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
西安文理学院-高中日记
说是全册其实共17课,分别是第1、2、5、6、7、8、12、16、17、18、19、2
0、21、
22、23、24、25课。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下面我将
从设计理念、
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
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
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
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
言,
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
教语文,完完
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
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
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
br>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
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
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
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
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
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
和
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
友爱和团结。体
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
联系课文内容,配备了精美的插图。课文层
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
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
们可爱
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
言表达上也
很有特色。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
就具体说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
”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
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读出对大
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
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
和赞
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
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
贯穿全文的自
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
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
的基本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
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
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
学生品味“安静”“热闹”
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
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
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
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
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做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
下课
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不赞成纯技巧的朗
读指导,但是我认为建立在文
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
到
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
感。
3.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通过圈划,让
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
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
环节。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
堂气氛。
2.引导交流,了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
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
的风俗。初步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导入课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了解文中的有关民族。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五、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
多彩。”感悟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
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2.“古老的
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
墙上摇晃……”通过想象,感悟大青树下的
小学的美丽。
3.“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
来了许多小学生……”通过山花烂漫的环境,衬托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二)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
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
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感悟同学们的团结。
2.“上课了,
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
文,那声音真好听!”抓住“不同民族”“同
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
体会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
、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
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
的欢乐。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
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
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
课文。最有趣的是,
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通过问题进行感悟:
(1)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2)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3)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
看到小朋友
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呢?
(4)为什
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
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
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
孩子认真学习。——意思讲到就行)
六、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读课文。
七、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
此祥和,
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
我们都生活在中华
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
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八、板书设计:一
是突出主要内容,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点;二是表
现表达的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
形象,教给孩子们整体把握
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2.花的学校
【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
的阅读”,把培养学生探
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首位。在第二学段还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
br>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能抓住
要点,抓住关键提问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
有重要作用。课标中还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
累,培养语感”。因此,本节
课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累的意识。
二、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
出甜美纯净的儿
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
风
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
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
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
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
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
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
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
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
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
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
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三、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
通过“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
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
。旨在引导学生对
“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
感体验,结合
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
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
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
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
文中的好词、好段。
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
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
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六)感悟积
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
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
受生活,用你
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
词语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这样,简单明了,
条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
者的写作思路,
又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
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
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
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
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
情。本文
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
自然的愿
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
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
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
“我”在铺满
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
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
自然和
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
自然、了
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
激发学生热爱大
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
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
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
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
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
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
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
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
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
让学生多读,同
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领
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
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
,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
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
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
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
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
直观的课件展示,
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
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
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
语文
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
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
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
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
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
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
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
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
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
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
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
现语文学科“工具
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
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
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
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
学生产生了读书兴
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
br>“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 教师小结
: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
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
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6.秋天的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
天的雨》。本课是
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
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
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
一篇
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
者抓住秋天的
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
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
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
出一个
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
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
“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
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
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使学生
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
修辞手法
,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
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
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
的喜爱之情是
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
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
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
对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
所以,我指导
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
中感悟、读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作为第一课时,我这样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
把
握,统领全文——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
来的美景,感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
(如去找找秋天,去
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
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
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
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
背
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
生在富有诗意的
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
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
实践能力,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
从读中
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
,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这样安排了一些内
容: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
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
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
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
两句。安排一点点
时间,让学生选择性地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
花的其他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
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
出了“五
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
知识的形
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
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
文写得那么美,那
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
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
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
言美。课文中多数
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
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
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
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
品味。如“秋天的雨,是
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
br>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
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
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
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
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
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
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
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
触很深: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
学生去读、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自己真的该
多读读书了!
3.设情境,说中品,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
潜能。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通过引述让他们仿佛闻到秋
雨藏着的气味,并读出来。再让他们小组讨论,秋雨里还藏着什么香味?(课
件出示)请学生当当小导游
,带领我们参观秋天的果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如何自由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我就出示了这样的例
子(课件出示),为学生思维的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这时的学生也许会说:<
/p>
“板栗树上的板栗球露出了笑脸,板栗们趁此机会溜出来了”等一些句子。此
时的
我会充当学生忠实的听众,引领学生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从而发现生活之美,让学生们明
白:这样美的语言我也可以说出来。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课件)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采用“
创设情境”
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首先告诉学生秋雨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
子,瞧
!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好朋友关心的说些什么呢?激发学生
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
语言。再让孩子们当当森林中的广播员,替
秋雨姑娘广播广播!设想有哪些动植物听到了?最后让学生在
小组内进行表演,
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超越文本,
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用以评促
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联系全文内
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
乐的歌?先在
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
经来
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
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
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六、说板书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
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
文
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
努力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
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
文能力,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
一。
7.听听,秋的声音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是<
br>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
天。诗歌语言精练优
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根据部编版教材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针对我
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朗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读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诗歌
教
,
学
体会
难
诗
点
中
:
浓浓
学
的
写
秋情
诗
。
歌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
秋天的多彩的图片、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句、
能反应秋天到来的特点的音频、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文件等内
容。)
教
二、
学
说
时
教
数
法
:
和
一
学
课
法
时
:
教法: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听听,秋的声音》的地
位是举足轻重的:
没有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
之意境顿感逊色。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
“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
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
秋韵里,
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
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
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视频、音
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
率。让学生们
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
歌,
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
(
谈
三
一
、
)
自
图
己
说
片
教
导
的
入
学
,
感
流
展开
受
程
想
:
象
。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
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成语描述
秋天。老师承接
: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你们捕捉到了秋天
那么多迷人的景色,是的,秋天不仅是一个
色彩缤纷的季节,只要我们静下心
来,细细去听,秋天,她还是一个——
(师出示词语
“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指名多个学生认读,齐读。)现在
就让我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去听听秋的美妙的声音。(板书:
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是美的,不仅美在缤纷的色
彩里,还美在动人的秋声里。课一开始,
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教学情境。以悦目的翩翩黄叶导入,以背
景音乐渲染,
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奠定了本节课唯美的教学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到了
哪些
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
叶的唰唰声、蟋蟀发出的㘗㘗声。(对
于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提出表扬)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
美妙的声音
正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
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的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㘗㘗——是蟋
蟀和阳台告别的歌
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声;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
在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
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
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
说明为什么喜欢
,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环节以“听”为主线,在师生融洽的对话中对诗歌前三节内容进行了一<
br>次梳理,也为下面的细听秋声和情感朗读做好了准备。]
<
br>(三
听
)
声
细听
音
秋
,
声
想
,深
象
感
说
秋趣
话
。
。
(1)师导语: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已经听到了秋的声音,可大家听得还
不够真切。我
们快跑进树林里,站到蓝天下,再去仔细地听一听吧!听听黄叶
和树妈妈说些什么?蟋蟀会唱什么?而大
雁有什么叮咛?秋风又有哪些欢快的
歌吟?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
会怎么说、
怎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给出评
价和指
导。)
例如:从黄叶和树妈妈的告别声里,我们听到了一份伤感,指导学生读出
依依惜别
情;而在我们小朋友的耳中,那声音又是多么优美动人,指导学生美
美地读诗句。再如,抽两个学生表演
大雁和朋友告别时的对话,教师可让学生
回忆你上学离家前父母会有哪些叮咛,再引导学生想象,大雁不
仅叮嘱白云,
叮嘱小动物们,它们来学校上空的时候,也对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撒下了暖暖的
叮咛
,它们是怎么叮嘱小朋友们的?引发学生的想像,再指导学生甜甜地暖暖
地读诗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等等。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而如何使学生在这节课里将
诗句读得有
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外,如指名读,小组读,角色扮演读,引读等,
我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趣”为佐料,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富有童趣的教
学情境,如让学生扮演黄叶和树
妈妈道别时的对话,让学生想象秋风的兴奋和
田野里玉米、高粱、大豆等丰收后欢乐的歌唱……这些情境
会有效激活学生的
童真童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朗读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孩
子
们
(
读得也
四)
便
仿
会
说
更入情
秋声
,
,
更
编
有味了
织秋
。
韵
]
1.师导语:在美丽的秋天里,何止
这些声音啊!快把耳朵、把心、把想象
带上,我们再去听听,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再将自己听到的秋天
的声音编成
一节小诗吧! 出示诗歌仿写格式,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节或
几小
节诗,写后我会选派代表诵读,并给学生们配上合适的音乐。
2.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
诗歌第五、六两小节:秋的声音,在每
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我引导学生到课文外去听听秋天还有哪些声
音,并让学生模
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这一仿说训
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
学生的作诗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
地理解了下文“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
滴汗水
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3.配乐朗读、回味全诗。齐声朗读,有兴趣、能力者可尝试背诵。
最后我再次拿起上课初出示给同学们的那枚枫叶,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教
学
四
任
、说作
务
业设计
。
科学、合理又充
满挑战情趣的作业才会让学生喜欢,从而实现课后对课上
内容的有效再现与完美衔接。所以我设计的作业
是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
天的诗或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
完
成
五、说板书设计
。
: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
它能清晰地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
精华。巧妙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
所以我设计了这
样
板书设
的
计:
叶 黄
蟋蟀
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秋风
8.去年的树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
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去年的树》。一直以来,
语文教
学倡导从语文特点出发,即要从文本出发,对字、词、句、段、篇进行揣摩和
体悟,同时
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因而我从教材简说、教法学法、教
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四方面谈谈我对本
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
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
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
年还要回
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她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
儿在树根
、大门和小女孩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
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
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她
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
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
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
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
的品质,会产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二、学情简析
对于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这篇课文并不困难,课文的语言非常质
朴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在通俗易懂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道理,
要读懂并不容易。在教学中
以鸟儿与树根、大门和小女孩的三组对话为主,通
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到鸟儿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
谊,从而激发他们爱护
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理解文章内
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体验小鸟和大树内心
的不同情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
境美。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4.感受小鸟
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
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诚信的可贵以
及环保的重要性,体会人、动物、
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
2.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五、教学难点
懂得童话故事蕴含的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六、说教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
法”,本节课采用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
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准备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让鸟儿对树的那
种浓浓深情跃入学生脑间。
七、说学法
学生与文本
的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读、品、悟、议、辩、入。
为了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
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结合本课的教
学实际,我用到的是:读、入。
读:采用自由读、找朋
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
个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
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
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设身处地体验小
鸟的心情。
八、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重温旧知,夯实基础;媒体激趣,体会深情;研读
对话
,训练朗读;体悟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
(一)借助媒体,激发情感
恰当适
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成为整堂课的亮点。所以在课堂教学
一开始就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直观地
感受故事开始自然的愉悦、和谐,与后
面描写的第二年鸟儿再回来寻找大树时,大树已不复存在的情景形
成强烈的反
差,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课文,而且为后面理解词句,练习读文,奠定
了情感
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设计主要让学生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本文的写作是以对
话为主的,为下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另外,我让学生
根据所给提示说一说
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在帮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本文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曲
折,直接说出内容大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而给予一些必要的提示,学生稍
加整理语言,即可在初读
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
学习目标。
(三)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
生。
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
得了方法,提
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
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主
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了第
三年的
语文学习生活,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读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
要作为重点
予以关注,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字字
音准和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要求,对
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都要充分的关
注,并不是把注意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同时结合生字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是三年级了可以在初读时在加强写思维的力度,如:
借
助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要求边默读边思考,用直线划出
文中鸟儿与树根、大门和小女
孩的三组对话;细读课文时,抓住这三组对话读
好,体会鸟儿和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让孩子学得愉快是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
望。课堂中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挑战读,分角色读、
表演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使学生更热爱语文。
(四)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我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对
话,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媒体出
示3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
读这3组对话,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
方法练习朗读。
(出示课件加提示语)
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
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
表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我设计了换位体验的角色采访,
把学生带入课文,
达到了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境界。
(五)体悟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引
读最后1节。齐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
补充对话,(出示填空课件)体会小
鸟两次看的不同意义,揭示有关奉献、真
情、诚信的人文内涵。在体会小鸟的深情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
成“我”,使学
生又一次进入文本,在学生了解了小鸟的心理后,将守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
中
。 (我认为这样就能够使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起
来。)此时,大树这一单一角
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所以我就因势
利导,进行拓展说话练习。把单一角色扩展成多位角色:
想对谁说就对说谁,
包括小鸟、大树、伐木工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甚至是树根。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文前积累,学文中积
累,学文后积累,从而为提升孩
子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六)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间
的情感共鸣。
九、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
去年的树
去年————————今年
友情 守信
这样的
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增加了
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
选择。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主要描写了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
成了黑窟窿,
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正准备往旁边倒去的时候,
小猫请求他再过一个晚上,躲避晚上的
暴风雨,安心睡觉,老屋答应小猫再站
一个晚上。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老屋说
正准备倒下
的时候请求在老屋里孵小鸡,老屋答应老母鸡再站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后,老
母鸡从
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出来,老屋说正要
倒下的时候了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
一会儿,他要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
方,老屋答应小蜘蛛再站一会儿。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一边
给老屋讲故事,
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
蜘
蛛讲故事。
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他的善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窟窿”“吱吱呀呀”等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掌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
用已知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交流自己的看法
。
三、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
下文,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
仁爱之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
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四、教学难点。
1.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中的对话。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设计理念。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目标,在设计教学
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
穿始终,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
过重点
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
教学方法。
同时,运用了齐读、指名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来发掘文
章的情感内涵,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
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
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法。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
渔”,学法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
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
学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
句,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
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
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
话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
得出结论。
五、说学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
悟
、思考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
、入境,产生心灵
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课时课件出示摇摇欲坠的老屋图片。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的基础上,
互相交流这是一座
的老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导
入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品读课文,体会老屋的美好品质。
1.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讲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老屋的爱
。
2.读中感悟,体会人物情感。
(1)细读,抓住对话深入交流。
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了解对话,与老屋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
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
老屋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老屋美好的心
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2)品读,体会老屋的善良。
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中描述的情景,
从而使学生
的同情心与爱心一下子涌上心头,进一步体会老屋的善良与爱心。引导学生设
身处地地思考、感受老屋的善良与爱心,同时激发学生们自己的爱心。然后让
学生带着同情再次
朗读课文,情感得到升华。
(三)爱心奉献,生活拓展。
1.在我们生活中有
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
像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
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
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
,
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主语,交给老师,老师一定把你们的爱心转达
给他们。
2.课件展示雷锋事迹,学生阅读,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16.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
草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
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乡下两个小
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
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
真切地感
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
不同的时
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
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
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
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
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
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
和心理,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
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
验“美”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
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
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
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
读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
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
力。根据这样的
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能目标:
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课后“蒲、英、盛、耍”
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
正经”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
的
重点词语;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读懂课
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和
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
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
语言,激发学习语文
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
英的喜爱之
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善于留
心观察
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
感。
三、教学重难点
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美。因此,我确
定本
课的重点为: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
自然给人们生
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
没有见过蒲公英开放与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因
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
变化的原因;此外,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
习本篇课文,也是难点所在
。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
课
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代替学生的实践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
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
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
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
学生对
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
陶,激起观
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
因
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
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
,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
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
带来的美,体验到发
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
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
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
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
之功,贵在导学。因此,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
br>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
的特点,我引导学生
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
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
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
话的期待,学生才会
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
新课:
1.鼓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
有关蒲公英的知识。
2.(课件出示)蒲公英图片,请学生们欣赏。说说自己眼中的蒲公英。
3.谈话导入:小小
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
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
,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
课题并板书(16 金色的草地)。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融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
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引出课题,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
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合拢”“哈欠”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
(2)对于“引人注目”“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
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
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
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
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画画、动手
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
,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
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
析,应重视
“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指导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了
解、感悟。
(
3)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想象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想象他
们灿烂的笑容,感受他们的开心
。
3.读第三自然段,悟变化之奇:
(1)教师描述:蒲公英开放时,草地一片金
黄,这景色真令人陶醉。孩子
们,这块草地还有更神奇之处呢。听听,小男孩向我们讲述啦!
(2)教师利用课件边出示草地变化图,边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
在听中发现草地的神奇之处。
(3)在听后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感知,知道小男孩发现草地一天之中在
不断变色,让学
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4.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1)指导朗读重点句: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
瓣是金色的,草地
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
成绿色的了。”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
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
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
读。如,
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
笑眯眯地
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合
拢”的意思。利用课间引读。一方面
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
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
达方式,从而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2)课件引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用课件进行引读“有
一天,我
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 的,而是
的。中午回家的时候,
我看见草地是 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
了。我来到草地上,仔细
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
,可
以 、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 的,草地也是
的;花朵
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
的了。”这样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
(五)教师小结,感情朗读。
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虽然
它看起来是那么不
起眼。同学们,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像蒲公英一样随处可见,不被人们重视,
可是它们对人类却非常有用。你知道那些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实践探索。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
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
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语言积累,
发展语感。
(七)作业小超市。
1.写一写: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东西呢?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一下。
2.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
书还是
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
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
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17.古诗三首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
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
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
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
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
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
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
感。《望天门山》
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
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
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
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
多,
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
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
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
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
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
山》是
《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
会学生如何
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
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
诗歌内容,体会思
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 (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
,掌握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
一定
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
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
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
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
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
级能
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
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
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
、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
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
br>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
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
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
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
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
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
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
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
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
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
—般都能进行正确地
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
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
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
两个训练点,以
“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
性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
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
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
再按海面、海底、
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
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
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
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
多、
数量也多。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
是“鸟的天下
”,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
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本文
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
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
丰富的地方。第六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
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第二个特点是用词准确,
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
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
西沙海岛风光的美
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学生可
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
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
br>以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
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
景优美、物产丰富、
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
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理解文中部分难句子。了理。
四、说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或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图
片、文字资料。
2.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西沙群岛。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多媒体课件:西沙群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五、说教法。
1.媒体
辅助教学,创设情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直观地展现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
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
参到处都是,
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西沙
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特点,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投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去。
2.指导观察法。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课
件的作用,以图带文、
以文为本、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
3.美读训练法。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
间去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同桌读、范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
内心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课文的
第二、三、四、五自然段为朗读指导重点。第二自然
段是对海水色彩的描写,
朗读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面的瑰丽风光,可采用配画<
br>配乐朗读的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蠕动的海参、
威武的大龙虾、色
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也可以边朗读边伴有动作。
4.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
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
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课
文的内容以
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组合小组,根据自己的爱
好可以
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然后合作交流,把课文的内容海里的动物通
过自我介绍、播音员美读这些方式
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5.积累运用法。在
朗读、观察和对课文内容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联系课
文内容,让学生挑选喜欢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把
它们摘抄下来,再让学生进
行交流,说说自己摘抄了哪些词句,让学生积累语言。
六、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
主体。语
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
充分激发
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自主读的同时教
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
,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
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
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质疑,
整
体感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七、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
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
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
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
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
,通过
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录象,一边听我的导
语,深深地
陶醉在如此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
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时板书课题,导
入新课。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
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趋力,把
学生自然地
引到本课的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同时也形成了学习
冲动的
教学效果。
(二)第二模快——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
情况,既
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第三模块——整体把握课文。
1.结合课件。 联系上下文,初识西沙群岛。
通过看地图和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
是群岛,同时
通过交流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这样既进行了读图、读句的能力
训练,又培养他们注意挖掘语言因素,理
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既训练学生自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
合作意识。
2.分段学习2~5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围绕“风
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
岛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5自然段,想想
画画,看看哪个自然段写的
是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的呢?问题
的提出和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面的学习理清了
思路。
(四)第四模块——探究交流,品位重点。
1.学习第二段,感悟风景优美。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
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指名回答,并利用课件从理解“五光十色”着手,帮助
学生找到答案。
鼓励学生交流本段共有
几句话?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是怎样连
接的?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构段方式。进而
了解因果关系的句式。
2.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研读第3~4自然段,潜
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动物引导学生
快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通过交流了解
介绍海底动物的
这三句话是并列关系,“像绽开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形象地介绍了珊瑚
的
外形特点。“蠕动”“划过来”“划过去”准确地写出了海参和大龙虾的动
态,再用“懒洋洋”和“威武
”分别加以拟人化的描写,更使句子显得生动而
逼真。
(2)引导合作学习:
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披
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同桌两人合作
学习第4自然段,讨论交
流。
①通过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分层,了解每层的意思,了解“先
总述,后
分述,再总结”的构段方式。
②课件出示“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
是鱼。”鼓励学生交流自己
读这句话的感受。理解这里的“一半”并不是二分之一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
西沙群岛里的鱼十分的多,多得像海水一样到处都可以见到鱼。作者用“一半
是水,一半是鱼”
来形容鱼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恰当,而又形象。教
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
生理解句子意思,同时使人回味
无穷,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课件出示)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
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
;有的 ,游动的时候飘飘摇
摇;有的 ,身上长满了
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
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
里
, 。借助填空练习,指导学生用上“有的……有
的……有的……”练习说话。
(五)第五模块——情感升华 巩固全文。
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之后
,我将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有一个升华。先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西沙群岛的了解,这样可以巩固之前学习
的知识,然后再
把第六自然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它更加喜爱西沙群岛,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课件出示——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
,
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
海航线的必经之
路。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
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
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
驶过,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了解“富饶的西沙群
岛,是
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2)课件出示——“随着祖国
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句子后的体会
,再联系全文使
学生认识到这不仅进一步点明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而且与第一自
然
段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遥相呼应,使文章结
构更加严谨。
八、说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 五光十色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各种各样的鱼
海岛 鸟的天下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好的
板书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用课文
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课
堂抓住重点,突
破难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活动指针,而学生
的
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
注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注
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通过图片激趣法、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
学习,使学生在获得
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9.海滨小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
海边美景,第二部
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这篇课文文字精美,条理清楚,应重在
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从文
字上去懂得海边小城的好看,因此,我把这课的
教学目标定为观赏为主,运用为辅,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
去观赏海边美景,激
起他们对大海的憧憬之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文通过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的顺序进行叙述,使学
生学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的
特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
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
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和小城各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
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
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五、说教法。
1.观赏法:本
课目标既是观赏为主,那样教学教程中,我将观赏教学贯彻
到课堂始终,从进课堂开始,带领学生观赏海
边风光的图片,到分析课文时,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整堂课让学生在美的画面与语言中去感受
小城
的美丽和整洁。
2.提问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缺点,在
教学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从
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以激起学生探究交流的兴趣与信心,接着“顺承”“
深
化”,带出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逐个击破。希望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
而解决重点,突
破难点,达到目标。
3.练习法:本课纵然是观赏为主,运用为辅,但也不能疏忽运用带给
学生
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仿写练习。运用练习法以突破难
点和反馈课堂
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使学生
从“学
会”到“会学”转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引导、点拔和
培养。对照
教法和教学内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平等、民主、和谐
的教学环境,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
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环境中阅
读课文
,培养了他们收集、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积
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
习中的主体地位。
七、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借助相关图片,教师简单介绍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
容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大意。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
读要求,引领学生对教材独立
探究。通过合作交流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三)范读课文,质疑明标。
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懂的内容。听之后
用简单的话说说自己的感
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的进一步明确<
br>了方向。
(四)学习第一至三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教学时应充分体现
“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乃教学之宗旨也。
作为授课者,应在读上
下功夫,以读代讲,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使
得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
思想美,意境美,在读中升
华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 在这部分课文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主要方法,采用默读、轻声读、集体
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不
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喜爱之情。
在学完这部分课文后,引导学
生总结学法,(读,找地点,标景物;读,
抓特点,体会美;读,有感情,读出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
的阅读能力。
(四)学习第四至六段。
在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
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小城里
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感受小
城
的美丽、整洁,领略作者地点转换的写作方法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描
写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
中引导学生通过朗
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于是,学生的朗读自然就会带
上感情色彩。同时,我还因势利导,培养他们
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
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及口头
表达
能力,更是一次最自然的思想教育。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课文小结是全文的点睛之处,通过小结我使学生更深刻懂得海滨小城是美
丽
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六)作业练习,丰富知识。
1.课件循环出示相
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是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课文第一
部分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
色,再写海滩的景观。这部
分突出景物色彩的描写,文中描绘的景物色彩斑斓:有蓝色、棕色、银白色、
灰色、金黄色、青色……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展示了海滨的美丽。课文第二
部分写小城美丽的
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
了美丽、整洁的特点。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更加突显小
城的美丽。
2.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片断。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
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特点写具
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采用对应式的板
书,便于体现出海滨小城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体现了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说课稿】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
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把小兴安岭<
br>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春天,抓住“树木”“积雪”
“小溪”“小鹿”“
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雾”“太阳”
“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
“树叶”“松柏”“山葡萄”
“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
“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
时,不仅抓住不同
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
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
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
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
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
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
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
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
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
构及其心
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能正
确读写下列词语:欣赏、浓雾、献出、
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
鼠、飞舞、
宝库等。理解“葱葱笼笼、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叠词以及“抽、封、浸、
献、刮
”等动词;理解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初步学习“是……也
是……”句式;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
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准
确、生动的语
言。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的特点进行观
察的
方法。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四季
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激发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和难点:
教
学重点: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感受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作者蕴于字里
行间的喜爱之情,体会用词的准确
、生动,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这
篇课文是这一重点的典型范文,在本文中有许多句子用词准确
、生动形象,可
以进行充分的体会。
教学难点: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学习作者抓住
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
、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
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本
着以上教学思想,结
合本课语言美、景色美的特点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我采用
以下方法教学本课。
1.情境教学法
:因为小兴安岭地处我国东北,学生不可能亲临小兴安岭观
赏四季的美景。他们的感性认识的缺乏必会影
响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教学
中拟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小兴安岭的距离,加深学生的感
性认
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动情入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2.以读代讲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得读,在读
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
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
学中我抓住教材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这一特点,把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与教
学的
全过程。以升华感情,强化理解。
3.先扶后放法。在这堂课中
,我采用了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
、活泼的学习环境,
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说学法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根据《语文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
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
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
思考、学习。在教学
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赞赏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富有个
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引
导学生学习时,我特别注意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设
计了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自主赏读法”“合作探究”
。放手让学生学习。
2.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小兴安岭的录像资料和四季不同景色的图片。多媒
体
课件的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事物变化发展以及人类感官的局限,创设了情
景,拓展的教育
信息的表现力,使情感熏陶、审美鉴赏得到最佳的体现。采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3.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
不刻意追求
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感悟,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积
累。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会读
、会
写、会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重
点放在第二课
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
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的特点进行观察的
方法。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
文,感受小兴安领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激发热爱
祖国大
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
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
创新。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
初探:发现美——再探:讨论美——深探:赞赏美——拓展
: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探究初成。
我这样创设:多媒体出
示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画面或挂图,教师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
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
那真是美极了。瞧!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小兴安岭的四季<
br>美景,想去旅游吗?你们是明媚的春天去,还是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树叶繁茂
的夏天去,还是在白
雪覆盖着群山的严冬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
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让我们一直随作者走进美
丽的小兴安岭。这段话,老师
充满激情地娓娓导入,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然后,我鼓励学生读课文,
整
体感知课文,互相交流,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主
要内容。
第二步: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课文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
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于是,我营造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用先扶
后放的教
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师生探究“春天美”。
鼓励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自己认为作者用词准确、
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美
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
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
际理解了“散步”
“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通过有感情朗读的形式表现小鹿的快乐生活。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引导朗读,读出小兴安岭
生机勃勃的景色,读出对春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合作探究“夏天美”。
描
写夏天的自然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我谈话引领学
生进入角色: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
天,我们再来欣赏夏天的小兴安岭。说说你
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代表参与全班
交流。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
“
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
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
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最后指
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
画面。既激活了创新思维,又培养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放手探究,“秋天美”“冬天美”。
有了上两部分的学习经验,这两部分可以
放手学生独立阅读与学习。引导
学生围绕“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进行思考、交流。学生自学、反
馈、
小结段意后再指名朗读,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冬天动物的有趣,再想象出图
中没有画出的
景色,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步:实时总结,完善美。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说
说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引读最后一段,使学
生从总体上认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
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
巨大的宝库。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小兴安岭,感情得到升华。
第四步:拓展延伸,憧憬美。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进行生动、具体的
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学习本课特点写景物的方法,观察
校园内的景物四季的变化写一写。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
引领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
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布置作业:
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理解新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
写作
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21.大自然的声音
【说课稿】
《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
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这篇文章应以读为
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
解。应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
读中体验、品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
br>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8个会认字及相关的词语,
熟练书写13个字。了解拟
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
及叙述的
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
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
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
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象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
美。背诵课文
第2~3自然段。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大自然
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
美。说说自己有些
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
地作用。
2.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
感受大自然的美。
3.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
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
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让
学生真正走
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
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
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
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
中的一员,在情
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
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
真是太美妙
了”贯串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
胆的展
开想象,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
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
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
物声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
.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拓展学生
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
识。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
音,通过
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
<
br>里感觉到夏天已经来临?”在交流中使学生更近一步接近文本,很自然地导入
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
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
通顺,通过同座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在全班交流中说说
自己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对于会写字,引导学生在开火车读中,说说自己
读到的字在书写时
应注意什么。
(三)厘清文脉,了解文意。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看看课
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
的声音?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课文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在读中标注<
br>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接触拟声词。以上过程为学生继续学习下文做
好了铺垫。
(四)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1.大胆想象,美读悟妙,感悟风的声音。
首先,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
音乐的变换中
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
名美读,指名赛读,男生女生合作读。引
导学生抓住“轻轻柔柔”“呢喃细语”
来体会微风的温柔;“激动”“力量”“威力”体会狂风的雄壮,
从而感受到
风声的美妙。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风的美妙。
2.直观感知,美读悟趣,了解水的声音。
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和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演奏会的精
彩场面。通过
教师引读、配乐读、合作读来感受歌唱的绝妙。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淙淙、
潺潺
、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真正感悟到——水,也是大自然的音
乐家。
3.角色体验,美读悟乐,欣赏动物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还会有
哪些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模仿出相应动
物的叫声。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的时机,课件出示文中相关
的句段,通过
指名读,教师引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
有歌
声,快乐无处不在。
(五)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教师导言——大自然的声
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
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
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
声的音乐会。鼓励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六)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2.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模仿课文第四自
然段,把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比
较简单直
观,目的是引领学生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
。
22.父亲、树林和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亲、树林和鸟》中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
br>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
解到“父亲”通过看
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
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
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
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
,父亲不是猎人”。
多么稚气又多么纯真,蕴含着“我”的护鸟心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文本,认真地进行了学
情的分析:
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课题便能引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每个孩
子都有
质疑、解疑的追求,在读父子的对话,深深理解父子的对话中,孩子们
不断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鸟飞,
没有鸟叫,没有鸟味,父亲却知道林中有鸟?
为什么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乐?为什么在最快活的时刻鸟
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父亲如此了解鸟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疑问都将激励着孩子们全身心
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同时感受人鸟的亲如一家。同时,当我走进文本时,
就感觉像在温习着一个古
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十分和
谐、十分融洽。反复诵读,用心体味,就会对文本产
生更多更深的感受。综合
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学习用硬笔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茫
茫然、宁神静气、
舒畅、惊愕”等词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主动积累课文中
优美的词语,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
鸟、护鸟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
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
亲
的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
喜爱之情;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
会父亲的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教
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三、说教学方法。
(一)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
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
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自
主学习法。初读课文时,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通读顺
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教
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
,让
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
说说读懂了
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直观演示法:利用媒体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也就是要做到以学定教。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儿童实际,我在检查生字词语
时,我采用课件展示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
实,学得有效,使
它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以读代讲法。研读课文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地
读,以读促学,在读
中悟情,在读中明理。使学生体会并理解父亲喜欢鸟,父亲爱鸟。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和我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
br>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朗读指导法:语文教学的
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切实重视
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
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因此我准备采用多种形
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想象描摹,浸润心肺。
上课伊始,一曲美妙的《鸟叫》,把孩子们带入了鸟的
天堂,并让孩子们
说说,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第一步:认读生字,扫除障碍。
我
请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圈出生字,并且引导学生碰到不会读的可以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也可以问
问同桌,请教老师等方法来认读生字。培养
了学生养成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步:检查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课后习题我会读里面的词语。先请学生同
桌互读,再请学生开火
车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符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r>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巩固生字任务。
第三步:仿说词语。
积累
语言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
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请
学生观察刚才读的词语,发现有几个词语
特有意思,读起来琅琅上口。如雾蒙蒙、热腾腾、浓浓、茫茫等
,请学生仿说
类似的词语。
第四步:书写练习
写字指导是
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写字时间,
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平时的课堂上大家
都它放在课尾进行,今天我大胆地把
它放在了课的中间,目的是让学生由动到静,进行心灵的陶冶,同时
也保证了
写字的时间和质量,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热情,这一步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养成良
好的书写
习惯,观察——思考——仿写——独立完成书写,做到把字写正确、
端正、漂亮。
我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字
书写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的
;然后师范写,学生写;最后,展示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语言朴实,因此
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读文,说说哪些疑问解决了,
还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读懂。然后引导学生把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
章的层次。
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读,自主感
悟,并教给了学
生读书的方法,学会质疑解疑,学会边读边思考。归纳问题,为下一课时的学
习
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揣摩文本,情思相融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
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
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
时让学生
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等,通过多种形
式的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读通
课文;读第二遍时,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
字词学习情况,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抓
住重点句“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
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有
不少鸟。’父亲喃喃着。”“父亲指着一棵
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还有鸟味。’
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
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等句子进行品读。在教学中,采用抓
重点词深入
理解、想象“父亲”的神态、动作、语气及教师导语煽情等多种方
法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
沟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
中升华。
(五)积累拓展,情思飞扬
1.我们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一句中体味出孩子的爱鸟之情、
护鸟之愿。孩子们,父亲经常
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
心朋友。让我们像父
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
2.读一读,演一演: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一曲人间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
处的动人的赞歌,现在,我们
一起来加入这动人的旋律吧!分角色朗读:请同
桌分别演父亲和小朋友,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
读旁白,男同学读父
亲的话,女同学读小朋友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3.想
一想,写一写:在小鸟的歌声中,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
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
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
让同学续写后面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3.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
的、听到的写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形象直观、简洁明了,不仅突出了重突破了难点,让我们知道
了父亲
对鸟的了解和喜爱,还让我们知道了父亲和我都是爱鸟、护鸟的人,同时也告
诉我们要爱
鸟、护鸟。
23.带刺的朋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
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
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
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
它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主要事件的
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
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感受刺猬
偷枣的本领大,并体会作者字
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
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
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 <
br>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
间的美好情感。培
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三、说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
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
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
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
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
象。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只要抓
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
学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习
,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式思维,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
一句,总是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句子后,比较出句子的不
同点,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显<
br>然用第二句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这样辨
证的引导,才能使学
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
到分步实
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
猬偷枣事
例”。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
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
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
br>步骤落实: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
上,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刺猬是怎样的感
情?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
要的话概括地说,了解课文
的整体脉络,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在了解作者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之后,通过读句子,抓刺猬偷枣的动作,通
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
学生按先后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
,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生
概括、复述等能力。让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
,说说刺
猬偷枣高明在哪?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练习,拓宽视野。
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每组的第二句更适
合在这篇课文中,
而第一句在别的条件下,也是可用的。这样辨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赏析句子
的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动物独到的本事,使学生
能
将今天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
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
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
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打下基础,
可谓一举多得。
24.司马光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言文
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
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
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
《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
敏的七岁男
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
智,遇
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
,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
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
思考中
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
文的方法,
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
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
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
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
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
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
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并把没写出来
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
聪
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
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
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
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
——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
写
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
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
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
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
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
会古文的韵味。
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五、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
课
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
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
—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以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
题,解题。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
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
习文言文产生兴
趣。然后导入课题,简单介绍文中主要人物。
第二版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学生刚
接触文言文,
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
明白
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
句进行指导,给学生以停顿、语
气、语调上的暗示。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
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
书学习是一种乐趣。
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版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
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
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突破难点。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
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
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
法的引导。在学生汇
报的同时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大声朗读,提高学
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四版块: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动漫
故事,激发兴趣,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
交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颖
机智,遇事沉着冷
静。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在此基础上指导感
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
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
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
个时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既能满足学生的求
知欲望,又能考查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
,一举两得。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
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六版块:课外拓展,丰富阅读。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
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八、说板书。
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内容,突
出了文
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
,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
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
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5.掌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
班同学的目光。想
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
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
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
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课文以英子的感
情变化为主线贯串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
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
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
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者是以回忆的
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
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
,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
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
情
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
引导学生“由外
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
br>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13个生字。会写11个字。认识多音字“落、调”,正确理
解“忧郁
、文静、犹豫”等词语。
2.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在感
悟文本
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联系上
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
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
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
真情,学习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三、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五、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
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而且语
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
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
br>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的主体地位。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进一步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3.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
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
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
发学生兴
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六、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
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
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
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
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
朗读,记
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
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深刻体会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变化
,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
内涵。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想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
“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
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
三个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
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
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
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七、说教学理念和策略。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
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 ,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
念,我采取的教
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
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
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
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的阅
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点。
1.鼓励学生
自由说说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
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
情会怎样?
2.教师评议并小结: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
别人
的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
示鼓励;当别
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
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自信、满足、鼓励和赞
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
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
节课,我们
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认识她。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伊
始,以轻松愉悦的语调,深情的提问和
交流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英子的世界。为后面的情感之旅铺设基
调。这样的
导入很自然地就切入了关键点“掌声”,激起了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
动意识
,悄然无声地把学生很快地带到了课文中。
(二)对比体会,感受变化。
1.认识以前的英子。
课件出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
就
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感悟:
从两个“总是”
可以看出,过去的英子是怎么样的呢?(过去的英子不太爱说
话,太孤独了,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以前的英子,好像不大愿意和同
学们一起玩,她总是最早一个来到教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为什么
英子不
大爱说话,又不大愿意跟同学们一起玩儿呢?(腿脚的残疾让过去的英子非常
忧郁,很不
自信。)原来的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文静、胆怯、自卑、
忧郁)
交流后学生自由朗读,很自然地感受到残疾人会因受到的嘲笑和委屈而产
生自卑的心情。
2.认识现在的英子。
(1)了解英子的变化及其原因:课件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
了一个
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
上,还让同
学们教她跳舞。”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英子变成了
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开朗、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英子为什么会有这
么大变化的呢?(同学们的掌声。)
(
2)了解第一次掌声: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读有关句段,进一步体会——第
一次掌声,大家为什么为英子鼓
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什么?(第一
次掌声,大家为了鼓励英子,为她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
给英子说:你终于
克服了自己的懦弱,你真勇敢,你一定行,我们大家都相信你……)
这样的
课堂设计是为了紧扣“掌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理解关键词的
基础上,让学生设想同学们是怎样看待
小英的,以及她情感的变化。出示课文
中心句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掌声”
的含义。
(3)了解第一次掌声:第二次掌声,大家又为什么为英子鼓掌?他们又在
心里给英子说什么?(第二次掌声,大家为了赞扬英子,为她鼓掌。他们可能
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你讲得
太精彩了,你终于成功了,你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
的人……)
这样的课堂设计是为了
由重点词拓展开,进一步感受“掌声”,并挖掘文
本空白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
富“掌声”的内涵,使
前后两次“掌声”有机结合起来。
(4)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
掌声前后性格变化的比较,引出学生的质疑:掌
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
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
多的精神能量。
(三) 以情导行,品悟真爱。
1.叩击“微笑着面对生活”。
正是这爱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一生,使她由一个文静忧郁的女孩变成了
一
个开朗活泼的女孩,瞧,英子来信了。(课件出示:英子的信)指生,读后交
流:微笑着面对
生活是什么意思?(对生活中的困难有直面的勇气和克服的信
心!)从英子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从“永远”这个词中读懂了这两次
掌声影响着英子的整个一生;这两次掌声,给了英子与同学之间的相互
信任和
友谊;两次掌声,就是同学们给英子的爱。)
通过以上交流和学习,学
生会自然而然的想象到英子会怎样地微笑着面对
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人人都需要掌声,
在生活中,你给过别
人掌声吗?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在交流中让掌声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
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互相分享。
2.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
话。
引导练笔,放飞思维,同时积累语言,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
并让学生当堂进行交流评价。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的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实现学文明理、无痕育人
的目的。