见的可以提也可以补充。然后分成
十二个小组,每组四个人每个 讲一个故事,其他同学听并补充,讲完后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已

3



听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开始讲了,我在每组轮流进行指导,指导其带个表情 等,最后要求
学生小组公选出讲得最好的一个同学。在评选时各小组都能客观公正,只有一个小组成员互
相对立,选优秀时意见各不相同也不能统一,选出以后当我在全班进行颁奖时有同学又开始
反对 ,这时我以他们为例为学生讲了合作的重要性,为了警示,我将这小组的评奖资格取消。
这样在小组里练 习了口语。第二节学生说一个身边的人的故事,不少学生都只是看到身边的
小事什么借橡皮了等,不能突 出故事中的人物,我想如果先让他们说说他们身边的英雄,给
他们一个点的概念再放手可能会更好。接着 ,讲我的发现,发现三个句式的不同等学生掌握
得较好。

10. 风筝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
快乐,也写了 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
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 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 生自读课文,在将课
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 作者的
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
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
课文的内容 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
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
子们做风筝的时 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
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 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 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
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 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
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 ,城市人多
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 br>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
不让太 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
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 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
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 ,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 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
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 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
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 我想学生就能想到
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 别人,
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
同样的遗憾!

11.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
本课的语言非常的优美,是一篇文 质兼美的课文,我非常喜欢,由于生字比较简单,不
少生字以前都已学过,所以课堂只用了十分钟来解决 生字,其余的时间用来理清课文的文理
及读准生字。先让学生交流了关于秋天的图画,学生对秋天有了整 体的印象并能说说秋天的
特点,然后引到课文,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开始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找 出生字读准

4



字。然后分别找个别学生读,其 他学生纠正其读音,并说出每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每段的特
殊结构,通过学生用自已的话说及有的学生引 用书上的语言,大家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表示
本段的主要内容。读最后一段时联系前四段发现了本文分总 的总体结构。在一班教学时忘记
了生字词与读文的结合,只好在读完后单独挑出来强调,到三班时将读文 与生字相结合,读
到哪段时将那段出现的易错生字或特殊生字的写法点一下,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增加了学 生读
文的准确性。下课前三分钟安排了学生自已再读文再了解一下文章的结构。
【第二课时】
由于这一课的语言优美且表达方式多样,很值得学生学习,所以我把它列为 本单元精读
课文之重,所以备课时特别精心,在教学前自已首先达到会背的程度,并在教学前几课时让< br>学生收集交流表示秋天的图画,并通过前些时间的教学,学生对秋天已经有深刻休会了,周
末又安 排学生收集更多的文字资料,上课时给五分钟的时间比赛交流课前找的资料,然后让
学生说说读了资料后 的体会让资料真正起到作用,进入课文后,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就是
一个简单的模式让学生先整体通过 听老师范读回味整个秋天,然后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
的部分,在展示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的评 价作用之大,由于充分的准备学生对秋天的
景物都有了自已的看法,所以对别人的朗读都进行了细致的评 价,不仅从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出发,而且加上了自已的理解,学生们互相解释着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用 那样的语气读,
有的说不清了急得自已做起了示范,看到学生们竟这么投入我也投入其中,在学生评的同 时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比如有的学生评到“飘哇飘哇„„”时我随机引导学生想象枫叶和银杏
叶 的样子,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
的脚”要读出香 来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
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 秋天的喜爱之情。下课后我总结讲课一要准备充分,这个准备
不光是老师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情感铺垫, 并要联系生活,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已的理解去
评价别人。

12. 听听,秋的声音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 等。
《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
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 ,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 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
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 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 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
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 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 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
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 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
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 本直接对话,产
生情感共鸣。然后在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 由
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
训 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5



在学生朗读了整首诗以后,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 容。在此基础上老师以配乐朗读表演
的形式,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积累语言,再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 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并加上自己人的动作,表情加以表现,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层次的训练,赏读课 文,内化语
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
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 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 一环节对于三
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课前要求孩子
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
么, 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
起了动听的声音。 ”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
“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 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
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 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
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 ,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
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 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3. 语文园地三
这次的语文园地内容有趣,第 一项发现表示颜色的词,并发现每种颜色的分类,这一点我结
合了学生的衣服等让学生看了解了一些颜色 的不同,学生也扩展出了很多颜色的词。读读背
背是让学生积累有关相对的词,这个在一年级到现在学生 都已有了基础,学生很容易就记会
了只是课堂上只顾了让学生比赛读,用时稍长了竟忘了让学生自已编一 编对子,这一点失误
真是大,看来我还是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多练一练,失去这么一个让学生动手的好机会 ,真是
遗憾,填词那道题学生读一遍就说出了规律和要点,所以让学生自已做互相交流,只用了很
短的时间,最后一个趣味语文学生兴趣很浓,读时非常带劲,由于比的是读准且快,学生十
分乐于参赛 ,边读还边打节奏,课尾时都能快速准确地说绕口令了,看来学生对这种形式的
语文十分喜欢。
15.玩出了名堂
由于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将课文内容理解,并能讲述这个故事了,所以本 节课的时间就放
在学生汇报自已受启发的部分,互相交流感受后,重点放在了小练笔上 ,平常我们都爱 玩,
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吧。由于先在一班讲课时交流的时间较长一些只剩余十分多
钟时间来写小练笔,而我又急于求成,不想把课堂上的内容推到课下就一个劲地催学生要快,
并时刻提醒 学生还剩几分钟就要交流了,而我越是急燥学生却越写得慢,下课时没来得及交
流我就要收写完的同学的 作品,学生们匆匆收尾,我看到许多学生都没来得及细细思考,显
然课堂上的十来分钟时间浪费了。第二 节课在三班进行教学时我吸取了教训,交读课文及单
个交流感受的时间放短,节余二十分钟时间给学生作 为练笔,并和学生谈话使学生先确定了
内容,下笔前我一面告诉学生不要慌又叮嘱学生注意节约时间,这 次明显学生写得质量高出
了许多,未下课前已有学生写完了,我让这些学生站起来读自已的作品,学生读 得兴趣很高,
下课时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写完了,而也有七八个学生读了自已写的。看来课堂上自已首
先不能急燥先乱了阵

16. 找骆驼
今天,复习了《找骆驼》这篇课后,让我想起了上次学校教研活动开课时的情况。再看课文,

6



我想起上次开课的种种。
《找骆驼》一 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
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 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希望与各位老师指正。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 间中学生学习、交
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 语交
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
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
是全体学生共 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
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 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
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说话是写
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
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
关系 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
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 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
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 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
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 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
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在课后,各 位老师
的评课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王老师说:“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
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从上课的 效果来看,我还存在许多问题。看来经验不足制约了我的课堂教学,以后
要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17. 孔子拜师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虽然 几经反复备课和试讲,但今
天的这堂课仍然上的不理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 ,从导入到新
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 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
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 有些不妥,这毕
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 ,
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
文 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
于“风尘仆仆” 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
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 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
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 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
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

7



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 句的学习,进
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
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
只顾 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
熟悉的问题,比如 :“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
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 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
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 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
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 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
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 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
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 得再好也
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今天的 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我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
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 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
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 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 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
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靠拢,因而影响了 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
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 学生学的
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通过本次参与新课程研讨课教学活动,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
词句的训练,加强 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 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
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今后我要进一步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精神,大胆
实践,朝着新课程的要求努力迈进,使自己锤炼成为新课 程下的新型教师。

18.盘古开天地
开课前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 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
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 人》等神话故事,由于课文内容简单,
就直奔主题,学生自已读,然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并结合课 文中的句子来讲一讲,从
而便于指导朗读。在说盘古的印象时,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 牺牲了自已,
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其中有一个
学生谈的非常特别,他说盘古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刚醒来时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欢
黑, 所以就开天地才有了光明。听了学生说到此我心中一阵高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个神话故事中竟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
马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 不管遇到多么坏的事,多么黑暗的环境,只要我们敢于去打
破,去努力,心中向着光明就一定会创造奇迹 的,不光是盘古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经
历的都是这样。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课堂结束之时,让 学生学着创造句子“我想把手放
在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我想„„”,学生很积极有的 说“我想到东南西
北祖国各地走走,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四肢”有的说:“我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 样就
能看到盘古的眼睛”还有的说:“我想爬在地上,这样就能摸到盘古的肌肤”“我想站在外边
让风吹一吹,这样就能感到盘古的气息”但也有同学说到“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这样就
能喝到盘古 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这样就能在盘古的血液里玩”显然这个江河
不好说,学生说得很不恰 当,似乎让人感觉很残忍,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联想目前盘古血液
变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 改成了“我想将江河里的垃圾捡一捡,这样盘古的血
液就会流遍全身”“我想让大家都来保护江河,这样 就能使盘古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8



由此 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说,并能积极地参与
说出自已的感受和 认识,针对学生的回答,将其思维引得更深,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19.赵州桥
第一课时
由于这一课比较抽像一点,所以在周末时候布置的作业就是查找关于桥的知识, 并自已
设计一座未来的桥。今天周一两班各有两节课,所以计划一节用来面改周末的作业,一节用
来学习新课,课堂上,许多学生骄傲地举着自已查到的各种桥的资料,我给了五分钟时间让
同桌交流了 少部分资料,然后引入到新课,读课题提问后,学生特别感兴趣,于是让学生初
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合上 书说说自已了解了哪些知识,不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竟已将本课的
所有内容全部掌握了,看来学生兴趣较 浓,记忆力大增,于是重点就放在细读课文,纠正字
词,并联系句子理解课文的生词,学生在读文,评价 ,并自已理解词语后又提出了“桥墩、
砌、才干”等词,对于这些词我开始运用课堂的随机处理方法,桥 墩就让学生画画自已常见
的长桥的样子再画这座桥采用图画比较,学生很快理解了,其余的词就联系生活 或句子,学
生自已通过读想就理解了,然后剩余十分钟时间,发放给学生自已复习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并认真观察生字的写法及写时注意的地方,同桌两个互相学习。下课前三分钟我又据自已的
了解 统一指导了“贵、举、参”三个字。这一节课总体感觉,节奏感比较可以,课容量比较
大,但我希望通过 这样的课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并抓好每一分钟的上课时间。
第二课时
由于昨天了解了学 生对本课的反应,所以本节课就主要放在了感情朗读和体会及运用
上,课堂前十分钟时间发放给学生互相 交流了自已了解的桥的资料,发现学生找的资料挺全,
南京长江大桥、卢沟桥、武汉长江大桥等一些名桥 都进入了他们的“皮口袋”,还有不少学
生找了本课的一些补充材料,看来学生的查找资料能力已有所进 步,并且发现学生似乎越来
越热衷于抄资料而不单单是找资料,以前找资料的学生不多,还有很多只是复 印或是打印,
但今天很多学生都是抄的,打印和复印的资料只有几份,每人都拿着几张自已抄来的资料,
读着自已动手抄的资料,学生们别有一番自豪感。但打印的少了,图片的就不是很多,不过
到底 也锻练了学生,我也无话可说。表扬了学生的积极后,找几个学生读了他们找了赵州桥
的资料。在三班时 是让学生读文,了解课文是怎么介绍的。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已读后了解到
的内容,然后通过学生讲的内容 联系到二三段,然后进行指导。到了一班我对学生说的进行
了总结,将学生说的长、宽、无桥墩、有个拱 形的桥洞等板在黑板上,根据此又让一个学生
画了图,让学生体会到课文通过这几方面表达了桥的雄伟, 并让学生自已练习想办法读出这
种感觉,这时学生很自然地都会通过感情朗读这几个方面来表达感情。中 间的那个启始句很
难理解,我引导学生这句话为什么没用以前的写法直接说“桥还很美观”,加上了不但 而且
的内容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反复读后能体会出这样表现出桥的特点很多,经过引导才发现有
总结上文总结下文,也是下文的开始。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交流了自已设计的未来的桥,
并引导学生联 系学校附近的东门桥,仿照课文介绍东门桥。在本课拓展得比较多,我发现拓
展虽用了课堂上不少的时间 ,但调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不影响课堂的内容,反而会服务于课
堂。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幅图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一看到这篇 课文就
开始后悔前年到开封时没有买上一幅复制品,现在也好让学生看一看,学校电教设备都是坏
的,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画的精心呢。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进行提问,让
学生带着问 题读课文,整体了解这幅画,然后我又补充了部分相关的课外知识,在学生对这
幅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开始让学生自学,自读课文将字读准,并反复读文标出自已的感受。

9



在交流学生的感受时,我再对学生的读进行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 高,及图上的
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当与现实的进行比较学生感知了图后,孩子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
服的感觉。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那一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结尾时对整篇课文
进行 了总结,抓了一下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 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
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 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
第二小节主要描写沙滩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学 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投影画面展开想
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 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
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 服极了”
的体验。
2、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可结合画面:
⑴ 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
然而 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⑵ 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 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
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
二、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 习的主体,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 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
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三、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略文章的中心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 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
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 教学本课,我既注意
到课型特点,更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 的语言
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25. 矛和盾的集合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 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
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 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
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 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生基本在读了课
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
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 然安全”等词句。
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 的严
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
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
法。最后让学生 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
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 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10



26. 科利亚埋木匣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 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
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 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
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 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 )木匣→( )
木匣→( ),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
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
兴趣的,科利亚怎 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
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 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
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 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
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 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
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 面问题相联系)
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 在
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 ,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 “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
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 br>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 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
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 我不得不来
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
一形式。而应该是 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
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 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
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
木匣这一部 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
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 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
会贯通。
新的教育观认 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自
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有句话 很好地诠释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
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 了他的正式职能以为,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

11



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这次课程实 施的要求是改变实施的方式,其要点是构建起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方式的
构建帮助教师从教为主转到以 学为主。学生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地探究知识。那么新
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其中也得以体现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愉悦,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的 情感得到体验,最后很好地掌握了
知识和技能。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 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
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啊!
二、教师深刻地把握教材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是提高自身 的功底。我想这方面包
含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基本功、语文素质、专业技能等,才能给予学生 更多。有
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而到现在我们不得不反思:
教师有没有一桶水?即使有了这一桶水,那么是桶清水还是浑水?
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在第二 次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
的自然段,学生兴致很高,读的方式也很多。当我 正沉醉在自我感觉不错之时,赵主任的点
评一针见血点醒了我。是啊,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前后的逻辑 性很强,我怎么能让学生东
挑一段西捡一段地读,最后给了全体学生一堆支离破碎的东西呢?问题是出在 我啊,我没头
把握好教材的叙述顺序,更没有去思考这样的文章用怎样的方式来读更合适。
在讲读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来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讲的那几个东西外,科利亚的小玩意
儿还可能有哪些? 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都能讲出许多东西。而赵主任的一句话又问
得我哑口无言:“课文主要是让 我们了解科利亚是个聪明、善于思考、做事细心的孩子,你
这一段的设计和课文的主旨有没有很大的联系 呢?”对呀。既然和课文主旨没有太大的联系,
花这么多的时间来讲读没有太大的价值的东西又有何意义 呢?
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教”+“学”的活动,而是教育者→教育
中介客体←受教育者。从教育活动的目的看,教的活动是为了学的活动,教育着具有引导受
教育者活动 的意向和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引导者一方发生了偏离,那么必将影响到
受教育者,使之无法很好 地完成实践活动。
看来,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 的作用。
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新课程的理念,真让我如沐春风,它给了我甘泉雨露,它唤醒了我沉睡的教学思想和 意
识,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它将带领这支教师队伍走进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课程的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将是我全
新的追求。

27. 陶罐和铁罐
崔峦老师讲过:“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会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
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 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
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 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
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
师的 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

12



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例如,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没有
进行 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我
作为记者采访学生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了当时的情境,在情
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因此,在《陶罐和铁罐》这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分析,效
果很好。
由此,我还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
中描 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
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
是“仿佛看 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
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 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
就要淡化内的分析理解,强调独特的体验 。

28.狮子和鹿
这节课因是自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 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
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 理,联系生活中
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 定
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
令 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更有一个同学范朋飞说自已明白了,一
个人长得虽然漂 亮,但有时并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也很好,是不是能为大家做好事。
同学们更总结了“有毒的蘑 菇往往是漂亮的”。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只看外表的。看来我们从
课文里确实是能教学生学会很多东西。同 时我也突然有了一个计划:现在市面上虽然有很多
儿童读物,但很多内容却并不能引导学生有一颗美好的 心灵,我想为我的学生们多写一些这
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慢慢学会做人。

29.掌声
由于我所教的一个班里也有一个残疾女孩陈映卉,她是左手残疾,而本课的内容主 要反
应残疾女孩英子的故事,所以在教学前我特地仔细地观察了她,并侧面地了解到她的心理状
态,她有点害羞,但由于各科老师都在有意鼓励她,及同学们对她的帮助,她还没有脱离班
级。我就想借 这一课,让她忘掉自已身体上的不足,让她有信心有勇气和同学们一起竞争,
在心理上不把自已当成残疾 人看。我也是残疾人,小时候受到过很多同学的奚落,后来我就
一直保守秘密争取事事做得比正常人还要 好,我知道自身的缺憾带给自已的痛苦有多深,我
希望我的班级里没有歧视只有爱,,所以这学期初得知 转来的这个女孩是残疾后,一直很同
情,处处鼓励她,同时也对她严格要求,让她不落人后。上课了,我 请同学们读文,自已说
说自已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们从英子的变化开始说了。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读 描写英子
的句子来深入了解英子的内心,了解同学们对她的态度,及这种态度带给英子的力量。大家通过对英子心理的了解,又通过对英子能力展示的了解,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缺
点并不代 表着这个人的美与丑。课尾我让学生们交流自已从英子的变化而想到了什么,有的
同学想到掌声的力量很 大,它可以使一个同学改变,所以我们要多给别人鼓掌,像我们班的
陈映卉,她虽然手不好,但她很努力 一直在进步,有的学生想到一个人有了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已敢不敢面对,要有勇气战胜自已才行 ,有的学生想到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微笑着
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很快乐,还有一个学生许浩在课堂上诉说陈 映卉同学刚来时他笑话人家,
有时还故意欺负人家,可是人家虽然身体不好但却一直在努力,自已却不如 人家,以后要向

13



她学习,再也不欺负她了 ,请陈映卉同学原谅,陈映卉也表明原谅他,并说自已要勇敢面对
生活。看来孩子们从这一课确实学到了 很多。看着同学们真诚的眼光和陈映卉充满希望的眼
光,我放心多了!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前,学年老师一起备课时设计的就是在教学之前先让学
生做实验,当时想象的是学生多数不能成功,少数成功了的话,就让成功的学生介绍方法,
如果 没有成功的,就引入课题,这种设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在实
际教学时却出现了 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都做成功了,这可与备课相反,但当时我被学生
成功的实验所震撼,非常激动地 以既惊讶又赞叹的语调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说 的比课文中讲的还要明白,还要有深度,当时
的我就像是课文中讲到的教授一样激动,对学生连连称赞说 :“你们真棒极了,做了一次彻
底成功的实验!”于是板书为“一次成功的实验”。接下来如果再回过头 去讲课文,简直是太
苍白,也太无意义了,也是多余的,于是我就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想法和做法, 那一节
课学生的情绪极高,说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一个听众、发问者或是适当点拨
的参与者。
课后我就在思考,在这一节课中是否就是以学生为本了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br>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教师传授的
知识只 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
的主动努力,他们的 知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 加入他们的世界,融入他们的情感,才会拥有与学生一样
的快乐与收获!
31. 给予树 < br>《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
行教学 。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
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
钱,本来要给哥哥 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
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 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
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 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
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 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
和 “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
这是母子之爱的 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
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 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
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 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
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 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
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 ,金吉娅的“给予”
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 关系。
.

14

七彩梦-爱国教育主题班会


国考最热职位-问责条例全文


黄冈师范学院分数线-经典诗歌散文


关于鲁迅的资料-义务教育教科书


青春日记作文-教师辞职书


爱父母-李谷一简历及个人资料


漯河五高-中秋节的由来50字


初一暑假英语日记-祝愿祖国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